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1山东聊城三模)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晋、楚、齐等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会盟,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会盟()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C.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D.表明当时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2.(2021湖南高考历史猜题卷)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
2、调整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3.(2021湖北名校联考)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C.百家争鸣影响深远D.家国情怀根植久远4.(2021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以农业强国;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农本政策,把农业立国的治国理念推到极致。与此同时,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这说明()A.列国纷争推动变法运动B.精耕细作有利工商繁荣C.分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D.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5.(2021
3、湖南永州三模)下图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A.门阀士族势力遭到削弱B.社会阶层流动日渐加强C.平民政治适应历史潮流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6.(2021河北唐山三模)西周时,土地经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7.(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
4、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8.(2021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9.(2021湖南长沙一模)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
5、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10.(2021湖南邵阳模拟)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指出,春秋之际只有“士”才能当兵,兵都是贵族,而农工商不能当兵,至战国则全民皆兵。这一变化反映了()A.四民阶层的形成B.百家争鸣的效果C.学在官府的打破D.政治结构的转型11.(2021湖南长沙一中月考)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D.因战争遭受了巨
6、大破坏12.(2021湖南高考预测卷)关于“六艺”中的“射”,论语有这样的记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A.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礼乐制度推动了文化认同C.提高道德修养有多种途径D.体育活动有助于修身养性13.(2021山东济宁一模)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以养士著称,其门下宾客数以千计;齐国国君则在国都临淄设置稷下学宫,广纳贤才。他们这样做旨在()A.厚植政治势力B.谋求抗秦策略C.实现富国强兵D.笼络才能之士14.(2021湖南湘钢一中二模)汉书艺文志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
7、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材料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A.服务于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B.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C.私学兴起,思想活跃D.挽救了崩溃中的周代政治制度15.(2021湖南天心长郡中学竞赛)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A.思想主张趋于统一B.富于社会批判精神C.民本思想成为主流D.体现统治者的需求二、非选择题16.(2021山东济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铜方升。战国中期青铜量
8、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材料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摘编自商鞅商君书材料三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摘编自班固汉书(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17.(2021湖南娄底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平王东迁后的混乱
9、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邑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
10、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之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
11、乱。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影响。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宋国商丘进行弭兵会盟,其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并没有完全瓦解,A项错误;各国大夫参与会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族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并没有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
12、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主要是个体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3.A解析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认为楚国是少数民族,与中原不同,但是战国时期,屈原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对于自身的认识由蛮夷转为华夏后代,这说明华夏观念日益增强,故选A项。4.D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魏、秦、郑、齐治国的经济道路不同,魏秦以农业强国,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结合所学可知,魏、秦、郑、齐四国地理位置不同,其中魏、秦位于平原地区,农业较发达,所以采取重农政策;郑位于中原地区,齐则靠海,
13、都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两国选择了重商的政策,可见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D项正确。5.B解析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有的来源于没落的贵族,有的来源于下层的民众,反映出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当时没有门阀士族,排除A项;战国时期没有平民政治,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6.C解析材料中春秋时期耕作法的变化使农民对土地的占用时间更长,这是一种私有化倾向,C项正确。一次性授田,耕作者自行轮种,政府干预力度越来越小,这种变化最终会导致公田制被破坏,排除A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是这些变化的结果,排除B项;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尚未达到普及的地步,排
14、除D项。7.B解析据材料“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可知推行县制使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B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确立在秦朝而非秦国时期,排除A项;战国县制有所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对秦的借鉴,排除C项;春秋时期随土地私有的发展,分封制开始崩溃,排除D项。8.B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其目的在于倡导仁政,故选B项;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融合诸子百家思想,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孟子不是重构春秋争霸历史,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度,D项错误。9.C解析根据材
15、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起、商鞅二人因变法最终丧命,这说明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即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反映出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故C项正确。10.D解析从兵都是贵族到全民皆兵,说明当兵的限制条件降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故选D项;这一变化与四民阶层的形成无关,不是百家争鸣带来的结果,排除A、B两项;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是私学的出现和兴起,排除C项。11.C解析西周时期,太庙不仅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特点。鲁国太庙的破败,正是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说明宗法制度逐渐解体,C项正确;春秋战
16、国时期,封建治理体制还未完全确立,排除A项;鲁国太庙的破败,只能说明太庙政治中心地位的下降,而不能说明祭祀已无足轻重,排除B项;鲁国太庙的破败,并非因战争,而是材料中所提到的“疏于维护”,排除D项。12.D解析根据材料“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知,孔子认为射箭比赛包含着君子的“争”与“不争”,可以体现君子风度,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体育活动有助于修身养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射箭可以提高修养,未涉及“多种途径”,排除C项。13.A解析战国时期,各国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通过礼贤下士等措施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故选A项
17、;合纵抗秦是指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材料的内容是各国招揽人才,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排除C项;笼络才能之士是各国的做法,不是目的,排除D项。14.A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诸侯争霸,各家纷纷发展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服务于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故选A项。15.B解析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墨子的“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批判统治者的暴政,这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富于社会批判精神,故B项正确。16.参考答案(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能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2)利: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弊: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7.参考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2)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