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醉翁亭记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2.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2.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江南名楼岳阳楼记,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去感受山中的美景,
2、聆听作者的心音。板书:醉翁亭记 欧阳修(二)走进课文环节一:回顾复习,走进文本1.回顾复习,了解作者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欧阳修,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预设:八年级上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而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写了作者美好心境、惬意的情怀。师:颍州是欧阳修的退居之地,其实,安徽滁州这一地方,也留下了欧阳修的足迹。出示课件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
3、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设计意图】督促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的学法。环节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标注节奏、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出示林壑(h) 琅琊(lng y)潺潺(chn) 僧(sng)瞑(mng)伛偻(y l)酒洌(li) 野蔌(s) 觥筹(gng chu) 阴翳(y)弈(y)晦明(hu)颓然(tu)学生标注注音重点字,并动手书写识记。2.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
4、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课件出示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射者中,奕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预设:“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课件出示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肯定)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肯定。去掉“
5、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朝而往,暮而归。(“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临溪而渔,溪深西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而”字调整音节,轻读,使语气更为舒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转折,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一个“而”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后面一个“而”有转折意味,可重读。“而”“也”增添了浓浓的抒情味)(3)实实地读,读出语言
6、平实简明的风格。本文文字简练,也不用难字,不堆砌辞藻,语言很生活化、口语化,显得平易流畅。课件出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杂然”写出了野味野菜摆放的状态,有画面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寥寥数语就交代了“醉翁”一号的来历,明白流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简洁明确地点明了醉翁的情趣)射者中,奕者胜。(六个字写尽投查和下棋的场景,给人想象的空间)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明白如话)学生放声吟诵感受美,然后教师指名一二生朗读,其他学生从音韵方面评价阅读。【设计意图】本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虚词
7、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陶冶情操。环节三: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自主翻译,疏通文意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翻译课文,特别要圈画出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教师巡回指导。2.小组合作,释疑解难个人在小组内提交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共识。不能解决的,提交课堂共同解决。3.课堂答疑,分享成果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组答疑解惑,最后老师明确答案,并要求学生记笔记。预设:(1)词类活用课件出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山行六七里(名
8、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一词多义课件出示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的“乐”以为快乐,后面的“乐”是乐趣的意思)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去)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且)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不译)日出而林霉开(表承接,然后)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并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可是)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之醇翁之意不在酒(结构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特殊句式课件出示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歌于途”“休于树”应为“于途歌”“于树休”,介词结构后置)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者”应为“以文述者”,介词结构后置
9、)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语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语气)4.当堂测试,检验成果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查漏补缺。(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若夫日出西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问之朝暮也。(5)野芳发而出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7)山肴野获,杂然西前陈者,太守宴也。(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醉能同其乐,
10、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翻译课文,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明确作品的内容,便于对文本内涵的领悟。环节四:整合阅读,熟读课文1.各小组根据翻译理解,初步概括课文各段落的内容。预设:第1段:介绍醉翁亭周边的环境及名字的由来。第2段:描写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第3段:描写滁人游和太守宴的场景。第4段:叙述日暮而归的情景,点明太守姓名和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熟读成诵。【设计意图】由音读到义读,最后整合朗读,反复朗读课文,使得学生能尽快熟悉文本内容,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为理解作者的情怀做好
11、准备。(三)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到滁州醉翁亭,同学们通过诵读和翻译课文,了解了作者笔下醉翁亭的来历,周边环境及作者的活动,课后同学们继续诵读课文,力争早日背诵本文。第二课时环节一:检查诵读,导入新课1.检查诵读背诵情况,统计背诵人数。2.开火车游戏,翻译课文。环节二:辩读课文,酔游醉翁亭。(一)行程走马识山亭1.把握写景顺序放声朗读文章第1段,了解作者写景的顺序。预设:以“环滁皆山”总起,仿佛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醉翁亭,如层层剥笋,从远到近,移步换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助读资料环滁皆山也。这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朱子语类中记
12、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环滁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3.了解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出示醉翁亭图片学生抓住醉翁亭的特点描绘。教师点拨“翼然”“临”的含义。(二)浮光掠影赏美景1.自由诵读,读出第2段的顺序和写法。预设: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游览感受: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想象读,闭上眼睛,诵读朝
13、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想象醉翁亭周围的美景。(三)行旅和乐滁人游1.诵读第3段,分析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场面,有什么特点?预设: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自由自在)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就地取材,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就筹交错,说说笑笑,轻松闲适,无拘无束)太守醉(简笔勾勒,苍颜白发,酒醉醺醺)写法:有声歌声、呼声、应答声有态登山态、小憩态、徒手态、负重态、搀扶态有活动有垂钓的、酿酒的、采菜的、弹奏的、投射的、下棋的有年龄层次年青人、老人、孩子由景到人,场景描写,细节纷呈。2.辩读,作者只是在写作者宴游之乐?预设: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滁人乐游,伛偻提携
14、,往来不绝,可见其民生富足;游人跟随太守游玩之乐,可见官民关系和谐。(四)归途解乐明真意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教师: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乐,境界有别。大自然是禽鸟的乐园,人去山空后,它们在山林间,唱着欢乐的歌,这是禽鸟之乐;而从游人跟随太守游玩之乐,可见官民关系和谐。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结尾自然点出太守的姓名,解开全篇悬念。【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体会本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感受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领悟课文的意蕴美。环节三:了解作
15、者,解读醉乐1.助读,读出作者身份。课件出示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曾说:“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成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也就是说,欧阳修的身份是贬谪之人。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预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3.找读,读出太守形象和心情预设: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快乐。4.析读,读出“醉”“乐”的内涵,探讨作者志趣预设: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 “乐”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
16、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名句。“醉”是表象,“乐”是根本。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地道出全文的主旨。5.思读,读出你心目中的欧阳修资料助读欧阳修初到夷陵,想要找一本史记或者汉书来打发时间,可是搜遍了夷陵县衙和私人书橱,竟然一无所获。史记和汉书是当时最常见的历史书,夷陵之偏僻落后,由此可见。联想到京城开封的繁华舒适,欧阳修倍感凄凉。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则让欧阳修彻底忘掉了个人的不幸。找不到书,欧阳修就只好拿了“陈年公案”反复阅
17、读,结果却读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冷汗。但见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无中生有的,颠倒黑白的,徇私枉法的,灭亲害义的,无所不有。”欧阳修惊呆了,夷陵这样一个荒凉偏远的小县竟然如此,那么,整个宋朝又当如何,是可以想象的。他放下卷宗,对天发誓:从此之后,对待任何事情都绝不敢马虎!就在那一刻,欧阳修完成了从读书人到政治家的伟大跨越。欧阳修后来官至副宰相。他晚年回顾夷陵经历时,曾说,到今天三十多年了,我遍历中央和地方,甚至做到了三公,都是拿“不敢马虎”这句话来自励的。今天别人看我,都以为我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这地位;我自己看我自己,谅必是当时在夷陵那一句誓言的回报啊!预设: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对贬谪遭遇处之泰
18、然,政事勤勉,有爱民之心,有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有捉笔成文的才华。【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字“醉”“乐”的理解,分析醉翁形象,理解作者的政治情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核心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环节四:联读作品,解读胸怀同学们,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贬谪文学。这些作品,都展现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表现。下面我们一起来回读经典,与作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吧。课件出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岳阳楼记(1)齐读选段,小组探究三篇文章的异同。预设:三篇文章都是游记,都有景物描写,景中有情。小石潭记是先乐后忧,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在极度烦恼和压抑时,于尘世中突然发现一块清净之地,痛苦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抚慰,有一点小惊喜,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触景伤情,忧伤、悲凉随之而来,他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自然之乐。醉翁亭记
20、中欧阳修虽然被贬,仍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人民安宁富足,太守为此而乐,是纵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他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忧国优民。(2)再读选段,自我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范仲淹被贬,还忧国优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从这些贤人志士身上我们能够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预设: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怀与气度。【设计意图】联系以前所学,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在遭遇贬谪之时所体现出的心胸
21、和气度,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贬谪文学的常见主旨。最后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四)课堂小结判断一个官员是否是良吏好官的唯一标准,是老百姓是否觉得方便,这就是欧阳修的政绩观。这种政绩观的结果就是不求政绩。欧阳修当过好几个州的长官,从来没有像样的政绩,也不求声誉,治理风格宽松简单,不扰民。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为政宽简而不荒废事务”的秘诀,欧阳修回答说,我所说的宽,是不苛刻急切地去满足上司的要求,我所说的简,是不要繁琐细碎什么都管。那么,欧阳修宽简治民的效果如何呢?“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在任时老百姓觉得方便,离任后老百姓怀念。本文,他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诠释。(五)课堂板书三、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四、推荐阅读篇目搜集阅读有关贬谪文学,体会作者的情怀。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以朗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第一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的音韵美;第二节课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怀。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中“也”的应用,体会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乡情怀,这种设计,比教师灌输式教学更有实效性,学生也乐于参与,开阔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