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56634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82页
福建省2016年教师培训会《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WORD版.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结合我省的教学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深化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改革目标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

2、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历史教育养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历史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都要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能够获取、辨析并运用历史材料,实事求是地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感悟和体会历

3、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解释与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二、课程开设建议(一)课程模块设置的建议课程模块的设置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深刻变化。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安排,高中一年级

4、主要安排历史必修课程,进入二年级以后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各地区、各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必修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并可灵活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顺序。1必修模块可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年级三个学期六个学段内完成。按照历史历史历史的顺序先后开设,学校要重点保证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2选修模块可从第五学段开始逐步开设,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建议首先开设选修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和选修模块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有条件的学校可继续开设选修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5、与实践、选修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对历史感兴趣的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选修模块5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3选修课程,即校本课程,可按照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由学校自主开发,自行开设。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在高一年级与必修模块,或其它学期的任一学段与选修课程同时或交叉进行 。学校可自行决定开设一至若干个校本历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历史课程教学计划(供参考)(方案一)学年课程高 一高 二高 三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历史必修1/22/23/2高考复习选修x/4x/4x/4x/4选修任一学段/2任一学

6、段/2任一学段/2(方案二)学年课程高 一高 二高 三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历史必修1/4(任一学段)2/4(任一学段)3/4(任一学段) 高考复习选修x/4x/4x/4x/4选修任一学段/2任一学段/2任一学段/2(说明:表中必修“1/”表示必修模块1,斜杠后的数字,如“/4”表示周课时数。“选修”即校本课程。“x”表示由学校或学生自行选择的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选修课程中的3个模块或选修课程中的1个模块;修完4个选修模块后的剩余学段可学习其他科目。)必修课程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选修课程可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

7、。(二)课程教学策略的建议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思维品质,提高其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1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三维”教学目标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8、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历史课程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

9、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10、。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

11、,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

12、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德树人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建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中,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形成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和评价机制。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

13、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的类型及其衔接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

14、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

15、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载体,训练其相关能力与方法,指向

1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3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新课程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借鉴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灵活使用教材是开展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教材也应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教师应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依据课程标准,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相关教学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展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

17、力。还可以充实、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提升学生的历史技能,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历史为例,可通过整合专题1、3、4中的相关内容,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历史为例,把专题1和专题6进行对比,探讨“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从而认识不同的上层建筑源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又反过来为其经济基础服务。对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与活动探究,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处理。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探究,都要根据学情,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同的水平层次展开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当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不应影响教

18、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某种考试的需要,而应使主题更加鲜明,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师生的探究学习和成长。学生的学业评价,特别是水平测试,应该以课程目标与相应的考试大纲为指针,而非局限于某种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教学参考资料也应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借鉴,绝不可照搬。4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步骤。(1)设计准备。包括六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分析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参。二是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三是确定教学目标。四是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五是设计教学方式。六是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2)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课前探究设计,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

19、案。二是新课导入设计,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三是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课堂小结设计。(3)课后总结与反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评价试行结果(即教学后记),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结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教学反思。二是修改教学设计方案。5正确处理通史与专题的关系,适应模块专题教学。以往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新教科书则按照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形式编写。模块单元体专题教科书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为此,一是要

20、调整好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二是注意把握时序性和整体性,把握历史因果性、关联性,从整体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具体的专题教学中,首先,应明确阐释专题的概念及内涵。其次,要讲清专题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最后,指导学生基于主干知识总结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中得到相应的启示,正面提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教学条件总体上较好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改变必修模块的专题结构,按照课程标准重新整合、编制,形成基于必修模块的通史结构

21、,展开教学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近年来,部分设区市以及学校开展通史教学的实验。在取得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在探索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三、教学评价历史教学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应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及改善教师的教学为目的,采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方式方法,在系统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构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反馈的评价机制,发掘、发展学生的学科潜能。同时,通过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由教师本人、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

22、息反馈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学生学习评价1评价理念。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评价的理念方面,应从多个维度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状况进行评价。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与评价的标准应多样化,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实施即时、多次、动态地评价,形成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表1 历史探究性学习评价表(仅供参考)水

23、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问题的分析与分解能够将问题按照背景、特点、历史影响等要素结构进行分析,因果关系清晰能够将问题本身分解成适当的分支问题能够按照历史要素进行分析,但是结构不够完整,因果关系比较明确问题得到分解,但不够全面能按照三项以上要素进行分析,至少明确一项因果关系问题的分解有三步能按照两项以上要素进行分析,有因果关系,但不够明确问题只有两步分解数据的选择与引用数据选择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引用正确无误,并能详细注明出处与资料的性质能引用四项以上数据,至少三项以上准确出处说明详细,资料性质基本正确引用三四则资料,两项引用准确能注明出处,数据性质判断不够准确引用一至二则资料,只有一项引用准确出处

24、与数据的性质不够准确问题的论证与解决论证推理合乎逻辑,论据有力,较充分对问题本身分析准确、全面、细致,结论合理,表达充分且恰当论证推理基本合乎逻辑,但不充分对问题本身分析准确,但不够全面、细致,表达恰当,但不充分有论证,有论据,有比较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基本准确,但不全面、不细致,表达不够恰当有论证,有论据,但没有注意比较对问题本身有分析,有结论作业的结构与特色作业结构清晰,主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能恰当运用图片、表格说明问题作业结构基本清晰,主题明确,能恰当运用史料能运用图片或表格说明问题主题明确,但结构不够清晰,运用史料不够恰当运用图片说明问题作业主题明确,但结构不够清晰能运用图片,但作用不够明

25、确合作与交流合作目标与责任明确,效率高讨论充分,相互尊重与分析对方的观点,并能妥善处理矛盾合作目标明确,有分工,效率较高讨论充分,有时能尊重不同观点,矛盾也能得到解决合作有目标、有分工,但不够明确,效率一般能进行讨论与协商,能认可合作中的矛盾,但不会主动处理能够合作,但无分工与责任,效率不高能进行讨论与协商,但不会处理矛盾2评价原则。坚持科学性、发展性、整体性、过程性、灵活性、可操作性的评价原则。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维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其学科素养的养成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更关注其品德培养、人格塑造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26、;采取即时、动态、灵活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学生下阶段努力进步的方向;注重评价信息获取的多元化,通过课堂观察、纸笔测试、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信息,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规,用清晰、简要、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3评价目标。要明确评价是为了判断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历史学科素养所达到的程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期望达成的教学境界和学习标准,其确定须与课程内容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保持一致。同时将教学、学习和评价视为一个整体,使教和评围绕着学生的学这一中心展开,达到教、学、评相互促进的效果。 表2 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评价表

27、(仅供参考)指标评价要点基本史实1.对所学史实的理解程度如何?2.对相关史实能否建立联系?3.能够将所学史实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认识。基本历史概念1.能否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是否掌握对历史概念的归纳、概括的方法?3.能否准确地运用历史概念对历史进行阐释?历史观点1.能否辨识所学文本中的历史观点?2.能否运用正确的史观来解决相关历史问题?4评价标准。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根据和标准,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表现水平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对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可从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表现等几个方面实施评价。为确保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28、应在评价任务和评价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标准。5评价方式。(1)随着对学生学习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历史学习评价方法必然要从单一的量化评价向灵活多样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转变,以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性、发展性功能。在评价过程中,除了运用纸笔测验、课堂提问、教师观察等传统评价方式外,更要综合运用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网页、历史手工制作等)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过程性、长期性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学科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29、。考试。历史考试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考试内容强调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应注意获取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以改进教学和学习。应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尝试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机会,使考试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立。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

30、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价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他们在修正缺点、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历史习作。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这是对学生历史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掌握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大胆对一些既定的历史结论进行质疑,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创新性的观点,并做到自圆其说,以此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表3 历史小论文

31、评价表(仅供参考) 等级项目优秀良好有待提高论文选题选题角度新颖,有较强探究的价值。选题较恰当,有探究的价值。选题一般,探究的价值不大。资料搜集资料丰富且典型,翔实可靠,有价值,能说明论点。资料来源较广,内容较为丰富,比较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论点。资料来源单一,缺乏典型性,不能很好地说明论点。论文内容立论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客观,论证过程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点比较明确,论据较充分,论证过程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未能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文字表述体例规范,语言准确、流畅,有清晰的逻辑层次,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历史评判,并表现出积极的思想感情。语

32、言基本准确、流畅,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对历史的解释较为合理,有思想感情。语言不够流畅,逻辑层次不够清晰,说服力不强,缺乏感情。交流反思表述清楚,讲话有条理,有创见;通过交流讨论,修正完善自己的论文。表述较清楚,讲话比较有条理;通过交流,修改自己的论文。表述不清楚,讲话条理性较差;在交流后未能吸取好的意见。历史制作。通过设计历史板报、制作历史课件、编绘历史图表和动手制作历史模型等活动,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表4 历史板报设计的评价表(仅供参考)评价指标表现描述权重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态度1积极查找资料,为板报设计作准备。5%2认真完成板报设计。5%主题1主题适当、明确。5%2主题所含的子题

33、完整。5%内容1内容具体,有一定的信息量。20%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20%图文1文字叙述简明扼要,一目了然。15%2图片清晰,图文相互配合。15%3版面布局合理,色彩运用恰当。10%历史调查。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调查活动的准备工作、计划安排、具体过程和成果展示,考查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评价标准的制订上应注重从不同维度评价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取得的成果,明确列出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的具体标准(要素)和水平。(2)在实施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主体单一的现象,扩展评价主体,调动学生、家长、

34、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习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有利于自主参与学习和自主修正,以求更好的发展。学生对自己在参与模块学习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学习后对本模块的喜欢程度、将本模块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作出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形式呈现。表5 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仅供参考)评价项目评 价 情 况符合程度ABCD修习学时课堂参与作业情况完成作品检测情况课外研修学科素养的内化进一步努力目标 小组学习同伴互评。

35、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某模块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品评和反思。表6 学习同伴互评表(仅供参考)评 价 项 目符合程度评 语ABCD1.在本单元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承担学习任务2.是否能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3.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解答4.学习中是否有独立见解5.学习中是否乐于帮助别人6.是否注意吸收同学的学习经验与

36、方法7.与之一起学习是否愉快8.作业是否及时完成9.学习方法是否科学10.分析解决问题时是否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该同学在学习中还有什么值得学习之处该同学在学习中还有什么有待改进之处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记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激励为主。由于我省学校班级学生数多,教师不可能跟踪所有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员记录,此项仅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参考部分。表7 教师评价表(仅供参考)评价项目符合程度简略评语ABCD1学习状态是否积极主动2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3是否勇于探究或有创新精神4解答课堂问题的表现5学习效果状况6是否善于与人合作7完成作业(作品)情况8学

37、科素养整体提升情况总评价其他相关人员评价。家长、实验室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网站工作人员、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者等,若有对学生作出相关评价的,学生可提交这些评价。这也可以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部分。6评价反馈。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控,明确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反馈形式要多样化,过程性评价结果可采用等级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描述性评价结果,通过量规,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反馈中要有适当的鼓励和支持。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结果做出评定,应关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反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这一环节重在引

38、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反思,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探究能力、历史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其学习行为。可增加诸如“师生对话与交流”环节,通过对话,解读和分析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并对评价的信息赋予各方都能共同接受的新意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教师应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并重视对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改进,实现以评价促进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目的。(二)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主渠道,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

39、,是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及学科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保障。1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中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目标,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有利于课程标准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2)发展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及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必须符合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反映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

40、知特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历史课堂教学。(4)整体性原则。确定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从整体出发,权衡它们各自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恰当的权重。(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要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指标表述要明确具体,使用方法尽量做到既科学又简便易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2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1)教学目标。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整体教学目标和具体学习主题、课时的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而不要将核心素养机械地分离,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简单地列出五个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41、;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和确定教学主题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和教学重点,围绕着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2)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材的整合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等都要围绕着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学习中心课堂”。注意创设历史情境,

42、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根据史料的运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8 史料的运用与历史教学目标达成观察量表观察内容次数比率形成性评价史料类型文字史料文献史料文艺史料图像史料原始图像史料再造性图像史料视频其他史料来源教师学生教材其他利用方式媒体展示教师讲述学生阅读学生讲述其他目标达成达成正相关不相关负相关综合评价(3)教学活动氛围和学生参与程度。氛围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之中

43、,积极的教学环境应和谐、活跃、民主、平等,让每一个参与者身处其中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数,学生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肯定、赞赏、表扬、竞争、表现欲、自信心、成功感、批评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的运用发掘;学生历史学习技能、能力实践、体验过程的程度。表9 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统计表项目观察内容观察结果次数观察记录学生参与程度1.积极2.适中3.不感兴趣学生讨论氛围4.热烈5.适中6.不热烈互动类型7.师生互动8.生生互动9.师班互动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10.以问题推进互动11.以评价推进互动12.以非语言推进互动学生是

44、否积极回答13.是14.不是互动管理15.有效调控16.放任(4)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指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5)教学效能。教学效能的测查有以下三项指标:一是设置问题解决的程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即投入和产出比是否恰当;三是看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否引发所有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能否促进发展。3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1)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

45、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应根据上述要求,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己实际的、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表10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表(仅供参考)

46、评价项目评 价 指 标符合程度ABCD教学目标(10%)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2.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意识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40%)学生参与(15%)1. 参与积极,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合作学习有实效3.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15%)4.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体现经验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过程5.能独立阅读历史资料,获取和处理信息6.能在具体的历

47、史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历史阐述能力7.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教学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创新意识(10%)8.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9.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40%)1.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体现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统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3.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发情况处理及时、恰当,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4. 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有效参与5. 教学氛围宽松和谐,体现合作精神,有亲

48、和力,善于与学生沟通6.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得当,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7. 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利学生自主学习8. 课堂结构合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方法指导到位,示范准确9. 善于指明探索方向,创设探究情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历史意识10. 激励形式多样,运用恰到好处,有利学生发展教学效果(10%)1.时间控制得当,达到预期目标,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情绪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保持浓厚的学习与探究愿望 3.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综合评价与建议(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历史课堂

49、教学评价表,表中具体项目可作相应调整或自行确定。)表11 学生评课问卷表(仅供参考)评 价 项 目评 价 情 况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欲望?( )明显增强 ( )有所增强 ( )令人失望 ( )没有感觉2本节课你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主动 ( )随大流( )被动参与 ( )无所谓3你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吗?( )很喜欢 ( )喜欢( )不喜欢 ( )说不清楚4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技能、方法、观点等)?( )比较多 ( )还可以( )很少 ( )说不清楚5这节课你有与以往不同的感受或闪光点吗?(若有表中未包括的方面请写出)( )思考方法 ( )动手实践

50、( )解答问题 ( )完成作品( )应用知识 ( )情感体验( )其他 6对这部分内容,你觉得有更好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吗?( )课堂学习 ( )看课外书自学( )网上查找资料自学( )向老师请教或同学讨论交流( )其他方法 7你希望老师怎样改进教学,使你学得更好?(请写出意见) (三)学分认定高中历史模块学习时间为36学时,修完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得2学分。模块教学评价对模块来说是终结性评价,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的认定应由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单元测试、模块考试)两部分构成。综合素质评价包含除考试成绩以外的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材料,包括学习档案(即成长记录袋)、历

51、史习作、历史制作、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的内容及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主要以材料的形式构成。综合素质评价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25%左右。单元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用来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单元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以采取考试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非考试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单元教学评价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15%左右。模块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考试方式,测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块历史的主体知识,既要关注点,也要重视面;测试的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上,题型设计要灵活、实用。

52、要控制选择题的数量,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考查“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体现“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模块教学评价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60%。模块学业成绩的最后评定以等级形成出现,以淡化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模块学业成绩的等级可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C等级的可获得本模块的学分。注:表1 :王雄著王雄的中学历史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表2、3、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年版)表8、9: 李杰编著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表5、6、7、10、11:福建省

53、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指导意见(2009年)五、教学实施建议历史教学需要围绕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历史课程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1)针对性。反映和满足师生发展的要求。(2)适切性。立足实际并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3)整合性。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师生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又注重知识体系与生命活动的有机整合。(4)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有系统的程序、步骤和方法,而且有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检测的手段。因此,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我省的学情,特提出以下具体的历史教学建议,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

54、历史()历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在坚持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结构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学习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递进,注重中外历史专题间的相互关联和交叉。专题一古

55、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教学前可向学生提供 “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夏商周历史,引用相关的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来唤起学生的记忆,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又激发其学习兴趣。3.利用“西周分封形势图”和“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准确阐释宗法制和分封制,帮助学生了解分封的对象、主体、义务,了解宗法制下的继承制度,分析两种制度严格的等级、以血缘

56、为纽带的特点,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4. 通过介绍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郡县制的建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通过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信超越“三皇五帝”功绩的事例,引导学生知道“始皇帝”的来历。2.准确阐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并以具体的事例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而了解中国古代政治

57、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3.让学生模拟或了解秦朝中央大臣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4.组织学生讨论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 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的变化;知道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相关史实,在明确秦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 2. 运用有关古代

58、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的史料,指导学生制作相关示意图或简表,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及其发展趋势。3.采用图示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细致地了解以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为代表的中央政权

59、机构设置的背景、经过及其前后变化,明白其前后的承继关系。2.与学生一起关注古代官员觐见皇帝的仪式,从坐而论道(秦汉隋唐)、站而论道(宋代)到跪而论道(明清)的变化,理解皇权的不断强化与相权遭到压制。播放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关军机处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军机处的“承旨、出政”职能,理解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3结合前面学习的相关内容即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君主专制制度在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影响问题,进行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和探讨,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和中国国情,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专题二列强侵

60、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指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重要线索,进而明确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可将中

61、国近代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背景中观察,分析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历史命运,寻找近代中国落伍的根源,整体感知历史。3指导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整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特点及危害等有关内容,通过比较,理解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4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北洋舰队、走向共和等影视片断,组织讨论。5通过侵华与抗争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62、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日军侵华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作用,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1通过列举日军侵略中国的暴行,深刻揭露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认识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2借助历史地图,将有关事件的地点标注在图上,简述抗战发展过程,也可设计表格整理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认识以国共两党合

63、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3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从整个近代中国百年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角度来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信心。4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观摩抗战影视、举办侵华日军暴行展览,结合地方史相关内容,搜集史料,访问抗战老兵等,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5播放抗日歌曲,如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和伟大。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

64、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主要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1可播放影视资料太平天国片断,导入新课。2结合社会矛盾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3. 借助太平天国革命形势图,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4. 指导学生列表分析天朝天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结合二者的内容及其实践效果,进而分析或讨论其进步意义及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5组织“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力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

65、完成近代历史提出的重任,新时期的中国革命需要一个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做领路人。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与颁布等史实,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1播放影视走向共和片断,导入新课。2列表梳理1894-1912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革命活动。3通过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1911),直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4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侧重分析辛亥革命变革政治

66、体制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5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高度,展开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探讨。6组织辩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还是一次失败的革命”。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3.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概述其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播放影视资料我的1919片断,或讲述五四青年节由来导入新课。2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3描述或展示

67、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4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革命性意义,从领导者、主力军、指导思想、前途等方面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5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因果关系,从阶级、思想、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6. 播放影视资料开天辟地片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介绍毛泽东等一大代表的建党活动,提炼中共早期党员的远大理想与抱负。7比较中共诞生前后中国革命的史实或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

68、大意义。4.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可通过北伐战争形势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地点以及转战其它地区路线图、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三大战役形势图等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体经过。2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从侧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感受革命者的情怀和乐观精神。3从民主革命的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4可举办“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图片展览,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史料等历史研究方法。2 5. 注

69、意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把握民主革命的进程,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筹建的历史情景,了解成

70、立的基本情况,导入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中央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名单,指出其中各党派人员构成的比例,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条文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或从历史的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3结合人大会议与政协会议的召开分析人大与政协的职能及运行情况,或指导学生访问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履行职责的情况。与西方议会职能进行比较,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展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结合历史与现实原因,理解新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组织学生走访少数民族群众,或通过网络和图书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解放

71、前后的巨大变化,加深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认识。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和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严重危害和历史教训。2.适当补充史料,如刘少奇在被批斗时的话语,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包括宪法在内的各项法律无法得到贯彻、执行,说明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史为鉴及其艰巨性。 3.指导学生访问当事人,搜集“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历史资料,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72、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3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贡献、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影视资料,导入新课。2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的相关史实,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政治建设上的创新性探索。3.指导学生开展访问或调查,或围绕“依法治国”主题,寻找相关案例撰写小型法制报告,或举办宪法知识小竞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理解“依法治国”对于保障民权、发展经济、维护社

73、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4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本年度全国或本省两会的有关情况,增强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用诗歌七子之歌导入,展示有关香港历史与现实的图片,为了解香港回归过程做好铺垫。2通过播放中英会谈、联合声明签订、港澳回归等相关视频,展示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的谈话等史料,理解“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

74、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3联系近代史有关内容,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搜集有关台湾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同祖同根;朗诵诗作乡愁,感受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心声。4联系近期台海局势,组织学生讨论,揭露台湾当局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

75、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展现“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及制定的原因,掌握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2联系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提出讨论话题: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3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影视片断(如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录等),了解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万隆等国际会议的概况,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与智慧。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

76、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创设历史情景:假如你是1971年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你将如何回答西方记者的提问:为什么乔冠华团长发出爽朗自信的大笑?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是“加入”呢?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通过讲述“乒乓外交”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以及全球战略的关系。2指导学生结合中日建交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7、,联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展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树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大局观。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1选择当前我国外交活动的事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引导学生编制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在了解外交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专题六古

78、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知道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认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或提供“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沿变简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古代希腊、罗马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通过古希腊历史记述、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等),或古典建筑(如展示阿西娜神庙遗址图片),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3运用古代希腊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因素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注意历

79、史现象的地域因素。4.准确阐释城邦国家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2.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知道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辩证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准确阐释有关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相关概念,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理解,把握其内涵与主要特征。2.列表比较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3.运用提供史料和类比的方法重点介绍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4.通过列表或讨论,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

80、国家的自然条件和政治制度,认识不同地区政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5.提供 “马拉松战役”、“雅典的建筑与文化成就”、“苏格拉底之死”等典型案例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展开探讨,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3. 了解罗马法的演变历程及其主要内容,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通过罗马神话故事(如罗马狼孩的故事),或古典建筑(如古罗马竞技场图片),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2提供“古代罗马历史沿变简表”和古罗马疆域演变地

81、图,以时空变化为线索,帮助了解罗马法的演变历程。3.准确阐释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等主要概念、定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与主要特征。4讲述罗马法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可概括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统一法”,“从零乱、含糊的规定到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三条线索。5设计“古罗马模拟法庭”等活动,理解罗马法的。6.提供史料引导学生比较罗马法制与中国古代法制的异同及其影响。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知道权利法案制定的历史背景;了解权利法

82、案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探讨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利用大国崛起(走向现代)等影视资料,导入新课。2准确阐释“代议制”、“君主立宪”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与主要特征。3提示学生注意权利法案用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各种权力,确立议会主权,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加深对权利法案内容和作用的理解。4绘制英国政体结构(即国王、首相、内阁、议会、选民权力关系)示意图,并以此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5选取近代英国议会辩论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讨英国国王、首相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责任内阁制的认识。6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清

83、乾隆朝)和英国的政治体制,体会立宪君主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2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分析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以美国“国父”华盛顿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的史实,导入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2借助“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说明总统与国会、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1787年宪法作用的理解。3以华盛顿的政治贡献作为小结的话题,引

84、导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认识美国的政治制度,领悟华盛顿伟大的人格魅力。4指导学生制作表格,从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权力分配等方面比较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异同。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3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1结合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和主要内容。2以“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活动为例,了解德意志帝国皇帝、宰相和议会三者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相互关系。3从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权力分配等方面,对德意志

85、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进行比较,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政治特点。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4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引导学生比较、归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比较新旧政治体制,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1.以马克思在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

86、司对“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调查中得票第一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在当今西方国家青少年中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导入新课。2选取共产党宣言片断内容,设置问题组织讨论“马克思眼中的未来社会”、“你怎么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计”等,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2.知道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和巴黎公社成立的主要史实;了解巴黎公社的政治、经济措施,理解其政权性质;感悟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认识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经验教训。1.以初中语文最后的一课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2

87、分析巴黎公社政权建设和经济改革的措施,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结合巴黎公社失败结果,归纳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3展示巴黎公社成立大会等图片,描述保卫公社的壮举,播放国际歌,再现历史情境,感悟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3.了解俄国1917年革命的背景;知道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等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1播放影片十月革命片段,或“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图片,导入新课。2应用图示法或口诀法帮

88、助学生梳理十月革命的主要史实。3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影响。4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列宁在十月,撰写影评,体会列宁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1引导学生回顾专题四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2引导学生梳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认识。3引导学生比较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异同,认识中国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延续和发展;也可通过中、苏与英、美

89、、法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本质。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理解“冷战”的内涵和实质;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史实;辩证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 从“冷战”的含义、具体表现、国际影响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解读,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影响。2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如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培养学生 “左图右史”的习惯,直观展现国际政治力量的地域分

90、布。3以朝韩离散家属会面活动为切入点,导入朝鲜战争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4. 运用“冷战”演说、杜鲁门主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相关史实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史实。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发展、扩大的过程;了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知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作用;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列出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大事年表,帮助学生理解西欧

91、从欧共体发展到欧盟并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历史必然。2联系专题五讲述中国的振兴。3设置问题:为什么出现不结盟运动?该运动宣称“不结盟”,为什么众多国家却联合起来开展斗争?帮助学生了解不结盟运动。4以二战后日本国际影响力的变化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了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5借助欧共体的成立、欧盟旗职、日本新干线、不结盟运动的标志等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3知道苏联的解体;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播放视频居安思危苏共亡党

92、的历史教训或苏联解体片断,了解苏联解体的大致经过;展示普京总统反思苏联解体的材料,讨论俄罗斯人的“苏联情结”,由此引导学生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2指导学生对二战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史实进行梳理、小结,理清发展线索,概括阶段特征。3开展探究性活动,分组代表美国、俄国、欧盟、日本、中国五种国际力量,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各方对当今世界问题的主要立场、观点,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辩论。历史()历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

93、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知道都江堰、井渠等著名水利工程,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

94、,知道除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外,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通过讲述“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故事或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导入模块教学。2. 可结合石器、铁农具、耕犁、牛耕、翻车、都江堰等图示,了解古代农业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耕作方式。结合土地制度的变迁,概述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的历史过程。3引导学生通过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从生产模式、行业主次、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水利兴修等方面来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而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规律。4指导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简表,对知识进行归类。5农村学生可访问农民,了解家乡或郊区农村的生产工

95、具、种植作物、生产组织,了解半个世纪来农村经济的进步,写一份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市镇学生可借助网络或展览馆,搜寻相关知识。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列举汉、唐时期丝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宋、元、明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商周、汉、南北朝、宋时期冶金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古代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指导学生制作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简表对知识进行归类,或分别制作陶瓷业、纺织业、冶炼业发展简表。2列举课内外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从手工业的历史源流、经营形态、与农业的关系、主导地位、世界地位等方面概括中国

96、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阅读顏氏家训片段,理解农村消费的自给自足特点。4收集有关资料,举办丝绸、陶瓷器图片展览,或编辑专题手抄报等;适当增加一些有关青铜器、铁器(铁农具)、冶炼场所的实物图片,分析冶炼技术进步的轨迹。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概述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按朝代顺序列表梳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通过观察和比较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城布局图、清明上河图与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分布图,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3引导学生从起源、发展繁荣阶段、市场管理

97、、城市经济功能、区域性商帮、政府商业政策等方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观看平遥古城等资料片,以及乔家大院昌晋源票号红顶商人等历史影视片断,或阅读有关晋商、徽商的文学作品,增强对我国古代商人以及商品经济艰难发展的认识。5收集有关资料,讨论商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4评价“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认识这些政策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1结合材料重点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从原因与目的、表现与政策、相互关系、作用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认识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 2参照

98、黄宗羲对“重农抑商”的评价,组织讨论“抑商”与“重农”的辩证关系,分时期客观评价商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3指导学生从生产目的、生产组织、劳动 关系等方面,比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传统官办手工工厂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的不同之处。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解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9、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化背景。2结合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图、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分析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3可收集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张謇、荣氏家族企业发展的资料,从时间、地区、途径、著名企业和代表人物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表现。4借助船政风云片断,或使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老照片,指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5应重视掌握各种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加强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100、发展的直观认识。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知道民国初年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主要史实及发展的内外因;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成长;归纳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可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演绎一位民族资本家在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时期的命运,再现民族工业艰难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形成较深刻的认识。2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断,如船政风云、子夜,引用工业建设会趣旨和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材料,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了解民族资产阶级

101、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史实,感受他们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3引导学生在了解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的史实基础上,思考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4绘制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加深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国际环境、政府政策、民众运动等方面)和不利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政局动荡等方面)的认识。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例,结合文图(被低价控制、抗战时捐款等),说

102、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及其作用。2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选主题和历史时段,绘制一幅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漫画,并在全班展示交流,或自编一份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简报。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知道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

103、确探索,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1可结合1949-1952年底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说明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归纳为“一体两翼、一化三改”。2指导学生收集历史照片,如报名入社图、公私合营企业挂牌图等,编辑成农村经济、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等专题墙报。3收集资料,列表梳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绘制与运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示意图。4提供典型历史事件的“大事年表”,展现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04、道路的历史轮廓;也可通过运用“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5播放上海的早晨、陈云等片段,加深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艰难发展的认识,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结合历史()专题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以及战略决

105、策的伟大意义。2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献资料片,让学生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情境。3展示登载邓小平“解放思想”讲话的报纸,并学习其中某些段落,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列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特征和影响,说明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与社会面貌;了解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1播放微视评从小岗村再出发,设置问题,导入新课。2结合小岗村包产到户秘密协议图、凤阳实行包产到户的数据、凤阳花鼓词、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106、书图等材料,了解农村改革带来的变化。3推荐阅读乔厂长上任等小说,或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视作品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城市改革,特别是国营企业改革的艰巨性。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海南、上海浦东的史实,了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具有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特点。1借助改革开放形势示意图,直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导入新课。2展示邓小平视察深圳的题词、深圳今昔、浦东开发等画册,

107、说明改革开放的特点和成就。3选择汽车制造、电子计算机等学生较感兴趣的行业,让学生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4讨论改革开放对本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5了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共十五大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选择东方红、春天的故事、我们走进新时代等歌曲,了解这些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反映的历史变化,使经济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起联系。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国以来

108、各阶段的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实行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道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列举近代以来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西菜西点的盛行,居室建筑与家具的变化等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描述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

109、。1运用历史照片等资料反映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鸦片战争后经历由盲目排外到向学习西方,由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趋进,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重新趋于封闭;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2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民俗资料或观看历史影视,加深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发展的认识。3引导学生分类列表梳理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和进步。也可举办图片展览,描绘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如服饰、住房、交通工具)和社会习俗变化示意图。4联系生活实际,考察近代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某一方面(如婚姻、服饰、票据等)

110、的变化,就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进行讨论。5运用民间不同时期结婚添置“三大件”的变化,说明物质生活的提高。6指导学生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影响、法令规范等方面,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进步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列举邮政、电报、电话等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指导学生收集与归纳不同时期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重大变化的资料,分析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通过收集、整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观念

111、变化的信息,捕捉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了解历史发展的走向。2调查本地区道路交通的变化,选用或制作不同时期本地区道路交通示意图,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3指导学生从出行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同世界联系等方面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1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亲身感受,归纳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12、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师生共同探讨网络的利弊。3制作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简表,用数据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影响。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从地区交往、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殖民扩张和掠夺等方面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1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可由学生制作、演示,或推选学生分别扮演四名航海家,自述航海历程及个中艰险,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历史,或开设新航路开辟者新闻发布会,指着地球

113、仪讲述新航路开辟的情况。2指导学生把课本文字叙述的地理位置落实在世界地图上,并注意通过地图了解和反映历史的发展变迁、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3以美洲独有物种在东半球的传播为例,探讨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 4指导学生动手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或列表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2说出荷兰兴起及在美洲、亚洲扩张的史实;了解英国的崛起及在北美、印度扩张的史实;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

114、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围绕本专题核心,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认识殖民扩张的影响。2结合荷兰、英国在美洲、印度的扩张图,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注意一图多用,如新航路开辟图可作为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殖民霸权斗争的过程图,还可利用该图了解英国海外贸易及世界市场体系形成与发展等。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知道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列举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轮船等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了解工厂制度的出现和影响;认识工业革命逐渐促成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资

115、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概述石油的开发、电的应用、交通工具与电讯技术的进步等史实,从生产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国际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等方面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观察图片珍妮机、瓦特蒸汽机、早期火车及蒸汽船横渡大西洋等,结合工业革命发明成果表,掌握工业革命的史实。2注意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性质和影响,如从生产力、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城市化、世界市场、生活方式与观念价值观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注意围绕本专题的主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及应用推广的史实,说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4指导学生收集瓦特、爱

116、迪生、法拉第等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学习科学家的科学品质与创新精神。5.通过列表的形式,归纳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分析经济危机产生过程时,可简单介绍股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2运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的相关文字资料、历史图片、音像资料,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3概括经济危机的特点,通过角色人物扮演

117、等活动体会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各色人等的心态,想象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影响,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 创设美国总统竞选辩论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胡佛、罗斯福,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政府的应对政策措施、美国前景等进行阐述与辩论,特别是对自由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经济(或凯恩斯主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每个总统可由几个学生同时扮演。2分

118、组扮演罗斯福、银行家、企业家、工人、农民、失业者等角色,分别对新政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总统进行对话。3指导学生观察、解说历史照片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田纳西水利枢纽、民间资源保护队、蓝鹰标志等,深入理解新政的内容与作用。 4编制罗斯福新政内容简表,帮助学生分析新政各项措施的目的及其作用。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在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干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维持高出口,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为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盛行凯恩斯主义,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完善的

119、社会福利制度。1推荐阅读人物传记罗斯福等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大国的崛起(危局新政)片断,增强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感悟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2介绍凯恩斯代表作,着重从国家干预经济角度解释凯恩斯主义,分析其与自由资本主义的不同。 3从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的缓和方面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影响,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列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20、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与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用列表方式了解、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2指导学生搜集典型图文资料,说明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3推荐阅读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静静的顿河等,或观看大国的崛起(风云新途),体会苏俄经济的艰难发展。4.运用图表1913年1925年的苏俄的农业生产情况和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说明苏俄在1913年1925年发生经济发生哪些变化和变化的原因。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列举“斯大林模式”经

121、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 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成就和经验,从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生产积极性等方面归纳其教训。1借助19131937年俄国、苏俄、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制作1940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表格,分析“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收集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等各种票据,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探讨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加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概述赫鲁晓夫在农

122、业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探讨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指导学生制作三位苏联领导人改革内容与结果简表,整理并比较三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2通过苏联的导弹、苏联国旗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图,引导学生探讨苏联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3比较美苏经济发展与改革,探讨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影响。4比较中苏两国经济改革取得成败的经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23、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世界贸易体系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1用图示法帮助学生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一分为二地评价其作用与影响。2指导学生制作并填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表,归纳比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直观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列举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2了解欧共体发展的三个阶段概况,了解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124、为例,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1运用表格法帮助学生了解欧共体发展到欧洲联盟的三个阶段的概况,重点把握欧盟建立和欧元启动的影响。2通过欧盟旗帜、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标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印象。3指导学生观察、解说欧元图案中的窗户、走廊、桥梁的寓意以及所代表的欧洲开放联合的精神,深化对欧盟的认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4结合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资料,讨论经济区域集团化对我国的影响。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

125、影响和作用。3了解关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变化,认识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了解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系、环境问题的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性问题。1认识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2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照片与材料,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历史()历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中外

126、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

127、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1注意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联系历史()和历史()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观点。2指导学生按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影响制作表格,整理有关诸子百家的基本史实。3结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讨论道家、儒家、墨家有关思想的借鉴意义。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播放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汉代儒学发展的有关史实及其影响。2.把握汉武帝大一统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关系,联系历史()和历史()有关

128、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时期一改原先道家“无为”的指导思想为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因素,认识思想文化是基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上层建筑。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3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以程朱理学和王守仁的主要观点为例,简要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宋明理学是本专题的难点,应说清“理”的含义。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其产生的原因、核心内容以及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2.借助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搜集和整理朱熹在福建活动的资料,以板报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129、。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4列举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补充这个时期历史背景材料,如百家讲坛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资料片。2把握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与民主思想的关系,加深对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发展的认识。3组织学生讨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及社会现象,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了解四大发明的

130、主要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结合中外早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理解造纸术发明的作用。利用课本图片,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在经济生活、军事实践中的作用;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从火药的名称了解火药的出现与应用。结合四大发明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2指导学生从发明、外传、影响等方面,列表归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的内容。3播放大国崛起(小国大业),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和

131、演变过程;知道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宋四家的主要书法成就,知道中国绘画史上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1.结合北京奥运会会徽,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艺术魅力。2.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关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以熟悉的汉字为例,了解汉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脉络。3.要求学生按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审美特点等列表,梳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了解李白、杜甫、苏轼

132、、辛弃疾及其文学成就,了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1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先秦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主要作品,加深了解不同时期主要的文学成就、代表作家以及特点。2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视频片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3列表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特色及其与所处时代的关系。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4.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1.结合有关京剧的视频、道具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京剧的艺术形式。2.要求学生利用图书或网络资源,查询和了解一些京剧优秀剧目和京剧艺术家。3结合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

133、程,说明其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了解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张,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1播放世纪中国、林则徐等视频片断,了解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要活动。2指导学生按照主要主张、著作、作用、联系与发展等制作表格,归纳、分析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关

134、系,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所起的推动作用。3引导学生用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近代化过渡)、三个阶段(从技艺到制度最后到真理)来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概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1结合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的相关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作用。2引导学生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

135、的局限性。3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可结合鲁迅的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祥林嫂等文学作品,理解新文化运动在唤醒国民、启发民智中的作用。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思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阐释能力。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知道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1结合历史()专题二、三,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过程。结合新民主主义史,认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

136、作用,说明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2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外来思想影响、思想解放等方面,理解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明确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在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在推动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1.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关系是学习难点,应明确指出: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政策和原则,集中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2. 三民主义与新

137、三民主义是本专题重要内容,建议以列表形式,从背景、主要主张两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3.举办“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图片、邮票展,加深学生对孙中山的了解。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2概述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1通过实例说明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绘制“红色旅游”地图(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北京),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作用。3开展“毛泽东

138、与中国革命”、“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毛泽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了解。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对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意义。1本专题理论性强,建议更多采用学生讨论、列表比较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会,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2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3联系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加深对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内涵以

139、及指导意义的认识。4开展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家庭的巨变”等专题演讲会,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历史小论文。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1结合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2了解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介绍的践行“三个代表”中涌现的一批先进典型事迹,说明新时期加强党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3按阶段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其重要意义。专

140、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列举“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等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从两个方面处理教材:一是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战略决策,二是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建议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大致的了解。2借助“中国航天日”的设置、纪录片百年中国、目击中国五十年、飞天梦圆,电影横空出世,电视连续剧中国神火等,鲜明形象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成就。3提出人口问

141、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问题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导入对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的学习。4指导学生列表,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对各项成就作用意义的分析,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志向。5适当增加对优秀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事迹的介绍,以其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感染学生。也可指导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主要事迹,编辑小报或设计展板等。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2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1指导学生结合历史()、()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42、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双百”方针的必要性。2利用英雄儿女、东方红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体验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3引导学生收集“双百”方针的实际贯彻情况,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知道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和高等教育、“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要求学生课前通读教材,从总体上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用投影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决策方针,或者播放反映新中国教育

143、成就的影像资料片段。3开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活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体会“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1了解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张;比较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实质。1人文精神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应联系不同时期西方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文精神在西方的产生、发展进程,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

144、会存在”的观点。2建议教师结合必修专题六所学知识,适当介绍公元前6前5世纪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及条件。3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课堂上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等,加深学生对苏格拉底及其主张的了解。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2知道薄伽丘的十日谈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

145、1导入新课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这一思想的?引导学生关注其注重人性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列表归纳总结: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4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张,认识人文精神发展的时代特征。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146、、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3简述伏尔泰自由平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康德思想自由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分析启蒙思想对近代西欧和世界的影响。1适当补充17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条件,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可以由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最好让学生按阶段、国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要著作等项目列表,归纳启蒙运动主要内容,比较分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3建议教师搜集一些有关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47、、康德的资料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家主张的进步性所在,学习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难的精神。专题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概述牛顿对经典力学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1学习本专题时,可以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内容,理解政治宽松环境与思想观念解

148、放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同时,科技的进步又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2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或者搜集与他们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避免过多讲述物理学专业理论知识,突出阶段成就以及这些成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4引用牛顿临终遗言的资料,引发学生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的思考。5引导学生对“经典力学体系是最完美的物理学理论吗?”的质疑与思考,以此引出20世纪物理学革命内容的学习。 6指导学生从不同时期、科学家、主要成就、历史地位等项制作表格,归纳近现代以来物理学

149、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制作表格的能力。 7.通过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发展的介绍,体会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2. 简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生物进化论的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联系生物学知识,并且补充一些生动的实例,比如草原上长颈鹿进化演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此理论的认识。2关于生物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涉及面广、跨度大。建议教师从政治、经济、思想、科学等领域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

150、能力,体会历史评价的多维角度。3关于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这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师采用模拟表演法,让学生分别代表进化论和神创论的两派,展开争论,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知道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及人类思想解放的作用。1播放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关瓦特和爱迪生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引导学生就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原理、使用情况、优良性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瓦特蒸汽机如何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151、”“蒸汽机问世后,工业革命怎样轰轰烈烈展开的?”等问题,理解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设计“如果我们生活的城市停电一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碰到哪些困难?”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电气技术的应用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4教师提供图片、表格数据、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正反两面让学生对“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展开争论,提高学生对技术革新作用的理性认识。5.用列表方式归纳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其阶段特征。4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了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情况,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指导学生利用网

152、络就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简史这个小课题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交流。2提供素材,精心设计情境(如,家中办公、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等),让学生采用小品、演讲等多种形式,展示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变。3组织一场辩论:“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1了解19世纪以来以拜伦的唐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各自产

153、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1以“你读过19世纪哪些外国名著?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文学流派?各文学流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本课学习。2引导学生结合必修、必修所学的相关内容来理解19世纪以来各文学流派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其影响。3截取影视作品片断,让学生对比感知,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认识各流派特征。 4指导学生按时期、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列表,归纳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5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举办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会,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欣赏

154、凡高和毕加索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1用列表法整理19世纪以来世界出现的著名美术流派、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2教师提供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图片或影象资料,要求学生判断其流派,并结合时代背景解释各流派特点。3可由学生举办世界美术精品展览,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术作品的特色、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3以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为例,理解19世纪以来的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1用列表法整理19世纪以来世界出现的著名音乐流派、音乐家及其代表作。2要求学生查找19世纪以来著名音乐家的生平逸事,并向其他同学

155、介绍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 3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了解影视艺术包括电影、电视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理解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教材等资源,编写影视艺术起源与发展大事纪,培养学生动手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从技术、内容、艺术风格、表演技巧等角度,观看摩登时代、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等优秀电影作品片段,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电影发展史,在交流中体会电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组织学生讨论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选修模块)选修 历史上

156、重大改革回眸本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专题一 梭伦改革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贵族政治及社会矛盾的基本状况,知道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联系必修(I)有关古希腊雅典城邦文明与地理环境的知识,导入新课。2.指导学生结合雅典城邦的经济、政治状况,分析梭伦改革的原因,认识梭伦改

157、革是形势所迫。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2.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发展工商业、确立财产等级制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1.引用梭伦的诗歌,感受他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勇气和抱负。 2.指导阅读教材,联系必修(I)有关内容,制作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一览表,分析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 3.用图示方法说明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体现了政治民主性。 4.组织讨论梭伦改革是激烈的变革还是温和的改良,总结和领会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和“中庸性”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

158、响及其历史局限性。1.引导学生分析梭伦改革的措施以及具体作用,认识改革的积极影响及其历史局限性。2.引用其后继者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内容的材料,并联系必修(I)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确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专题二 商鞅变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联系必修()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时代背景。2.指导学生制作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改革简表,认识秦国商鞅变法是各国改

159、革的典型代表。3.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变法的历史背景,知道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时势造就了商鞅这样的英雄。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了解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认识商鞅变法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进步性等特点。 1.借助商鞅“一诺千金”的故事,转入对变法措施的学习,由此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2.引导学生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了解改革的主要内容。 3.借助上表,并运用史记商君列传、图片“商鞅铜方升”、墓砖画“奖励耕织”和“废井田”等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商鞅变法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进步性等特点。 4.组织讨论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

160、不必法古”的主张,体会商鞅变法的艰难曲折,学习他与时俱进、不惧艰险的创新精神。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探讨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认识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1.引导学生逐项分析变法措施的作用,然后再做整体上的概括。2.引用并解读“作茧自缚”的故事,说明商鞅变法依“法”行事,深入人心。指导学生领会“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含意,理解商鞅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3.依据史料讨论历史上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

161、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1.结合北魏疆域图,制作北魏崛起和统一北方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背景。2.提供并分析摘录自魏书的反映北魏社会矛盾的史料,认识改革的必要性。3.援引有关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的作用等史实,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背景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1.列表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解读“均田制”、“汉法”、“旧俗”、“农耕文明”、“汉化”等概念。 3.探究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时,可插入有关孝文帝与拒绝迁都的太子之间斗争

162、的故事,感悟孝文帝接受先进文化的坚强意志和过人胆识。 4.教学“移风易俗”时,可引进孝文帝自称是黄帝后裔的材料,感受孝文帝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3.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进步的观点。 1.逐项分析改革措施的作用,并从整体上归纳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利用魏书、资治通鉴、魏碑书法、汉人胡食画像砖、石窟艺术等历史资料,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

163、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改革。1.引用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导入新课。2.联系必修(I)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与内忧外患局面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局面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因果关系。也可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从“三冗”、“两积”两方面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具体表现,引入相关史料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1.引用王安石的名言“人

164、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导入新课。 2.从“富国”、“强兵”、“育才”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将变法内容列成简表。 3.提问:假如你是王安石之后的北宋改革家,你会针对王安石变法的利弊提出怎样的改革方案?专题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以图解基督教的演变历史导入新课。2.介绍“卡诺莎勤见”、“什一税”、“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等史实,分析天主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说明天主教会具有超国家的特权。3.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从宗

165、教斗争、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解放等不同层面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引用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指导学生列举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解释“因信称义”的内涵和影响。3.通过典型新旧教义的对比,增强对新教内涵的认识。 4.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

166、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思考“新教与传统的天主教相比,新在何处”,寻找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共同点。2.从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的角度,比较其不同特点。 3.从反封建斗争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探讨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1.借助近代埃及区域图,直观了解埃及特殊的地理位置。2.解读马木路克、奥斯曼帝国、包税制等重要历史概念。3.指导学生了解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控制、包税制的盛行、经济衰败以及英国与法国的入侵等概况。4.

167、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世界的巨大变化和埃及内忧外患的状况,认识阿里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1.列表呈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从改革前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化,讨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

168、社会发展的表现和克里米亚战争暴露的俄国农奴制危机,认识俄国通过改革摆脱落后局面的迫切性。1.引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蒸汽铁甲战舰对俄国帆船海战的具体战例,从俄国惨败揭示其统治危机和争霸劣势,引导学生认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迫切性,导入新课。2.提供俄国与西欧国家在劳动力、市场、资本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数据,分析俄国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为学习改革内容作铺垫。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份地和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引导学生思考农奴制改革条款中有关对农民利益有利的与不利的措施,

169、掌握“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对俄国发展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2.从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等方面,理解农奴制改革不彻底的原因。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列宁说:“俄国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引导学生对比俄国改革前后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争霸的状况,理解列宁上述论述的依据,认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2.播放大国崛起中有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视频资料,认识这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专题八 明治维新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知道明治维新

170、的历史条件。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幕府统治的内外危机。1.可设问:19世纪中期,中国遭受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日本能否避免这一命运呢?导入新课。2.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整体把握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3.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联系美国等西方列强打开日本门户给日本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必修()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2.概述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建立,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近代化道路的

171、多样性。 1.了解武装倒幕消除了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成为开展明治维新的前提。 2.指导学生分“废旧”和“布新”两大栏目,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比较欧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作用,认识其局限性。 1.引用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发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体会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

172、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 3.结合近现代史上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崛起的发展观。 4.播放大国崛起中有关日本近代发展的视频资料,加深对明治维新作用的理解。专题九 戊戌变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联系必修(I)甲午中日战争等内容,设问: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后,先进的中国人怎样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寻求自救之路?导入新课。2.应用马关条约签订图和时局图等,导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背景。3.引用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结合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

173、思想,指导学生分析产生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1.摘引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著作或文章,指导学生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从时代、传统、个人等角度分析其思想特点的形成原因。 2.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与康、梁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比较,归纳百日维新的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3.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

174、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1.补充谭嗣同为维新事业慷慨就义的史实,展示谭嗣同人物像及其绝命诗,体会维新志士的高尚情操。 2.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并分析其结局不同的原因,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3.播放百年中国有关戊戌变法的视频资料,增进学生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4.可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历史小论文。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本模块着重反映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

175、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专题一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

176、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1联系汉谟拉比法典雕像上太阳神的授权以及中国皇帝自称“天子”,思考这些君主借助神力的意图,导入新课。 2指导阅读课文中有关托马斯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君权思想的主张,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3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归纳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君主专制的作用。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分权制衡论、人民主权论等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认识

177、民主思想的进步性。1适当介绍民主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 2引用体现斯宾诺莎、洛克、卢梭主要观点的典型材料,列表归纳其思想的相同点、各自特点及影响。 3分组探讨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主要区别,了解民主政治代替封建专制的历史必然性。 4可组织讨论:假如让你选择,你愿意生活在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为什么?专题二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1知道权利请愿书要求限制国王征税权等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1指导阅读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提出

178、问题:这里所说的权利,是指谁的权利?由此导入新课。 2采用“问题导学”方式:新贵族“新”在哪里?为什么不使用暴力而使用请愿方式?税收问题为什么成为斗争的焦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供大家讨论。3借助材料,说明国会与国王权力之争,认识斗争的实质。 4可组织国会与国王的模拟辩论。话题:谁该拥有税收权。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2知道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与国王冲突的实质以及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1指导阅读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了解它抗议什么,为什么要抗议,国王对这种抗议是怎么处置的。由此了解议会和国王矛盾斗争的焦点和实质。 2借助教材或相关材料,分

179、析归纳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1提出问题:为什么国会要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什么是“护国政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说明了什么问题?播放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视资料片断。 2结合历史必修(I)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制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年表,从革命持续时间、斗争的艰难曲折等方面,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3指导学生比较在专制制度下的“臣民”同民主制度下的“公

180、民”最本质区别的表现,以利于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加强民主意识。 专题三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1叙述独立宣言中体现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1展示或播放美国自由女神像图片或视频,解读其寓意,导入新课。 2联系历史必修()有关启蒙思想的内容,比较北美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了解北美启蒙思想的渊源。 3指导阅读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对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思考马克思为什么称其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181、人权宣言”。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1适当补充有关制订人权宣言的法国大革命背景。 2阅读人权宣言的内容摘录,思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理念。 3补充大革命进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例,如1791宪法、拿破仑法典等,体现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以加深理解它对法国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4.联系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盛赞人权宣言“人类之得以为人,不至永沦奴籍者,非法兰西人之赐而谁耶”的这段话,帮助学生理解人权宣言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182、。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基本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1补充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代背景,阅读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其规定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 2联系历史必修(I)、()相关内容,解析责任内阁制、共和代议制等概念。 3探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专题四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

183、“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1引用谚语“风能进,雨能进,我的茅屋国王不能进”,表明英国具有民主传统,导入新课。 2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光荣革命”的史实,解读权利法案中的“权利”。 3阅读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简述英国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1联系历史必修(I)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绘制英国国会、内阁、国王、选民之

184、间关系示意图,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师制作的上述示意图,揭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2联系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讨论为什么英国议会被誉为“议会之母”,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以英国第一任首相华尔波尔因西班牙战争失败而被迫辞职为背景,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首相的辞职。4出一期墙报,就臣民与公民 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

185、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1联系历史必修(I)相关内容,结合教材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摘要,引导学生了解其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美国三权分立的关系示意图;以“水门事件”或克林顿事件为案例,揭示其三权分立的特点。 3指导学生从经济基础、国家性质、权力中心等方面,归纳美、英两国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从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与权限、任期,政府和政府首脑产生方式等方面,归纳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点。认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形式的多样性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本质的普遍性的共存。 4从英美国情出发,看待两国民主制度的差异,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

186、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专题五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1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三级会议召开、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等史实,认识法国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1观察图片、文字材料,了解法国大革命前的经济、阶级、思想状况,导入新课。 2观察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图片,介绍法国大革命概况。 3引导学生从思想领域、革命手段、革命发展趋势、追求的政治目标等方面认识革命的深刻性。4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假如你生活在大革命时期的法

187、国,你会看到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2了解雾月政变、拿破仑帝国成立、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拿破仑帝国覆亡和波旁王朝复辟等史实,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1联系有关拿破仑的政治军事活动,导入新课。也可解读油画加冕等作品,导入新课。 2借助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历史地图,观察法国与反法同盟战争的态势,直观感受法国革命的艰巨性、长期性。 3回顾法国大革命以来政权更迭的史实,理解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法国大革命长期性和

188、曲折性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革命深刻性以外,还有革命力量内部的问题、封建专制势力与民主进步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问题、国内的政治文化传统问题、国际环境问题等。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1结合必修(I)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表格、结构图、轴线图等方式归纳梳理知识。 2启发学生思考: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为什么能够延续20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也可

189、介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的背景,或分析“一票共和”现象,揭示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1了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早期维新派的经济和政治思想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启发学生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天朝大国的惨败,先进的中国人是怎么寻求救国之路的? 2引用洋务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帮助学生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的含义以及目的。 3指导学生比较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异同,认识早期维新派已突破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倡导政治制度创新实行君主立宪,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提出“体用”之说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2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梁启超的兴民权和“新民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等思想主张,比较其观点的异同。1设置问题:康有为为什么要用“托古”的方式为自己的改革寻找依据?由此激发学生思考。 2解析兴民权、“新民说”概念,关键是突出其中“民”的地位。 3结合必修、选修模块中有关孙中山

191、民主思想的主要论述,理解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思想主张的理论来源。 4引导学生从实现手段、追求目标两方面,分析比较康、梁与孙中山观点的异同和实质。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3了解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武昌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护国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1指导阅读课文,编制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大事年表,分析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特点。 2讨论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外各方力量(革命派、立宪派、清政府、北洋军阀、帝国主义、普通民众等)的态度及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

192、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巨大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3结合经济、军事、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分析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专题七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欧洲民主化进程。1展示有关宪章运动的图片,感受这场要求民主的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设问:宪章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它为什么被称为宪章运动?导入新课。 2提供“机器破坏者”(即“卢德运动”)、宪章运动请愿的图片,引

193、导学生对比二者在斗争方式与目的上的不同,理解早期无产阶级从盲目斗争发展到参与国家管理、维护自身权利。 3指出:人民要求普选权的斗争,说明民主意识的觉醒,尽管它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内,但客观上推动了欧洲民主化进程。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1梳理第一国际成

194、立后各国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说明第一国际推动工人运动由分散走向联合。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巴黎公社在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上作了哪些尝试?感受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民主权益的斗争精神。 3结合宪章运动以及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的史实,也可通过介绍五一节的由来,说明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通过不懈斗争取得一些民主权利,推动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3了解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民主运动的兴起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是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

195、程的重要动力。1以三三制原则为例,了解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2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产党的地位说明共产党在人民民主运动中起领导作用。 3比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和中国共产党自身民主建设,认识人民的斗争和人民政权自身的民主改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4指导学生制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大事年表,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5引导学生就某一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展开一次社会调查,把调查结果做成图表,并对调查结果做出结论性判断。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本模块着重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人物及

196、其主要活动的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知道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时间,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

197、度的主要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通过视频资料秦始皇陵兵马俑片断,感受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导入新课。 2对比战国时期形势图、秦统一图,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大势。 3注意联系历史必修(I)专题一的相关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4通过收集展示一些生动的事例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专制暴虐的个性品质,从而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及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和对后来历史的影响。 5通过具体史实或史料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98、。2列举“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通过电视剧贞观长歌或电影大唐玄奘的主题曲或精彩片断,导入新课。 2适当补充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对君民关系形成正确认识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突出唐太宗在用贤纳谏、轻徭薄赋、民族团结、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活动;收集体现唐太宗治国恤民的名言警句,以彰显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认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4.以“贞观之治怎样推动社会发展”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及文化教育等多层面引导学生分组探究。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简述康熙帝

199、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和设台湾府,抗击沙俄和签署尼布楚条约,征讨噶尔丹,册封班禅等;评价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借助相关影视片断或图片资料,也可通过设问,如“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等方式,导入新课。 2运用清朝疆域图,从不同地理方位或围绕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两个主题,归纳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与活动。3采用中西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或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视角认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康乾盛世”,全面评价康熙帝,以拓展思维,树立全球史观。 4对本单元涉及的三位帝王作类型的归纳,突出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200、的形成、发展、巩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形成对古代中国杰出政治家宏观上的共性认识。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创立儒家学说、兴办私学的简要情况;了解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及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结合历史必修()有关孔子与儒家的内容,在了解孔子生平重大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作孔子年表。 2结合和运用孔子的言论,侧重分析其“礼”、“仁”等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3引导学生收集孔子思想和主张

201、中至今仍影响社会生活的相关言论,并以孔子学院等现象说明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教学中可供参考的资源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研究期刊、“中国孔子研究院网”等相关网站。 5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养成“经典阅读”的读书习惯。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2知道柏拉图理想国的基本内容,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师承和突破,体会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1联系必修(I)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理想国的创作意图。 2引用波普“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

202、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评价,理解柏拉图在世界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作用。 3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制作哲学家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以一些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或名言名句,避免简单的知识罗列。 4.引用“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的继承与突破,了解其不懈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但要避免从哲学专业的角度过深地挖掘内容。 5引导学生比较本专题所涉及的东西方思想家在思索的问题、思考角度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别,树立多元的文明史观。 6可登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查阅相关资料。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

203、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1简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克伦威尔的历史功过;正确认识克伦威尔的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1引用克伦威尔传中“克伦威尔无论作为一名士兵或是一位政治家,都远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英国人要伟大得多。而他既是一名士兵,又是一位政治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将克伦威尔的活动置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突出他的主要政治活动及其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3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评价,也可通过提供材料,组织学生就“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手中的一把宝剑”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

204、实践标准方面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指挥大陆军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主持制宪会议并确立共和政体、就任总统及任内的主要活动;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感受其民主精神和人格风范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引用美国“总统山”或美元上的华盛顿头像等,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借助多媒体,选择典型故事和生动事例,展现华盛顿事迹,丰富人物个性,突出其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让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史实对“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的评价予以说明。 4引用华盛顿1783年和1796

205、年的两次“告别辞”,让学生感受他维护民主、不贪恋权势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大革命时期的军事成就、帝国时期的内外措施;讨论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解说它与拿破仑的关系,导入新课。 2按历史时期梳理归纳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3引用民法典的部分条文,结合拿破仑“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探讨其体现的反封建精神及公民平

206、等原则,认识其对欧洲乃至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法制建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4.可以“时势英雄”或“偶然必然”为主题,基于拿破仑崛起及败亡的主要史实,组织历史探究活动。 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推翻清王朝统冶、创立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播放辛亥革命等

207、影视片段,导入新课。2.联系必修(I)“辛亥革命”和必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孙中山的人生历程:立志求学、致力革命、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变、巨星陨落;了解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安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结合教材中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重大历史作用。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2.了解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基本主张,概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

208、,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1.播放电影圣雄甘地影视片断,了解甘地的主要事迹。 2.引导学生以列大事年表的方法归纳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3.结合甘地的主张及其主要活动,运用历史图片及相关文献史料,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4.援引相关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5.引导学生探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群众暴力运动之间的关系,或借助甘地的生命存在方式,以“人如何度过一生”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6.联系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领袖曼德拉、

209、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相关史实,分析“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历史影响。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2.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领导国民军击败希腊的入侵、签订洛桑和约、结束封建君主统治等史实;了解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评价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的贡献;认识土耳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的独特性。 1.借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参加“一战”、领导独立运动和担任总统推行社会改革三个阶段了解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运动的主要活动。2.以“凯末尔对土耳其的贡献”为主题,组织讨论活动

210、,主要从“独立之路”和“改革之路”两方面史实及“20世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和“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两个视角评价凯末尔。3.对本单元的主要人物活动进行归纳、比较,探究其共性和个性;理解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培养国情意识。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指导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创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意义、资本论的发

211、表及意义;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1.在专题导论中勾勒“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深化”两条历史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个人之间的关系。2.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精彩著述片段,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感受经典的魅力。3.指导学生以大事年表的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理论贡献进行梳理。4.适当补充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过程中一些温馨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真诚可贵,学会珍惜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5.通过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吸引力的话题式探究题,如“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

212、当代意义”等,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追求自由公正的现实意义。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2.简述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和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列宁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缔造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简述列宁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探索,认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了解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其理论指导意义。1.简介列宁的家庭状况,引导学生探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优秀学业成绩和坚毅性格养成的影响。2.指导学生绘制一

213、份以俄国为中心的欧洲草图,标注18871917年间列宁流亡的主要路线(地点)和重大活动,体会革命生涯的艰辛,认识实践与阅历对理论创新的重大作用。3.借助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一组镜头,使学生在感受历史巨变的同时领略领袖的风采,认识伟大人物在历史转折时刻的重大作用。4.指导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进行比较。5.引导学生关注列宁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理论著作,概括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认识列宁主义对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3.了解毛泽东领

214、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活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确立领导地位;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对其一生予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了解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活动:创建左右江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领导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并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1992年南方讲话。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体会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215、又一次历史性飞跃。1.联系初中及必修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回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活动,梳理毛泽东思想从产生、成熟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线索,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2.介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恰同学少年、长征、重庆谈判、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影视作品,直观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探究文艺创作与真实历史的关系。3.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能够从实际出发,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建国后他所领导的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活动却屡遭挫折”的议题展开讨论。4.选择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介绍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在欣赏诗词、书法

216、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作品所蕴涵的时代脉动。5.组织学生以课题小组的方式进行“毛泽东在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的社会调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6.选择千里跃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等典型战例为讲解重点,突出邓小平军事指挥艺术特点,辅以相关影视片段以增加直观性和生动性。7.开展“图说邓小平一生”的小组活动,在收集整理图片、配上文字说明、按照线索进行编排的过程中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邓小平的生平事迹。8.推荐阅读我的父亲邓小平和邓小平传,感受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9.比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识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建议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

217、集整理关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各种评价,对两位革命家进行比较研究。专题六 杰出的科学家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1.了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詹天佑主持建京张铁路、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理论等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1.本专题教学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有选择地介绍一些经典故事和案例,突出历史人物的特性。可以采取课前预先推荐阅读相关人物传记,课中穿插故事讲述,课后交流读后感的方式进行。2.以“中医存废之争”作为“李时珍”一课的教学导入,既让学生了解祖国医学曾经的辉煌以及诸多医学巨匠所付出的心血,又引导他们关注思考以

218、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运。3.通过李时珍连续三次参加乡试落榜和历经27年不懈努力完成本草纲目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会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4.结合本草纲目的内容,引导学生辩证历史地评价中国传统医学。5.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京张铁路设计施工的难度获得直观了解,感受詹天佑的才华、勇气及身体力行的精神。6.引导学生探讨詹天佑、李四光等近代留学生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激发其爱国情怀。7.从提问“新中国有哪些著名油田”入手,引出李四光及其所创立的地质力学,了解李四光对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贡献,认识地质力学理论对地质勘探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8.让学生动

219、手设计表格,归纳、概括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发现及其主要影响。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及其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完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了解爱因斯坦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推动作用,理解“科学改变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分析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相同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坚定求真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1.通过牛顿故居庭院的苹果树引出万有引力话题,追溯牛

220、顿的童年时光,以一些反映其勤思考、爱动手的典型事例引导、启发、激励学生。2.将牛顿的科研理论成果置于整个欧洲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理解近代自然科学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认识牛顿作为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奠基人的历史地位。3.比较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不同特点,分析其原因。4.联系科幻作品中穿梭过去与未来的热点话题,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其探求时空奥秘的热情,认识相对论的深远意义。5.设置课堂讨论题“相对论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牛顿经典力学彻底失去存在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地位。6.补充爱因斯坦推动原子弹研究及战后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运动的相关

221、史实,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战争及和平之间的关系,体会爱因斯坦珍爱和平、希望科学造福人类的赤子之心。7.以“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需要哪些基本素养”为题,让学生就本专题五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及其人生启示各抒己见,分析概括从事科学研究最需要的素质和品质,体会成功背后的艰辛。8.发动学生收集五位科学家有关治学研究或报效社会的名言警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编写一份历史小报,在班上进行交流。9.可邀请科研工作人员或物理学科教师举办科技讲座,阐明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理论发现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以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向。六、高中不同年级的具体教学建议按照高中历史课程

222、标准并结合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建议对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进行通盘考量和整体设计,相应实施和适当调整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历史教学策略。(一)高一历史教学建议针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差异,适应和培养学生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着重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策略上,形成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初中教学着重强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借助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以及“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着眼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认知、了解和掌握,尤其强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化功能。高中课程内容重新组合历史知识的体系,突破了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

223、系。它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了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时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它尽量避免了初高中历史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着眼引导高中学生提高和深化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能力和方法的养成。鉴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建议历史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坚持基于主干知识,引进课外显性的图文材料,多采用“问题教学”和“史料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224、问题,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充分利用初中已学知识并挖掘课程资源材料,以学术化、专业化方式拓展其视野和思维,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历史意识以及全球史观等新史观的形成,并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二)高二历史教学建议基于高一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历史学科性,即加大“专业性”“学术性”的力度,侧重历史学科能力与方法的训练与养成。着眼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高二全体学生要面临高中阶段的历史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因此有必要依托高中历史课程,并参照本年度的高中历史会考考试大纲,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与并适度增加相应的适应性练习。就侧重文科方向的学生而言,其未来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参

225、加高考文综背景下的历史学科考试。因此,从实现由会考向高考的目标转换而言,高二历史教学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其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要求也随之提高。建议应从高二、高三文科历史教学的阶段性、整体性以及学习目标的综合要求出发,为高三复习教学做好必要的铺垫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在高二阶段,除了教师继续指导学生以专题或通史重构和完善历史主干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坚持“问题教学”和“史料教学”的基本教学范式,逐渐加大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比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摆脱教材的束缚,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基准,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指针,拓展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考的深度。依照历

226、史学科四项基本能力的要求,由浅到深培养审读与提取,归纳与概括,理解与解释,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评价等不同层次的能力与相应的学科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审读和规范解答的良好习惯,为高三复习教学做好铺垫,谋求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这一阶段开展的选修课教学,建议应弱化有关具体知识的讲授,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史实的记忆与再现。需侧重于指导学生整理和应用所学历史主干知识,总结各专题的历史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以掌握有关学科学习能力与方法为主要目标。实现与近年高考有关选考部分的命题理念与考查方式的对接。(三)高三历史教学按照“能力立意”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展开全面复习,为学生迎接高考做好必要的准备。高

227、三复习教学是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教师为此投入许多精力也付出巨大艰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他们缺乏钻研进而真正理解新课程内涵,难于摆脱以传授知识模式下的传统教学习惯束缚,导致复习教学背离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以教材为中心,以教辅为依托”的教学方式普遍盛行;课堂教学缺乏知识整合,过程性内容讲述过多,且面面俱到;“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现象成为常态。教学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加题海战术,没能把学科知识与要求学生理解的概念、学科技能以及基本思维作为整体来设计、考量;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科技能的掌握以及思维的养成需要较长的实践、训练的养成过程。有鉴于以上常见现象与问题,提出下列高

228、三复习教学的具体建议。1.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团队协作从整体上看,我省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视野以及相关的学科素养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尚有差距。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高考特点,面对许多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和新问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因此,要应对新高考改革的严峻挑战,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进修,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吸收不同教学理念,了解新的史学观点和学术成果,拓展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把握高考命题趋势,运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科学历史观重新审视课程内容与内涵,有效指导高三复习教学。就强化教师

229、的专业素养而言,除了需要加强阅读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历史学术论著,尤其要关注刘宗绪、杨宁一、朱汉国、马执斌等专家学者的论著,也需要坚持阅览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问题参考和中学历史教学等历史专业刊物的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还可以通过雷新勇、刘芃、聂幼犁、黄牧航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学习和了解命题常规知识与考试测量的技术。学校以及教研部门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使教师的困惑与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彼此的教学经验与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此外,教师还应自觉树立合作意识,加强校内集体备课和区域教研交流,激活和构建学科的教研气氛。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力量,强

230、化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整体提升复习教学质量。2.研读国家课程与考试的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重视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这些文本的指导作用。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确实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能力要求;用文明史观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立足史学前沿的、科学的学科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学科培养导向,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体现的是从学科知识(重要史实、概念理解、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到学科技能养成(历史维度的思考、历史论证

231、能力的培养和“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再到学科素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球意识等)的教育思维分层。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反映了高考选拔需要的价值取向,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如果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两个法规文本确定的目标(学习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行比较,可以这样理解:学习目标反映的是培养理念,是学科素养。目的是培养学

232、生学科技能的掌握,强调运用和调动历史知识与历史概念,进行阐释、分析、归纳、评价等多角度思维;考查目标体现的是能力落实,是选拔要求。目的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落实,追求对历史思维和学科技能测试的规范与精确。二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一致的。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对高三复习备考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也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应试技能的分层训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即将颁布的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提升发展为“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强调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强调历史特定的思考维度,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

233、历史、判断不同的历史表达,强调“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更为一致。因此,教师要了解高考试题是如何进行 “能力立意”,就必须认真钻研考核目标要求,才能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教学资源和典型题例,避免或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比如第一项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三个层级中从理解图文材料到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再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理解形成综合性解读,要求和指向非常具体,对考生获取信息的整个思维过程与层次界定得非常清晰。而第二项能力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对学科知识也不再模糊。依据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及其对应的历

234、史解释、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在“辨别”、“理解”、“说明”、“论证”等行为动词的界定下,对客观的历史事实与主观的历史分析加以区分,凸显历史学科特性,充分体现 “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第三项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则强调了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第四项要求“论证和探讨问题”是高考学科能力测试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标。即运用多种学科技能分析基本观点、认知方法和判断评价等多维度的学科技能。教师们理解了这些测试要求后,再去对照这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就能明白高考试题借助新材料设置情景进行能力考查的特点,就能更有针对性的利用教材、教辅进行备考复习。3.依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35、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在明确高中新课程理念及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分析学习内容要求中各“学习要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与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并在复习教学中予以落实,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真正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从高考试卷历史试题来看,重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

236、,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根据学情进行相应层次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突出侧重点,避免基于经验的面面俱到。多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活化思维。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重点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结合案例强化分析、论证相关能力和归纳、论证等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帮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和“猜题押宝”,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把历史知识学活、用活,内化为历史学科

237、思维方式与相关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素质的培养。4.关注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的梳理和整合由于历史课程标准专题内容中外历史分编,时序上知识内容重叠反复,地域上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时序性、联系性、可比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梳理历史知识,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以及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等,形成简约而清晰的历史线索。对于新课程删减或设置在选修部分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洋务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内容,作为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可

238、参照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必修模块复习教学中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模块的内容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复习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其次,注重“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归纳材料信息的方法;掌握课程标准

239、中的核心价值观;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转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5.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必修与选修模块在课程目标和考试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必修模块是通识内容,选修模块则是基于必修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因此,应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立足于必修模块,兼顾选修模块。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但选修内容通常不体现在必修模块的命题中。从高考预设与实测的难度来说,选考题难度通常要大于必考题。对此,教师要注意适度把握好二者间的有机联系,在

240、帮助学生建构必修历史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对选修部分的教学可采取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研讨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运用“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学科方法。6.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构建三轮复习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三轮复习的内涵发生了相应变化。总体而言,第一轮侧重专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模块专题);第二轮侧重通史,遵循考试大纲的知识体系(通史);第三轮侧重补缺补漏和强化提高。具体操作建议如下:第一轮复习可按专题或单元进行主题复习。把一个专题或单元作为整体,紧扣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根据教材体系循序渐进地复习。主要目标是夯实专题(单元)基础知识,系统

241、掌握专题(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合理建立专题(单元)知识结构,有序培养通史能力,并通过训练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意适时、适度建立三个模块间的横向联系,并将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机嵌入必修模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意识。要特别注重把复习教学与高一、高二的常规教学区分开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知识体系,加强对历史概念、阶段特征、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线索)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第二轮复习按考试大纲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复习。应立足考试大纲,

242、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单元,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同时渗透考试大纲能力考核目标要求的训练与运用。本轮复习可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以下两种复习方案。第一种方案:参照考试大纲体例,必修模块按照古今、中外编排顺序进行复习,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第二种方案:中外结合,完全按照时序进行复习,即按古代史(世界中国)、近代史(世界中国)、现代史(世界中国)顺序进

243、行复习。应依据考试大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整合,既兼顾原有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又强化了通史知识体系。复习中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二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当然,本轮复习仍要注意与选修模块的有机整合。同时,要针对具体考点进行知识扩展。第三轮复习是对第一、二轮复习的巩固与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总体任务是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多元化,为复习应考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轮复习阶段的教学基本策略主要有:(1)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纵横向之间的联系按照整体史、全球史、

244、文明史、现代化范式等历史观,结合当前的时代热点、主题等,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梳理、重组、整合。以近代“五口通商”为例,把它放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背景里去看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我们还可以把它“合并同类项”,将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与当前的对外开发从历史背景、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异同点。这样,把以往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从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知识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245、系,可以拓展知识广度、深度,提高综合能力。根据学情进行相应层次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突出侧重点,避免基于经验的面面俱到。多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活化思维。重点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结合案例强化分析、论证相关能力和归纳、论证等方法的教学。(2)回本归纲,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从高考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识”、“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然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246、。知识水平直接关系着能力水平。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师生依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就是历史课本,复习应考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大纲。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回本归纲,查缺补漏,强化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掌握。指导学生整理第一、二轮复习的笔记以及试卷,依据历史考试大纲回归课本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来仔细认真地查缺补漏。反思当初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暴露的问题,吸取教训找出对策。教师针对学生在口答、作业、考试等环节暴露出来的薄弱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与强化训练夯实基础,真正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3)强化审题与解题的指导,提高

247、第三轮复习的针对性对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归类分析,不论是知识方面的历史概念问题、阶段特征问题,还是理解方面的综合分析问题、比较论证问题,或抑是应试过程中的审题错位问题、答题规范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利用课堂进行针对性教学力求解决。首先,不妨关注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附卷。可用近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为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阅读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领悟命题指导思想在具体试题中的体现,掌握“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叙述有理”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提高解答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248、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版),可以用自己命制试题或者引进、改造外来试题的方式,围绕主干知识提供大量的新材料,构建新情境,指导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完成试题情境与所学知识的对接。第三,加强审题、解题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强化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作为重要事项抓紧抓好。在审题、解题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按照设问的程序、结合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对于巩固和提高第三轮复习的成效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7.充分发挥讲评课的诊断、纠错、提高功能高三复习离不开测试,而测试之后一般都要讲评,包括专题、综合、模拟等在内的测试卷

249、讲评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与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说:平时的教学与复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途径;考试是测量学生认知水平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而试卷讲评则是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求提高教与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环节,是连接平时教学与测试的桥梁。调研显示,在复习教学中存在各种名目的频繁考试,以考代学、代教的现象。由于对考试的功能、理论以及评价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此类考试基本上缺乏科学和精心设计,缺乏诊断功能和指导意义,徒增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收效甚微。许多教师忽略了讲评课的功能与目的,流于单纯地讲试题或是解释答案的“圆题”,极大的影响了复习效果。高效的

250、讲评课至少要重视三点:第一是诊断,即根据测试目的对全体学生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已经过关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是纠错,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对典型错误进行重点评述,通过修订、讨论、或教师的指导对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案;第三是提高,即通过试题的剖析来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类型试题的理解、掌握解题的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考生在练习订正和试卷考后分析中判断自己的能力缺陷,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复习方式、方向,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从而提高应试能力。8.提高基于主干知识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从历史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思路

251、与规律、题型与技巧、发散与变化等方面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平时的复习教学,任课教师在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前提下,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在高考试题中,不同的设问代表了命题者对考生不同层次或多个层次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只有了解试题要求的具体指向才能有的放矢的解答。要让学生完成试题的准确解答,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向性示范或演示。对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归类分析,不论是知识方面的历史概念问题、阶段特征问题,还是理解方面的综合分析问题、比较论证问题,或抑是应试过程中的审题错位问题、答题规范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利用课堂进行针对性教学力求解决。最好的解决

252、问题方式是专项训练,教师依据高考试题的要求和考生复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情形,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或测试,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意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独特性、有意义的问题视角,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思路,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对历史学科四项“考核目标要求”的训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引导学生提高新课程的学习能力,鼓励大胆质疑探究,参与讨论,提高学科思维品质,要强化审题方法、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合所学知识和反思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策。教师评点应重视正误对比,防范重蹈覆辙;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思维;推出原题变式,增强应

253、变能力;呈现思维过程,训练解题能力。9.联系社会生活,提升历史感悟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教学要求也强调“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国卷长期坚持彰显史学的社会功能与教化功能,特别强调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以及古今中外问题综合对比。基于上述历史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以及新高考的考查取向,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关注书本,转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关注未来。同时,坚持“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杜绝向学生灌输历史结论。多提供与现实相关的开放性历史材料,在教师示范和指导下,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审读、分析材料,体验历史、评价历史和感悟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