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8088 上传时间:2025-1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考第二轮复习资料论述类文本阅读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王淼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在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中指出:“如果你想建一座建筑,而不是仅仅盖一座楼,那么你可以有三个选择:雇用一个建筑师,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无疑太高了;而“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豪鲍克斯教授给出的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

2、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连,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

3、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绝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我觉得与其说豪鲍克斯教授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

4、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不仅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你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豪鲍克斯教授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豪鲍克斯教授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1下列分析与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都与思想家、艺术家

5、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C真正的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而真正的建筑师的缺少则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丑。D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不但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让公众精通建筑。E培养人对建筑的参与意识,让人真实体验建筑,这应当是建筑师的最高使命与最大责任。【解析】D“让公众精通建筑”不合文意,原文只是说“建筑审美”的问题;E.“是建筑师的最高使命与最大责任”属主观臆断,原文为“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答案】DE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的一项是()A建筑与建筑物内涵不同

6、,前者具备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和住宅或政府之需,二者不可相提并论。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相差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C城市中的大多数住房只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又能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建筑并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解析】C项是作者依据豪鲍克斯的观点得出的结论。【答案】C3作者为什么认为“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_【答案】“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太高。“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4根据文意,

7、概括“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的必要性有哪些。_【答案】建筑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师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建筑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因为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建筑物的功用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美或更加糟糕,重要的是取决于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不仅是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网络与文学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

8、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

9、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顾彬: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

10、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顾彬: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

11、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他直追宋元,他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的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顾彬:我不同意。你看,毛泽东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毛泽东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

12、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1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_【解析】本题分析访谈文体特征的能力。从采访者的提问中加以概括。【答案】网络的出现是否会导致经典的、传统的文学消亡;中国当代作家为什么在网络时代离世界越来越

13、远;在网络时代,作家写作与钱和名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意思对即可)2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_【答案】第一问:中国当代作家没有很好的外文功底;中国当代作家很少与国外的重要作家成为私人朋友。(意思对即可)第二问:中国当代作家无法与国外的重要作家进行直接交流与对话。(意思对即可)3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先表明观点,再联系文本内容分析。【答案】观点一: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网络的产物,它需

14、要专业的创作和编辑人员合力完成;作家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作家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并不有赖于网络;虽然网络能使作家迅速获得名利的满足,但是伟大的作品以及伟大的作家的出现与金钱和名誉没有必然的关系。观点二: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网络使文学电子化、浅显化、通俗化,更便于流传,影响也更大;网络改变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使写作大众化,让读者拥有了与作家平等的话语权;网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目的,使他们不得不顾忌市场需要和现实利益。(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15、“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

16、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

17、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

18、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

19、己的著作。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

20、,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1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_【解析】从文本中第二自然段“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第三自然段“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第五自然段“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以及第六、七等自然段中寻找关键语句。【答案】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流亡途中,坚持写作;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病中开始探讨学术新领域;成为学术界“拔

21、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别传。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_【解析】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这篇传记主要从真实性上来把握。【答案】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而非主观议论,这样显得客观;文章在记叙陈寅恪的学术生命之时,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3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_【解析】注意答准确答全面。答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22、这句话,可以依据文本结合现实进行分析。【答案】“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如果被世俗的力量或概念所束缚,那么很难保证研究成果是纯正而客观的,不是客观环境下得出的结果,很难说是真理,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世俗观念。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191

23、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疑的信念。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

24、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 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

25、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

26、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

27、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 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1在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状况?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的?_【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全文

28、叙述的思路,把握蔡元培与北大之间的联系。要答出北大原来的问题所在,再答出蔡元培所进行的改革措施。【答案】(1)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2)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2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解析】第一问是对作者“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即描述人物所使用的手法的

29、分析比较;回答第二问的关键要突出描述手法对表现蔡元培人格和襟怀的意义。当然也可将写每个人的手法和作用结合起来回答。【答案】(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博大胸襟。3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

30、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一评价语的实质是从才能和人格两方面来评价蔡元培的,答案就应围绕这两方面分条陈述。【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泽厚访谈录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

31、下论语。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

32、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

33、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事?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新京

34、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_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

35、教性”,就是想为重建做些工作。(文章有删改)1在第节访谈中,李泽厚列举了许多人“大搞复古主义”的现象,其用意是什么?_【解析】从被访谈者话语中“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以下的内容分层次进行理解。【答案】介绍了论语之争产生的背景;告诉人们读论语要关注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要将论语之争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评价。2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应是记者向李泽厚提出的两个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将它们补上。_【解析】从逻辑关系上,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中被访问者说的“如何重建”就可以知晓提问是有关“重建”的相关问题的。【答案】那么您认为该怎么重建?重建的难度在哪里?3文章说论语是一个修身文本,但对“治国平天下”有“范导”作用。请你结合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分别举一例简要分析说明论语对“修身”的作用和对“治国平天下”的“范导”作用。_【解析】写出名句大意或课文出处,这是依据,还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揭示了“学习”与“反思”的重要性。对“修身”的启示是既要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学习,还要比照不如自己的人,反思自我,以提高自身修养。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语,揭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内外政策: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对“治国”的启示是要施行“仁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