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832KB ,
资源ID:147215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721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戴着镣铐跳舞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徽商、晋商)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

2、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以后城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

3、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2)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1)以朝贡贸易为

4、主。(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

5、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根据史料三并结合

6、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

7、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2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城市化历程史料一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8、,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史料二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根据史料二,概述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原因。史料二表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

9、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中国古代市和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

10、”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走向繁荣。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

11、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

12、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C本题考查宋代城市的发展。材料中“店铺连

13、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市坊界限打破,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官府放宽对贸易的监管,故D项错误。2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船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侯埒富豪。”这反映出元朝()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D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B本题考查元朝商业发展。材料中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盐商发达后,传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盐铁专卖制度,故

14、C项错误;材料中指的是商人的财富可与王侯相比,不是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3(2020海门调研一)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坊市界限被打破带动江南市镇发展A“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商帮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没有涉及专业化分工,故C项错误

15、;材料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没有涉及坊市界限被打破,故D项错误。4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该材料说明当时()A苏州商业发展繁盛B徽州商帮逐渐兴起C政府停止抑商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A本题考查清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描述的当时苏州的盛况反映出苏州商业发展繁盛的场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商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故B、D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商周时期,商业在

16、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商人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2表现(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

17、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是表里统一的关系。前者

18、是后两者实施的根源,后两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三者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下降。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根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史料一中“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皆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政策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原因: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

19、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15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背景: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

20、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根据史料三,说明“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消极影响:使沿海人民失去生计,铤而走险,走私严重,与海外势力勾结,威胁了沿海地区的稳定。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异同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农抑商B商人勤俭持家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A根据所学知识可

21、知,徽商富裕,他们的弟子却纷纷赴京考试,主要与当时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有关,故A项正确;商人节俭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B项错误;C项是徽商形成的原因;D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不符合。2明太祖实录:“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明太祖诏:“商贾之家止穿绢布。”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打击富商大贾 B保护小农经济C阻碍商业发展 D镇压游民作乱B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禁止商人,说明重视农业发展,故B项正确;打击富商大贾是表面的现象,故A项错误;C项是结果,故C项错误;D项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3明朝官员唐枢在御倭杂著中提出:“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

22、必然。中国与夷,各擅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唐枢旨在()A提倡中外通商政策 B批判唯利是图观念C倡导华夷平等理念D强调中外物产差异A材料说明中西相通是历史的必然,贸易也难以禁绝,显然是赞同中外通商,A项正确;材料不是批判唯利是图,B项错误;“华夷同体”不是说明倡导华夷平等理念,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外物产差异信息,D项错误。4(2020海安中学月考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

23、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倭患比较严重才导致明政府实行海禁。所以答案选A项。20152019年考情统计年份命题角度2015年T5:明代商品经济发展2016年T21:商业政策(非选择题)2017年T2:汉代统一货币;T21:明代海外贸易(非选择题)2018年T1:重农抑商2019年T4:宋代市镇经济发达;T5: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命题规律:从内容看,近5年集中考查了市的变迁、经济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从考查方式看,主要以文明史观为指导。

24、趋势:从经济文明的角度,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真题研练感悟考法题组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但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

25、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2(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B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

26、,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3(2015江苏高考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D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闻名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

27、商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丝绸贸易,不是家庭纺织业,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4(2013江苏高考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B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再回归家乡。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8、D项与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项。5(2012江苏高考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D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隔离;突破时间的限制,早市和夜市得到发展;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两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图片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因此选D项。6(2017江苏高考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

29、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

30、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31、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

32、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题组二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7(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

33、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性,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8(2014江苏高考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

34、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B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体现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9(2016江苏高考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

35、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

36、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第(1)问的第一小问做法,根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后果,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富最

37、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根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根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惠商是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某一阶段同时存在。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

38、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20南京期初摸底)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专业化生产不断发展B城镇经济的发展繁荣C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D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A根据材料“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

39、,“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盛泽镇的居民因为经营丝绸,这里发展为市,到乾隆时期,居民增多,绫绸之聚比之以前增加十倍,成为经营特色,A项正确;B项表述的是表现,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盛泽镇人口的不断增加,是因为逐丝绸之利而聚在一起,C项因果颠倒;材料反映的不仅有丝绸商人,应该还有丝绸手工业者,D项表述不全面。2(2020常州调研)“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B

40、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C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D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C由材料“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以得出,开封商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开封是宋代的都城,其政治功能也较强,故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故B项排除;由材料描述可以得出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线,故D项错误。3(2019无锡调研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

41、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D材料中“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不能反映经济的领先,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耕织分离,即不能判断自然经济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不“创业投资”“安守家园”等,反映重农抑商的观念,故D项正确。4(2020海安中学调研一)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A明朝

42、改变了重农抑商 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C根据材料“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坚持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排除。5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据此可知,清朝()A康熙时期放弃了“海禁”政策B“海禁”政策一度有所放松C政府一直厉行“海禁”政策D乾隆时期积极开放对外贸易B由材料“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可知清朝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不是放弃,故A项错误;C项“厉行”错误,康熙年间“开放海禁”,故C项错误;乾隆时期实行“独口通商”,不是“积极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