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74KB ,
资源ID:1457412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5741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张掖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英才、育才)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张掖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英才、育才) WORD版含解析.doc

1、张掖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10月)高二历史(英才、育才)命题人:陶亚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其中1-40小题,每题1分,41-50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

2、,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

3、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D【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

4、帝时期,故B项排除。【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

5、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董仲舒没有否定王位世袭,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吸收的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强调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准确解读,即人民服从皇帝,皇帝服从上天。4.“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次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到汉武帝时又遵循儒家思想

6、,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这说明西汉时期A. 儒家思想逐渐上升为统治思想B. 儒学家开始干预司法审判C. 统治者特别重视礼乐文明建设D. 统治者以复古为政治追求【答案】A【解析】“多次称引儒家理论、遵循儒家思想”等字眼足以证明儒家思想受到了重视,逐渐上升为统治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学家并未干预司法审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统治者特别重视儒家思想而非礼乐文明建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统治者并不是以复古为政治追求而是以稳定统治作为政治追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

7、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5.南宋时,朱熹始建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提出“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所蕴含的理念是A. “三纲五常”B. “经世致用”C. “格物致知”D. “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为学首先要广博地吸收,求学者在“博学”的过程中,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最后,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体现“格物致知”的理念,故C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是“为学之序”的结果,不是蕴含的理念,排除D。6

8、.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这一材料说明A. “百家争鸣”时儒学成为主流学说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科举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因此AB时间不符;D也不对,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带有早期民主的色彩,与题干内容不符。“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联系所学知识,理学倡导三纲五常,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故答案选C。点

9、睛:本题考查的是理学和儒学的关系,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理学是儒学的一部分,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7.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韩非子孟子李贽黄宗羲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排除A;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等思想,这是

10、“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李贽对统治阶级激励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论,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等进步的主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与材料不符,排除,排除BD;黄宗羲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综上所述,所以选C。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为邦本C. 民贵君轻D. 天下为公【答案】D【解析】从

11、“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体现了“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天下为公”的思想,故D正确;A项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故排除B、C两项。点睛:根据关键信息“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9.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意义在于A. 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B. 批判了神权统治,鼓吹了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C. 发展了在人、国家、宗

12、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的人文主义精神D. 把人文精神推进到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的思想家们在从实际出发,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试图给予超越传统神话传说的解释,从而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A项正确。B项属于文艺复兴的意义,排除。CD项属于启蒙运动的意义,排除。10.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A.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B.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C.

13、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D.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14世纪,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故 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政治专有素养,故D项错误。 11.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在其论家庭一书中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据此可知,阿尔贝蒂A. 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B. 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C. 希望实现财富的均等D

14、. 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答案】D【解析】根据“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体现出阿尔贝蒂重视人以及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D正确;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思考,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排除B;材料与“财富的均等”无关,排除C。12.启蒙运动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时代必然产物,下列对其产生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B.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 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D. 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答案】B【解析】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启蒙运动的影响而非启蒙运动产生的

15、原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是产生启蒙运动的思想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是产生启蒙运动的经济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是产生启蒙运动的科学文化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原因”时往往会设计出“影响”类的选项,可以直接排除的。13.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B.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C.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D.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答案】B

16、【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欧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领域的反映。通过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对宗教改革的本质认识错误,排除A、C、D项。14.“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怀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A. 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C. 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改革家D. 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答案】D【

17、解析】启蒙运动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提倡理性,“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符合启蒙运动主张,D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尺度,A错误;B和C均没有上升到理性角度。15.伏尔泰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是因为A. 儒家思想具有宽容、包容性B. 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制C. 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D. 可以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

18、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虽然部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宽容,但是并不是伏尔泰推崇儒学文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确实部分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但并不能体现出其推 崇中国儒学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并不是其推崇的原因,故C项错误;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学文化的原因是其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来批判西欧社会,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16.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

19、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 伏尔泰B. 孟德斯鸠C. 卢梭D. 康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不难看出,这是主张“平衡和制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很相似,B符合题意;A项伏尔泰主张的是开明的君主制;CD两项人物的主张与题干内容和意思无关。点睛: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对材料“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的理解,和对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思想的把握等。17.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 改变人们对上

20、帝的虔诚信仰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答案】C【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18.欧洲某启蒙思想家认为,人应该回到自然状态的出发点去,设计出一种制度,让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都受到保护,使国家成为每一个人的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是民主制度,是每一个人的完全的民主权利。因此,这位思想家 (

21、)A. 倡导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 完善了启蒙运动的哲学体系C. 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 D. 提出了三权分立并彼此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卢梭,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C正确;A是伏尔泰思想;B是康的思想;D是孟德斯鸠思想。19.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B.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 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

22、皇的权威【答案】B【解析】14、15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故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反映了民族意识的增强,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故A错误;14、15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发展程度并不高,故C错误;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51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4、15世纪主要原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思想意识的关系出发,排除宗教改革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A

23、. 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B. 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C. 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D. 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说的物件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强调指南针的影响,与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无直接联系,排除A。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排除BD。21.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A. 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B. 宋朝风俗画的发展C. 小说的出现和繁荣D. “工商

24、皆本”思想的提出【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市民文化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文人的文化修养,不符合市民文化的特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宋朝风俗画的发展是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说的出现和繁荣,也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商皆本”思想也反映了城市经济走向繁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 宫廷贵族化B. 世俗化平民化C. 神秘化宗教化D. 科学化理性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

25、期的经济状况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因此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文化发展起来,这决定了古代文学的平民化趋势,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23.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可见汉画A. 为政治教化服务 B. 其理论已经成熟C. 深受汉武帝推崇 D. 艺术感染力极强【答案】A【解析】由“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可以看出政府主要是利用绘画进行教化服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汉画的理论发展;C项错误,汉武帝不是推崇汉画,

26、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艺术的感染力。24.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A. 小篆B. 隶书C. 行书D. 草书【答案】D【解析】由“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可以看出,此种书法应该是草书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具有图案美的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与题干描述不符;C项介于楷书和草书中间,不符题意。25.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 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 标志着中国古

27、代戏曲的成熟 D. 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答案】D【解析】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徽剧)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京剧不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京剧不是以北京地方戏为主形成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的是元杂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乾隆年间徽剧三庆班入京为皇帝祝寿,后融合了其它艺术,发展成了京剧剧种。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26.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指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

28、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这表明该理论A. 已经被世人普遍地理解与接受B. 丰富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C. 为人们提供辩证看世界的途径D. 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全面否定【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相对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故C正确。相对论具有一定专业性,内容包含许多专业的术语名词,含义深邃,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很难理解的,排除A;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

29、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D。27.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A. 马丁路德推动宗教改革,主张与“上帝直接对话”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绝对的时空观【答案】B【解析】题干的信息“1859年”、“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反映出正确选项为B。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排除A。牛顿生活的时期与1859年以后不符,排除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30、【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时间,需要学生把握好人物事件的时间,但不一定掌握具体如A是16世纪C为17世纪D在达尔文之后等也可解题。还可以考查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等。28.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这反映出A. 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B. 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C. 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D. 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答案】B【解析】根据“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

31、的了”可知,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B正确;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物体运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A错误;C表述错误,牛顿不可能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29.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A. B. C. D. 【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这既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蒸汽机的使用,一方面突破了工厂对自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大的

32、污染,故符合题意;化学工业和电子产品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同时破坏了环境,故正确;是自然能源,不造成污染,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30.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A.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B.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C.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D.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自然界中的认识不能照搬到人类社

33、会领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对生物进化论的认识,没有涉及生物进化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成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进化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排除C。马克思认为,所谓的生存斗争,不能运用于人类社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紧扣材料并结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31.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

34、解读,正确的是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答案】D【解析】“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说明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D正确;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会贬低西学价值,只不过是以中学为根本,西学是辅助,西学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伦理纲常,排除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错误;C选项“批判祟洋虚无”表述错误,西方科学技术先进,西学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

35、错误。32.“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B.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改变中国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萌发,推动了中国人民重新对世界的认识,对当时的思想有启迪作用,B项正确。维新变法思想是甲午战争以后出现,

36、排除C。 林则徐、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3.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A. 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B. 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 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

37、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34.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源是A. 国际环境不同B. 阶级基础不同C. 政治目标不同D. 思想观点【答案】B【解析】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后者则不主张,这一区别的根源是二者的阶级属性不同,前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后者属于地主阶级,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5.中国近代

38、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反对专制统治C. 救亡图存D. 反抗外来侵略【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都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故选B。“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专制统治;因此AB错误;D项是B项的一个方面。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

39、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36.1892年,宋怒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B. 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C. 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D. 结束君生专制已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恕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说明了时人已经认识到旧的体制存在弊端,要对旧体制进行革新,故选A。黄宗羲思想对近代虽有启迪,但这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意思,故

40、可排除B;材料只提到宋恕提出这种变法纲要,这不能说明当时大多数人也是这么想的,故C项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D项的说法违背史实,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依然主张君主专制,故可排除D。37.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应由培养“人上人”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旨在A. 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B. 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C. 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平等性和实用性D.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答案】A【解析】由“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

41、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可以分析出陶行知提倡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进行教育,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新教育之前的教育是“人上人”,不是公平公正的,所以不能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C项中的平等性与“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相符;但是“实用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是“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38.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 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 B. 维

42、新派、革命派、顽固派C. 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D. 革命派、洋务派、激进派【答案】C【解析】“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符合维新派;“主保大清,次保中国”体现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思想,属于顽固派;“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反映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属于革命派,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主保中国,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9.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

43、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作者认为广东的近代化发展慢是“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由此分析作者认为领导人政治的决策影响了广东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中“重满轻汉政策”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

44、体现。40.“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A. 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B. 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D. 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显然“伦理”问题指的就是封建伦理问题,指的就是传统伦理,所以,在陈独秀看来传统的封建伦理就是阻碍国人觉醒的障碍,故本题答案选C项。“救亡图存的阶段

45、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辛亥革命;D项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信息“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然后论证各个选项与材料信息的关系。41.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答案】C【解析】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并非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46、君臣”“社会”关系也并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AB项排除;由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而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是儒学长盛不衰,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但无法说明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故D项排除。42.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载:“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材料反映了李贽主张A. 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B. 合理的社会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C. 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 D. 彻底否定儒家思想【答案】B【

47、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天下人不得其所是“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的结果;而统治者用德礼规范人们的思想,用政刑限制人们的行动,“而人始大失所矣”,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反而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即“德礼”“政刑”没有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是李贽反对的,排除。4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

48、】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

49、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44.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

50、兴发生的原因B.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C.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D. 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看出,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的发生偶然,只是少数学者称艺术家的运动,即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B正确;材料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析很片面,A错误;材料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排除C;选项D是对题意的错误解读,排除。45.“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

51、。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A. 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B. 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C. 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D.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答案】C【解析】材料中政府和人民之间“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表明政府与人民地位平等,订立契约维持国家机器运行,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民矛盾和天赋人权,故AB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政府和人民的权力关系,并非人与人之间,故D项错误。46.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

52、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

53、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

54、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47.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

55、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48.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

56、无意发现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4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

57、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

58、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50.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A

59、.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答案】B【解析】从材料“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事实,材料涉及到了辛亥革命失败了,所以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它唤起了青年人的民族觉悟,B正确;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是戊戌变法,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A;这几千年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应该是从鸦片战争,是挑战我国天朝上国思想的开始,C错误;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旗帜是新三民主义,应该是20世纪第三个

60、十年里的事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51题18分,第52题22分。)51.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冲突也有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

61、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摘自文池思想的灵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说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近代人文思想指导下资产阶级

62、的实践活动。【答案】(1)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理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只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欧洲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3)历史条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形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实践活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详解】(1)关于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首先找出各自的观点,然后比较即可。根据材料一“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很重要;根据材料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

63、知孟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关于相同,可从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回答;关于不同,可从苏格拉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方面回答。(2)关于“产物”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等信息可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局限(属于儒学范畴、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等)方面分析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即可。关于“宣言书”的理由,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从构建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方面分析是“近代社会的宣

64、言书”即可。(3)根据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等信息可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作答。具体实践活动,可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方面思考作答。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

65、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

66、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为什么?(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

67、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材料二“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以看出他对中西文化态度的转变;关于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895年”是维新变法时期,联系变法背景回答,“1918年”是一战时期,联系一战时期中国社会现状分析。(2)根据材料二“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知严复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并不主张肯定传统文化,故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关于原因,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分析。(3)根据材料三“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可知对严复的评价不准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维新变法时期并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一战后反思西方文明方面思考作答。(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联系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客观分析即可。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