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91320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1.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这里的“双方”指A. 奴隶和奴隶主B.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C. 平民和贵族D. 改革派和保守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背景是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于是梭伦进行了民主政治改革,规定按照财产

2、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前三等级均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但是改革使得贫苦的平民不能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所以他的改革可能招致贵族和平民的仇视,故C项正确;在古代雅典,奴隶没有公民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笼统,故排除;D项不符合雅典的社会阶层分布,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梭伦改革2.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A. 废除债奴制,建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B.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3、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C.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答案】B【解析】“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反映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即执行折中的特点,与“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符,故B正确;A、C、D不能体现择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

4、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3. 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A. 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 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C. 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D. 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梭伦的改革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而非解决,故A错误;第四等级的公民不能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故B错误;他限制了世袭贵族的特权,而非铲除,故C错误。梭伦的改革缓和了雅典社会的矛盾,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的城邦的社会基础,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

5、政治梭伦改革4.下列对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他们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B. 他们在工商业活动中使用奴隶劳动C. 他们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 他们都由平民发财致富而来【答案】D【解析】【详解】D太过绝对,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原先大多出身平民阶层,也有少部分贵族出身,故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雅典的工商业也得到发展,部分人借此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故A选项说法没问题,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奴隶制在工商业活动中使用奴隶劳动,被称为工商业奴隶主,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奴隶主在沿海地区经商致富,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

6、的发展,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故ABC均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5.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 ( )A.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B.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C. 确立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知识的理解。根据材料的叙述,材料反映了氏族制度遭到打击,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从政治方面来看就是确定了权利的归属公民大会,C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

7、主政治梭伦改革6. 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该项措施应为A. 颁布解负令B. 发展工商业C. 实行津贴制D. 财产等级制【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旨在靠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梭伦改革时期,在经济上颁布“解负令”,解放了大量的债务奴隶,“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故本题应选A项;B、D两项获益最大的应为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与题目中的信息“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不符,故排除;C项应为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与题目中的信息“梭伦改革”不符,故排除。7.公元

8、前7世纪,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对工商业奴隶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经济上富裕B. 与贵族同居统治地位C. 政治上无权D. 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工商业奴隶主大多出身平民阶层,虽然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无权,与平民共同反对贵族专权,故B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希腊工商业持续发展,希腊商队的足迹东至黑海沿岸,西达伊比利亚半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过程中,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奴隶主尽管经济上富裕,但由于其出身低下,所以在社会上仍然遭到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9、;工商业奴隶主原先大多出身平民阶层,因此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ACD均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其共同根源是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D. 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即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变化,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各国君主巩固统治的需要是变法的条件,不是根源

10、,故B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根源”,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来解答。9.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

11、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影响【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

12、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A. 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 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 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长期

13、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对其发展有很大影响,故D项正确。11.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奖励军功C. 重农抑商D. 建立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B和D,因为题干要

14、求的是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措施,强调的是经济,B和D不属于经济范畴,C项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但它只是在建立封建经济基础之后,实施生产活动过程中的政策,不是封建经济基础建立的前提,其前提应该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即A项,只有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才能说建立了封建经济基础,答案为A。考点:商鞅变法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相关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解题时特别要注意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经济基础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12.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

15、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农耕经济的繁荣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B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A。D项与材料的没有关系,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13.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

16、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 社会动荡,无法经营【答案】B【解析】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足以证明这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度量衡不统一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吕相自身就是商人足以证明商人并未消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无法经商而是重农抑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 增强秦国国力B. 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17、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 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出发点无关;C项不是其出发点;D项错误,秦孝公没有打击贵族势力的目的。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目的【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

18、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A. 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 汉代农民税赋较轻C. 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 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秦用了商鞅之法,土地可以买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造成百姓生活困苦。反映作者对商鞅变法的不满。故选D项。考点:古

19、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贫者无立锥之地1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 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C. 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答案】A【解析】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是非常充分的,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保守势力很强符合事实,B不符合题意,排除;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也符合事实,C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伐与迁都是都有阻力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17.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

20、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C项错误。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

21、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 加速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两个改革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A选项错误;C项说

22、法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应排除。D项内容符合孝文帝的内容,但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应排除。19.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知民族融合对唐朝的建立和强盛的巨大作用;根据题干“李唐一族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23、可知是重新统一,创立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可知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BC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无法整体上把握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20. 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些规定A.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 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D. 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狭乡迁

24、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等信息可知,均田制下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B项正确;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与材料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21.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魏之先出于黄帝,以

25、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A. B. C. D. 【答案】B【解析】“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大意是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许多豪强地主抢夺土地,孝文帝采取的针对措施是实行均田制、稳定社会秩序,反映的是俸禄制,与材料无关,属于改革旧俗,与材料无关,故选B. 。2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是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的确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正确;

26、 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与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无关,错误;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前期还以游牧为主呢,豪强地主应该算不上,错误;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符合史实,正确;故错误,排除A 、B、D;正确,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需要牢记“均田制”的背景即可。23.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 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D. 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答案】B【解析】解题时紧扣“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并

27、未有分配土地的内容,故A项排除;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孝文帝改革通过迁都和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据此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故选B;商鞅变法未有汉化政策,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受到旧贵族的反对,故D项排除。24.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 梭伦改革B. 管仲改革C. 商鞅变法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梭伦改革是雅典进行的一场民主化改革,本身并未有征服与被

28、征服的关系;B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主要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化。ABC三者均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前的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征服。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25.北魏时有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这童谣和诗歌说明了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诗歌和童谣都

29、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正确。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26.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是“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

30、正确的是B,CDA不符合题意。2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庆历新政是以整治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故错误;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都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反对,正确;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正确;其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正确,因此正确,包含的A、C、D选项错误。28.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

31、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 青苗法保甲法B. 均输法保甲法C. 市易法将兵法D. 免役法保马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均输法、市易法与市场相关。保马法、将兵法、免役法与上述材料无关。29. 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 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 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 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 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

32、的能力。“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意思是治理天下如居室,能修则修,如果坏的不大就不必重新建造。表明此官员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A与题干的意思相反,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D题干不能体现。故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评价30.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 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 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 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最接近客观事

33、实。例如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其它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3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A。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

34、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3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 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理财主要是为

35、了国家财政收入,不是调解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D项与王安石理财无关。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理财目的【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33.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

36、题的实质是A. 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 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 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 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并未提到国库空虚,故A项错误;王安石的意思就是:善于理财的人(指财政部长或国君),不增加老百姓的税赋,但是国家用钱需要的地方都安排的很好并且还有盈余。司马光的意思是:世间的财富物品(就这么多),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官府手中。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题中没有谈到财富分配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谈论重税的问题,故D项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评价。34.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A. 封建割据严

37、重,王权衰弱B. “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 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D. 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天主教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C选项符合题意。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力欧洲大约1/3的土地,这些土地由教堂和大小僧侣掌控,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所以教会实际上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不是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教会向所有信徒征收“什一税”,但这也不是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掌握着圣经的解释权,以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但这不是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

38、地位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35.西欧向近代过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 西欧民族国家发展C.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答案】C【解析】这一题注意审题,要求选择“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只要是看清这个要求,就可以针对选项直接选出了,因为A属于经济方面的表现,B属于民族方面的表现,C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D属于政治方面的表现,故选C而排除ABD。36.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 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 天主

39、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 天主教会禁锢人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可知,宗教裁判所主要针对的是“异端分子”,宗教裁判所的设立本身就说明了神权地位受到了冲击,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的冲击越厉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本质上反映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天主教会开始堕落,而是本质上反映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体现天主教会禁锢人性,但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材料意思“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二是紧抓设问“本质”,逐一分析选项即可

40、知道答案。37.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上帝,不必通过教会和教会,不必参加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38.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

41、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A.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 加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 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D. 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加尔文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材料主要反映的加尔文的思想本身,而没有反映其思想的影响,故排除B项,选项C不符合加尔文思想本身,选项D明显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39.英国“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42、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激进的思潮,主张奉圣经为最高权威,进一步清楚天主教残余,反对烦琐的仪式和奢侈的生活。因此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正确。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正确。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正确。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正确。40.“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A. 九十五条论纲B

43、. 基督教原理C. 大宪章D. 至尊法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文字“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英国的宗教改革。A项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的,排除。B项是法国的加尔文的,排除。C是英国1215年约翰王签署的,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D项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时于1534年颁布的,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至尊法案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

44、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

45、材料)【答案】(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目的: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2)效果:人民高兴;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等方面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再从国家富强、霸王大业等方面回答其目的。(2)本题根据材料“秦民大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夺取大片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民高兴、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等方面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