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分训练(八)文学作品阅读(含散文、小说)抒情散文一、2019聊城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蚊烟中的往事迟子建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又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当然,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是笼蚊烟,因为傍晚的蚊子很活跃。笼蚊烟其实很简单,先是用一蓬干树枝将火引着,让它燃烧一会儿,就赶紧抱来一捆蒿草,将它们均匀地散开,压在火上。这时丝丝缕缕的青烟就袅袅升起了,蚊子似乎很不习惯这股在我们闻来很清香的烟,它们远远地避开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吃晚饭了。这样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景的晚饭,是别有风味的。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
2、寒风还在肆虐的时候,做酱的工作就开始了。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把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喜欢阳光,所以大多数的人家不是把酱缸放在窗跟前,就是搁在菜园的中央,那都是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阳光和风真是好东西,用不了多久,酱就改变了颜色,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馋嘴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夏日的晚餐桌上,占统治地位的就是酱了。那些蘸酱菜有两个来源:野地和
3、菜园。野地的菜自然就是野菜了,比如明叶菜、野鸡膀子、水芹菜、鸭子嘴、老桑芹和柳蒿芽。野菜通常要在开水中焯一下,让它们在沸水中打个滚,捞出来,用凉水拔了,攥干了再吃。因为有了酱,就有了采野菜的乐趣,你可以堂而皇之地提着篮子出了家门,就说是采野菜去了,你愿意在河边多流连一刻,看看浸在水中的柔软的云,是没人知道的;你愿意在山间偷偷地采一些浆果来吃,大人们依然是不知道的;反正有那么几种野菜横在篮子中,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踏入家门。天越来越热的时候,野菜就老了,吃不得了,这时伺候晚餐桌上酱碗的,就是园田中的蔬菜了。青葱、黄瓜、菠菜、生菜、香菜和小白菜水灵灵地闪亮登场了。园田中的菜适宜于生吃,只需把它们在清
4、水中洗过则是。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这个人拿棵葱,那个人拿棵菠菜,另一个人则可能把香菜卷上一绺,大家纷纷把这些碧绿的蔬菜伸向酱碗,吃得激情飞扬的。而此时蚊烟静静地在半空浮悬,晚霞静悄悄地落着,天色越来越黯淡,大家的脸上就会呈现出那种知足的平和表情。我最钟情的酱,是炸鱼酱。鱼来自草甸子中的水泡子。水泡子里有鲫鱼、柳根和老头鱼。父亲用柳条为我做了根鱼竿,虽然它不直溜,但钓起鱼来却不含糊。水泡子中的鱼不似河里的,它长不大,都是小鱼,而且由于是死水,鱼有股土腥味,所以决不能清蒸和调汤喝,只能放上浓重的调料煎炒烹炸。我钓回来的鱼,基本都是把它连着骨头剁成泥,舀上一碗黄酱,炸鱼酱吃了。只要晚餐桌上有一碗鱼酱
5、,园田中的蔬菜就遭殃了,一盆青菜往往不够,再拔上一盆,可能还是不够,不把酱碗蘸得透出瓷器的亮色,我们的嘴是不会罢休的。酱缸其实是很娇气的,它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着。它讨厌蚊虫,因此脸上总是蒙着一层白纱布,防止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晒太阳,似乎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把白醭撇出去;它惧怕雨水,所以身旁通常放着一块玻璃,一看雨要来了,就给它盖上去。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酱缸,有的时候在学校上课,一听到雷声轰隆隆地响起,就举手跟老师请假,撒谎说要上厕所,而我出了教室后会一路飞奔回家,冲进菜园,盖上酱缸。酱没被淋着,我却会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湿。蚊烟稀薄的时候,火烧云也像熟透了的草莓似的
6、落了。我们吃完了晚饭,天也就越来越陈旧,蚊子又三三两两地回来了。我们把饭桌撤了,打扫干净笼蚊烟的灰烬,站在院子里盼着星星出来,或者是打着饱嗝去火炕上铺被窝。我还记得父亲酒足饭饱在院子中看天时,如果被飞回的蚊子给咬着了,他会得意地喊我妈妈出来,说他很招人稀罕,母蚊子又啃他的脸了!我们那时就都会发出快意的笑声,以为爸爸在开玩笑。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说得也没错,吸食人的血液的确实都是雌蚊,而雄蚊吮吸的则是植物的汁液。如今曾说过这话的父亲早已和着飘渺的蚊烟去另一个世界了。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让我在回忆蚊烟的时候,为那股亲切而熟
7、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1.文中写了哪些往事?请把空缺内容补充出来。(4分)笼蚊烟做豆酱盖酱缸2.文章以蚊烟中的往事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3.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4.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品析第段的画线句。(4分)它讨厌蚊虫,因此脸上总是蒙着一层白纱布,防止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晒太阳,似乎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把白醭撇出去;它惧怕雨水,所以身旁通常放着一块玻璃,一看雨要来了,就给它盖上去。5.怎样理解第段的画线句?(4分)二、2019青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
8、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
9、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
10、“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
11、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
12、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
13、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注释襻(p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分)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分)(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
14、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3分)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三、2019海南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父亲的田园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
15、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
16、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窜;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
17、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休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
18、。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父亲的园子,像一只美丽的摇篮,盛放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盛放着我对父亲的怀念,更盛放着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选自文苑2019年第四期,有删改)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3分)3.品读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
19、进行赏析。(3分)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4.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四、2019淮安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桃之夭夭格致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
20、。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
21、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的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
22、点一点地压进那个土坑里,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
23、、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了,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世
24、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冬天的时候,我看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2.说说你对第段
25、画线句的理解。(4分)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4.结合全文,请对文章最后一段进行分析和评价。(6分)五、2019南充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燃烧的木棉花杨春山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
26、质感。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
27、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
28、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
29、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进。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第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作者笔下的木棉花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30、概括。(4分)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这句话。(3分)4.请简要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六、2019广东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灯如红豆侯志明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
31、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
32、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
33、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
34、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选文有删改)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小油灯”相关人物给“我”的启迪第一盏母亲积极面对困难,生活
35、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第二盏父亲第三盏女同学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2分)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
36、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
37、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
38、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
39、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选,有删节)1.请简要概括种莲人的“苦”表现在哪几方面。(3分)2.第段中作者引用采莲谣的意图是什么?(3分)3.品读下面的句子,自选
40、两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4.阅读全文,说说题目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深刻含义。(5分)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纯情山水韩静霆竹筏这么咿咿呀呀一摇,我就飘到武夷山的怀里了。刚刚还行在星村九曲溪码头,转眼竹筏打了个弯儿,连翩的山和盈眼的绿就匆匆忙忙扑过来抱人了。忽然就闯入武夷山空阔的大水墨之中,欢喜得不知怎么好,觉得有点儿像不知起处的梦。左边是山,右边也是。枕下的溪流里飘着山,天上的云中藏着山。翠衣罗带的山,裸着脊梁的山;呼作玉女的山,号称大王的山,嬉如童子的山。山在散步,山在遐思;山与山凝望,山
41、和山耳语。山接山迎,山环山绕;山的迷宫,山的节日。能够曲尽这如簇翠峰之妙,多亏筏下的水。溪水从上游一万里群山之中冲波逆折而来,似乎就为我作此大山世界之游?没见过比这里的溪水更痴情的,逢山便缠绵缱绻一番,一路下来竟成九曲之溪。九曲回肠多少情意?山和水浅斟低唱,水和山耳鬓厮磨。九曲溪是九叠情歌,只因为武夷山水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没有被那些将古建筑整旧如新的行家整治,隐居在此,保持了纯真和纯情,亘古的情歌才能唱到而今。唱的都是海誓山盟,地久天长。说不尽武夷山中放筏的情致。细想,峨眉的滑竿虽好,要把人娇成土财主的;香山的空中缆车虽快,终逃不脱钢索绞人的神经,太匆匆也太现代。相形之下,武夷山中的竹筏更轻
42、灵,更随意,更陶然,和山和水更亲近。筏行九曲,水直处静如沉璧,舒缓如歌;转折时急流涌雪,大珠小珠溅个满怀。真正的山重水复,真正的柳暗花明。心儿呢,忽抑,忽扬,忽悠,忽闪,跌宕,起伏,幽深,舒朗。一切听其自然,人也自然会自然起来。身在碧水之上,心上的老茧不泡软么?能不忘却严酷的世界么?山水迤逦来去。碧螺似的山峰之间,时有紫黑的崖出水千尺,始知武夷山秀媚之中含着奇伟。崖间题刻很多,红字如血。陆游、辛弃疾已先行一步,不知载酒放筏相去几程?五曲溪边朱熹讲学处犹存,试问溪边斜出一竹,是否朱子钓竿?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崖上题过诗:“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戚诗气吞云
43、海,后两句却绕于名利,过分贪心了。幸好武夷山水没有归姓哪位王侯,成为权势者的玩具;幸好经历了许多沧桑,许多战乱,许多岁月之后,武夷山还是武夷山。说到武夷山水的绿,真是绿得单纯,绿得繁复,绿得幽深,绿得明快,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兼容并蓄。绿得清瘦的是竹枝,绿得肥腴的是芭蕉;苍绿的是石上的苔,茸绿的是坡上的草;浓得化不开的是深溪山影,淡在有无中的是水中清晰可数的石砾。水面上飘浮的雾也绿了,绿得淡淡的,柔柔的。在武夷山放筏,随机恍惚,陶然如醉,绿山绿水绿云绿雾荡涤身心,不觉已是物我相融。不知不觉间,竹筏已悠然划出九曲溪,该弃筏登岸了。回眸恋恋地相望,不知来日何时能再接受一回武夷山水的洗礼。说实话,在
44、全球生态危机和生存劳顿之中,我很累的,精神上常有无家可依的感觉。幸好这儿有一片纯情山水,心身在这儿就宁静了,平和了,舒活了,似乎找到了梦里的家园。还是白居易说的好:“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1.从文中可以看出武夷的山有、的特点,武夷的水有、的特点。(5分)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述。(3分)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细想,峨眉的滑竿虽好,要把人娇成土财主的;香山的空中缆车虽快,终逃不脱钢索绞人的神经,太匆匆也太现代。相形之下,武夷山中的竹筏更轻灵,更随意,更陶然,和山和水更亲近。4.如何理解第段中作者说的“似乎找到了梦里的家园”?(5分)叙事散文九、2019衡阳改编
4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转身李汉荣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
46、闪动的各色衣服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
47、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
48、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
49、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1.文中写了几次转身?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2.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1)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50、词语运用)(2)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修辞方法)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山乡篾匠李汀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清晨,浓雾笼罩的山村响起吆喝声:编竹篓篓、竹背篓,补竹晒席、竹撮箕喔是篾匠手艺人上门了,赶紧端着饭碗迎出来,应承着:快屋里坐。篾匠放下背篓,主人同他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递上纸烟,朝霞的斑斓里有了浅浅的影子。篾匠眯着眼睛,淡淡的青烟遮住了他沧桑的脸庞。他走过去拿起立在街沿门上的烂
51、了一个洞的簸箕,眯着眼睛说:我来补补。主人指了指屋后的一片毛竹林,篾匠拿上砍刀选了一棵竹子,锯短剖成指头宽的竹片,再换篾刀劈成细篾,用篾刀刮平整。这时候,整个院子都是竹子的味道,柔软、清香。细篾刮好后,篾匠在背篓里找出他的宝贝东西篾舌。篾舌是一条长十几厘米、宽一两厘米的扁铁条,一头平一头尖,尖的一头镂条小沟。只见篾匠左手把篾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篾片从篾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篾舌,把进补的篾片乖乖地带过来。一会儿,烂了的簸箕就补好了。“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这曲调熟悉,像山歌
52、一样飘在山沟沟里,篾匠师傅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我们家熟识的篾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篾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是值钱的家当了。那时家里过年蒸馍,母亲要到邻村去借蒸笼。一年冬天,父亲一咬牙:“请篾匠来扎一副。”哑篾匠背着背篓来我家,初冬的阳光刚跃出山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他一边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语,一边用手比划,和父亲交流。父亲说:“慈竹就在屋后呢。”篾匠从背篓拿出砍刀,去竹林里选竹子。我跟在他身后,帮他扛砍好的竹子。篾匠“呀呀呀”夸我。我笑,他也嘿嘿笑。把竹子扛回院坝,父亲已经在院坝里生起了一堆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映红整个院子。柴火旁煨着一壶老鹰茶,
53、父亲对篾匠说:“茶水煨上了,渴了,就喝。”篾匠“啊啊”应承着,点上一杆叶子烟,含在嘴里,开始忙起来。从锯开始,经过剖、拉、撬、削、磨、刮等工序,一根根竹子变成蒸笼格的竹片,变成蒸笼盖的篾条,变成蒸笼的外框老鹰茶“噗噗”冒着烟,我添了几次水,也不见篾匠喝,倒是那杆叶子烟袋他一直没有离口。一切准备好了,篾匠把柴火生大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面。这时候,他有空歇歇了,蹲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喝着老鹰茶。有时,也随手用那些零碎的细竹丝,三下两下就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那时候,我觉得篾匠师傅是那么神秘,好像他啊呀不成语的言语,都有某种魔力和韵味。烤好的竹片滚烫,篾匠要趁
54、热拉成圆圈。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圈就圆了起来。做蒸床最讲究,着床的竹片隙缝小指那么宽,窄了,蒸汽上不来;宽了,气全跑顶上了。这时候,篾匠师傅要吸上一口叶子烟,在心里琢磨,眼睛眯缝着。没有固定的隙缝尺寸,一切尺寸都在他的心里。用篾刀砍一口子下去,顺着口子剔开一隙缝。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尺寸的隙缝了。三床蒸笼做好了,篾匠依次把蒸笼码好,盖上蒸盖,圆圆的蒸笼立在院坝里。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他吼的是“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吗?没有人知
55、道,山谷回荡着“啊啊”的回声。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的这份美好祝福,只要我坐在书桌上看到那小竹塔,那份美好和温暖迅速笼罩了我,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8日,有删改)1.阅读全文,“我”对篾匠以及哑篾匠怀有敬佩之情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事件概括出人物特征并填写在空缺处。(3分)手艺高超2.品析语言。(6分)(1)只见篾匠左手把篾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篾片从篾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篾舌,把进补的篾片乖乖地带过来。(品析加点词
56、)(2)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3.从全文来看,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4分)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全文结尾句含义的理解。(4分)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无问西东耿艳菊读一首小诗:“别同我说豪华/你应知道,真正的奢侈/是时间/时间与一杯茶/与一枚梨子/或一只苹果/也许一小块蛋糕/已经足够。”这首诗是亦舒为香港明报副刊所写的。她说,大家都看开了,物质固然要紧,可是最高的享受,统统与名利无关。那才是真正的奢华。真正的奢华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简单。一杯茶,一本书,一窗明媚,一个悠闲自在又完全属于自己的下午,没有闲事挂心头,没有人情世故的烦恼
57、,整个人静谧得就像雪后初晴,一窗阳光映一地白雪,暖而晶亮的世界,那才是最美妙的事。奢华的东西也不过是时间这般简单,时间是什么呢?一秒一秒往前走,不东想西想,不纠结,不愁眉,不苦脸,不奢望,不攀比,不争名夺利,对谁都一样,绝不八面玲珑,绝不左右逢源,就是一个天地间最本色的我。集市上遇到一位卖手工艺品的老者,外表上看就是“满面尘灰烟火色”的乡下老叟,可细看他的神情,却有一种超然于这喧嚷世界的淡定和知足。他站在属于他的一方领域里,两米长的花布上摆着货品,是平常人家用的小筐子、小篮子、小簸箕、小筷笼、小盘子清一色的手工竹编,小而精巧。热闹的集市,一声声的叫卖从喇叭里机械地扩散着。只有这位老者的两米之地
58、是安静的。他笑呵呵的,一会儿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一会儿看看花布上的小筐子小篮子,满眼的慈爱温柔。我拿起一只竹盘子,盘子边上刻着暗花。这样的一只盘子卖十五元,老者要一下午时光才能完成。有人觉得贵,不就是几根竹子嘛。有人觉得这是手工品难得,买了好几只,像捡到了宝。无论别人是不屑,还是赞扬,他都好脾气地说一句乡间俚语,大意是各人有各人的门路活法,他喜欢并享受拥有的这些。花一下午光阴完成一只十五元的盘子,不是几根竹子的问题,也不是价值多少的问题,关键是喜欢,愿意用奢华的时间做喜欢的事,简简单单,沉静自如,为雕一朵生动的花会爬一座山找寻模板,直到满意。想起电影无问西东,乍一看乱乱的,没有头绪,然而越往后看
59、,越觉得这部电影值得好好欣赏一番。其实,几个故事是被一种生活态度串联起来,而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那就是“无问西东”。它所蕴含的深意和字面的意思一样,。奢华的,除了时间,还有好心情。喜欢的事情,付出多少,心情都不会太差。不喜欢的事情却违背本心,硬要在别人面前装样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好心情。做自己,才最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选自做人与处世2018年8期)1.文章以一首诗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整个人静谧得就像雪后初晴,一窗阳光映一地白雪,暖而晶亮的世界,那才是最美妙的事。3.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4.文中老人喜爱手工
60、竹编,为此可以“无问西东”。具体说说你的生活中能让你“无问西东”的喜好是什么。(4分)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故乡的路方欣来老家门前那座山,始终在时间里沉默着。那山叫红阳山,很好的名字,可以想象成一幅画,太阳把它照得亮堂堂的,到处散发着红色的光辉。山上长满了红杉树,密密匝匝的,黄色的松针落下来,铺了一地,阳光一照,如金丝线一样闪着光。在这金黄的气氛里,偶有几处光滑的石壁裸露着,呈现出岁月的沧桑。羊肠般的土路,成了山、稻田与村庄之间的纽带。这条路坑坑洼洼,高低起伏,雨一下,滑溜溜的,走在路上像在荡船。那个雨夜,时年三十二岁的奶奶突然得了急病,爷爷急得汗水直冒,与人绑了担架,抬着奶奶,
61、风一般往杨林镇上的医院赶。可是,路还没走上一半,奶奶眼一闭便去了,任凭爷爷怎么呼天抢地也无济于事,只有风掀着红杉树,发出一阵阵呜咽。山,沉默着。路,也沉默着。它们用巨大的沉默,把一个个日子填满。在巨大的沉默里,我的父亲两岁没了娘,也学会了沉默。在那些南瓜红薯当饭的日子里,父亲一边放牛,一边偷着去学校听课,几年时间竟断断续续上完了几年课程,并练出一手好字。1966年的冬天,父亲穿上军装,沿着土路走向山外的世界,成为一名铁道兵。或许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以至于他后来常常对我说,他这辈子都与交通事业有缘。人一生都在路上走,不管走了多远,都无法走出故乡的版图。父亲在外忙活了几年,见了很多风雨。1971年
62、退伍后,又成为村里的民兵营长。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带领民兵们修一条宽阔的通向山外的路,然而这个愿望迟迟没能实现。1972年那个下雪的冬天,父亲通过考试得以招工进城,成了一名普通的公路人。那个冬天,雪下得很大,把门前的山、山上的树,还有田野和那条曲曲折折的土路全覆盖了。洁白的雪,照亮人的目光,也照亮了父亲的行程。爷爷和村民们仍在那个闭塞的山里,固守着一份贫瘠和辛苦,一任山风吹老容颜。在贫瘠的山里,爷爷这个我一直没有读懂的勤勤恳恳的老农人,1983年离世,始终没走出山村一步,一条土路丈量了他的一生。我到城里上班后,回乡的次数逐渐减少,后来听说村子里的几个娃儿每天很早起床,赶往十余里开外的杨林镇
63、上学。有了匆忙的脚步,便有了希望。偶尔回乡,在村子里转悠,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行走了千年的月亮。月光,洒在山边那些新砌起的一栋栋楼房上,成了一抹极美的景致。2013年适逢国家大兴乡村公路建设,良好的政策犹如送暖的春风,让已近暮年的父亲终于坐不住了,他几乎一天到晚在路上跑。忙啥呢?一句话:四处帮着筹集资金,必须修通家乡的那条土路。他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我不清楚。我只晓得2014年的那个早春,雪花未停,他便带着施工队进了场。纷纷扬扬的雪花,在装点他的行色。翌年四月,路终于竣工,红阳村也迎来了它自己的节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汽车的喇叭声在堆砌的绿色中悠长地划过,打破了大山的沉默。那一天,从
64、不喝酒的父亲破例喝了不少酒,走在路上,晃晃荡荡。醉与醒之间,那玉带似的路,忽然宽大起来,仿佛融入了他的心里。我看到了他的眼角有湿润的痕迹,这么大岁数的人,竟像个孩子。(选自人民日报)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试分析好处。(3分)2.文章题目是故乡的路,而开篇却写山,这是为什么?(3分)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1)它们用巨大的沉默,把一个个日子填满。(词语运用)(2)醉与醒之间,那玉带似的路,忽然宽大起来,仿佛融入了他的心里。(修辞方法)4.请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文中第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什么情感。(2分)人一生都在路上走,不管走了多远,都无法走出故乡的版图。5.文中一家三
65、代不同的经历,对你有哪些启示?(3分)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梅花催毕淑敏很多人以为爱是虚无缥缈的感情,以为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十分低。以为只有空虚的细腻的多愁善感的人,才会在淋漓秋雨的晚上和薄雾袅袅的清晨,品着茶吹着箫,玩味什么是爱。以为爱的降临必有异兆,在山水秀美之地或是风花雪月之时,锅碗瓢盆刀枪剑戟必定与爱不相关。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会爱,是缺乏技巧。以为爱是如烹调书和美容术一样,可以列出甲乙丙丁分类传授的手艺,以为只要记住在某种场合,施爱的程序和技巧,比如何时献花何时牵手,自己在爱的修行上,就会有一个本质性的转变和决定性的提高。风行的各类男人女人少男少女的杂志上
66、,不时地刊登各种爱的小窍门小把戏,以供相信这一理论的读者牛刀小试。至于尝试的结果,从未见过正式的统计资料,也无人控告这些经验的传授者有欺诈倾向。想来读者多是善意和宽容的,试了不灵,不怪方子,只怪自家不够勤勉。所以,各种秘方层出不穷,成为诸如此类刊物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多少人求爱无门,再接再厉屡败屡试。爱有没有方法呢?我想,肯定是有的。爱的方法重要不重要呢?我想,一定是重要的。但在爱当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你郑重地爱,严肃地爱,欢快地爱,思索地爱,轻松地爱,真诚地爱,朴素地爱,永恒地爱,忠诚地爱,坚定地爱,勇敢地爱,机智地爱,沉稳地爱你就会是派生出
67、无数爱的能力,爱的法宝,爱的方法,爱的经验。爱是一棵大树。方法,是附着在枝干上的蓓蕾。某年春节,我到江南去看梅花。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梅花。天气比往年要冷一些,在通常梅花怒放的日子,枝上只有饱涨的花骨朵。怎么办呢?只有打道回府了。主人看我失望的样子,突然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梅花瞬时开放。我说,真的吗?你是谁?武则天吗?就算你真的是,如果梅花也学了牡丹,宁死不开你又怎样呢?主人笑笑说,用了我这办法,梅花是不能抵挡的。你就等着看它开放吧!她说着,从枝上折了几朵各色蓓蕾,放在手心,用热气暖着哈着,轻轻地揉搓奇迹真的在她的掌心缓缓地出现了。每一朵蓓蕾,好似被
68、魔掌点击,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主人把花递到我手里,说好好欣赏吧。我边看边惊讶地说,如果有一只巨掌,从空中将这梅林整体温和揉搓,顷刻间就会有花海涌动了啊!主人说,用这法子可以让花像真的一样开放,但是她的“但是”还没有讲完,我已知那后面的转折是什么了。如此短暂的工夫,在我手中蓬开的花朵,就已经合拢熄灭,那绝美的花姿如电光石火一般,飘然逝去。怎么谢得这么快?我大惊失色。因为这些花没有了枝干。没有枝干的花,绝不长久。主人说。回到正题吧。单纯的爱的技术,就如同那没有枝干的蓓蕾,也许可以在强行的热力和人为的抚弄下,开出细碎的小花,但它注定是
69、短命和脆弱的。我们珍视爱,是看重它的永恒和坚守。对于稍纵即逝的爱,我们只有叹息。爱在什么时候,都会需要技术的。而且这些技术,会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得更完善和周到。同时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更看重那技术之下的,深埋在雄厚土壤中的爱的须根。如果你需要长久的致密的坚固的稳定的爱,你就播种吧。你就学习吧。你就磨炼吧。你就锲而不舍地坚持求索吧。爱必将降临在每一个真诚寻找它的眸子里。(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一书)1.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3分)2.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具体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梅花。(2)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
70、击,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3.作者描述催放梅花的过程,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爱是一棵大树。方法,是附着在枝干上的蓓蕾”。(4分)小说十四、2019十堰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长腿的玫瑰三十五岁,他玩够了,终于要成家了,第二天便要迎娶新娘。亲人朋友们正在帮着他准备婚礼,满屋的欢声笑语。忙中出乱,朋友告诉他,用来装点洞房的玫瑰,明明已经送来了,现在却遍寻不见,真是急人,想必是哪个亲朋家调皮的孩子,悄悄拿了去,只好差人再去买。突然,姐姐慌里慌张地跑过来:“爸不见了!”他拨开人,急匆
71、匆各屋子里找一圈,不见,瞪圆了眼,冲着姐姐大声吼叫:“说了别叫他来,别叫他来,你非让他来,来了,你可好好看着啊!要是爸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父亲是老来得子,四十来岁才有了他,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今天,非要闹着到新房。他怕人多,父亲去了添乱,可姐姐央求,说儿子娶媳妇了,父亲想凑凑热闹,亲身感受一下,应该满足他的愿望,父亲去了,她负责好好看着。哪知父亲还是跑丢了。大家只好分头去找,这么大一个城市,要想找一个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正当大家急得焦头烂额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告诉他,有个穿紫红色衬衣的老头正在她们医院。他的心“咯噔”一下,坏了,难道出了事儿?“我爸,他,他
72、怎么了?”他有些语无伦次,女人说:“你别急,他没什么事儿,你过来接他吧!”等他们赶到医院,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那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的那束玫瑰花。旁边的小护士在他的面前,轻声轻语地和他说着话,见他们来,小护士松了一口气:“你们可来了,这个大爷坐了好半天了,也不肯走,后来我们感觉他脑子有些问题,在他口袋里找出了这个电话,就打了过去。”他拉父亲走,父亲摆摆手,满脸笑着,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说:“别急,等会儿,等你妈回来,送给你妈,再走!”他这才意识到,这个房间,是两年前妈妈病重时住过的,父亲坐的,正是妈妈曾经躺的那张病床。他想起,那时,女友过生日啦,情人节啦,他都会买玫瑰送
73、女友,母亲知道了,满眼的美慕,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好啊,这么好看的花儿,放屋子里,香多少天啊!他总是逗笑:“让我爸也给你买。”回头就对爸说:“爸,给我妈买捧花送送呗!”爸爸总是讪笑着,从鼻子里“哼”一声:“还送花儿?送个狗尾巴草吧!傻老太太哪配得上花儿!”母亲也笑:“妈这辈子,是没人给送花儿咯!”看爸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他的泪湿了眼眶,走到爸的身边,说:“爸,我知道妈在哪儿,我们给她送去!”父亲欣然跟他走了。他径直将车开到母亲的墓地。车上,姐和朋友拦他:“还是不去了吧,大喜的日子!”“不,一定要去,这束花早就应该送给妈!”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从口袋里掏出
74、手绢,仔细地擦母亲的相片。父亲满脸的微笑,边擦,嘴里边絮叨着:“傻老婆子呀,我给你送花儿来了,你可得好好看,啊!”“放心吧,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那一刻,他的泪流了满脸,一转身,正遇上父亲微笑的脸,却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墓碑上的妈妈,满脸微笑,似在看着父亲,也似在看着花,那一刻,他知道,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那刻,他懂得,这束长了腿的玫瑰,告诉了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3.分析第段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4.分析标题长腿的玫瑰的
75、妙处。(3分)十五、2019荆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灯侯发山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
76、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
77、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
78、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热乎起来。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
79、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3分)小伟回乡看望父亲小伟感到很踏实2.小说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
80、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5分)十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拾荒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
81、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
82、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
83、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
84、是还剩”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1.参照下面的表述,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凌晨拾荒,捡养弃婴,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2.小说第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3分)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4分)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
85、,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4.小说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5.小说最后一句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4分)十七、2019遂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亮村的月亮吴小军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前几天突然接到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月亮决定,趁着中
86、秋请假回一趟,把母亲去世后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来住。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头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头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小四轮,又走了一个钟头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广财的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前些年他爸也没了,他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月亮沿着那条
87、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一路上,经过了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转过得水家,
88、月亮看见祠堂了。月亮村全村一个姓,祠堂也是全村共有的,很有年份了,老人说是明朝还是清朝建的。马头墙、碉楼、风水楼。两侧各有一棵大榕树,盘根错节,枝叶婆娑,千丝万缕的气根垂下来,更见沧桑。每棵树下还存着香案,是拜树伯公的。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庙会,村里红事白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着的字: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仪式了,而眼下,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一
89、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钩刀一般站着。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大坪的一汪亮光里。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前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足有几千个。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爸,你这是干啥呀?”“月亮,那么多月亮。”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村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
90、阵心酸:“爸,我回来了!”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钩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月亮不由泪流满面。(有删改)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1)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从描写角度)(2)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
91、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从修辞方法角度)3.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月亮村的月亮有何妙处。(4分)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月亮、广发、兴利、秋英等说说你的心里话。(4分)【参考答案】抒情散文一、1.吃晚饭采野菜炸鱼酱被蚊咬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可逐段或分层概括事件。第段回忆笼蚊烟,第段讲述吃晚饭、自家做酱,第段讲述采野菜的乐趣,第段讲述炸鱼酱的往事,第段回忆雨来盖酱缸,第段回忆爸爸被蚊子咬开玩笑的趣事。2.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烘托了宁静平和的生活氛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从结构上看,“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蚊烟中的往事”交代文章内容是记述与“蚊
92、烟”有关的“往事”,在“蚊烟”烘托的宁静祥和的气氛下,这些往事更为温馨美好。3.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首段的作用。本文首段有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夏日夜晚在院落吃饭的事件,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多与院里晚饭有关。第二句提到了“笼蚊烟”,这巧妙地照应了标题。综上分析,分条目概括作答即可。4.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酱缸人的情感,描写了人们精心呵护酱缸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酱缸的特殊感情。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强调酱缸需要精心呵护,表达了作者对酱缸的特殊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品析语言。题干明确任选一种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品析时首先审读画线句子,准确判断修辞
93、方法,然后依照“手法+结合句意分析修辞+效果或情感”的模式答题。第段画线句的描写对象为“酱缸”,由“讨厌”“脸上”“喜欢”“害痒”“惧怕”等表人的情态的词语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由三组“它”的相同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系本段首句,结合画线句的具体内容,可知这里细致写出了人们对酱缸的精心呵护,表达对酱缸特别的爱。5.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岁月逝去的惆怅失落。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理解语句,可抓住对语句中关键词的理解。这句话为全文的最后一句,从语句中可提取“亲切而熟悉”“远去”“怅惘”三个关键词。“亲切而熟悉”的是童年往事,“远去”的是亲人以及岁月,作者为童
94、年往事、亲人的离去、岁月的逝去而惆怅感伤。二、1.画粉画线的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两不记”的绝活;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的能力。可依据文中第段开头“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第段开头“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第段开头“父亲有两不记”;第段“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第段“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这些内容概括作答。2.第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解析本题考查分
95、析句段作用的能力。句子作用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第段写道:“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由表示时间的词语可知,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得文章叙事清晰,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出下文对父亲绝活的描述。所以这一段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1)该句运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之情。解析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句子的
96、能力。“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突出父亲技艺高超,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之情。(2)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的赞美和歌颂。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是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乡村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劳动的赞美。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效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97、了+表现了(情感)。4.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本文叙述了父亲“一针一线”的裁缝绝活、技艺高超。结合文末主旨句“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来理解,可知父亲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是将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串联在一起,揭示了文章中心。文章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充满了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
98、了生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标题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较平淡,只是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没有以上表达效果。据此整理作答。三、1.回忆并描绘了父亲的田园以及父亲在田园中劳作的情景,抒写了“我”童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是父亲,叙述的事情是父亲在田园中劳作。至于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描写的几个场景,可以揣摩出来。如第段写“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通篇写父亲劳作,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综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2.文章首段对田园的环境
99、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是为了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铺垫感情基调。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文章开头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其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上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二是结构上,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铺垫感情基调。3.示例一:用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连贯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锄柄比作画笔,挥锄的动作比作画彩虹,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
100、之情。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赏析。题目要求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联系句中的动词来看,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父亲动作的娴熟。从修辞角度来看,“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4.刻画了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热爱邻里乡亲的性格特征。解析此题要求结合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所给语句属于细节描写,共有两个句号。我们可以先逐句分析,然后综合。第一句是说父亲放下手里的活儿为的是陪客人拉家常,表现了父亲的热情好客。“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第二句用了一对关联词“除了还”来写父亲对小孩
101、的态度,表现了父亲的好客、善良、豁达。四、1.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充满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注意题干中“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的要求。解答时,注意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如第段通过对父亲对待桃树的详细描写,写出父亲奇迹般地让桃树过冬,突出了父亲的勤劳与耐心。2.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深层:“我”比别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有生活智慧、勤劳耐心,为孩子创
102、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内涵。理解句子含义可从表层、深层两个方面入手。表层含义,要立足于文段内容,借助文中相关语句进行揣摩。“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即“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深层含义要联系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这特殊的“生活的滋味”,是别的孩子不曾有的,也是现在“我”不能再拥有的,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3.“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解析“饲养”本
103、义指喂养动物,这里指父亲培育桃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加倍呵护,赞颂了父亲的耐心和智慧。4.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樱桃、海棠开花,但桃花一朵花也不再开;突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慈祥、关爱孩子;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的分析和评价。分析评价段落,要注意段落所在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展开。本文尾段交代了桃树的离开,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前文
104、。此外,写桃树的离开是因父亲的离世,桃树一定程度上是父亲的象征,借此抒发作者对父亲及父亲所给予的独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综上,分条作答即可。五、1.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了木棉花;金沙江汹涌奔流的壮美、悠悠徐行的柔美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有“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一句,可见这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文中“湍急时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柔和的景致”一句,表明生长在这个环境中的木棉花也具有了环境赋予它的性格特点。2.花朵硕大肥美,鲜红艳丽;花树挺拔不凡(俊逸挺拔);瞬间绽放,勇敢热烈;晒干后可当枕
105、芯,或是用来做菜;拥有给予、奉献、朴实、隐忍的气度。(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可以找到如下信息:第段有“挺立”“俊逸挺拔”等词语,这是写木棉花树的外形特点;第段有“满树的鲜红与艳丽”“娇艳”“亮丽”,这些是写木棉花的花朵颜色;第段有“硕大”“俊俏而大气”“硕大而肥厚”,这些词语是写木棉花的花形特点;第段有“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这是写木棉花的用途;第段中有“静默付出”“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等,这是写木棉花的精神品质。根据以上分析就可以概括得出答案。3.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木棉花与金沙江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沿线的木棉花树和
106、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让金沙江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首先确定运用的修辞手法,从“一路奔行”与“疲惫”等词可看出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再从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方面回答表达效果。4.结构上,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及木棉花对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陪伴。解析本题考查文段作用。回答文段或句子的作用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方面:“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一句是总结上文,表达对木棉花的怀念之情;“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进”一句引出下文所写到的木棉花将在作者人生道
107、路上一路陪伴。六、1.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和事等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围绕“小油灯”,一共写了三个人。第段写母亲在油灯下做针线活,“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段写父亲在油灯下算账,为多出的两毛钱而发愁,父亲认为“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从父亲的语言中,可见其心地善良,做事认真、公道的性格。第段写一个外表丑而内心美的女同学把自己的油灯借给“我”用,“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2.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引
108、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本文的题目是灯如红豆,在第段作者写了城市夜晚的灯光,即景生情,由城市灯光联想到童年、少年时用过的油灯,而且,想起时“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可见小油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看城市夜晚迷人的灯光,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自己的小油灯,引出对小油灯的回忆,突出了往事的难忘。3.(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忍品格。(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1)句,“把手里的东西一扔”,“扔”字写出了母亲的
109、手被扎伤后的本能反应,母亲没有喊叫,而是通过“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的方法来止痛,可见母亲的坚忍。(2)句,“我”看到母亲的手被针扎伤,心里非常难过,想抱住母亲,给她以安慰,一个“搂住”的动作,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4.“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红豆”寄托相思,“红豆如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从出处角度分析,“灯如红豆”化用了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诗句,带给人以美的意境。从结构角度分析,文章围绕“油灯”,把童年、少年时期的三件事串联在一起
110、,层次分明。从主题或情感角度分析,王维的相思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的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作者借用“红豆”这一相思果,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七、1.采莲条件落后,完全靠人工;采莲的时间太早或太晚;剥莲子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采莲时身体往往会受到伤害。(写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概括和梳理。首先确定筛选的范围为全文,然后在文中找出采莲人的“苦”。第段写采莲条件落后,第段写采莲的时间太早或太晚,第段写剥莲子也是靠人工,第段写采莲时身体会受到伤害。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用童谣中的愉快场景、美好情调同文中白河镇的现实场
111、景进行对比(反衬),以突出白河镇采莲人的劳作艰辛,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生计,在行文上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以及文段的作用。文段中运用引用的手法,通过引用童谣,既丰富了写作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3.(示例)内容上:作者看到了莲背后的辛劳付出,表达了对莲农辛勤劳作的同情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切,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手法上: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从“三十个莲子”和“一碗莲子汤”两个角度,连续发问,增强了语气,强化了抒情的表达效果;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
112、子”与“多少血汗”,以及“一碗冰冻的莲子汤”与“多久的辛劳”进行对比,给人以具体而强烈的印象,让人感受到其中包含的莲农的血汗和辛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爱。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赏析的能力。读题干可以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赏析句子的角度一般有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内容和情感等。结合句子内容,可以从内容、情感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4.一朵莲的生长过程包括下种、灌溉、长大、采收、避过风灾、等待收成,凝聚着莲农辛苦付出的岁月历程。“岁月”表示长年的辛劳和汗水;“在莲上写诗”表达了对莲农劳动的赞美。莲农正是用这些岁月和汗水抒写生活生命之诗,收获背后的艰辛,但他们的生活不
113、乏情趣,他们创造的美景富有诗意。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我们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时要把握住它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抓住题目中“岁月”“写诗”两个重点词语,理解其内涵即可理解本文的主题。八、1.多秀媚奇伟曲折清澈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根据“山接山迎,山环山绕”可知武夷山的山多;根据“山水迤逦来去。碧螺似的山峰之间,时有紫黑的崖出水千尺,始知武夷山秀媚之中含着奇伟”可知武夷的山秀媚、奇伟。根据“筏行九曲,水直处静如沉璧,舒缓如歌;转折时急流涌雪,大珠小珠溅个满怀”可知水的清澈、曲折。2.描写了作者乘坐竹筏进入武夷山时的情形,传达了轻松、欢
114、喜的心情(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领起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第段描写了作者乘坐竹筏进入武夷山时的情形,“漂”传达出轻松、欢喜的心情,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武夷山中放筏与峨眉的滑竿、香山的空中缆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武夷山中放筏的轻灵、随意、陶然、与自然的融合(舒朗、自然、心安)的情致,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峨眉的滑竿虽好,要把人娇成土财主的;香山的空中缆车虽快,终逃不脱钢索绞人的神经
115、,太匆匆也太现代。相形之下,武夷山中的竹筏更轻灵,更随意,更陶然”把武夷山中放筏与峨眉山的滑竿、香山的空中缆车进行对比,突出了武夷山中放筏的轻灵、随意、陶然、与自然的融合的情致。4.全球生态危机和生存劳顿使作者感到疲倦,精神上无家可依,而武夷山自然、纯真、多情的山水,带给他心灵的宁静、平和、舒适,使他仿佛回到了美好的故乡。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结尾段落“在全球生态危机和生存劳顿之中,我很累的,精神上常有无家可依的感觉。幸好这儿有一片纯情山水,心身在这儿就宁静了,平和了,舒活了”可以看出在武夷山“我”仿佛回到了美好的故乡,表达了“我”对武夷山水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叙事散文九、1.描写了三次“
116、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消失。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筛选和概括能力。通过题干,可以明确题目筛选的范围是整篇文章,在文中找出关于“转身”的相关情节即可,注意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得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答题时,需要抓住
117、“转身”一词在文中的基本含义,梳理所表现出的日常生活中种种“转身”现象(事件):“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转身,就是永别”“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最后一段把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即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3.(1)句中“打捞”这一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水比作明镜和绸缎,流水声比作母亲的呢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秦岭自然风光的美丽动人,为下
118、文小姑娘的出场做铺垫,表达了作者漫步秦岭深处时愉悦的心情,表现了秦岭深处美好的景色。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句,赏析词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赏析词语的效果以及表达的作用和情感。(2)句,根据“清澈如镜,温柔如绸”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比喻手法的一般作用来回答即可。4.首尾呼应,深化文章主旨,使文章的情韵悠长,耐人寻味;点题,以疑问结尾,引发读者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这里考查的是结尾段落的作用。结尾段落的一般作用有: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本文结尾段落与开头呼应,点题,同时把前文
119、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且以疑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十、1.纯朴憨厚积极乐观善良真诚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我笑,他也嘿嘿笑”可以看出哑篾匠的纯朴憨厚;从“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可以看出哑篾匠乐观的性格;从“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可以看出哑篾匠待人真诚善良。2.(1)运用了“穿过”“插入”“抽出”“带过来”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篾匠手艺的熟练,为下文写哑篾匠蓄势,表现了作者对篾匠师傅的敬佩之情。(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哑篾匠完成工作后的
120、轻松,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1)句,通过分析可知加点词均为动词,由此可从运用动词的角度去赏析句子。答题格式:运用了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表现了的情感。(2)句“出了一口气”“吼起来”运用了动作描写,“啊啊”的声音运用了语言描写,这是哑篾匠在做完活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轻松。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实属不易。3.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哑篾匠的叙述,为下文哑篾匠用“啊啊”的吼声唱山歌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选文第段处在中间位置,中间段落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段开始对哑篾匠进行叙述,可见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而哑篾匠在制作完成
121、后也用“啊啊”的声音唱起了山歌,两处形成照应,也是为哑篾匠唱山歌做了铺垫。4.哑篾匠生活的不易感动了“我”,乐观的性格感染了“我”,对“我”的鼓励和教导让“我”感激不尽,这美好的一切如阳光般照耀着“我”,温暖着“我”,让“我”拥有一颗炽热的心去拼搏奋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综合全文的内容,抓住结尾句子中的关键词“温暖”和“炽热”去理解即可。十一、1.娓娓引出话题“真正的奢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解析此题考查首段作用。用诗引出话题,独特而自然。诗的意蕴丰富,又能够引起读者思考。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尽享悠闲自在时光时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
122、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技巧是“写作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3.反衬。用集市的热闹喧嚣衬托老人的淡定平和、沉静自如,表现了要“无问西东”地生活着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结合内容来分析,“热闹的集市,一声声的叫卖从喇叭里机械地扩散着”说明作者对此的态度是否定的,而老人周围的“安静”源自他内心的安宁,也就是他的生活态度。4.示例:我喜爱书法,常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每当这时,我都会沉浸在书法那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的美中,忘却一切压力与烦恼。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拓展。这是一道开放题,写出一件能让自己全情投入,不计得失的爱好,并表现出自己的愉
123、悦即可。先确定爱好,如“阅读”“弹琴”“打球”等,想想自己为之沉醉的情景。描述时,尽量简练,语句优美。十二、1.按时间顺序写了祖孙三代人的经历。好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作答时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时年三十二岁的奶奶得了急病,爷爷呼天抢地,父亲只有两岁;1966年的冬天,父亲穿上军装;1971年退伍后,又成为村里的民兵营长;1972年父亲成了一名普通的公路人;1983年爷爷离世;2013年父亲筹集资金;2014年开始修建家乡的那条土路;2015年四月,路终于竣工。按照顺叙的作用回答好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写了山的风景优美,树木丛生,更体现了故乡的闭塞,
124、交通落后。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突出了主题。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可以从两方面回答:内容上,体现了景色优美,故乡闭塞,交通落后。也为后文写到山路坑洼,奶奶去世,爷爷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做了铺垫。3.(1)“填满”是装满、塞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故乡的闭塞寂静,更体现了故乡的落后。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先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山和路都沉默,每个日子都沉默,体现了故乡的闭塞寂静,更体现了故乡的落后。(2)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故乡修好的山路比作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狭长、蜿蜒的特点。而“忽然宽大起来”,则是“我”的想象,更体现了人们对
125、修建故乡路的迫切愿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解析“那玉带似的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路的狭长;而“宽大起来”,“仿佛融入了他的心里”则是想象,是人们迫切愿望的体现。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想象则能增强艺术感染力。4.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本文主要写的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道路,父辈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而句子所表达的是父亲离开家乡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5.爷爷一辈子没有离开故乡,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故乡修路,“我”虽然离开家乡,但心系家乡,关注家乡。他们的经历启示我:要想改变命运,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结合内容谈体会。通过三
126、代人的经历,可以得出启示。例如:父亲边放牛边学习,并练了一笔好字,最后走出大山。父亲的经历启示我们要改变命运,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十三、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主要事件;暗示文章中心,告诉我们要重视爱的本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具体分析题目时要把握住它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梅花催”是人们不了解的催开方式,设置了悬念,这也是记叙的主要内容,并暗示了中心。2.(1)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去看梅花的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因而最终没有看到梅花时的失望是强烈的。(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蓓蕾绽放的奇妙与优美,表达出“我”的惊讶和赞赏之情。
127、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模式是“写作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1)句强调自己千里迢迢为看梅花而来,“无边无际的梅树”与“只是,没有梅花”对比,突出了失落之感。(2)句,“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可知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答案便可得知。3.欲抑先扬。催放的梅花虽然美丽,但稍纵即逝,生命力绝不长久。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运用。文章第段对梅花的描写表现其美,而第段突出其颓败之快。从全文主旨来看,应是欲抑先扬,表现催放的梅花生命力之短暂。4.摘下的梅花可以通过热气催开,但因为失去枝干,绽放的梅花也谢得很快;作者运用比喻
128、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在爱当中,自己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才是根本,方法是由此而生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文章从第段告诉我们:“爱有没有方法呢?我想,肯定是有的。爱的方法重要不重要呢?我想,一定是重要的。但在爱当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这直接回答了这一问题,后文所叙述的“梅花催”的故事也印证了这句话。因此,这道题可以在摘抄原句的基础上适当概括情节。小说十四、1.老年痴呆的父亲拿走儿子婚礼上的玫瑰,送给早已去世的母亲,达成多年的心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细读第段后的内容,找到关于“玫瑰”的记叙文字:“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
129、,那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的那束玫瑰花”“父亲摆摆手,满脸笑着,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可见“玫瑰”是本文的线索,本文围绕“玫瑰”写了父亲送花给已过世的母亲,来表达父亲对母亲的爱。2.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拿走玫瑰花的原因(或“揭开上文悬念”),使情节完整合理,烘托出一家人温馨有爱的氛围。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这段是他回忆年轻的时候,母亲羡慕女友每逢节日收到花的情景,也告诉了我们父亲把玫瑰花拿走的原因。从“母亲也笑”可以看出一家人是非常有爱的。3.运用神态描写,郑重的态度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情
130、,也体现了父亲对未能在母亲生前送她玫瑰花的遗憾和歉疚。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小心翼翼”是修饰父亲把花放在墓碑下的动作,“仔细”是修饰父亲擦拭母亲照片的动作,表现了父亲放玫瑰花和擦照片的专注、深情。联系第段“看爸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他的泪湿了眼眶”可以看出父亲对母亲的愧疚和遗憾。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年痴呆的父亲拿走了儿子婚礼上的玫瑰花送给去世的母亲;暗示文章主题,表现了父亲对母亲和儿子的爱。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标题的妙处即作用。标题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内容
131、;揭示文章的主题;暗示文章的中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修辞;一语双关;等等。结合本题,玫瑰花是被父亲拿走的,而标题是长腿的玫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别致新颖。分析作用要从“长腿的玫瑰”入手,在文中“长腿的玫瑰”是线索,还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十五、1.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抓到蛤蟆鱼父亲借鱼说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梳理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对小说情节进行梳理,借助给出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然后对号入座。本文依次叙述了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带着小伟去钓鱼;钓鱼过程中小伟亲眼看到父亲抓到蛤蟆鱼,同时父亲借蛤蟆鱼给小伟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听了小伟的解释,父亲很欣慰,并嘱咐
132、小伟要做灯塔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最后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很踏实。2.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语段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段内容上作者借小伟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读者内心的疑问,悬而未决,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这一段为下文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3.(1)运用了拟人手法,“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2)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赏析记叙文语句,除了从内容上进行赏析,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应用、重要
133、词语(尤其动词、形容词)的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一般从作用、效果的层面进行赏析。“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人格化,突出江水波涛起伏的状态,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同时这句话中巧妙地交代了父亲捉鱼的时间、地点及环境特点等要素。4.“灯塔发出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身上的光”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感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无私奉献的人,不能做自私张扬的人。(能联系
134、自身生活实际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把握。这句话是小伟父亲借眼前所见,隐喻自己对小伟的要求,所以我们对语句的理解,应把“灯塔”和“蛤蟆鱼”身上的隐喻揭示出来。结合前文交代的小伟的身份及他们父子对做人做事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角度诠释这句话的含义。十六、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在文章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在文章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段,由此可确定第一空应在文章段,第二空应在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妇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
135、居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助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结构即可。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意思相近即可,如果以第三人称口吻作答只能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帮助时,儿子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严词拒绝。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出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综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表达即可。3.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
136、的系列动作的描绘(或“运用动词咬、撕、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示例二:运用了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来之不易的钱的珍视。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首先,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对王婆婆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其次,抓住句中“像”这个关键词,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再联系后文内容不难得出,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决心救助弃婴的决心,而
137、又不舍得辛苦钱的矛盾心理。综上,选择自己更有把握的角度,阐释具体写法,分析妙处要落脚到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4.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题干要求分析小说详略安排的原因。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与主题密切的材料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段详写弃婴的状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一
138、年后”学校建成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应该略写。5.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纯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语句。“丢弃的某些东西”不仅仅指王婆婆捡拾的垃圾,应该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失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爱心;儿子儿媳想将捐款据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纯朴。十七、1.在外打工的月亮在中秋节前夜回月亮村的所见所闻。解析本题考查对文
139、章内容的概括。本文主要记述了月亮回到月亮村接父亲时,一路上在月光的照耀下看到的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文章最后写他看到了父亲用盛着水的碗映着月亮的倒影,听祠堂的七叔公说出的话,道出了乡村因人们日渐外出谋生而逐渐败落的现实与无奈,揭示了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内部荒芜等严峻问题。本文主要人物是在外打工的月亮,时间是中秋节前夜,地点是月亮村,事件是月亮回月亮村的见闻和感受。然后把找出的这些内容组织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即可。2.(1)运用了环境描写,细致地写出了广财家房屋破败的特点。折射出年轻人外出务工后,农村荒凉、萧条的状况。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由“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
140、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看不出红白了”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房屋破败的特点。房屋这个样子,是因为年轻人们外出打工,房屋没人照看和打理。进而体现了农村荒凉、萧条的状况。(2)本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虚空的祠堂比作孤独的老人(赋予祠堂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祠堂的冷清,为下文写孤独的人影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作者把“虚空的祠堂”比喻成“一个孤独的老人”,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又赋予祠堂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如“品着”“无边的寂寞”,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比喻、拟人手法的作用组织语言即可。比喻、拟人手法的作用答题格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
141、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情感。本题中,由“一片虚空”可以看出祠堂的冷清,由“品着这无边的寂寞”自然想到下文要写人,人也是孤独寂寞的。3.一语双关,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又指“月亮”这个人;线索作用,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新颖奇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主旨,暗示作者渴盼山村月圆人也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解答这类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一是着眼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又指“月亮”这个人。二是从作用上分析。“月亮”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三是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角度分析
142、。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乡村的败落现实,以及乡村老人对亲人、乡亲们的思念,而“月亮”又是自古以来表示思念的情感寄托物,所以以此为题,又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并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4.示例:年轻人外出打工也是能理解的,或是为社会需要,或是外面世界太精彩,或是为生活所迫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更希望你们能经常回老家看看,那是我们生活的根,那里有故土,那里有亲人,那里有割舍不下的乡情(围绕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主旨,本文是借月亮回村接父亲一路的所见,来表现乡村的现状,从而引发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从文章内容可知,月亮、广发、兴利、秋英他们的共同点是:“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这也是造成乡村人口减少,土地大面积荒芜的主要原因。可以结合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国家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补助,对中国的总体发展的规划,从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归乡村,建设乡村,同样可以发家致富为主要内容展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