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非尖子班)命题:张红娇 罗林贵 组题:裴卓烈 审题:曾晓凯 2012.10.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自然界中某个量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个量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表示某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则是恒定不变的B.若表示某质点做平抛运动的速度,则是恒定不变的C.若表示某质点的动能,越大,则质点所受外力做的总功就越多D.若表示某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则是恒定不变的2如图所
2、示,一个轻质光滑的滑轮(半径很小)跨在轻绳ABC上,滑轮下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今在滑轮上加一个水平拉力,使其移到绳BC部分处于竖直、AB部分与天花板的夹角为60的静止状态,则此时水平拉力的大小为( )A. B. C. D.3在电梯中,把一重物置于台秤上,台秤与力传感器相连,电梯从静止加速上升,然后又匀速运动一段时间,最后停止运动,传感器的屏幕上显示出其受到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梯在上升阶段经历了的加速上升过程B.重物的重量为C.电梯的最大加速度约为D.电梯的最大加速度约为F(a)Oa(m/s2)F(N)6-624-2-4(b)2030104如图(a)所
3、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随外力F变化的图像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A.物体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斜面的长度 D.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5由光滑细管组成的轨道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距离水平地面高为H的管口D处静止释放,最后能够从A端水平抛出落到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落到地面相对于A点的水平位移值为B.小球落到地面相对于A点的水平位移值为C.小球能从细管A端水平抛出的条
4、件是H2RD.小球能从细管A端水平抛出的最小高度6将一个物体以某一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物体A.刚抛出时的速度最大 B.在最高点的加速度为零C.上升时的加速度等于下落时的加速度 D.上升时间小于下落时间 7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改用大小为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A、 B、 C、 D、8、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角的力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角的力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和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
5、动摩擦因数为A. B. C. D.1-9、右图是滑道压力测试的示意图,光滑圆弧轨道与光滑斜面相切,滑到底部B处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其示数N表示该处所受压力的大小,某滑块从斜面上不同高度h处由静止下滑,通过B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N小于滑块重力B.N大于滑块重力C.N越大表明h越大D.N越大表明h越小图410、如图所示,放在固定斜面上的物块以加速度a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若在物块上再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则()A.物块可能匀速下滑 B.物块仍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C.物块将以大于a的加速度匀加速下滑 【本资料来源: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D.物块将以
6、小于a的加速度匀加速下滑班级: 姓名: 考号: 吉安县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答题卷(非尖子班)2012.10.3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第卷 非选择题(共60分)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11、如图甲是利用激光测转速的原理示意图,图中圆盘可绕固定轴转动,盘边缘侧面上有一小段涂有很薄的反光材料当盘转到某一位置时,接收器可以接收到反光涂层所反射的激光束,并将所收到的光信
7、号转变成电信号,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乙所示) 若图乙中示波器显示屏上横向的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2.50103 s,则圆盘的转速为 r/s.(保留3位有效数字) 若测得圆盘直径为10.20 cm,则可求得圆盘侧面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cm.(保留3位有效数字) 12、右图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探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本资料来源: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 平衡
8、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的点 按住小车,在小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 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列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 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1,s2,.求出与不同m相对应加速度a. 以砝码的质量m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m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与m应成_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 完成下列填空:() 设纸带上三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s1、s2和s3
9、.a可用s1、s3和t表示为a_.下图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1、s3的情况,由图可读出s1_mm,s3_mm,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 a_m/s2.() 右图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小车的质量为_密 封 线三、计算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3、在水平的足够长的固定木板上,一小物块以某一初速度开始滑动,经一段时间t后停止现将该木板改置成倾角为45的斜面,让小物块以相同的初速度沿木板上滑若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小物块上滑到最高位置所需时间与t之比为多少?14、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
10、下沿水平面作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g取10m/s2,求: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运动摩擦系数; 水平推力F的大小; 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15、质量为0.1 kg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v t图像如图所示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的.设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取g10 m/s2,求: 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的大小; 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h.16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小物块用轻绳连接,绳跨过位于倾角30的光滑0斜面顶端的轻滑轮,滑轮与转轴之间的摩擦不计,斜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第一次,悬空,放
11、在斜面上,用t表示自斜面底端由静止开始运动至斜面顶端所需的时间;第二次,将和位置互换,使悬空,放在斜面上如果,求自斜面底端由静止开始运动至斜面顶端所需的时间为多少?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非尖子班)参考答案2012.10.3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BDABBCADBCBCC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11. 90.9 r/s、1.46cm【本资料来源: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12、12、12、(1)等间距线性 (2)() 24.2(23.924.5)47.3(47.047.6)1.1
12、6(1.131.19) () 解析 (1)若小车匀速运动,则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位移相等,所以打下的点是均匀的小车和砝码受到的拉力等于小盘和物块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车和砝码的加速度a,m,可见m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2)()根据逐差法,s2s1sa(5t)2,s3s2sa(5t)2,所以s3s12s2a(5t)2,得a. ()从关系式m可以看出,m图象的斜率k,所以绳子拉力m0g,图象纵轴截距的意义是b,则M.三、计算题(共4题,共40分)13、木板水平时,小物块的加速度,设滑行初速度为,则滑行时间为;木板改成后,小物块上滑的加速度,滑行时间,因此,A项正确。14、解析: 设物体做匀
13、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初速度为、末速度为、加速度为则设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F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联立得: 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初速度为v10、末速度为v1、加速度为a1,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联立得: 解法一: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得解法二:根据vt图象围成的面积,得15、(1)设弹性球第一次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1,由图知a1 m/s28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1故fm(ga1)0.2 N【本资料来源: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2)由图知弹性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14 m/s,设球第一次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2,则v2v13 m/s第一次离开地面后,设上升过程中球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mgfma2得a212 m/s2于是,有0v222a2h解得h m.16. 第一次m1gm2gsin(m1m2)a1 设斜面长为l,则有:la1t2第二次, m2gm1gsin(m1m2)a2la2t2 又 联立解得: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