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
2、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
3、,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
4、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摘编自王培星浅谈中的修身智慧)材料二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
5、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
6、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
7、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
8、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答案:
9、C解析:A项,“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是错误的。由原文“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可知。B项,“放弃任何追求”是错误的。由原文“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可知。D项,“不二之选”是错误的。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
10、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答案:A解析:A项,“使它们有了一致性”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作了调和,二者并不是一致的。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B.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
11、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案:D解析: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D项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论证语言平实准确;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解析:材料二的语言平实准确。它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一个角度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第二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第三个角
12、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说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材料二引用了周易礼记论语等经典中的语句,是道理论证。在论证“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时,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在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5.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顺其自然,避免急躁;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解析:结合老子思想中顺应天性、不强求、收敛、无欲无私等方面谈看法即可。(二)现
13、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流水函关沈念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
14、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
15、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谷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
16、的老者周朝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
17、,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有删改)文本二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叙述技巧,比如语言风格、结构之类的?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我以为两
18、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神就成了老腔调。一切皆有可能。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后,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不只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内涵。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也只是在炫技,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自己在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有外表的空心人。(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翔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理意
19、味和抒情色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典范的现代汉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D.文章主体部分虽然主要描述的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美好现实,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答案:A解析:A项,“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说法不当,文中有“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的说法。7.下列与文本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
20、篇气“盛”的文章。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D.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痍之情。答案:D解析:D项,“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痍之情”说法不当。蜀相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8.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4分)参考答案: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作家自身内涵比技巧更重要。9.文本一中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1、。(6分)参考答案:兼具阻滞、关闭和畅通、开放的特点;连接历史和未来;具有文化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但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
22、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3、、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
24、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答案:B解析:“前此”为时间状语,可与后断开;“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将“而仆”与前面断开,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
25、子孙世袭。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答案:B解析:B项,“粟即高粱”错。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归降,并对宰相反应迟钝表示不满。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
26、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答案:D解析:D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参考答案:(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得官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2)富弼任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
27、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解析:(1)“大略”,大致内容;“进”,进纳;“退”,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参考答案: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很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辅佐帝王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
28、他为茂才异等,任命他为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当时西夏有两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任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勉励来降者。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得官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
29、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流动就食。富弼鼓励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上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
30、食,结果导致疾病,及至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因为富弼的救灾方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任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司其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
31、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山势高峻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答案:B解析: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说法有误,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
32、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诗人心情的平静舒适。故选B项。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33、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从描写的角度看,“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从描写手法上看,以“乐”形容鸟的欢快,衬托环境的清幽,以“迟”写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了拟人手法。诗句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注意分点作答,语言通顺。(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2)师说举圣人孔子为例,提出“圣人无常师
34、”,进一步论证了“,”的主张。(3)十二章中“,”写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历史生命之悠长。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应对现实问题,()让经典永葆活力。在解释史中逐渐丰满的经典,犹如一座不断被“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无疑,论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最直接材料,蕴含着孔子与儒家的修己安人之道。汉儒誉之为“
35、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数百年后的宋儒仍奉其为()。论语拥有悠久的解释传统,汉代的孔安国、马融、郑玄等学者皆为其做过注解,此后历代均有重要注本,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成为数百年间此后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但历代学者对这部经典的认识绝非千篇一律。这首先体现在,不同时代对论语中孔子形象的看法不同,孔子的形象历经(),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推陈出新进而鼻祖演变B.革故鼎新进而圭臬嬗变C.推陈出新从而圭臬嬗变D.革故鼎新从而鼻祖演变答案:C解析: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
36、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文中指的是对经典的继承与发扬,应用“推陈出新”。“进而”表递进关系,“从而”表因果关系。语境中应用表因果关系的“从而”。圭臬:借指规则或法度。鼻祖:始祖,泛指创始人。根据“汉儒誉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可知,此处应用“圭臬”。“嬗变”一般指彻底的改变,但是并不一定要出现新的状态和属性。“演变”指逐渐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并不一定是彻底改变的变化。语境中有“看法不同”“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等词句,因此此处应用“嬗变”。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7、(3分)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答案:D解析:文中句子所用修辞为比喻,本体是经典,喻体是古庙。D项,运用了借代、拟人修辞,“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更护花”是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修辞。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4分)参考答案:修改为:南宋朱熹所著论语集注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书目。或改为: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这本书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书目。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著有”改为“所著”
38、或在“成为”前加“这本书”;二是语序不当,“此后”放在“数百年间”前;三是搭配不当,把“必读”改为“必读书目”。(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我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对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鸵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
39、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你”,而不使用第一人称“我们”?试作分析。(5分)参考答案:第二人称意在将读者拉入作者设置的哲思氛围中深入思考,拉近读者与作者思维之间的距离。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40、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参考答案: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而是眼界的问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围绕生活感悟或社会事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导这是由两则材料组成的作文题,其中心是人类面对“历史教训”的态度。黑格尔认为,很多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历史教训,人类从不去吸取,从而成为“人类教训”。杜牧认为,秦人灭亡的历史教训,唐人应当吸取,不能让后人来哀叹自己。综合两则材料不难看出,在审题时,要围绕对待“历史教训”的不同态度展开分析。在立意上,可以分析历史教训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的角度思考;可以提醒人类,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提高看待问题的能力,从“回望过去,正视人生”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