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蒸汽”的力量基础巩固1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自亨利七世以来,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这一现象的进行为工业革命()A提供了资金来源并扩大了海外市场B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C提供了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D取消机器出口禁令赢得贸易自由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这是马克思对圈地运动后果的高度概括,选项中只有B符合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开展所起的作用。2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
2、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答案C解析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直接推动力。3“男工或女工用右手转轮子,左手捏住夹子用来从箱子里牵伸棉纱。这份棉花随着牵伸用轮子卷绕起来。然后用脚把导纱板向上提,把压丝向下放,使它压住牵伸的纱,以便把纱卷绕在筒子上或精确地放在筒子上(筒子装在箱中的轴上)”这是发明者()A哈格里夫斯对珍妮纺纱机的描述B阿克莱特对水力纺纱厂的描述C哈格里夫斯对水力织布机的描述D. 阿克莱特对珍妮纺纱机的
3、描述答案A解析“从箱子里牵伸棉纱”到“把纱卷绕在筒子上或精确地放在筒子上”是解题的一个重要信息,可知描述的是机器纺纱的过程而不是纺纱厂的状况,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是哈格里夫斯,答案为A。4对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18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台高效织布机B其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C基于工厂生产技术供应不足的一项发明D克服了人力代之以水力的一大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珍妮机是纺纱机而不是织布机,A项不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C项“工厂”应为“手工工场”; 珍妮机是手摇纺纱机,属人力纺纱机,D项不正确。5工
4、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就是工业革命()A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B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手工工场被取代C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D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解题关键是把握“生产技术”这一限定,A、C都是从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影响的角度而言的;D是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6右图这部著作系统阐述的经济理论主张是()A加强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B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C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D否定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答案C解析亚当斯
5、密的国富论主张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能力提升7据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变动如下:1780年为100;18121815年为32;1860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掠夺造成英国国内棉布市场饱和 B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C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D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成就。18121815年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1860年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棉纺织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革新,B正确。8“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
6、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认识,正确的是()工业革命改变了全球的贫困面貌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工业革命加深了西方的殖民掠夺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从“野蛮人”和“滋润全世界”“纯金的潮流”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通过殖民扩张传播了先进的文明。由此,正确。而的叙述正相反。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
7、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经过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贫困的战争以后,英国显得日渐富强起来。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材料二18201890年,英国70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60倍,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产值增加了13倍。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工
8、作时间从3 000小时减至1 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人均寿命从35岁增至76岁。材料三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图(%)请回答:(1)据材料一,关于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从材料二看,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3)结合材料三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从1801年至1901年的100年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英国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答案(1)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首先爆发工业革命,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结果,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2)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
9、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了人的寿命。(3)变化:从事工业的人数递增;从事农业的人数递减;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增加。原因: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然后,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使用而从直接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文科综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
10、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历史部分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
11、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
12、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31.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
13、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32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
14、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35如果以“两格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15、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
16、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
17、,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18、(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国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
19、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摩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
20、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摩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
21、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卑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卑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卑斯麦政府相机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3)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卑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卑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