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6143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解析》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学年下学期2015级第四次双周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 如图是育种工作者的育种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B. 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 野生二粒小麦为二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D. 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知识,考生要能够理解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明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明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正确解题。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但杂交后代不可

2、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物种,A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野生二粒小麦为四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C错误;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点睛】此题中含有多个学生易混易错知识,现整理如下:1.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生殖隔离。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动的动力来自纺锤丝收缩,而着丝点分裂的动力则直接来自ATP供能。4. 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会导致细胞分裂停留在后期。5.多

3、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处理的一般是幼苗或萌发的种子,而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一般处理的对象是幼苗。2.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将健康人的正常基因植入病人体内治疗基因病A. B. C. D. 【答案】C【解析】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正确;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错误;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属于核移植,其原理是细胞核具有全能性,错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

4、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正确;将健康人的正常基因植入病人体内治疗基因病,属于基因工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正确,故选C。3. 两性花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SX(S1、S2S15)控制的,此类植物能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但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所有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从而使自交不能产生后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如S1S1、S2S2等B. 基因S1、S2S15是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后产生的C. 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完全

5、相同D. 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须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这种花粉的所有精子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一般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如S1S1、S2S2等,A正确;基因S1、S2S15是基因突变后产生的,B错误;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由于都含S2基因,而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即以S1S2作为父本时,后代基因型为S1S2、S1S4,以S2S4作为父本时,后代基因型为S1S4、S2S4,C错误;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由于当花粉的

6、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所以母本无需去雄,D错误。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 B. C. D. 【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研究某时间段中其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

7、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甲、乙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甲岛上鸟的种类较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较剧烈甲、乙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并且两个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最终甲、乙两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趋于相同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图显示,甲岛和乙岛中为鸟的进化提供了地理隔离,鸟类之间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会产生新的物种,使得两岛中鸟类的种类逐渐变化,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甲岛的环境变化较剧烈,可以为甲岛上鸟的种类较多提供了外因,正确;据图可以判断,甲岛有多种鸟类,乙岛上也有多种鸟类,那么最终在两岛上不能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

8、库,应该是分别形成多个种群基因库,错误;根据图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岛上的鸟类种类逐渐比乙岛上的鸟类多,题图显示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错误,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6.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显性性状的概率为

9、0.36,说明隐性性状的概率为0.64,从而得出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因此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80.40.32,故A正确,BD错;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进化,故C错。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平衡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相关的计算能力。7. 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测报告,依据检测报告对某人健康作出的相关判断中,正确的是肝功能可能有损伤肾滤过作用有障碍蛋白质代谢受阻高密度脂蛋白合成量较低A. B. C. D. 【答案】A【解析】由于肝细胞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场所,尿素含量偏高,和肾

10、滤过作用有障碍有关,错误,正确;由于血清总蛋白含量正常,所以机体的蛋白质代谢正常,错误;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将血浆中的胆固醇运回肝脏进行代谢,所以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合成量较低,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对体检表的认识以及内环境的成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清各个生理过程的代谢过程与内环境成分的改变的关系。8.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B. 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更多C. 中的氧气到达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 的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中p

11、H的变化【答案】B【解析】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pH变化不大,A错误;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更多,B正确;红细胞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再经过组织细胞膜1层,共4层膜,C错误;细胞中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不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名师点睛】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如图)。9. 下列关于神经元生命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B. 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

12、经递质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 膜外的Na+通过自由扩散进人膜内导致静息电位的形成D. 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答案】B.【点睛】易错警惕:误认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就会兴奋,其实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故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10.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13、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答案】C【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在调节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D正确。11. 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B. 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

14、染HIVC. 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D. 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艾滋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A正确;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染、性接触传染和母婴传染,与患者握手一般不会感染HIV,B错误;HIV进入体内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C正确;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通过血液感染HIV,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识、关注人体健康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2.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浆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

15、有分布B. 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 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只能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答案】C【解析】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A正确;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B正确;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在体液中主要靠体液免疫消灭,进入细胞内主要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C错误;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正确。13. 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

16、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正常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属于过敏反应,可能是对海鲜中的蛋白质过敏;(2)属于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3)(4)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的体细胞;(5)属于正常免疫,机体通过免疫产生抗体,抗体与外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所以选B。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

17、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 近年来研究表明,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而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据此,可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赤霉素有利于开花 B. 赤霉素有利于SPL蛋白发挥作用C. DEL是开花的激活因子 D. 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答案】C【解析】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蛋白能抑制开花,则赤霉素有利于开花,A正确;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故赤霉素有利于SPL蛋

18、白发挥作用,B正确;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DEL蛋白能抑制开花,C错误;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故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D正确。【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名师点睛】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生长素的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植物生长素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15. 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

19、这在免疫学上称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 代表过敏原B. 代表溶酶体酶C. 从未接受抗原刺激,但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D. 再受相同抗原刺激,能迅速增殖分化【答案】C【解析】由图示看出代表抗原, 代表淋巴因子, 为记忆细胞从未接受抗原刺激,但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再受相同抗原刺激,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直接接受抗原刺激。16.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3、4B. 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2、4C. 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D.

20、 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2、4【答案】D【解析】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A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所以会出现图1和4的情况,C正确;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b点后兴

21、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1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1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时对茎切段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B. 图2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除草剂C. 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F点D. 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和D【答案】B【解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故A错。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地里

22、的双子叶杂草,故B正确。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在E和F之间,故C错。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存在,故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D和A,故D错。【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18. 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B. 激素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C. a浓度的激素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促进细胞伸长,激素的

23、作用具有两重性D. 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是赤霉素,是生长素,是乙烯,A正确;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高浓度生长素通过合成乙烯抑制细胞伸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因此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在幼苗生长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处理图中的激素还有细胞分裂素等,D正确。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名师点睛】对于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9. 下列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捕食链中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

24、个营养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甲图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经过一段时间后,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a、b、c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 图中a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紧密联系,不具有竞争关系C. 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D. 图中b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生物群落应包括此区域的全部生物, A错误;同一营养级不同种生物间有竞争关系,B错误;丰富度是指生物的种类数,从图中可知,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有较大变化,生物种类没有变化,C正确;第一营养级a生物获得能量最多,最高

25、营养级生物c获得的能量最少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0. 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 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B. 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C. 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D. 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正常植株的组别为

26、对照组,其他两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去顶芽植株的主根长度变小,说明去顶芽能抑制主根生长,A错误;去顶芽植株+外源生长素处理与正常植株的主根长度相同,说明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正确;生长素由顶芽向下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C错误;该实验不能说明去顶芽植株能否合成生长素,B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顶芽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1. 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 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 同一时间栽培,

27、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22.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

28、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B. 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C. 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D. 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B【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的是初生演替,A正确;AE中,B、D点物种变化幅度较大,不属顶极群落,B错误;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C正确;图中C点是个拐点,说明环境因素发生了剧烈

29、变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物种多样性降低,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23.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题中提到,这片森林不受外力干扰,因此这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升高最后达到稳定,A错误;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在增多的过程中净光合产量不断增加,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净光合产量也达到稳定,B正确;在演替过程中,物种

30、数量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不断增加然后稳定,C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下降,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最终达到稳定。24.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项目摄食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能量J/(hm2a)1.0510103.501094.55109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 田鼠粪便量不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 J/(hm

31、2a)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hm2a)【答案】D【解析】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不属于田鼠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J/(hm2a),C正确;田鼠同化量为1.051010-3.5109=7.0109J/(hm2a),故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20%=3.51010J/(hm2

32、a),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能量流动关系,知道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25.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B【解析】

33、采用标志重捕法捕捉土壤小动物个体太小不易做标志,导致调查得来的数据不可靠,所以通常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故B选项是错误的。【考点定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名师点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

34、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6. 大型水利工程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很快形成新的物种,所以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B. 原来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C. 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D. 利用水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故A错;原来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率,故B正确

35、;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故C正确;利用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7.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 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 疏松土壤可以加快过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表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解:A、过程代表生

36、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B、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错误;C、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D、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D正确故选: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28. 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CO2消耗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 丁大于甲乙丙D. 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7、较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丙是生产者,碳循环在甲、乙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而乙传向丙以无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而丙传向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故A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能够从柱形图中获得解题的相关信息。29.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A. B. C. D. 【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

3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容。30.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 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D【解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A正确;M点时,乙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B正确;图中,

39、甲种群增长时促进乙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乙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甲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31.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 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答案】C【解析

40、】试题分析: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消费者可以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项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项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所以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

41、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2.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B. 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的高C. 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D. 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逐

42、级递减的,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多,故A错误。生态农业物种较多,自我调节能力强,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故B正确。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原则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还有能量的利用率,故C正确。生态系统主要是人的参与,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樱桃、番茄为材料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较高B. 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C. 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D.

43、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醋酸菌是嗜热菌,果醋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较高,A错误;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要先进行隔绝空气果酒发酵,再供氧进行果醋发酵,B错误;人工接种菌种品质更好,且不容易存在杂菌污染,C错误;适当加大接种量,让菌体快速形成优势菌群,可以抑制杂菌生长,提高发酵速率,D正确考点:此题考查果酒、果醋发酵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4. 如下图所示,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则下列有关坐标中表述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刚开始在锥形

44、瓶内氧气比较多,无氧呼吸比较弱,随着氧气的消耗,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加强,所以酒精的量逐渐增加,当葡萄糖被消耗尽以后,酒精的产量不再增加,A正确;当锥形瓶中没有糖源的时候,酵母菌就不能再繁殖,数量不再增加,B错误;葡萄糖的浓度随着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消耗,浓度不断下降,C正确;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不断的产生二氧化碳,导致pH值不断下降,D正确。35. 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有一层白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A. 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 醋酸菌、毛霉菌丝、毛霉菌丝C. 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丝 D. 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答案】C【解析】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是醋酸菌在

45、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在液面上大量繁殖而形成;泡菜坛表面有一层膜,是由于产膜酵母菌的繁殖;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毛霉在腐块表面生长而形成的匍匐菌丝。综上分析,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考点定位】果醋、泡菜和腐乳的制作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食醋制作一般程序是先生成乙醇,再将乙醇转化成乙酸B. 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亚硝酸,还有少量的乳酸C. 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天平称量法D.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盐酸盐胺偶联成橘黄色化合物【答案】A【解析】食醋制作一般程序是进行酵母菌的无氧发酵先生成乙醇,再将乙醇进行醋酸菌的有氧发酵转化成乙酸

46、,A正确;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乳酸,还有少量的亚硝酸,B错误;亚硝酸盐含量的需要用光电比色法进行测定,C错误;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可以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生成玫瑰红色的染料,D错误。37. 加工橘子罐头,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可以大量产生所用酶的有生长在葡萄上的酵母菌 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 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A. B. C. D. 【答案】B【解析】生长在葡萄上的酵母菌以葡萄糖为碳源,因此能产生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产生纤维素酶,错误;生长在

47、酸奶中的乳酸菌以葡萄糖为碳源,因此能产生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产生纤维素酶,错误;棉籽壳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能以棉籽壳中的纤维素为碳源,因此可以产生纤维素酶,正确;木屑中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能以木屑的纤维素为碳源,因此可以产生纤维素酶,正确,故选B。38.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B. 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C.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D. 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48、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使微生物分散开分别形成菌落皆是单细菌增殖而成再计数,所以A正确;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开,单个菌种再增殖形成单个菌落,所以B正确;尿素分解菌专以尿素为氮源,且其代谢产物使酚红变红,所以C正确;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又减少,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9.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可以使它将植物纤维逐渐转化为生物燃料。这种细菌不仅能以传统生物能源技术中使用的蔗糖为原料,还能将广泛存在于植物纤维中的半纤维素分解合成为燃料物质。若要将这种大肠杆菌分

49、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A. 不含氮源的培养基上B. 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C. 只含半纤维素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D. 不含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大肠杆菌能够“将广泛存在于植物纤维中的半纤维素分解合成为燃料物质”,因此所设置的选择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以“半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故选C。40. 下列对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微生物时,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B. 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C. 为了确定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应设计一个不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D. 在其它条件适宜时,果胶酶量增

50、加到某个值后果汁体积不能再提高,则该酶量为此条件下的最适用量【答案】C【解析】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后再进行下次划线,A正确;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B正确;选择培养基的作用是目的菌能够正常在其上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正常生存,为了确定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应设计一个在完全培养基上接种的培养皿作对照,C错误;在其他条件适宜时,果胶酶量增加到某个值后果汁体积不能再提高,说明酶量已经到达饱和,则该酶量为此条件下的最适用量,D正确。二、非选择题41. 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如图表示某

51、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使效益最高?_。(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_(写出计算式即可)。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_对策。【答案】 (1). “J”型

52、(2). “S”型 (3). 波动 (4). b (5). 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值(d点)左右 (6). Nt10(11%)6万 (7). 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表示S型曲线;d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超过d点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b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1)从曲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呈现近似J型的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食物、空间资源有限,呈现出S型增长:最后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b点。(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物种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

53、应该使该物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在d点上,因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10(1+1%)6万人。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对策。【点睛】解答第2题,关键要理清种群数量的K值和最大值的区别。42. 根据人体下丘脑、垂体调节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TRH是_,B是_。(2)寒冷环境中激素A和B在血液中的含量_,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_。(3)常温下,血液中

54、A的含量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_,这种调节属于_调节。(4)若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_增加,从而促进_对_的重吸收。(5)若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此外,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_,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该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间的关系是_。(6)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肾上腺素 (3). 上升 (4).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 (5).

55、 减少 (6). (负)反馈 (7). 抗利尿激素 (8). 肾小管和集合管 (9). 水 (10). 肾上腺素 (11). 协同作用 (12). 神经体液调节【解析】43. 生物乙醇是以生物为原料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生产乙醇,其技术流程为:纤维素酶解酵母发酵蒸馏成品。(1)纤维素酶的成本能否下降,是能否实现乙醇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因素。纤维素酶可以从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培养液中提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最好选择怎样的环境采集土样?_。以下是一种培养基配方:纤维素粉5 g、NaNO31 g、Na2HPO47H2

56、O 1.2 g、KH2PO40.9 g、MgSO47H2O 0.5 g、KCl 0.5 g、酵母膏0.5 g、水解酪素0.5 g(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该培养基能够增加样品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其原理是_。为了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和进一步纯化菌种,可以在鉴别培养基上加入_染液,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_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然后挑选产生_的菌落作为菌种进行扩大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如何呢?请设计实验进行检测。_(2)进行工业化酶解时,为了使纤维素酶能反复使用,可以采用_技术。(3)乙醇是酵母菌的发酵产物,发酵时酵母菌直接利用的物质是_。【答案】 (1). 选择纤维素丰富的土

57、壤环境 (2). 培养基中纤维素是主要碳源,有利于纤维素分解菌生长,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3). 刚果红 (4). 涂布平板法 (5). 透明圈 (6). 向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加入定量的纤维素,定时测定葡萄糖产量的变化 (7). 固定化酶 (8). 葡萄糖(或纤维素酶解产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的相关知识点,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应该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定。(1)选择纤维素丰富的土壤环境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应该以纤维素为唯一的碳源,有利于纤维素分解菌生长,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定,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刚果红染液可以与纤维素反应呈红色,而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需要向定量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加入定量纤维素,定时测定葡萄糖产量的变化。(2)为了使纤维素酶能反复使用,可以采用固定化酶技术。(3)酒精发酵使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发酵时酵母菌直接利用的底物是葡萄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