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审核: 课时及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 课型: 新课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弄清思路,理解并梳理课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难点:孔子的主张。一、文章背景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
2、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3、背景
3、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
4、.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来源:学,科,网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来源:Zxxk.Com“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
5、副词。“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既来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则安之 吾恐季孙之忧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来源:学科网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创新能力
6、训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1.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 十 赐 也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为短文断句标点。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带点的字注音省 传 解释下列字的词义。A.谋: C.交: B.忠: D.信: 翻译这则短文。 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1. 2. 3.作为 语气助词 成为 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4.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对,对于,介词 从,介 在,介 到,介 在,介 5.二、1. 2. 3.4.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6.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指出错误严重【创新能力训练】1.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AB2.A.xng B.chun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