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3.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一生创作了近4000首诗,与李白、杜甫齐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作者简介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位于浙江杭州市中心,三面环山,以“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为基本格局,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性淡水湖泊。2
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钱 塘 湖”一山:孤山。二塔:保俶塔、雷峰塔。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堤:白堤(断桥)、苏堤、杨公堤。五湖: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钱 塘 湖”苏堤春晓雷峰夕照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双峰插云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长庆三年或四年春,到西
3、湖游玩,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写作背景理解诗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ji yngzhu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与其他山不相接连,称孤山。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初:刚刚。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指低垂的云。理解诗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
4、的树枝上去。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理解诗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乱花:纷繁的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青草。没(m):遮没,盖没。理解诗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译文: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理解诗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1.本诗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试着在
5、诗中找一找“春行”的“行(游)踪”。赏析诗歌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这个季节的哪些景物?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诗歌还写了早春的“湖水、垂云、杨柳、白沙堤”这些景物。赏析诗歌3.诗歌颔联描写很是生动活泼,赏析颔联“争”“啄”两个字的妙处。“争”是争相的意思,“啄”是衔取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赏析诗歌4.“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
6、莺尚少,新燕不多,既突出早春的季节特点,又富有情趣。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赏析诗歌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用“乱”修饰“花”,写出了早春花的多和繁,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渐欲”化静为动,写出了竞相开放的情态;“渐欲”和“才能”同样体现出早春的气息,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意境。赏析诗歌6.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尾联交代春游的终点,直抒胸臆,写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尾联中的“爱”字最能体现这种情感。赏析诗歌诗歌小结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课堂小结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让我们向古人学习,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并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来吧!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