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726KB ,
资源ID:148765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8765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二年级第二学期4.28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左传曰:“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材料反映的制度解读合理的是( )A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B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D鲁、燕、宋是以亲屏周的典型代表2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 ( )A体现

2、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B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C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D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3射礼,源于射获鸟禽。周天子经常举行射礼,射礼用靶的靶心由最初的小鸟图案逐渐演变成“不朝”诸侯的画像。周天子此举旨在 ( )A维系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有效提升军队战斗力C威慑诸侯以维护等级秩序D确保礼乐制度的传承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分封制度受到历代政权重视5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

3、策体制的重要制度。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这些制度 ( )A造成君主的大权旁落B形成了民主决策体制C有利于形成正确决策D削弱官僚集团的权力6如图是某学生在探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时,所选用的四幅有关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按各地图所反映的朝代最早的是 ( )ABCD7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8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

4、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 ( )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9汉初,朝廷允许诸侯在京师治邸(修建住宅),以便诸侯朝宿。元封元年,武帝打算定期祭祀泰山,以“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为由,下令诸侯治邸泰山下。武帝意在 ( )A遵循上古政治传统B方便诸侯朝觐天子C加强对诸侯的控制D减轻京师人口压力10史载,有群臣当迁官,(宋)太祖素恶其人,不与。宰相赵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5、?”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这表明当时 ( )A皇权受到理学思想约束B相权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C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减弱D作为宰相拥有人事决断权11(北宋)赵普历相太祖、太宗两朝,于厅中座屏后置两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为人糊涂”的吕端为相,并勉励他“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真宗问宰相李沆治道所先,沆答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材料反映了北宋初期 ( )A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B皇权强化,相权被架空C黄老思想治国成效显著D“冗官”造成效率低

6、下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 )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13明代内阁公文往来,嘉靖隆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犹自称翰林院,内阁中的文渊阁印“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明末万历朝修会典时,仍将内阁职掌附录于翰林院条下。这表明明代内阁 ( )A成员皆为翰林学士B行政效率受到制约C并非法定中枢机构D参政权力明显萎缩14清嘉庆五年,皇帝派御史坐镇军机处进行值班监视。如果发现军机大臣舞

7、弊弄奸,御史即可据实参奏;如果值班御史不认真,或旷班或早散,亦准军机大臣参奏。这一举措旨在 ( )A扩大御史的监督权力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制C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D提高军机处的行政效率151840年,英军陈兵于天津海口,向清廷递交照会。接到照会后,清廷拒绝了其中各项要求,同时决定将在粤主持禁烟而为英国所攻击的林则徐等,以“措置失当”的罪名,“重治其罪”,为英国“代伸冤抑”。道光帝对此解释道:“总要上不伤国体,下不开边衅。”这表明,此时 ( )A清廷尚未认清中英冲突实质B清政府外交政策趋于理性C清朝统治集团主权意识觉醒D中英就鸦片问题达成共识16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

8、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说明“这场革命” ( )A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17蔡锷曾谈及义和团运动说:“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据此分析,蔡锷 ( )A赞同义和团运动抵御外来侵略B认为农民阶级能够解决危机C认为外族侵凌激发义和团运动D批评运动带来北方诸省之乱181900年春,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以“勤王”名号起

9、义,举皇上为总统,握手共入中原;同年6月,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 ( )A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名存实亡B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以华治华C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D三民主义为社会各阶层接受19如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的漫画,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该漫画意在 ( )A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B倡导国民革命运动C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D宣传民族工业成果20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变化情况。该表反映出中共 ( )A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了正确认识B已经由幼稚走向了成熟C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D力图建立革命统-战线

10、21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决定以进攻战略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进而夺取中心城市。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错误批评,指责他提出的向赣东北发展的意见是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纯粹防御路线。这反映了苏区中央局 ( )A主张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C适应了抗战新形势的需要D坚持学习俄国革命模式22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由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统一指挥,战部队包括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共计20余万人。战役历时二十一天,中国军队伤亡十余万,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突出反映了( )A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B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231940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尝试调整地方自治政策,逐渐扩大基层行政单位的自主权,县级地方除建构起行政、军事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外,也掌握了相对充分的财政权。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地方割据从而实现全国统一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C扩大基层权利以维护地方的稳定D为持久抗战打造地方性物质基础241937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杭州谈判期间,周恩来一再重申中共的5项要求和4项保证,坚持陕甘宁边区行政区政府人员民选推荐,由南京政府任命,边区主要负责人由南京政府派人。此次“谈判” ( )A表明了全面

12、抗战路线的形成B标志着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建立C彰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25为解决货币不统一给各解放区之间经贸往来和野战军机动作战带来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批发行的人民币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字样。与此相应的背景是 ( )A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B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C战争进入反攻决战阶段D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

13、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材料二 (注:一.A.秦汉、B.隋唐、C.北宋D.南宋、E.明、F.清。二.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3月(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

1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史下面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汉朝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唐朝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

15、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1)

16、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1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晚清(1840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这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12分,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

17、“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可知,大意为周王室为了笼络天下,抵御外界侵犯,所以封邦建国,用亲属作为周王室的屏障,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分封对象主要是亲属,没有强调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不是分封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是先代贵族的封地,不是以亲屏周的典型,D项错误。2A【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统治者在建立国家政务机关的同时,还建立了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属,而宫廷事务主要是王族事务,这体现出

18、家国一体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宫廷事务,故排除B项;C项中的“君主专制”是在秦朝建立,故排除C项;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可排除。3C【详解】据材料“周天子经常举行射礼,射礼用靶的靶心由最初的小鸟图案逐渐演变成不朝诸侯的画像。”联系所学知识,周朝后期诸侯国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可知其目的是警告诸侯履行分封制规定的臣子义务,以威慑诸侯、维护等级秩序,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周朝时实行分封制,未建立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射”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不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手段,B选项错误。4C【详解】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19、,故选C;分封制容易造成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不利于政权的稳固,排除A;血缘分封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D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5C【详解】据题意可知,廷议、朝议、集议等制度下,对于国家重大事务首先由官员进行讨论,最后由皇帝进行裁决,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明显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决策,故选C;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君主手中,所以没有造成君主的大权旁落,排除A;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形成民主决策机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事务决策方式,和官僚集团权力的是否削弱无关,排除D。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郡国并行制度,是西汉初期;是战国七雄中燕、赵、齐,所以是战国时期;中出现了中书省和

20、大都,是元朝的行政区划;中涉及的都是郡,是秦朝的郡县制。综上所述,地图所反映的朝代最早的是,故B正确,排除ACD三项。7B【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贵族有姓,诸侯有氏;而秦灭六国后,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百姓也有了姓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秦统一六国后,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旧的贵族社会逐渐解体所致,故选B;疆域辽阔与与姓氏制度变化无关,故排除A;秦朝时,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排除C;秦朝完成了统一,不存在诸侯兼并战争,故排除D。8B【详解】由材料信息“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秦朝郡守可以

21、根据本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且这些地方性法规具有与国家法律同等的作用,这说明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正确;虽然秦朝建立了一套基层治理体系,但“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说法过于夸大,故A项错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不是分权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虽然秦朝郡县拥有一定自主权,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9C【详解】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为方便诸侯朝贡住宿,允许其在京师修建住宅的做法,下令诸侯统一治邸泰山下,意在加强对诸侯的监视与控制,C项正确;上古并无诸侯治邸泰山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方便诸侯朝觐天子只是借口,并非汉武帝下令诸侯治

22、邸泰山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缓解京师人口压力并非汉武帝强令诸侯治邸泰山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10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大意为有一次,有个官按照律法应该升迁,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不同意升官。普坚持为他辩护,太祖发怒,说:“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普说:“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陛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太祖怒火冲冲,站了起来,普也站了起来。太祖走进宫里(不理普了),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皇帝最后听取了宰相的意见,说明相权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内

23、容主要体现皇帝听取了宰相的意见,没有涉及理学,无法得出皇权受到理学思想约束的结论,A项错误;皇帝听取宰相意见不代表君主专制程度减弱,并且宋朝初期皇权加强,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赵普坚持按功提拔官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代表拥有人事决断权,D项错误。11A【详解】北宋初期,中央政府打压、焚烧“利害文字”即改革言论,重用倾向黄老无为思想的官员而不是锐意进取之人,反映了当时官员甚至皇帝的怠政和不作为,体现了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宰相权力被架空和皇权得到了强化,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及“无为”思想,但并未说明其治国成效显著,C项错误;“冗官”即官僚机构恶性膨胀和效率低下在材

24、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2D【详解】材料反映了从秦汉到元朝的地方区划从两极到三级再到五级,地方设置越来越细化和健全,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材料表面上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但不能反映材料实质,故排除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均属于材料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反映,故排除BC。13C【详解】明代内阁自称翰林院,内阁的印章以翰林院名义印行,其它部门称内阁为翰林院,以及明末整理典章制度时,将内阁职掌附录于翰林院条下等,表明明代内阁并非法定中枢机构,C项正确;内阁成员皆为翰林学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内阁的行政效率受

25、到了制约,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内阁参政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14C【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让御史和军机大臣相互监督,目的是集权于皇帝,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旨在加强皇权并非扩大御史的权力,故A项错误;军机处是中央机构,非地方机构,故B项错误;军机处并非行政机构,属于咨询机构,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排除D项。15A【详解】鸦片战争期间,清廷拒绝英国照会中的各项要求,但同时惩治林则徐等人以示让步,在“不伤国体”的前提下寻求“不开边衅”,表明清廷对英国侵华的实质尚未认清,故选A项;清政府对中英态势和对应地位缺乏理性认识,故排除B项;清朝统治者关注的“国体”实质上是封建统治

26、,并非国家主权,故排除C项;题干中的处置措施是清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并未涉及英国的态度,故排除D项。16B【详解】材料“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这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B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天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D排除。故选B。17C【详解】材料“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体现的是外国的入侵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8C【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根

27、据材料中梁启超及何启的建议可知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化,因此反映的是当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C正确;当时清王朝仍然掌握着国家的走向,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19A【详解】啤酒瓶寓意青岛,日本人将酒瓶里的啤酒喝光象征了日本对中国山东的企图,结合“1919年5月”可知该漫画讽刺了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意图染指中国山东的用心,所以是为了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故选A;国民革命运动是在20世纪20年代,排除B;该漫画意在唤醒民族意识,而非抨击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明显不符,排除。20A【详解】中共一大纲领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二大纲领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28、而且要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说明中共认识到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1922年的中共仍处于幼稚时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二大认识到中国首先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D项。21D【详解】根据材料“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决定以进攻战略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进而夺取中心城市。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错误批评,指责他提出的向赣东北发展的意见是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纯粹防御路线”,可得出,苏区中央局坚持学习俄国革命模式,即坚持城市中心论,故

29、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区中央局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A项错误;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的决策,故B项错误;当时正值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抗战时期,故C项错误。22B【详解】 忻口战役参与作战部队有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役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重要作用,故选B;材料没有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的信息,排除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参与了战役,无法体现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C;材料信息与持久抗战方针无关,排除D。2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扩大基层自治、自主,使县级政府掌握相对充分的财政权,

30、主要目的是为持久抗战打造地方性物质基础,D项正确;消除地方割据从而实现全国统一与扩大基层自主权不符,A项错误;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与“(县级地方)掌握了相对充分的财政权”不符,B项错误;扩大基层权利以维护地方的稳定不是1940年前后国民政府调整政策的主要意图,C项错误。24C【详解】材料反映了1937年3月,在日本侵略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建立的背景下,中共在与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过程中表示,“边区行政区政府人员民选推荐,由南京政府任命,边区主要负责人由南京政府派人”,这彰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故选C;1937年3月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故排除A;1937年3月仍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31、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建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故排除D。25C【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可推知,材料所反映的具体时间是194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所以C正确;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所以A错误;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发生于1947年,所以B错误;1949年,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所以D错误。26(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成为各国统治者可选用的人才。人才选拔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要注重资历和劳绩。(2)战国:按功授爵。西

32、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特点:秦汉、隋唐,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均匀化,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移,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集中地区。成因:隋唐以前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选举,宰相籍贯集中;科举制使选官范围扩大,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宰相籍贯在江浙密集。【详解】(1)背景:根据“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成为各国统治者可选用的人才。意义: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得出人才选拔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根据“夫有功者必赏,

33、则爵禄厚而愈劝”得出要注重资历和劳绩。(2)演变过程:结合所学,可从战国实行按功授爵,西汉推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至清实行科举制等回答。特点:根据示意图可知,秦汉、隋唐,宰相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均匀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集中地区。成因:根据所学,可从隋唐以前世家大族垄断选举,宰相籍贯集中;科举制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宰相籍贯在江浙密集等分析总结。27(1)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各种机构加强管理;在边疆采取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在继承中不断发展。(2)新发展:原有治边

34、政策失效,政府被迫加强边疆管理;内地与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边疆各级政权的政府职能强化;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务进一步加强。意义:加强了边疆地区的防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家边疆治理制度的优化,强化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加强边疆地区与中央联系,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详解】(1)根据材料“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设郡县”“设都护府”等信息可知,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各种机构加强管理;根据材料“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等信息可知,在边疆采取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

35、,以笼络安抚为主;根据材料“确立军镇屯戍制度。”“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可知,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根据表格“民族政策”一栏中“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可知,在继承中不断发展。(2)新发展:根据材料“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可知,原有治边政策失效,政府被迫加强边疆管理;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可知,内地与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根据材料“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

36、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可知,边疆各级政权的政府职能强化、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务进一步加强。意义: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了边疆防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家边疆治理制度的优化,强化对边疆管辖;加强与边疆联系,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28示例1书名:血与泪

3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历程。论证:晚清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英国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逼迫清政府签署一系列附约,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战火重燃,清政府再次战败,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日本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此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随后帝国主义国家联合逼

38、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历程无时无刻不掺杂着中国人民的血与泪。示例2书名:曙光: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论证:晚清是中国近代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从无到有。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工厂的建立,让机器化生产在中国工业生产中生根发芽,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也触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按钮。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体现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世纪末,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最终失败;但是,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并未就此中断。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使得中国逐步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注:任答一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详解】由题目要求“就晚清这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知,本题主要是分析晚清时期在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的时代特征,如晚清时期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近代化的发展。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晚清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入手,结合通史的知识,列举出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