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4. 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情分析“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并且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将内环境与生物进化这两个概念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较长,应该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2、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容易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复杂。教材中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得到答案。学生用技能训练既能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根据3张图片讨论1.无论严寒或酷暑,人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3.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我们体内环境总能
3、保持相对稳定,为什么?4.我们体内细胞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活动】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请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提问:1.体液的组成?2.各个部分的范围?二、细胞外液的分类 1. 请学生思考:作为细胞生活的环境应该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 2. 体内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有哪些?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几种细胞外液,并简单介绍。 练习:1.汗液、尿液、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2.毛细血管壁所处细胞外液是哪些?三、 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1. 提出问题: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是否有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呢? 2.请学生阅读教材,画出三者的关系,明确三者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即
4、是内环境。 细胞外液的成分身体里的细胞从内环境中取出来,一定会死亡,为什么? 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回答问题: 1.将表中的物质按照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了表中的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介绍内环境的成分,三种细胞外液的区别 说明细胞外液本质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提出问题: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联系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引出渗透压的概念、产生原因、决定大小的因素,水分的运输方式和方向。2.血浆渗透压产生的主要原因:蛋白质和无机盐 细胞外液的酸碱度 PH的调节机制 范围:7.35-7.45 体温,37度左右五、内环境是细
5、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提出问题:细胞生活在内环境,要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从哪里来,代谢废物怎么运出体外? 请学生试着说出其他一些物质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的例子六、小结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 【练习】课堂练习课堂训练:1.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生活内环境分别是( ) 血液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淋巴和组织液A、 B、 C、 D、 2.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 血液 B 血清 C 淋巴 D 原尿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4.
6、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A 供给全面营养 B 供能 C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D 供给水 【教案】板书设计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细胞外液的分类 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3.细胞外液的成分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讲授】教学反思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并没有阐述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而是先放眼于“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探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括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内容。学生会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