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子自道【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第2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2、(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第3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今义:错误,不正确。(2)其为人也古义:做人。今义:做人处世接物。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4)叶公问
3、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6)弗得则死(省略句)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一、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
4、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二、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
5、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
6、通义也。”本板块选录的这七章分别写了以下内容: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只是非常好学。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7.孟子认为,君子应“舍生取义”。1第一章中孔子用年龄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对此,你怎样认识?这一千古名言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_答案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
7、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立命安心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路标,是中国人人生自我评价的普遍标准,成为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2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
8、述志向,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他们各自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_答案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子路的回答显示了他重承诺、讲义气的豪勇气概;颜回的回答则显得谦虚、谨慎,很有修养;孔子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的“仁德”,已成为千古名句。3第三至六章是孔子的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_答案第三至六章都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好学好问,乐以忘忧,智、仁、勇。简单的几句话,生动平易,描绘出孔子超越世俗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孔子最高的人生境界。4理解孟子所强调的“义”的内涵。在今天,我们
9、应当赋予它怎样的内涵?_答案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者所强调的“义”是儒家的道义,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要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作者能有这样的抱负,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我们更要发扬“舍生取义”的精神。阅读课文1,完成后面的问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A项,“没”通“殁”,去世。B项,“卒”,完毕、终了。C项,“辟”通“避”,躲、设法躲开。D项,“有”通“
10、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答案B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 ,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来考查。通假字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替代。其一是以声旁字(独体
11、)替代同音的形声字(合体),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2音近替代。一种是声母相同,即双声通假。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和“纳”的声母都是n,故相通。另一种是韵母相通,即叠韵通假。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3形近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与“披”因都含“皮”而通。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1孔子说:“我十
12、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够做到自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岁,一切都能听之入耳,并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论语为政第二2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道:“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论语公冶长第五3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
13、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罢了。”论语公冶长第五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很多乐趣。不符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论语述而第七5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做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论语述而第七6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论语宪问第十四7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道义
14、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本是我所喜欢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所以有的祸害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免祸害的事情,哪有不干的呢?(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便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避免祸害,却不去干,由此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喜欢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这种本性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着便活下去,得不着便死亡,呼喝着给予他,就是过路的饿人都不会接受;脚踏过再给予他,就是乞丐也不屑于要。万钟的厚禄如果不问是否合于礼义便欣然接受了。万钟的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着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便叫作丧失了他的本性。”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