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
2、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zhun)(x)蒯聩(kui)(ku)簒弑(cun)(sh) 缧绁(li)(xi)羑里(yu) 股肱(n)封禅(shn) 牝牡(pn)(m)朔旦(shu) 东渐于海(jin)重译款塞(chn)(si) 喟然而叹(ku)善善恶恶(w)() 二十八宿(xi)辅拂(b) 俶傥(t)(t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 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
3、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2)本(3)次(4)以(5)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其在卫者,相中山(名词作动词)担任国相(2)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词作动词)担任将军(3)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词作动词)坑杀(4)于是迁仕为郎中(名词作动词)出仕(5)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词作动词)主管(6)乡射邹、峄(名词作动词)参加乡射之礼(7)王卬于殷(名词的使动用法)封为王(8)南略邛、笮、昆明(名词作状语)向南(9)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0)则学者至今则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把视为准则(11
4、)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12)孔子修旧起废(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13)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惩罚(14)整齐百家杂语(形容词作动词)整理,归纳(15)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今义:市的最高行政长官。(2)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3)先人有言古义:父亲。今义:祖先。(4)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5)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古义:褒贬评定。今义:对错。(6)以为天下仪表古义:标准
5、。今义:人的外表。(7)余所谓述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8)夫诗书隐约者古义: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9)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遗业。今义: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10)小子何敢让焉古义:我。今义:男孩子;人(指男性,含轻蔑意)。(11)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不断。今义:常常,经常。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判断句)译文: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2)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判断句)译文:所以春秋是礼义根本之所在。(3)韩非囚秦。(被动句)译文:韩非被
6、囚秦国。(4)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句)译文: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5)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句)译文:先生所要撰述的,究竟想阐明什么呢?(6)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文: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7)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译文: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8)见父于河洛之间。(状语后置句)译文: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9)皆葬高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文:都葬(在)高门。常识速览千古“史圣”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
7、“史圣”。十岁起在长安求学,受教于当时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做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多万字。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不虚美
8、、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成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
9、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人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自序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整体探究1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请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表格。段落序号表达内容1346710111213【答案】段落序号表达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
10、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及规模2.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分条概括。_【答案】(1)家族赋予的使命。其家族世代为史官,祖先的光荣显赫的历史,使他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道。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写史是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遭受奇耻大辱后,他形成了超出时代很远的人生价值观,决心“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_【答案】(1)时代的因素:依据文章第9段壶遂的话,第10段司马迁的
11、话以及第12段史记产生的条件可知,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3)自身的努力:依据文章第4段可知,司马迁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的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奖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4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_【答案】(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12、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3)“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及顽强奋斗的精神。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司马迁所说的“成一家之言”?_【答案】可以理解为属于个人
13、的见解或者看法;形成独立的属于个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司马迁写史记并不是为写史而写史,自序一再强调,他写史记是为了效法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司马迁作史记的最终目标是说道理,明鉴戒,阐释他治天下的方略。这就是他的“一家之言”。2文中“见父于河洛之间”,“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扬名于后世”三句话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语序需要调整,从句式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句式?_【答案】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1定义: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注意介词省略的情况),有的在理解和翻译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2一般规律:首先,找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
14、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若在谓语动词后,即可判断为状语后置。其次,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句子符合“谓宾介名(代)”的结构,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由“于”“以”“乎”等来担当。 司马迁幽愁发愤著信史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身受腐刑。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幽愁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应用角度】可用于以“苦难是一笔财富”“在挫折中奋起”“得与失”“精神的力量”“责任与使命
15、”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感谢苦难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己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苦难。” 【媒评文摘】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
16、往往是处于逆境时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新浪网天地苍茫一根骨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
17、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的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
18、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
19、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及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
20、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精要赏析】书写司马迁,唯有一支硬笔!花岗岩般坚硬的语言,才能穿透历史,直书其铮铮傲骨、不屈人格!在一个书生与一个帝王间的对垒中,我们唯有用仰视的目光,方能看清司马迁炼狱淬火之后凝成的坚韧执着、傲岸坦荡的心。他用一支硬笔成就了一部史书,我们承继其
21、硬笔书写内心深厚的敬重之情。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视为准则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显:显露故长于风 风:讽喻被之空言不敢辞 被:遭受ABCD【解析】王:名词的使动用法,封为王;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答案】B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事武安君白起堕先人所言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辅拂股肱之臣配焉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ABCD【解析】没有。“堕”同“隳”,毁;“纂”同“缵”, 继承;“拂”同“弼”,辅助;“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答案】B3下列句
22、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汝其念哉察其所以王卬于殷 而君比之于春秋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解析】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作“应该、可要”;其,代词,他们。于,介词,在;于,介词,同,跟。【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相中山 堕先人所言整齐百家杂语 存亡国,继绝世善善恶恶 则续吾祖矣贤贤贱不肖 既科条之矣A/B/C/D/【解析】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答案】A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以何
23、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答案】A二、阅读鉴赏(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
24、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25、。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
26、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陈登云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所犯的罪过,“且”表示更进一层,前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当然,也可根据主语“承宪妻”与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区别点在“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之间。根据语法关系,“扬言”是动词,应紧接宾语“事由己发”,另外“用以”一词在此处表示目的,也应该与前面断开,故排除B项。【答案】C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
27、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
28、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解析】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
29、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译文: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30、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一类的人。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用巧言蛊惑朝廷士绅。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
31、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奏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奏告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
32、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裁断事情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三、课内阅
33、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课文第7、8两段文字(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完成1013题。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子何敢让焉让:谦让,推辞B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C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解析】B项,害:嫉恨。 【答案】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知言之不用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其渐久矣以达王事而已矣C是故礼以节人以天下之大过予之D不得保其社稷者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语气词,相当于“了”。C项,目的连词,“
34、用来”;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用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答案】C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地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C选文第二段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D选文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解析】D项,“反衬礼更重要”与文意不符。【答案】D13翻译下列句子。(1)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译文:_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译文:_【答案】(1)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2)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