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刘章才茶与咖啡,分别被视为中西文化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也以爱好饮茶而著称。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而咖啡在英国一度也颇为流行。咖啡最初是在埃塞俄比亚被一牧童发现,后来经阿拉伯地区、土耳其传到欧洲。1652年,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开张。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欢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成为颇具影响的公共场所。17世纪上
2、半叶,茶得以进入西方并进入英国,但其社会影响较为有限。到了17世纪末,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并张贴海报宣传茶的养生功能。咖啡在英国社会的流行,有两个有利因素:首先,运输条件的优势。当时咖啡的主要产地在也门,与英国距离较近,这与从中国运输茶叶相比更为便捷;其次,由于运输距离近,咖啡的价格较茶而言更为低廉。但是,咖啡在英国很快便遭遇传播阻碍。随着咖啡馆数量的增长,竞争不断加剧,经营者开始增添新的饮料,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跻身咖啡馆之中,咖啡馆实际变为提供咖啡、酒类、茶水等饮料的交流场所,咖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更为不利的是,社会人士开始抨击咖啡馆与
3、咖啡。在英国,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场所,常常兼营陪宿等生意,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外。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他们痛陈咖啡在英国所导致的不良变化,认为咖啡颜色像磨碎的煤炭,咖啡馆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饮用咖啡。英国社会出现的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由于咖啡馆并非仅为饮用咖啡的场所,一边饮用咖啡一边阅读报刊成为普遍现象。于是咖啡馆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公开针砭时弊的场所。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中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进入18世纪后,茶在
4、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好饮茶,她们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女士们在家中品茗强化了饮茶的家庭化趋向。咖啡加工工序繁复,非个人所能及,饮茶则极为方便,所以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均可以传播开来,尤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下午茶孕育而生,它既是温馨家庭氛围的体现,亦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场域,极大地丰富了饮茶的社会功能,对咖啡构成挑战。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促进了茶在英国的传播。最初,中西茶贸易为荷兰所掌控,英国人购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英国茶叶输入量逐年递
5、增,茶叶逐渐取代丝绸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也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英国人由饮用咖啡转为饮茶,这一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折射了复杂的历史进程。这既与两种饮品的特性、传播领域的差异、咖啡馆的变迁有关,更是两种饮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5月09日11版,有删节)1下列有关英国人抵制饮用咖啡、饮茶逐渐流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英国,人们在咖啡馆饮用咖啡的同时还谈论社会问题,针砭时弊。为了维护统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B在英国,咖啡馆兼营陪宿等生意,排斥女性群体,引起女性群体的批判;
6、咖啡的颜色像磨碎的煤炭,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也引起了人们对咖啡的抵制。C英国王室喜爱饮茶,她们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同时,由于茶叶冲泡方便,它既适于在家庭饮用,也适于在社交场合饮用。D英国依托东印度公司,在东亚积极开拓贸易市场,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不断增加,茶叶的价格也有所下降,茶叶输入成了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咖啡在英国一度颇为流行,与咖啡主产地与英国距离较近、价格也较便宜、较多的咖啡馆为人们提供休闲解乏等有关。B咖啡在英国传播遭到阻碍,人们抨击咖啡馆与咖啡,把英国男人的优秀品质的丧失,归罪于咖啡。这场针对咖啡的抵制风
7、潮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在社会道德层面的反应。C茶叶在英国的传播,早期作为奢侈品,只在社会上层饮用;后来饮茶在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对饮咖啡形成了挑战;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使英国人饮茶成为习惯。D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对茶叶在英国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参与茶叶贸易,挑战了荷兰人对茶叶经营的控制权,促进了茶叶的流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国人爱好饮茶,饮用咖啡也很流行。咖啡最早被非洲发现,茶叶是中国的特产,这表明英国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分别带有东方文化色彩和非洲文化色彩。B英国出现的抵制咖啡的风潮和政府下令关闭咖啡馆的行为,既有其道德因素、经济因素,也有其政
8、治因素,跟咖啡的品质和加工工艺关系并不大。C饮茶之所以能够在英国普及,这与茶叶饮用方便有关。它不像咖啡那样加工工序复杂,所以既适合于私人空间,也可用于社会交往的公共场域。D英国人由饮用咖啡转为饮茶,既与两种饮品的特性、传播领域的差异、咖啡馆的变迁有关,更是两种饮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答案与解析:1 答案:B (“引起女性群体的批判”错。原文是“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2 答案:B (“这场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在社会道德层面的反应”错。原文是“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3 答案:A (“英国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分别带有东方文化色彩和非洲文化色彩”错。
9、原文是“咖啡后来经阿拉伯地区、土耳其传到欧洲”,“英国咖啡文化带有非洲文化色彩”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孔子三十七世孙。巢父早勤文史,少时与韩准、裴政、李白、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永王鳞起兵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巢父知其必败,侧身潜遁,由是知名。广德中,李季卿为江淮宣抚使,荐巢父,授左卫兵曹参军。三迁库部员外郎。出为泾原行军司马。累拜湖南观察使,未行,会普王为荆襄副元帅,以巢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兼御史大夫。俄而从德宗幸奉天,迁给事中,为河中、陕、华招讨使,累献破贼之谋,德宗甚赏之
10、。寻兼御史大夫,充魏博宣慰使。巢父辩而才,及见田悦,与言君臣大义,利害逆顺,开晓其众。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自矜其骑射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巢父谓之曰:“若如公言而不早归国者,但为一好贼耳。”悦曰:“为贼既曰好贼,为臣当作功臣。”巢父曰:“国方有虞,待子而息。”悦起谢焉。数日,田承嗣之子绪以失职怨望,因人心之摇动,遂构谋杀悦,而与大将邢曹俊等禀命于巢父。巢父因其众意,令田绪权知军务,以纾其难。李怀光据河中,帝复令巢父宣慰,罢其兵,以太子太保授之。怀光素服待命,巢父不止。众忿曰:“太尉无官矣!”方宣诏,乃噪而合,害巢父,并杀中人啖守盈。
11、初,巢父至,怀光以其使魏博而田悦死,疑其谋出巢父,故军乱不肯救。帝闻震悼,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诏具礼收葬,赐其家粟帛,存恤之。(节选自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删改)【注】:宣慰: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为泾原行军司马 出:出走B与言君臣大义,利害逆顺,开晓其众 开:开导启发C怀光素服待命,巢父不止 素服:(穿)日常穿的便服D诏具礼收葬,赐其家粟帛,存恤之 存恤:慰问救济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B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
12、就宴悦酒酣C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D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巢父有政治预见性。永王李磷在江淮起兵,征召孔巢父为从事,孔巢父知道李磷肯定会失败,于是“潜遁”,孔巢父也因此声名远播。B孔巢父有雄辩的口才。田悦作乱日久,朝廷委派孔巢父以魏博宣慰使一职劝降田悦。孔巢父晓以君臣大义、利害逆顺,田悦及其部下心悦臣服,愿意归降。C孔巢父处事灵活机动。田承嗣之子田绪设计杀死了田悦,孔巢父不仅没有怪罪田绪,反而因势利导,让他暂时主持军务,藉此平息了一场祸患。D孔巢父处事有欠周详。孔巢父代
13、表皇帝准备宣诏授予李怀光太子太保一职,李怀光素服待命,孔巢父疏忽大意,未加劝止,士兵对此心怀怨恨,以致招来杀身之祸。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累拜湖南观察使,未行,会普王为荆襄副元帅,以巢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4分)(2)自矜其骑射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3分)(3)巢父曰:“国方有虞,待子而息。”悦起谢焉。(3分)答案与解析:4 答案:A (出:京官外调)5 答案:C (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6 答案:D (“士兵对此心怀怨恨,以至招来杀身之祸”错。士兵怨恨是因为他们误以为孔巢父来是剥夺李怀光的官
14、职,因而杀害孔巢父。另外,孔巢父被杀,还和李怀光纵容士兵,不肯营救有关)7 答案:(1)多次授官做到湖南观察使,还没有赴任,恰好普王任荆襄副元帅,让孔巢父做元帅府行军司马。(“拜”1分,“行”1分,“会”1分,大意通1分)(2)(田悦)自夸他的骑射技艺、勇力谋略,并说:“如果我承蒙被任用,准能无坚不摧。”(“矜”1分,“见”1分,大意通1分)(3)孔巢父说:“国家现在正有难,等着你去平息呢!”田悦站起来向他致谢。(“虞”1分,“息”1分,大意通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子夜歌三更月宋贺铸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王孙何许音尘绝,柔
15、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注】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何许,为何这样。8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9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与解析:8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分):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1分),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1分)。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2分)。9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
16、修辞手法”)(2分),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2分)。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分)。(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表达了作者告别官场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悦的心情。(2)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推开阁中窗户,极目远眺,所见到的山川胜景的两句是“_,_”。(3)李密陈情表:“_,_。”仅用八个字,便简洁、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经历的孤独、悲怆、
17、凄厉无告的惨境。答案与解析: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分)柿子红了白秋清冷的风,挟着秋雨,刮走了整个夏天。柿子红了。村口老柿树下,三奶奶又开始在那里削柿皮晒柿饼了。向东是村子里走出来的文化人,常年背着相机跟一帮摄友们东奔西走,发表多少作品不说,混了个中
18、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倒是真的。小时候,他清晰地记着三奶奶是坐着鲜红苇席扎制的棚子、饰有大红门帘的马车,从三十里外的山那边拉进村里来的。她微胖不碍灵巧的身材,白里透红的脸蛋,清澈见底的眼睛里还不时闪过一丝羞涩的光。三奶奶这边一掀门帘,就把村里一些年轻人的魂给勾走了。三爷爷是个木匠,手巧心细出活快,在附近村子里是出了名的,也只有他才能娶回这样的婆娘。村子在城区向西二百多里的地方,过去要攀过九曲十八弯的牛角岭,走上老半天。现在好了,隧道打通,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山村没有统一规划,住户还像过去一样散落在向阳的山坡上,与遍野的柿树一样自由自在。三十多年过来了,三奶奶依然住在她那个简易的窝棚里,围着厚厚的棉线
19、围巾,穿着略显臃肿的棉衣裤,手脚麻利地削着柿皮。塑料薄膜围成的晾晒场上,吊起了一片连着一片的柿饼子,红艳艳的柿饼,映着她阅尽沧桑的脸,好一幅秋意深远的画面。这是秋天的收获,过去可也是一冬的柴米油盐呢。记不清多少次了,儿子们动员三奶奶到城里住,都被她一句话给堵回去。要是你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在过去那漫长的夜晚,山村人们有的是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家长里短闲扯拉呱,老少爷们交换抽着自家地里种的旱烟,品着孬好。那些半大不小的后生们就聚在一起玩玩牌,打打闹闹,往往是谁家媳妇漂亮就往谁家钻。他们认准了三爷爷经常做工不在家,有事没事偏往他家里跑。耍着玩着,个别人就忍不住戳七弄八,捏捏胳膊摸摸脚,占点小便
20、宜。只要不太过分,三奶奶也就一笑而过。一年后,大儿子出生,长得虎头虎脑人见人爱。那帮年轻人就凑在一起闲磨牙,这个说是我的,像我;那个说是他的,像他。虽说谁也没在三爷爷面前叨叨,风言风语还是传到他的耳朵里。一阵子他没事找事,摔盆子砸碗地跟三奶奶闱别扭,三奶奶也不稀跟他计较。后来,他就不出去找活干了。二小子出世了,家里越发紧张起来,三爷爷也只是在附近找点零活干,从不在外面过夜。那年,公社里赶工期修建会议礼堂,把周围村里木匠窑匠全抽调了去。大家吃住都在工地上,要求加班加点不准回家。三爷爷是十二分的不乐意,推来推去不想去。直到被外号叫花心大萝卜的村支书找来,狠狠地骂了一顿,他才磨磨蹭蹭去报到。没过几天
21、,他找了个由头就往回跑。到家的时候,天已漆黑一片。临近了,他看见一个黑影,从家门口方向一闪而过,像极了村支书的样子。三爷爷的心“倏”地一下收紧了。三爷爷蹲在自家门前,抽完了满满的一大荷包旱烟。天亮时,他悄悄走进屋里。对睡在炕上的三奶奶说,公社当官的安排我去东北买木料,短时间不回来了。三奶奶追出来问,那要到什么时候?他头也没回撂下一句,柿子红了的时候!丛此就再没见面。三奶奶,三奶奶,我给你照张像吧?老嚷瞌碴眼的有什么好看的,不照,不照。好看着哩。如果发表获奖了,你就成了名人啦,到那时,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了呢。啊!噢那你等会儿,等会儿哈。她一溜小跑走进屋里。过了好半天,才见她身穿红袄,下着青
22、裤,头发梳得铮明瓦亮,一只手不停地把那一缕银丝往耳朵后面掖着,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夕阳的光辉斜洒下来,笼罩着炊烟四起的小山村,古老苍劲的柿树上挂满了数不清的小灯笼。三奶奶站着简陋的门前,背后是一片接着一片串在一起的柿饼子,堆满皱褶的脸庞上洋溢着祈望的笑容,一双眸子熠熠生辉。咔嚓、咔嚓相机凝固了这一个瞬间。向东的摄影作品获奖了,特别是柿乡风情守望那个片子,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北京农展馆的展览大厅内人头攒动,他发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久久伫立在那幅作品前,看了又看。选自百花园2014年优秀原创作品(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摄影师向东的视角,倒
23、叙中融入插叙,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真诚而又凄美的“守望爱情”的故事。B文中多次写到三奶奶身穿红袄,围着厚厚的棉线围巾,手脚麻利地削着柿皮以及她生活着的小山村,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和落后。C小说中的三奶奶,年轻时颇有姿色,人又随和,只要村里后生的玩笑不过火皆是一笑而过。对此三爷爷非常不满,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D每年秋天柿子红了,三奶奶就忙着削柿皮晒柿饼,红艳艳的柿饼,映着三奶奶阅尽沧桑的脸。这种朴实的生活方式正是三奶奶守望爱情的一种寄托。E结尾时,照片中的三奶奶和照片前的三爷爷,穿越岁月和空间久别重逢,气氛令人哀婉惆怅,却又不失温暖和美感。(2)小说以“柿子红了”为题,有何妙处?(6分)(3)小说中
24、的“三奶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小说的结尾说,向东的摄影作品柿乡风情守望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请结合文本探究柿乡风情守望获奖的原因。(8分)答案与解析:答案:(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和落后”分析不当,应为“主人公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C项三爷爷出走原因是对“花心大萝卜村支书”的猜测;E项没有实质性错误,但这样结尾的作用主要是给人以希望)(2)构成小说的线索,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情境;寄托了主人公三奶奶对三爷爷浓郁的情感及对这份情感的守望;契合山村生活的特点,使作品充满着一种诗
25、情画意的淡雅的美感。(3)勤劳,美丽,身材灵巧,面容姣好,干活手脚麻利;待人随和,面对村里的风言风语都一笑而过;用心专一,将自己对三爷爷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改变。(4)【答案示例】柿乡风情守望从一个角度艺术地展现了山村生活的风貌和特色; 摄影作品中身穿红袄,下着青裤,洋溢着祈望的笑容的三奶奶,与身后的夕阳的光辉、笼罩着炊烟四起的小山村、古老苍劲的柿树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柿乡风情守望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朴素地诠释了不为世俗所染、不因岁月而变的人间真情。(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26、)题。(25分)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看到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
27、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贝多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无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钱,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的音乐家,变得更加穷困。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
28、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当贝多芬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
29、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叉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这绝
30、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选自贝多芬的故事,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
31、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贝多芬和莫扎特同为世界级的音乐巨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不幸的童年,对音乐的极度痴迷,杰出的音乐才能等。B贝多芬在生活中不拘小节,行为怪异,与人们格格不入,看似不合常理,实则体现了艺术家极其投入的创作状态。C虽然先天听力出现障碍,乃至后来完全失聪,贝多芬仍然徜徉于音乐的世界,创作了一大批世人耳熟能详的融完美的音乐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于一体的作品。D贝多芬虽然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但对待作曲,态度却极其严谨,其经典作品费德里奥命运交响曲都几易其稿,反复打磨。E贝多芬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丰厚的创作,还在于永不低头的人生态度,他的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便是极好的体现
32、。(2)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本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贝多芬的这一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4)文中说,“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请结合材料及你的课外阅读体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答案与解析:答案:(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不幸的童年”不是莫扎特的特点;C项“虽然先天听力出现障碍”有误;E项“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不能很好表现“永不低头的人生态度”)(2)从结构上看,这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和补充;从
33、行文来看,这一段拓宽了文章的思路,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表现人物看,这一段联想到我国文学家王安石、诗人李贺的“炼字”,衬托了贝多芬严谨的作曲态度和勇于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3)童年不幸,但勤学苦练钢琴;生活困窘,依然专注艺术,执着追求,沉迷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不向命运低头,在逐渐失去听力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4)【答案示例】好的艺术作品不仅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用心体验,还来源于艺术家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感悟提炼;贝多芬对艺术的追求可谓精益求精,他的费德里奥和命运交响曲等,都是反复斟酌,多次修改后才成为艺术精品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同样如此,作者曹雪芹抱着语不惊人死不
34、休的创作精神,“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_。“海是什么?”有人从视觉上回答:“海是蔚蓝的。”有人从味觉上回答:“海是又涩又苦的。”回答一个具体的海的问题尚且_,对远为抽象、复杂得多的诗有不同的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
35、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_。A神秘莫测 众说纷纭 见怪不怪B变化莫测 众说纷纭 数见不鲜C变化莫测 莫衷一是 数见不鲜D神秘莫测 莫衷一是 见怪不怪答案与解析:答案:B(“神秘莫测”,非常神秘,难以推测,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或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无法揣测;“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众说纷纭”指 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见怪不怪”意思是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
36、沉着)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担任新北市长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是否能够像连战那样有政治担当,抛开利益算计,带领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开创一个新高度,我们还需冷静观察。B据悉,湖北正在制定全省足球十年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足球发展,并将积极推进校园足球项目,拟于2017年在全省建成1000所足球特色学校。C创新不单是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更是技术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D上个世纪90年代,汪国真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一经出版,就连续5次印刷,印数近60多万册。那时,汪国真和麦当劳、四大天王、健
37、美裤一起,构成了年代的符号。答案与解析:答案:B(A项搭配不当,“开创”改为“走向”或者将“高度”改为“局面”;C项语序不当,应为“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D项不合逻辑,“近”改为“达”或者去掉“多”字)l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现代散文对“疏”与“密”的认识,较多地承接了古代的某些观念,在素材的安排、笔法的运用上,尽量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_,_,_,_,_,_。不管是语“疏”事“密”,还是语“密”事“疏”,体现的都是散文的疏密渗透、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这同时也说明:所谓“疏”,绝非空疏、粗疏乃至散漫无度。从深层来说
38、,散文的“疏”显示了一种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吧。葡萄月令的“疏”的高妙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密”显示了散文作品笔触的精细与意义表达的紧凑。与“疏”相对,散文的“密”主要指构思细密、层次紧密和结构严谨。A BC D答案与解析:答案:C(须明确内在联系,把握逻辑顺序,先谈“疏”再谈“密”)16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举办了语文手抄报活动,手抄报包括“神奇汉字”“名言诵读”“诗歌品鉴”“少年作家”四个栏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另三个栏目各写一段推介语。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句式与示例一致,字数可不完全
39、相同。(6分)示例:“神奇汉字”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愿“神奇汉字”能让你领会汉字的内涵与奥妙。“名言诵读”“诗歌品鉴”“少年作家”答案与解析:【答案示例】 “名言诵读”一句名言就是一杯沁人心脾的好茶,愿“名言诵读”能教你思考人生的精髓。 “诗歌品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愿“诗歌品鉴”能帮你品赏诗歌百花园的奇花异草。 “少年作家”一篇文章就是一幅透视心灵的画作,愿“少年作家”能带你分享少年成长的烦恼和喜悦。17观察下面的漫画,为漫画拟标题,并用一个对称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要求:不得使用“无题”作标题,看法不少于15个字。(5分)答案与解析:【答案示例】标题:因“财”施教 / 深
40、谋远虑看法:“皮纹测试”无科学根据,“预知未来”有敛财之嫌。/ 孩子潜能岂可一测便知?联手炒作实在愚昧荒唐。 (标题2分,看法3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漫画家宫崎骏在他的电影里说:“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不敢做的事,在过着我想过的生活。”【材料二】早年的沈从文,握住手中的时光,通过边城让人们认识了湘西那块美丽的土地;蒙受不白之冤的沈从文,在故宫博物院的铜与玉、竹木与牙角的斑斑锈痕中,追寻着每一天的生命质量;晚年的沈从文,心如止水,在文物和服饰研究的奇异世界里,让每个日子灿若春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