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7134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3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

2、,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二、主要思想观点代表哲学观认识论道德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二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天理联系起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3、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三、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4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补遗_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

4、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的不务实际之风。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宋明理学的特点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

5、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的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史料一说明“二程”主张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史料二说明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方式:“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史料三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6、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根据史料三,分析宋代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原因。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理学的特点。史料认为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改造了儒学,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借鉴佛道的思想;复兴儒学的需要(宋代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指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探究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一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史料一体现了王阳明对“本心”的重视,这属于主

8、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史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据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史料二第一句话强调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第三、四句话说明王阳明反对外在探究,主张内心反省。理学认为,“理”存在于万物,提出“格物致知”,即需探究万物才能得“理”。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反省

9、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不同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以家国情怀感悟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

10、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

11、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中“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等信息回答。

12、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简易直接为特色”“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 “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中“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材料二中“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等信息回答。答案:(1)不同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

13、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2)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1)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结构的环境中,来审视它们的理论思维的价值和意义。(2)宋明理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这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显贫乏、道德标准缺失的今天,尤有借鉴的必要。(3)注重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

14、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互敬互助风尚,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A秦朝B.汉初C宋代 D民国C由材料“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可知,宋代理学开始形成,理学的的宇宙观、认识论丰富了儒家学说,儒家纲常伦理经过理学的世俗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故选C项。2朱熹说:“

15、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由此可见,朱熹认为()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 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 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A根据材料可知,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理学主张“理”是天地万物本原,故C项错误;D项与“动底是阳,静底是阴”不符,故排除。3下框为王阳明在其著作传习录全书卷一中说的话。这表明()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继承程朱理学核心理念B“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但这不能完全概括

16、材料中王阳明说的话,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依然强调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说明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故B项正确;“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根基,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三纲五常”,材料中没有完全继承,故D项错误。4王安石提出“贤者,鞠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天地为万物之本”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故选A项。 儒学新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

17、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历史背景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文化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了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二、概况1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

18、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3)影响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

19、义宗法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在这种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是无法持续成长的。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三、评价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史料一夫天

20、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史料一中体现了李贽追求个人自由,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史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21、”。中国儒学史论批判与新生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典型特征,试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史料二体现了两个人的思想,一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二是顾炎武讲究经世致用。批判:挑战权威;反对盲从孔子;批判君主专制。新生: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宣扬“众治”“公天下”思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

22、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探究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史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 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史料二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更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根据史料一、

23、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史料一主要评述了黄宗羲的思想特点。史料表明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史料二主要说明了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双重性。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明清进步思想仍没有跳出传统儒学思想的范畴。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双重性(1)积极性: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2)局限性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

24、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以唯物史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于晚清思想之骤变,

25、极有力焉。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此等论调”的认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即可判断是批判君主专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等信息回答。答案:(1)学风:

26、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2)最精彩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识:梁启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极具批判性与创造力;他的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虽很普通和浅显,但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1)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体现了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

27、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当明朝的学校风靡“四书五经”之时,李贽却让学生猜谜:“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表明李贽()A提倡“经世致用”思想B主张“理”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C敢于挑战正统权威D认为学校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机构C“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君不君,臣不臣”表明李贽敢于挑战正统权威,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主权在民B君民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C“

28、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还未达到主权在民的程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君民”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黄宗羲只是提出将学校作为评定是非曲直的场所,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3下图中的观点是对顾炎武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B图片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后人概括顾炎武的思想,这一思想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正确

29、;图片中的思想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图片中的思想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在思想上的反映,故C项错误;儒学复兴运动是在唐朝,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项错误。4“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的内容”的是()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C经世致用 D天人感应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是材料“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理学思想,与材料人物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心外无物”是心学思想,故B项错误;“

30、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0152019年考情统计年份命题角度2015年T21:程朱理学2016年T5:李贽的思想主张2017年T4:孔子与朱熹思想的比较2018年T21:宋明理学2019年命题规律:从内容看,近5年集中考查了程朱理学及李贽的思想;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从考查方式看,主要考查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趋势: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程朱理学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2016江苏高考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

31、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明代妇女地位并无变化,无法谈认可,故排除B项。2(2010江苏高考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B.李贽C陆九渊 D黄宗羲B由材料“人人皆可以为圣”可知,该思想家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选B项。3(2018江苏高考

32、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

33、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

34、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可得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根据材料一中“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得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根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得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第(2)问,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观点,根据材料一中“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和材料二中“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得出“包容力”;根据材料二中“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

3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可得出“生命力”。论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从思想发展上、政治上、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论证。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两千多年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却因其能顺势而为,适时包容其它流派思想的合理内核而生生不息。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

36、学体系,即“理学”。这标志着儒家思想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因其“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理念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在南宋以后被奉为官方哲学;因其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示例”仅作阅卷参考。)4(2015江苏高考21)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

37、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

38、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作答;第二小问,要联系魏晋以来儒学的危机以及宋明理学家复兴儒学等知识作答。第(2)问,可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等角度作答。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

39、);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C题干强调的是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题干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2“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

40、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A约束妇女婚嫁B勉励士大夫要守节C强调男女平等 D反对儒家纲常礼教B材料突出强调以大夫为界,来论述再娶之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可知,强调了士大夫的守节意识,故B项正确;强调男女平等与儒家阴阳理念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3(2020南通六校联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41、B儒学统治地位被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这是对“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后,黄宗羲的思想还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错误。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有感于此,顾炎武()A发奋研读孔孟之书B号召人们多学程朱理学C抨击封建专制种种弊端D深入实践求真知D由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得出顾炎武旨在批评宋明理学过分强调对心性的培养,忽略了实际做事能力,因此,他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发奋研读孔孟之书”“抨击封建专制种种弊端”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C两项;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