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一)温馨提示: 1.本卷满分100分,检测时间45min。2.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 施莱登通过完全归纳法提出植物细胞学说C. 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有其不同的特征,下列有关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细胞生物的生命系统中只有细胞这一个层次B. H7N9型禽流感病毒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C.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D. 一棵白杨树的生命系统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同视野,若将视野1转为视野2,则正确的操作步骤是视野1视野2 转动粗准焦螺旋 调节光圈 转动细准焦螺旋 转动转换器 移动装片 A. B. C. D. 4.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拟核中有一个大型环状DNA分子 B. 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C.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和核糖体 D. 蓝细菌
3、能进行光合作用5.生物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如图是四种不同的生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甲乙丙丁 A. 甲和乙的主要区别是乙具有细胞壁 B. 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拟核C. 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具有细胞结构 D. 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核膜6.下列有关图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则m中含有的元素为H、 OB.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则m是蛋白质C.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人体细胞干重的元素含量,则m是C元素D.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活细胞中的元素,则其中Mo的含量很少7.在1、 3、 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 4、 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发芽的小
4、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 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试管编号123456蒸馏水2mL2mL2mL种子匀浆2mL2mL2mL加入试剂适量斐林试剂适量双缩脲试剂温度室温60水浴室温现象 A. 所有试管中只有1、 5号呈蓝色B. 3组中甲组(1、 2号)和乙组(3、 4号)的实验结果相同C.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D.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呈紫色8. 如图为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分布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在非生物界中都能找到,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B. 含量虽少,但对于生物体正
5、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C. 和均为必需元素,一旦缺乏,就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病症产生D. P、 S、 K、 Ca、 Zn都属于大量元素9.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富含葡萄糖的西瓜汁可用作还原糖的鉴定材料B.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C.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氨基酸不会产生紫色反应D. 检测脂肪时,染色后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10. 物质的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下列关于水的一些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 水分子之间以氢键相连,使水在常温下维持液态B. 水常温下呈液态,与氢键不断的形成和断裂有关C. 水是一个极性分子,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D.
6、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温度容易改变11. 刚收获的麦粒在晒干的过程中会减少水分。若把干燥麦粒放在火上烘烤,还会“挤”出水分,且麦粒会随着“炒香味”的散发而变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前者减少的主要是自由水,后者“挤出”的主要是结合水B. 前者减少的主要是结合水,后者“挤出”的主要是自由水C. 二者都是自由水 D. 二者都是结合水12. 无机盐对生物有重要作用,下列对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Ca2+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 B. Na+含量低会引起肌肉的兴奋性升高C. Mg是合成叶绿素必需的元素 D. Fe是合成血红素分子的必需元素13. 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下,农作物细胞中自由水与结
7、合水的比值及农作物抗寒性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图中能正确描述这种变化的是A B C D14.糖类的功能有多种,不同糖类生理作用不同。下列有关糖类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几丁质可以用于人造皮肤B. 乳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C. 淀粉消化成葡萄糖后被人体吸收D. 几丁质是甲壳类动物与昆虫外骨骼的重要成分15.某些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性激素(或性激素类似物),对青少年的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从化学成分上分析,性激素属于A. 糖类 B. 脂质 C. 蛋白质 D. 核酸16.糖类和脂肪可以相互转化,许多人增胖容易减肥难,其原因是 A. 脂肪容易在皮下与肠系膜等处储存B. 脂肪不能转化为糖类等其他物质C. 脂肪
8、不能氧化分解成CO2和水,释放能量D. 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17. 乳糖、蔗糖、麦芽糖水解后都能产生的单糖是A. 葡萄糖 B. 果糖 C. 半乳糖 D. 核糖18.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发中,发现了一种药效高于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结构如图。下列与蒿甲醚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物质是A. 纤维素 B. 胰岛素 C. 叶绿素 D. 甲状腺素19. 如图为DNA和RNA化学成分的比较概念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A. 脱氧核糖、鸟嘌呤、腺嘌呤、磷酸 B. 胸腺嘧啶、腺嘌呤、磷酸C. 核糖、脱氧核糖、磷酸 D. 胞嘧啶、鸟嘌呤、腺嘌呤、磷酸20.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过程的叙述,
9、错误的是 A. 甲是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相同B. 乙是五碳糖,在DNA和RNA中相同C. 丙是含氮碱基,在人体细胞内共有5种D. 丁是核苷酸,在一个细胞中有8种21.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下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激素都是由八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多肽类化合物B. 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氢全部来自氨基C. 肽链中游离氨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无关D. 两种激素因2个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不同22.下列有关图示多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5个氨基酸缩合而成
10、B. 形成过程中失去了3分子水C. 有4种不同的侧链基团 D. 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个23. 下列是两种氨基酸的结构,它们在形成二肽时,最可能缩合的基团是A. B. C. D. 24. 用15N标记下列两种物质(数字所在的部位),能标记的一组是图1图2A. 图1中的,图2中的B. 图1中的,图2中的C. 图1中的,图2中的D. 图1中的,图2中的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个3小题,共52分)25. (12分)如图是组成生物的部分大分子化合物与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 相同质量的和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多的是 (选填“”或“”);若由A构成水稻的
11、储能物质,则该储能物质可用 检测。(填试剂名称)(2) 小分子C和D在组成上的区别有 。(3) F4为,若F4是由2条肽链构成的,A链有21个氨基酸残基,B链有30个氨基酸残基,F4含有的肽键数为个。(4) 导致F1Fn差别的原因是 。26. (28分)如图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丙(1) 图甲中的三种物质中属于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是,其基本单位是;这三种物质中,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2) 若图乙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可用图中字母表示,在人体细胞中共有种。(3) 图丙所示化合物的名称是,是由种氨基酸经过程形成的,该化合物中有个羧基。
12、图中表示肽键的序号是。(4)某种多肽的分子式C55H70N10O19,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如下所示4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苯丙氨酸(C9H11NO2)谷氨酸(C5H9NO4)分析可知该多肽是肽化合物,该多肽水解时,需要个水分子参与,得到个谷氨酸。27. (12分)有几位同学利用不同生长时期的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问题: (1) 选取大豆种子检测子叶中的脂肪与蛋白质,图 1、图2分别为相应步骤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图1 图2图1玻片上的子叶切片已经用苏丹染液染色3min,接着滴加 12 滴试剂甲的作用是,在随后实验中要观察子叶中的脂肪颗粒,实
13、验一般需要用到的有。(填序号)a b c d e(2) 图 2 中试剂乙的名称是,颜色是。加入试剂乙并振荡摇匀,溶液出现色。(3) 有人用紫薯作实验材料,探究是否含有蛋白质,将紫薯研磨成匀浆,然后按照图2实验进行相关操作,这样会得不到实验结果的原因是。答 案1-10(C) (C) (B) (C) (C); (B) (D) (D) (A) (D) 11-20( A) (B) (D) (B) (B); (D) (A) (A) (D) (B) 21-24(D) (B) (C) (C)25. (1) 碘液 (2) C含核糖,D含脱氧核糖;C含U不含T,D含T不含U (3) 胰岛素 49(4) 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由肽链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2. (1) 淀粉葡萄糖纤维素 (2) 核糖核苷酸b8(3) 四肽3脱水缩合2 (4)十 9 423. (1) 洗去浮色 a、 b、 d、 e(缺一不可)(2) CuSO4 溶液 蓝色 紫(3) 因为紫薯呈紫色,这样不能判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发生的紫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