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85263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侯永海试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

2、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

3、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

4、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

5、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谁让你来搞破坏?”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你叫什么名字?”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你爹叫什么名字?”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他娘的,是

6、个小哑巴。”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1984年冬天,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黑孩儿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黑孩砸过石

7、头,到铁匠那去拉风箱,小铁匠不仅让黑孩儿高强度的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儿去偷工地附近的农场的地瓜和萝卜。1.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铁匠随意就叫黑孩去偷萝卜,根本没想过这样做对小孩子来说究竟对不对。“文革”的到来造成了农村价值体系的崩溃,人们已经找不到平常支撑自己生活的某种东西。B. 文中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紧承上文,“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则引领下文。C. 老头子发现黑孩偷萝卜后,不客气地揪着他,队长对他又打又踢,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可言。D. 小说后面还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

8、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无所谓的态度。2. 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形象。3. 小说开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答案】1. C 2. 黑孩是一个天真可怜的孩子。他身世不幸,命运悲惨:从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的衣着变化以及当队长问“你爹叫什么名字?”时,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说明他没有亲人的关爱。他心地善良,他愿意为小铁匠去偷萝卜,表现出他对师傅的尊重。天真幻想,在拔萝卜时想找到曾经见过的透明的萝卜,没有找到后扔了一地的萝卜,突出了他的纯真。沉默压抑,逆来顺受,能够忍受常人不

9、能忍受的苦难,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满泪水。 3. 铺设背景,故事发生在寂寞荒凉、贫穷落后的农村,渲染悲凉萧索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悲凉的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压抑贫穷 的环境为黑孩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环境加剧了黑孩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暗示了极左路线造成了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遍贫困。【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

10、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可言”分析错误。由原文“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都表明老头子同黑孩子,老头子是善良的,社会是有温情的。故选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形象,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文中黑孩出场时,“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说明黑孩不常穿褂子;队长问黑孩是哪个村的,黑孩的眼睛是“迷惘的”,说明黑孩不知道自己

11、是哪个村的,也就是说他是没有户口的;当队长问黑孩“你爹叫什么名字”时,“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说明队长这个问题使黑孩伤心,暗示黑孩没有父亲或缺乏父亲的关爱,以上这些信息反映出黑孩有着不幸的身世,命运悲惨。黑孩是小铁匠的徒弟,当小铁匠说“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黑孩马上就去了,一方面表明黑孩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表明黑孩尊重师傅。黑孩在拔萝卜时,“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为了能看到透明的红萝卜,黑孩拔了很多没有长成的萝卜,说明黑孩很天真,爱幻想。黑孩拔了很多没有长成的红萝卜被老头抓住后受到队长的责打,又被剥光了衣服,

12、他一直没有反抗,只是流泪了,可以看出黑孩沉默压抑,逆来顺受。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黑孩是一个天真可怜的孩子。【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开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考生需要仔细文斗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 概括出这段描写中自然环境的特点,再结合下文,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开头描写了秋风狂吹,麻雀惊叫,尘土飞扬的乡村景象,突出了寂寞而、荒凉而又压抑的环境特点,渲染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贫穷落后的农村,这就为故事的发展铺设了背景。从情节发展来

13、看,正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贫穷的农村,才有了黑孩偷红萝卜的故事,也才有了黑孩被抓、被打的情节,可见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为黑孩遭遇埋下伏笔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乡村的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贫穷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黑孩仍然想再一次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表明黑孩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开头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由队长问“谁让你来搞破坏”,可知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开头描写自然环境其实也是在暗写社会环境,暗示出极左路线造成了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

14、遍贫困。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

15、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古代、现代诗文阅读与理解(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

16、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

17、,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有删改)【注】管:钥匙。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中寿:七十岁。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参与B.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慢C.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D.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鼓励5.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C. 左右免胄而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8、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B. 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C. 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D. 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7.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郑穆公

19、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答案】4. D 5. B 6. C 7.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意思是“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厉”通“砺”,“磨砺”的意思。故选

20、D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A项,“其”,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反问语气。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以”,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故选B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

21、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错误,由原文“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可知,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故选C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师”,军队;“劳”,劳累;“竭”,尽;“备”,防备;“之”,代词,指“我们”;“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吧(2)“使”,派;“视”,察看;“束载”,捆物装车,这里指捆好行装

22、;“厉”,磨砺;“兵”,兵器;“秣”,喂饱。【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我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军队前来,他们的国都都是可以到手的。”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蹇叔说:“让军队辛辛苦苦去偷袭远方的

23、国家,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军队辛苦劳累而气力衰竭,远国的君主又有了防范,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也一定知道。军队辛辛苦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产生怨恨的念头。而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秦穆公拒绝蹇叔的意见。穆公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可是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抵御我军一定是在殽这个地方,这里有两座大山。它南面的大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大山,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战死在

24、这两座山的中间,我在那里收捡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此向东进发。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边的士兵脱去头盔下车,但马上又跳上车去的共有三百辆战车的士兵。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这种情形,对周天子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就粗心大意。深入险地却粗心大意,又不会出谋划策,能不失败吗?”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要到周地去做买卖,遇到了秦军。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要用十二头犒劳秦军,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大夫们将要行军来到敝国,让我冒昧犒劳您的部下。不富裕的敝国,作为您部下的久留之地,要是住下来,我们就准备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离开,我们就准

25、备一夜的安全保卫。”一面又派了接力快马向郑国报告消息。郑穆公叫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宾馆,原来他们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穆公派皇武子请他们离开,说:“各位大夫在敝国逗留久了,因此敝国的干肉、粮食、鲜肉和牲口也耗尽了。各位大夫将要离开了,郑国有个猎场苑囿,正像秦国有个猎场具囿一样,各位大夫猎取那里的麋鹿,也好让敝国休息休息,怎么样?”这样,杞子就逃往齐国,逢孙和扬孙逃往宋国。孟明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了。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就灭了滑国回去。(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风 景辛迪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

26、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一九四八年夏 在沪杭道中8. 对本诗意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 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B. 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 即“田间的坟”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C. 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 ”的土地与“士兵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

27、饶,但国民党挑起的连年内战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D. 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暗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9. 对本诗的赏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B. 作者以“风景” 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表明“风景” 其实是病态的社会、是连接不断的“社会问题” 。C. 全诗围绕“社会问题” 展开,并以此为线索,反映了旧中国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贫富差距越

28、来越大的社会现实。D. 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10. 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说明。【答案】8. D 9. C 10. 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讽刺意味。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仔细阅读全诗,了解大意,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

29、却是一般的暗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故选D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仔细阅读全诗,了解大意,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无中生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诗歌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介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诗歌取名

30、为风景的妙处,考生需要通读全诗,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主题表达、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都“不是风景”,而是“病”,因此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来看,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却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社会问题还很多,“一节接着一节”,很普遍,“一路来行过的地方”都有相同的问题,最后诗人痛苦地大喊“都是病,不是风景”!可见以“风景”为题,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

31、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一、二句的内容,B项鉴赏诗歌三、四两句的内容及语言,C项鉴赏诗歌五、六两句的内容,D项鉴赏诗歌七、八两句的语言及内容。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漫江碧透,_。激扬文字,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3)满载一船星辉,_ 。(4)又

32、前而为歌曰:“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5)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刘邦去赴鸿门宴,为什么“既来之,则走之”呢?请用课文中一句成语来回答: _,_。(6)_ ?邻之厚,君之薄也。【答案】 (1). 百舸争流 (2).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到了颓圮的篱墙 (4).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人为刀俎 (7). 我为鱼肉 (8). 焉用亡郑以陪邻【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名句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

33、。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舸、粪、侯、颓圮、篱、辉、斑斓、萧、俎、焉、陪。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李东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B.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C. 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D.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成功迈向太空,是2008年举世瞩目的大事。【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

34、误。A项,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句中说李东制作的航船模型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使用正确。B项,沧海一粟:大海里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句中指个人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非常渺小,使用正确。C项,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句中用来形容“小伙子”,适用对象不当。D项,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句中指“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成功迈向太空影响很多,使用正确。故选C项。【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

35、,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鲁迅的伟大不仅表现在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在于他对白话文写作的贡献。B.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难道谁能否认这个观点不正确吗?C. 巴金在晚年,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着重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剖析自己,也解剖当时的社会。D. 其实,秦

36、伯未必就不知道烛之武此次来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郑国谋求一条生路。【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A项,不合逻辑。“不仅表现在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在于他对白话文写作的贡献”应改为“不仅表现在他对白话文写作的贡献,更在于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B项,不合逻辑或成分赘余。“难道谁能否认这个观点不正确吗”,多重否定失当,应删去“不”,改为“难道谁能否认这个观点正确吗”。D项,结构混乱,“目的就是给郑国谋求一条生路”“就是为了给

37、郑国谋求一条生路”两句杂糅,保留一句即可。故选C项。1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现实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家的反映、加工、创作这个环节,生产出艺术作品,这才为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提供了实在的具体对象。可见,_。A. 艺术作品是艺术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又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B.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果,又是艺术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C. 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结果,又是文学欣赏活动得以开始和展开的基础。D. 文学作品既是文学欣赏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

38、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上文先说了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过程,然后才说“审美需要”,从照应上文的角度来看,所选的句子也应先说“艺术创作”,再说“艺术欣赏”,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上文说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C项谈的是“文学作品”“文学创作”,从话题统一的角度来看,可排除C项。故选B项。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

39、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B.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C.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古诗文中单独出现时,一般是诗经的简称。D.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郑伯克段于鄢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薨则专指帝

40、王之死”错误,“薨”是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故选C项。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几千年来,龙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伟大、智慧、力量、神秘的象征。_ ,从来就以“真龙天子”自称。从周代初期开始,_ ,这种袍服俗称龙袍。而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在衣服上饰以龙纹,_,必处以极刑。在明、清时期,皇子、亲王、郡王有时亦可在衣服上饰以龙纹。【答案】而历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皇帝所穿的袍服上往往饰以龙纹如有违反则被认为有谋反篡位之心【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

41、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处:根据首句和空后“从来就以“真龙天子”自称”可知此处应填历代皇帝的目的;处:根据后面语句,可知填皇帝所穿的袍服上往往饰以龙纹。处:根据前后语句,说的是如果穿了会怎样,再依据必处以极刑,故而此处填如有违反则被认为有谋反篡位之心。四、作文(5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眼下,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家长们说,操

42、场上的沙子、砖头、茅草,也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孩子们常常在这里堆沙堡、建草屋。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请让孩子喘喘气吧眼下,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的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送自己的孩子到乡下学习生活。这无疑是沙漠中出现的一株幼苗,使人不得不萌发出好奇之心。走进书店,琳琅满目,却都能见到一块很大的牌子挂在天花板上,上面写着“教学书”,随即,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高考宝典”。是啊,面对中国这重中之重的高考,能不把学习放在首位

43、吗?打开电视,就会看到疲惫的家长们在各大名校门口排上几天几夜,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此就读的场景。这司空见惯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武汉那7对家长的行为为我们焦虑的内心吹来一缕清新的风。这7对家长既然义无反顾地选择到农村去,必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选择到农村去,一方面可以陪伴着孩子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让孩子劳逸结合,避免得成为一个“书呆子”。细细一想,这才是爱孩子的所为。曾有专家称:现代的孩子,一方面扎在了父母的手下,一方面则淹在了老师的嘴里。诚然,我们都能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都能明白老师面对提高升学率的压力,但随即,名和利的搅动,会使本来单纯的选拨性考试

44、变成机械化的应付式考试。然后层层加压,一点点地挤压着孩子们的自由空间。请停下你我急促的脚步,看一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家长们丝毫不敢怠懈!为学位、为成绩鞍前马后,心思费尽。而学生,虽不至于“头悬梁,锥刺股”,但也是战战兢兢,为成绩挑灯苦读。童年的快乐被一点点的挤压,取而代之的是浩瀚的题海,是怎么攀登也没有止境的书山。但是,我们只是孩子,我们有自己的担当,但也需要属于我们的快乐童年,属于我们的多彩世界。我们不想成为那压迫下的应试机器,而应该是活泼、人格健全的孩子。何必要强迫孩子们活在那个属于成人思想的空间里?何必要求孩子们用他们童年的光阴去预料未来呢?成才不是只有一条路径,只有一种选择。且不是说鲁迅

45、、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现代的众多名人,也不个个都出自名门名校。孩子们已经累了,看看他们,虽然已经汗流浃背了,但还在书山上上气不接下气地攀爬着,只为满足父母的期望。倘若你们真的爱他们,请让他们喘喘气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任务驱动的性质。这类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题可通过分析材料的主旨、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确定最佳立意。审题: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社会新闻,谈的是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家长自己当老

46、师教育孩子,让孩子远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手段,过一种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题干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对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或者写出类似经历,任务明确。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可以多角度立意,从赞成这7对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特别,他们让孩子远离应试教育,既锻炼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又让孩子们回归到大自然,释放了天性,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据此可以写返璞归真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回归自然,释放天性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远离应试,培养自立能力,让孩子健康成长等。从反对这7对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让孩子远离社会,远离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他们

47、的这种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脱节,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素质与生存需要,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将无法面对社会上的激烈竞争,难以立足于社会,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浪费了孩子宝贵的学习时光,影响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据此可以写孩子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逃避现实的教育将使孩子无法面对现实中的激烈竞争等。还可以从辩证看问题的角度思考,分析这7对父母的做法,探讨他们这么做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这么做的利与弊等。参考立意:(1)赞成的角度:返璞归真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回归自然,释放天性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远离应试,让孩子健康成长;等等。(2)反对的角度:教育岂能是“世外桃源”;孩子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教育应符合现代社会

48、文明素质与生存需要;等等。(3)辩证看问题的角度:武汉7对父母自办教育的利与弊;探究武汉7对父母自办教育的深层原因;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等。素材: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2.武亦姝:真正的教育,其实

49、就是拼爹妈!不是拼的财富和权势,而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武亦姝于2000年出生在上海长宁区一个“书香门第”, 在父母的感染熏陶下,上小学后的武亦姝,已爱上了全家人一起读书绘画、交流心得的温情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她锻炼了语言组织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上初中后,开始阅读经典。高中时,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获得冠军,名声大振。3. 河南省2019高考理科状元鲁方裕:鲁方裕同学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百强名校。鲁方裕同学不仅学习好,而且字好,绘画好,经常参与班级板报设计和绘画书写,还参与年级和学校的大型活动。行文结构:本题不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

50、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让孩子回归自然,释放天性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分析材料,指出这7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回归自然,释放了天性,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然后再列举反面事例进行分析,指出应试教育磨灭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成长,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这类作文审题时需要注意: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本题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