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鹿泉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0小题,共70.0分)1.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较宋代空前提高,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下列瓷器种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 B. C. D. 2. 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A. 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 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 “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 已经注重精耕细作3. 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
2、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 家长制受到挑战C. 公民意识增强D. 中央集权的削弱4. 明代时,“河间(今属河北)行货之商,皆贩缯、贩粟、贩盐、铁等。贩缯者,至自南京、苏州、临清;贩粟者,至自卫辉(今属河南),并天津沿河一带;贩铁者,至自沧州、天津;贩木植者,至自真定;冀诸贩瓷器、漆器之类,至自饶州、徽州。”这表明()A. 抑商政策松动促进长途贩运贸易B. 商品交换突破地方市场限制C. 经济发展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D. 手工业的区域分工相对平衡5. 故王文贤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
3、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 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 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 经商成功后可以研究学问或做官6.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4、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7.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8. 19世纪70年代,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A.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尊定了基础B. 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C. 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D. 对外国经济
5、势力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9. 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A. 近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B. 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C. 机器生产冲击手工业者的生计D. 地方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10.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
6、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B. 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C.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D. 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1. 晚清人士郭嵩焘说:“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据材料可知,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A. 晚清官府B. 顽固士绅C. 西方列强D. 封建势力12. “西方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认为它们一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怀
7、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致使当时的西方人“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的原因是()A.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B. 新经济政策的刺激下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 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军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13. 在1962年9月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由此可以看出A. 从根本上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B. 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C. 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D. 恢
8、复发展自然经济14. 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 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 封建王朝法律
9、的严酷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16.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17.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
10、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A. 草市B. 交子C. 夜市D. 商帮18.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 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 废除了海禁政策C. 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 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19. 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弃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极其让人失望的年代,他尝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
11、,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感到失望的根源是( )A. 历届政府推行压制剥削的政策B. 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的资本输出C.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D. 广大民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20.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 年1 月4 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A. 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B. 造成严重通货膨胀C. 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21.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
12、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 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B. 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C. 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D. 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22. 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 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 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
13、要性C. 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 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23.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 )A. 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 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24.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 A. 工业 B. 农业C. 商业 D. 外贸25. 大危机前,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一现象直接造成了()A. 股票投机盛行B. 工业利润剧增C. 市场虚假繁荣D. 经济危机爆发26. 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
14、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 美元贬值B. 计划指导C. 减耕减产D. 以工代赈27.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二战后表现为:( )A. 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现自由竞争B.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力发展D. 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28. 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
15、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年份农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195310311267136919561205173326231957124818333107A.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 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C. 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D. 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29.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解决上述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问题,政府开展了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16、.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大跃进”运动30. 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机械类型世界亚洲中国拖拉机19113954收割机313809A.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B.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C. 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D. 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31. 197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3624、1 亿元。 2003 年已达到 11、67 万亿元。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商品出口B. 发展服务贸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C.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强生产能力D.
1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 日本侵华不断扩大B.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 革命根据地的兴起D. 政府与媒体的倡导33.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
18、,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A.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 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34. 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 土地兼并的缓解B. 自耕农的衰退C. 城市功能多样化D. 商品经济繁荣35.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
19、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36.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37.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
20、,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B. 自给自足C. 精耕细作D. 因地制宜38. 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 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 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 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39. 下列表
21、述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无关的是( )A. 西欧商人清点钱币B. 财富流向西、葡C. 英国成海盗D. 玉米来到欧洲40. “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A. B. C. D. 41.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
22、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这种主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A. B. C. D. 42. “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这一表述说明了()A. 资产阶级需求建立自由市场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了世界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己经形成D. 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必然性43. 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表明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54%
23、34% 6% 390.8万元1870年34% 50% 6% 6457.4万元A. 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 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44.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A. 18951911年B. 19121919年C. 19271936年D. 19451949年45. 如图,是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变化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飞速发展B. 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大量输出
24、商品C. 洋务企业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 中国成为英国纺织品最大的海外市场46. 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该政策的制定明显脱离苏俄的国情C. 斯大林想借助该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47. 斯大林模式指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列对这一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在苏联实施的时间是从斯大
25、林开始到苏联解体结束B. 取消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从而阻止了社会经济发展C. 对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D. 借鉴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这一模式48.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A. 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B. 创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 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 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49.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
26、幸的事情。”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A. 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B. 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C.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D. 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50.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两极格局瓦解 B. 军事力量出现多极化 C. 各国联系加强 D. 经济中心多极化51.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认识()A. 突破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 肯定了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 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D. 彻底打破了苏联经济模式对我国
27、束缚52.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集体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于( )A. 1919年1949年B. 1949年1956年C. 1956年1978年D. 1978年1997年53. 1992 年 8 月 4 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
28、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这一现象反映了A.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B.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C. 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5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的西绒线胡同正式挂牌开张后,西方国家驻京记者闻讯而至,美联社记者采访后,发出电讯稿将之比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进行”。“又一次进行”的含义是指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C.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55. 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
29、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 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B. 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C. 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D. 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56.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 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 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 通过电话了解D. 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57. 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
30、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鹎,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A. 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 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 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 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58.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下列评论正确的是()A. 抨击了西、葡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B. 抨击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C. 抨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59.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
31、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A. 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B.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C. 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D.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义的形成60.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 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 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 生产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轻重工业
32、比例D. 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61.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垄断组织便是巨型企业发展的逻辑的、必然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而言,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巨型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垄断组织的实质是()A. 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 B. 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 C.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2.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省份数量甲陕西云南贵州甘肃1942年936 170 49 49 63 1945年2622 358 221 204 200 增加1686 188 172 155 137 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A. 湖北
33、 B. 四川 C. 江西 D. 江苏63. “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工业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斯大林模式中发生逆转。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从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转变为用社会主义制度推动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该材料意在强调A. 苏联工业化是斯大林模式的产物B. 社会主义工业化强调高度集权C. 斯大林模式顺应苏联工业化要求D. 斯大林模式基本符合苏联国情64. 苏联某个时期中央撤销200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93个管理局。把一部分设立在各共和国境内的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这有可能是苏联哪个时期的工业改革措施A. 斯大林历史时期B. 赫鲁晓夫时期C. 勃列日涅夫时期D. 戈
34、尔巴乔夫时期65. 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材料主要说明胡佛总统A.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B. 主张利用市场实现自我调节C. 认为工人失业是危机加深的原因D. 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66.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
35、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 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B. 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 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 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67.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包括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东方杂志、申报月刊、时事月报、世界知识等报章杂志在内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就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A. 它催化了中国的危机B. 它影响了
36、中国民主革命C. 当时中美关系的敌对态势D. 文化学术界弥漫的右倾情绪68.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 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B. 政府加大社会资金投入C. 完善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D. 增加国有资产的比重69. “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A.
37、国家干预的加强B. 混合经济的完善C. 第三产业的兴起D. 信息技术的推动70.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伊丽莎白女王则声称:“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英帝同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崛起 B.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这些言论出笼的保障C.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 D. 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打造“世界工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71.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38、材料二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 1750年或1800年为1,同一行业下面的数据为倍数。)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年份棉织品煤生铁汽船铁路蒸汽机水车毛织品亚麻布人口175011.01.01.01.01.01.01.01800242.16.71.01.07.01.711.4311.5185026710.683.356.062.4114.82.792.27.33.1190078853.2337.22402.7191.61931.82.547.25.45.6材料三早在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发生了由于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导致4000余人死亡的“烟雾事件”。该事件提醒人类,肆意
39、破环自然环境,最终将会招致严重的报复 摘自金重远、冯玮、李海东世界现当代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经济发展主要趋势和特点。(8分)(3)综述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工业化。(10分)鹿泉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和解析【答案】1. C2. A3. A4. B5. A6. D7. B8. D9. C10. D11. D12. C13. B14. D15. C16. C17. A18. A19. C20. C21. D22. A23. C24. A25. C26. A27. C28. D29. B30
40、. B31. D32. C33. D34. B35. A36. B37. B38. D39. A40. B41. C42. B43. C44. D45. B46. D47. A48. B49. B50. D51. B52. B53. B54. A55. C56. D57. B58. A59. A60. C61. D62. B63. C64. B65. D66. D67. A68. A69. D70. A71.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条件: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市
41、场海外贸易扩大,市场需求扩大。原料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12分)( 2)趋势和特点:17501800年增长速度相对缓慢,18501900则增长速度极快;各部门之间增长不平衡;新式产业增长快而传统工业和人口增长慢甚至下降。(8分)( 3)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展开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工业化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加强政府规划和法制建设;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和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环保机构的作用。(10分)【解析】1.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瓷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青瓷出现在东汉,青花瓷出现在元朝,因此元朝这
42、三种瓷器均存在,排除ABD;粉彩瓷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C不属于元朝的瓷器,但符合题意。故选C。2.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可以看出农业手工业发展,A符合题意。BCD材料没有体现,可以排除。故选A。3.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使得农业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农经济开始形成,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43、,故A正确;BCD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4.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无法推断明代抑商政策松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发展,商品交换突破地方市场限制,故B项正确;长途贸易的发展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错误;长途贸易的发展反映出手工业的区域分工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B。5.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B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商与士,异术”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及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的主张,故无法得出CD两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善商
44、者虽利而不污利以义制”体现了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的主张,A正确。故选A。6.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可知中国以闭关锁国对付西方的殖民扩张是造成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可知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就已经使中西历史按照不同的脉络发展,必然导致西强中弱,D正确;AC不符合史实;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
45、、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说明司马光认为农业和工商业均能为国家税赋作出贡献,三者并存客观合理,这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观念的否定,因为商业流通具有重要性,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材料含义不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8.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使外国经济势力受到损失,从而抵制了其经济扩张,D正确。A属于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但与题干无关;BC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9. A材料未反映出企业间的竞争;B材料未涉及到外国资本;C根据材料“手工缫丝工
46、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反映出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之间的矛盾冲突;D根据材料“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可以看出政府并非单纯鼓励发展实业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10.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中“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表明,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47、、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因此AB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C项错误。由此分析,可以排除ABC,故选D。11.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原因的认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可知,材料揭示的就是本国封建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进一步可知,AB均从属于封建主义范畴,排除;材料没有提及西方列强,排除C。故选D。12. 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西方起初怀疑苏联
48、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提及的是苏俄巩固新生政权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提及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列宁执政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即1964年1982年,在斯大林之后,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D;“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13. 本题考查新中国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
49、重失调,为战胜困难、调整国民经济,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正确;根本上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是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A错误; 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措施, D错误。故选B。14.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机户领织”制度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形式之一,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15.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农业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奖励
50、军功、自然经济的脆弱性,排除BD两项;题目中的信息“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体现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对牛耕的重视,反映了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的史实,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A错误。故选C。16.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题目中未涉及对新技术的研究、对技术的垄断和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故排除ABD三项;题目中的信息“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体现了官营手工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故选C。17.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
51、国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中材料“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A符合题意;BCD均符合题意。故选A。18.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决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暂时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所以A符合题意; B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
52、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由“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可知C叙述错误;D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故选A。19. 本题考查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知识点,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导致张謇感到失望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C符合题意;政府政策不属于根源,故排除A;帝国主义与材料中“我们政府绝无希望”不符,故B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广大民众,故D排除。故选C。20.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相关史实,旨在通过新材料新情景让学生理解该政策的
53、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依据材料“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的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自主发行新的货币,在当时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C符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之意;B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才出现;D说法错误,白银兑换成了法币,收入国库,不会大量外流。故选C。21.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理解到本题考查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充实三大银行,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资金,据此本题选D项;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22.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
54、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材料反映列宁强调应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工农政权,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联系所学,这应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3.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排除A;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一些做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从而也造成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一政策已不能适应战后的新情况,所以政府决定由新
55、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此,可判断D项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直接原因,C项则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封锁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排除B。故选C。24. 本题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识记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5.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其中一点就是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这
56、说明了当时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故C正确;C包含A,故A错误;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危机很快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国经济联系紧密(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它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在1929年通过股票市场猛然爆发,主要原因: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57、的增长 3、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展现的是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原本存在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4、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5、导火线:纽约股市崩溃26.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含义“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可知,关键信息“贸易壁垒”;联系所学可知,实行美元贬值可以增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刺激出口,符合经济民族主义的含义,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未涉及到贸易壁垒,排除。故选A。27. 本题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58、发展,旨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开始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力发展,C正确。A说法错误;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8.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的表述错误;BC两项均为开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晚于图表中的时间段“19531957年”,故排除;由图表中19531957年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总产值指数的变化可知当时的中国实行了优先
59、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D。29.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题干中强调“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获得“工业原料”因而让农民“组织起来”,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由个体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B项体现这一历程,故B符合题意;A项并没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C项没有使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发展的考虑;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30.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旨在考查准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材料中无论是拖拉机还是收割机,中国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都远远低于世界和亚洲,说明社会生产力有待提高,而这又受制于农业生产规模小,B项正确,故选B。中国19
60、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少不等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A项错误,故排除;中国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少不足于说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C项不正确,故排除;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故选B。31. 本题考查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正确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78年到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所以D符合题意;ABC都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不能体现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32.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
61、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消费变化受日军侵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政府与媒体的倡导的影响有关,故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内容与上海经济发展无直接联系,且题干无法体现,故选C。33.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及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自主之理”对于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不推行,则会出现“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的现象,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34. 本题考查宋代土地制度的
62、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宋政府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说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B正确;该政策加剧土地兼并,A错误;C项无法解读,排除;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35. 本题主要考查对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佛图户”对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故无法得出B的结论;C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佛图户.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不符,故排除;D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佛图户.世代在庄园里务农.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佛图户.丧
63、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可知该现象不利于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和徭役的征派。故选A。36.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阅读分析图表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土地减少的经济现象,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图表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代,不符合图表时间限制,排除。故选B。37.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种谷”、“树桑”可知家
64、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男耕女织”,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具体土地种植何种农作物,即体现不出因地制宜,排除D;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C;正由于农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相互补充,进一步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38. 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成就,旨在考查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结合所学知识,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材料中苏州府“计日受值”的史料中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其他各地的史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姓负担过重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
65、四个地区纺织业发展较好,但不能体现出各自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四府分别以棉纺织或丝织业为主,表明手工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分工的特点,故选D。39.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A属于新航开辟的的社会原因,“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而题干与影响无关的,符合题意。新航开辟主要是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国支持完成,其主要目的掠夺黄金和白银,B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也加入探险的行列,并通过英荷战争、英西战争和英法战争,到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B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出现以欧洲中心
66、的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非洲的象牙和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和烟草,都以欧洲为中转站销往世界各地,D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40. 本题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打败荷兰;荷兰近代崛起,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专营海上转运贸易;英国传统手工业发达,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以工场手工业生产能力对外扩张并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均正确,B符合题意;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才开始,时间错误,排除ACD。故选B。41. 材料“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体现了发挥市场作用,突出市场的地位,故正确;亚当斯
67、密国富论完成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故错误;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后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的理解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亚当斯密是提出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这是工
68、业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增强后要求进一步摆脱旧的经济体制束缚下的反映42.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表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使世界面貌发生重大变化,B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自由市场”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C项“已经形成”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B。43.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表材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体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纺织业
69、的衰败,C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进口货物所占的比例,鸦片仍占54%,可知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清政府的抵制有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货物,没有体现出对外出口的情况,B错误;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说明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C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19世纪70年代,因此这一时期取得较快发展的说法错误,D错误。故选C。44.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不能独霸中国,A错误;这两个时期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因此都不可能看到美国商品独占中国
70、市场的局面,BC错误;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投降,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积极进行全球性扩张,对华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D正确。故选D。45. A图表不能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B从图表可以看出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数量基本没有增加,但进口棉布数量在增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C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营工业在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但图表不能反映D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虽然被打开,但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性,使得外来商品在中国市场并未那样的畅销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
71、的变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的了解46.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俄罗斯”、“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主张停用货币”可知此应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和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举措。故排除分别属于新经济政策的A项和“斯大林模式”的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
72、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项,故选D。47. 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直到苏联解体一直存在。这个模式初期便于集中力量发展重点经济,有利地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发展经济,从长远看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A正确,BC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借鉴斯大林模式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错误。故选A。48.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
73、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排除;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造成自然环境的破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而颗粒无收,不算创新突破,B项表述错误,但与题意相符;CD两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49. 本题主要考查凯恩斯主义,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史实,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凯恩斯主义,来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挽救经济;同时结合材料,“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史实,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
74、,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凯恩斯主义,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是随着干预的进行,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结合材料,张军认为1929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增长具有时效性,故B项正确;1929经济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具有两面性,而C项仅仅看到其危害,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凯恩斯主义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50.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75、。审题时应注意“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由于世界经济中心出现多极化趋势,这从而导致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 D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瓦解是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不符合题意;BC均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51. 本题考查对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材料可见,个体、自由市场存在,判断是过渡时期个体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改造尚未完成,两者主体与补充的关系符合当时发展力水平的,故B正确;由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
76、可见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非公有制处于补充地位,故ACD说法错误。故选B。52.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经济形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与材料中“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符,A项错误;1949年1956年底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题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相符,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材料中“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符,C项错误
77、;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与题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不符,D项错误。故选B。5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建立,故正确答案为 B。54. 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从材料看,第一次改革指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项不对;北京不在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行列,C项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D项不对;根据材料“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的西绒线胡同正式挂牌开张”说明1984年我国全面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8、,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故选A项。55. 本题考查新中国生活新风尚,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根据题中“196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8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张。据此可知,C正确,ABD均不符题意,故选C。56.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
79、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初”,故排除AC两项;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初,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主要供官商通报。故由设问要求“20世纪初.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即可排除B项,故选D。57.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材料仅通过一个事例材料不能说明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使用,故A错误;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普及宣传,B项正确;从材料中时务报记载了中国农民将X射线用于家禽养殖,故CD项与材料不符。由此分析,可排
80、除ACD,故选B。58.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反映了海洋不能据为某个国家己有的观点。根据题干时间“160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垄断了早期殖民贸易,17世纪初,荷兰崛起,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论海上自由是荷兰为自己殖民扩张进行辩护,并以此抨击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故A项正确,而B项错误;航海条例颁布于17世纪中期,晚于题干时间,排除C项;英国殖民霸权当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59.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
81、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早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初”,故排除B项;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晚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初”,故排除D项;C项属于20世纪初的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生产流水线的主观动机,与设问要求“客观上”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表明20世纪初的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在客观上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故选A。60.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
82、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军国主义政策、能源革新对生产集中的促进作用及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故无法得出ABD三项的结论;材料“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的史实,同时材料“蒸汽动力和电力”体现了新兴工业的发展,C正确。故选C。61.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垄断组织,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垄断组织,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
83、识的识记与运用62.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和江西作为抗战重要战场,不具备安置民族工业的条件,AC错误;南京沦陷,江苏成为日战区不符合民族工业安置条件,D错误;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具备安置条件,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63.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基础之上,而俄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选择了用斯大林模式,走了
84、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产物”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未涉及斯大林模式与苏联国情的关系,排除D。故选C。64.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赫鲁晓夫执政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期工业改革措施,B正确,排除ACD。故选B。65. 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可知,胡佛总统不是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85、故A错误;从材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可知,不是利用市场实现自我调节,而是政府的干预,故 B错误;材料看不出胡佛总统认为工人失业是危机加深的原因,故 C错误;根据材料“ 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说明胡佛对经济危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D正确。故选D。66.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
86、政府采取了大量收购黄金的措施。黄金作为硬货币,它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故D项正确;该措施无法克服供求矛盾,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而不是有利于国际贸易,故C项错误;黄金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商品价格的提升,以稳定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故选D。67.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罗斯福入主白宫即进行新政,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政策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造成中国金融危机,以致于中国进行货币改革,A正确;罗斯福新政虽然有一定内容规定工人应得利益,但那只是缓和阶级矛盾,更好的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对中国民主革
87、命有影响,排除B;C说法错误,事实上美蒋联系密切,排除;D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68.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反映了里根政府发挥以私人企业为主社会力量的作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表明了当时的美国减少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故A正确;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B项错误;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A。69. 本题考查美国“新经济”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
88、“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结合所学,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新经济”,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信息结束的推动,D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滞涨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70.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培根和伊丽莎白女王的言论强调海洋对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推动下,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A符合题意;B与材
89、料因果颠倒,排除;C史实错误,排除;D与材料没有关联,排除。故选A。71. 第(1)问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条件: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市场海外贸易扩大,市场需求扩大。原料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表中纵向数据变化来看,17501800年增长速度相对缓慢,18501900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极快。从横向行业的分布来看,新兴工业部门增长块,传统工业部门增长慢,说明了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第( 3)问本题主要考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表现为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展开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政府规划和法制建设;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和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环保机构的作用。由材料三可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