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地理考试试卷(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 (30小题2分=60分)1.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B.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C. 太阳系 地球 银河系 总星系D.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答案】D【解析】天体系统最高一级为总星系,比总星系稍低一级的为银河系,比银河系稍低一级的为太阳系,最低一级为地月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等级别。故选D。2. 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
2、的行星C.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D.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答案】C【解析】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D正确;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A错;水星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B错;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这是共性,D错。3.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 风能【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运动表现出的现象,对地球气候、磁场有影响,却不是地球上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活活动的动力。A错。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
3、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C对。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不是裂变,B错。风能是转化的太阳能,能量来源也是太阳辐射。D错。【考点定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名师点睛】知识性试题,学生掌握地球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4.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 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 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C.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 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答案】B 【考点定位】大气环流产生的原因【方法总结】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的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
4、是高低纬度间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5.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 )A. 太阳 B. 月球 C. 比邻星 D. 水星【答案】A【解析】据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故选A。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 图中、四点表示的节气正确的是 ( )A. 春分日 B. 秋分日C. 冬至日 D. 夏至日7. 最接近远日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6. C 7. A【解析】6. 据图中地轴北端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可判断,位置地轴北端倾向于太阳,可判断为夏至日,地轴北端远离太阳,可判断为冬至日,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判断为春分日 为秋分日。故选C。7. 每
5、年1月初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7月初经过远日点附近,因此夏至日6月22日接近远日点。故选A。8. 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 一恒星日 B. 一太阳日C. 一恒星年 D. 一回归年【答案】B【解析】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一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一恒星年是地球公转周期,一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故选B。9. 地球上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 )A. 区时早 B. 地方时早C. 无法判断 D. 地方时晚【答案】B【解析】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且越偏东的地点时间越早,时刻值越大。地球上东经121在东经120的东侧,因此地方时早。故选B。10. 下图中虚线
6、表示物体运动初始方向,实线表示实际运动轨迹,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11.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分别是 ( )A. 日珥、1太阳日 B. 耀斑、1回归年C. 太阳风、1恒星日 D. 黑子、11年【答案】D【解析】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活动周期11年。故选D。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2. 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A. A B. B C. C D. D13.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大气逆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辐射14.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 A B. B C. C D. D【答案】
7、12. D 13. C 14. D【解析】12. 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选D。13. 据图可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故选C。14. 据图可知,通过大气逆辐射把地面散射的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选D。15. 小明利用暑期登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山脉祁连山,他发现从山下到山上沿途气温气压变化特点是 ( )A. 气温上升,气压上升 B. 气温下降,气压下降C.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D.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答案】B【解析】气温和气压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选B。16. 和月球表面相比,关于地球表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8、( )A. 白天地球气温较高 B. 昼夜温差较大C. 白天太阳辐射更强 D. 夜晚温度较高【答案】D【解析】地球外面有大气层,白天削弱太阳辐射,晚上大气逆辐射保温,昼夜温差小,而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白天气温高,太阳辐射更强,晚上气温低。故选D。17. “一场春雨一场暖”讲得是下列哪一种天气系统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答案】B【解析】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讲的是暖锋天气系统。故选B。18. 下图为海陆风示意图,其中流向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升温快,故陆地气温较高,盛
9、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故图正确;晚上陆地降温快,故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而海洋盛行上升气流,故正确。19. 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则 ( )A. 季节相同 B.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 昼夜长短相同 D. 地方时相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地区地方时相同,D对。同一经线,南北半球季节不相同,A错。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不一定相同,C、D错。【考点定位】地方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名师点睛】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经度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东边的比西边的早,示东边的加时差,求西边的减时差。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昼夜长短、正
10、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是地球公转的结果,还有南北半球的差异。20. 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 )A. 三圈环流 B. 大气环流 C. 热力环流 D. 季风环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考点:该题考查大气运动。21. 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天则昼夜温差小,ABD错误,C转晴。故选C。22. 武威(37N)和海口(20N)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
11、是( )A.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海口大于武威 D.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海口小于武威【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角速度特点是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地均相等,因此两地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的分布特点是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因此海口线速度大于武威。故选C。23.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 横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B. 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且速度较慢C. 在莫霍界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D. 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答案】D【解析】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纵波可以通过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且速度较快,AB错
12、误;在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C错误;在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D正确。故选D。24.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 ABC都可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地球内容圈层的划分是以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两个不连续界面为依据,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所以C正确。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5. 2015年5月3日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状如烈焰,非常壮观。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源于( )A. 地壳 B. 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软
13、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选B。26.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 )A.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 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致D.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考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读图“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 图中乙地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28. 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A. 春季 B. 夏季
14、C. 秋季 D. 冬季【答案】27. D 28. B【解析】27. 据题干中,北极点为中心的图,则该图显示的是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实际盛行风向应为西南风。故选D。28.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据图可知,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可判断为夏季。故选B。读“某地年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29. 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气温年较差小 B. 最冷月气温大于18C. 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 夏季降水丰富30. 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
15、带大陆性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答案】29. C 30. C【解析】29. 据图中气候资料可知,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气温大于18,且降水季节变化大大,夏季降水丰富,ABDA均正确,C错误。故选C。30. 据上题分析可知应为热带气候,且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可判断应为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二简答题(共40分)31.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该锋面按性质来分应为 锋,判断理由是 。(2)6月初,上述暖气团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交汇,该地区在江淮静止锋控制下,会出现“ ”天气。(3)图中可见降水区处于锋 (前或后)。(4)7、8月间该锋北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出
16、现“ ”天气。【答案】(1)暖 冷气团在后退(2)梅雨(3)前(4)伏旱【解析】试题分析:(1)锋面类型是按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的不同来分类的。图中锋面比较平缓,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较小,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压迫锋面形成的;锋面下方冷气团有小环流,那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的过程中拖拽冷空气造成的,由此可以推断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冷气团被迫后退。根据锋面划分依据该锋面属于暖锋。(2)6月初,暖气团与冷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两者势均力敌,锋面长期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称为江淮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由于正处梅子黄时,故称梅雨。正所谓“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3)降水水汽来自暖气
17、团,由于锋面往冷气团一侧倾斜,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上方,所以降水在地面冷气团所在区域。又因为该锋面为暖锋,锋面向冷气团移动,故降水区处于锋前。(4)夏季随着夏季风的势力增强,推动锋面不断北移,到7、8月间该锋面北进至东北、华北地区,锋面南方在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天气以晴朗为主,此时,夏威夷高压强盛,高压脊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考点:该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32.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回答问题。(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2)B风带名称为_。(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图示表示北半球的季节为_,(
18、冬或夏),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_,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是_,南亚地区的风向是_。(4)此时亚欧大陆上亚洲高压切断了_的控制。【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2)东北信风带,(3)冬 , 甲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东北风(4)副极地低气压带【解析】(1)据图a可知,A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可判断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2)据图a可知,B风带位于北半球0-30之间可判断为东北信风带。(3)据图a可知,该季节气压带风带南移,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形成低气
19、压。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的甲图。据图可知,此时东亚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盛行西北风。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4)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冬季,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点睛】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季风,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和识记知识的能力。做题需明确:(1)全球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南北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为60附近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90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之间一个风带,分别为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高纬度极地东风带。且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有规律的移动,对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
20、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季风最典型的地区为亚洲东部和南部。形成季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3. 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纬线名称和纬度: 名称: 纬度: (2)图中字母表示的范围有阳光直射的是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 。(3)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 递减的规律。【答案】(1)南极圈 6634S(66.5S)(2) C A(3)由赤道向两极【解析】(1)据图可知,为南回归线,为南极圈,纬度为6634S。(2)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据图可知,C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据图可知A位于北极圈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3)全球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