1、第7章单元评估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在根本上加以解释的是(A)A遗传和变异的原因B人工选择C生存斗争 D生物的适应性解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未能从根本上对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加以解释,而是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2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不同的是(C)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解析:达尔文
2、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用基因等遗传学原理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这是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之一。3下图是对一个物种中的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的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下列有四种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B)解析:这是一道学科内的综合性测试题,它将遗传与进化联系在一起,重点考查对遗传和进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从题中所给的曲线,一个物种中的两个亚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两个种群之间因某种原因(如河流、高山等的阻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得这两个种群在性状上已经出
3、现了较大的分歧。如果将这两个亚种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让它们之间进行基因交流,那么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又融合在一起,性状也渐趋一致。4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昆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D)解析: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该森林中灰白色的昆虫与环境的颜色相似,不易被发现而生存,数量逐渐增多。而棕色易被发现而被吃掉,数量会减少。D项符合题意。5关于物种形成的原理正确的说法是(B)A当某个生物体的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时,这个生物体就成为新物种的个体了B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4、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不同的物种形成都是由于产生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解析:物种形成的过程大多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最终造成生殖隔离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使新物种出现。6某生物基因(a)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列相关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D)A地理隔离导致不同地区的基因型频率不同B基因a的产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方向和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D基因a增大了种群的基因库,为进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解析:A.地理隔离导致不同地区的基因频率不同,A
5、错误;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D.基因a的产生增大了种群的基因库,为进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D正确。故选D。7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8某动物群含有80个个体,基因型AA、aa的个体比例分别为30%、20%,由于某种原因从外地迁来20个基
6、因型为Aa的个体,则该种群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B)A54%、29.16% B54%、49.68%C46%、49.68% D46%、21.16%解析:某动物群含有80个个体,基因型AA、aa的个体比例分别为30%、20%,则AA、Aa、aa分别为24、40、16个,又由于从外地迁来2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故Aa个体为60个。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a的基因频率(16260)200100%0.46,则A0.54,Aa2Aa20.540.4649.68%。故选B。9下图是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可以反映一个
7、种群的数量大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抗药性增加解析: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由图可知:使用农药后,生物与环境间存在斗争,结果是不能抗药的个体大量死亡,从而出现AB的变化;生存下来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继续繁殖,再经过农药的选择,久而久之,抗药性害虫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农药仅仅起了选择作用,它并不能引起抗药性变异的产生。10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A该种群繁殖一
8、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1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9、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而不一定产生新物种。物种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互利共生等。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里指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看能否交配产生后代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解答本题的关
10、键是理解物种与隔离、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与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表现为不同物种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进化的发生,但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3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C)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上,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
11、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解析:对需要“回归自然”的生物进行野外训练,目的是为该生物在其原生环境的正常生活提供长期支持,通过适应性训练,逐步提高该生物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采食能力、识别天敌能力等。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的原因是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12、变是定向的,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D某种抗生素在长期使用后药效会下降,这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某种抗生素在长期使用后药效会下降,这是由于抗生素对病原体进行了选择,从而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的个体。15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
13、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致使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C该种群若干代后,控制长尾羽的基因型频率会增大D该种群中的长尾羽鸟(C类)与短尾羽鸟(A类)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鸟种群进化的原始材料不仅仅来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还可来自其他可遗传的变异,如染色体变异等。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在生物体内积累B害虫抗药
14、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农药对害虫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17下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5、B)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判断d和b是否还为同一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种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解析: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与c物种一起生活在黄河南岸,它们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18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D)A自然界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非有害无益,捕食者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C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6、均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并经漫长进化形成包括基因、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的生物多样性D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物种的大爆发及某些物种的绝灭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生物间的共同进化解析:生物的进化包括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物种的大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如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形成了大量无脊椎动物,从而促使由两极生态系统向三极生态系统进化,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9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B)A长舌有助于长
17、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分析题,通过阅读题干获取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项,长舌蝠因为拥有其他蝙蝠不具有的长舌,因此可以取食长筒花的花蜜,避开了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项,题干明确指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由此可推断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C项,正如长颈鹿的长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也是如此;D项,长舌蝠与长筒花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因此,A、C、D项正确,B项错误。20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
18、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需熟练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项错误。甲地区家蝇
19、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项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项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7分)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
20、仅始于几千年前。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3)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
21、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选择和隔离。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现存大熊猫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即种群的基因多样性。22.(6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97%
22、。(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原因是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1)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杀虫剂抗性基因。(2)由题意知:基因型RS基因型频率为4%,SS基因型频率为1%,则RR基因型频率为95%。故R基因的频率95%1/24%97%。(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减少,SS基因型频率增加,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23、低。则若长期不使用杀虫剂,会使R基因的频率降低,S基因的频率增加,使SS基因型频率达到最高。23(13分)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学基础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色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捕食,后代繁殖多
24、。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环境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种生存,黑色个体数增多。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出现生殖隔离。解析: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来的,而S基因频率能增高的遗传学基础(内因)是Ss基因型的个体形成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通过若干
25、代的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使S基因频率增高成为可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现象,19世纪,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桦尺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由于桦尺蛾栖息地变成黑褐色,利于黑色型个体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种群中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到积累,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的。24(14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0.5。(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
26、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或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会、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2和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会、不会)发生改变。解析:(1)(2)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2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3)AA0.3、Aa0.4、aa0.3,题中叙述的情况相当于植物的自交,结果如下:0.3AAAA得到0.3AA,0.4AaAa得到0.1AA、0.2Aa、0.1aa,0.3aaaa得到0.3aa,所以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计算该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