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7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
2、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
3、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
4、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
5、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
6、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
7、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答案】1C2D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是“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的表述错误,原文举例鲁迅是想表达鲁迅作品里“有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项“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的理解曲解文意,原文只是假设;C项“这是进
8、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是说“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的表述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二)文本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金 涛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
9、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
10、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
11、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写历史
12、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
13、,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
14、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5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6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答案】4A5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6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
15、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严歌苓十分敏感”的表述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C项强加因果,“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的表述因果关系不当,“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5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对题干所提供的“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这句话也即文章的标题分解为两个层面作出分析。严歌苓说“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
16、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表现了“在历史中追问”,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严歌苓说“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表现了“在创作中燃烧”,严歌苓是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的观点出自最后一段,可在该段提炼原因。既然“不能高高在上”,就要贴近大众,吸引读者,扎根生活。围绕这几个要点在最后一段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三)文本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谭木匠墨中白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
17、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
18、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望着
19、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老谭
20、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这”跳山彪一脸怀疑。“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
21、。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
22、,全出自她的手哩!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
23、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8小说中设置白知府这个人物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9请简要分析老谭的女儿(小女孩)的形象特征。【答案】7AD8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
24、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9有男儿气概(勇敢无畏)。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
25、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的界定错误,“多个悬念和传说”体现了传奇小说的特点。C项“圆滑”的理解偏颇,小说对“老谭”的情感倾向是赞扬。E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的表述拔高主题,无中生有。8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白知府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在故事的中间出现,所起到的作用可从烘托主要人物谭木匠的形象,引出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故事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等方面思考。9本题考查欣
26、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要能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并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老谭的女儿敢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表现了她“勇敢无畏”,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表现了她“医术高明”,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她的手,表现了她“心灵手巧”等内容是答案要点。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宁国推官。征授南京御史。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奏请建国本,简阁臣,补言官,罢矿税,不报。山西巡抚魏允贞为税使孙朝所讦,吾弼乞治朝欺罔罪。广东税使李风干没,奸人王遇桂请税江南田契,
27、吾弼皆疏论其罪。时无赖子蜂起言利,廷臣辄连章力争,帝虽不尽从,亦未尝不容其切直。雷震皇陵,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寻复言;“陛下孝敬疏于郊庙,惕厉弛于朝讲;土木盛宫苑,榛芜遍殿廷,群小横中外,正士困囹圄;闾阎以矿税竭,邮传以输鞔疲,流亡以水旱增,郡县以征求因;草泽生心,衣冠丧气;公卿不能补牍,台谏无从引裾。不可不深察而改图也。”末言礼部侍郎郭正域疾恶严,居己峻,不可以楚事弃。先是,楚假王议起,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举朝无敢留正域及言楚事者,吾弼独抗章申理,而御史林秉汉以楚宗人戕杀巡抚,亦请详勘。且言;“王既非假,何惮于勘?”吾弼、
28、秉汉遂为一贯等所恶。会梦皋京察将黜,遂讦秉汉为正域鹰犬,语侵沈鲤、杨时乔、温纯。秉汉坐贬贵州按察司检校,而梦皋得留。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居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召为大理右丞。齐、楚、淅三党用事,吾弼复辞疾归。熹宗立,召还。屡迁南京太仆卿。天启五年为御史吴裕中劾罢。(节选自明史朱吾弼传)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B.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C.大学士赵志皋弟
29、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D.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B.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C.闾阎,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不再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
30、扑地,钟鸣鼎食之家”。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吾弼身为御史,恪尽职守。赵学仕贪污受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他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B.朱吾弼敢于直谏,为国尽忠。雷击皇陵一事发生后,他接连上疏,语气恳切,指出朝廷内外存在的弊端,希望皇帝深入审查。C.朱吾弼不惧权贵,坚守正义。首辅沈一贯排除异己,朝臣们明哲保身、不敢谈论相关事情,惟独朱吾弼直
31、接上疏申明义理。D.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因诋毁沈一贯,遭停俸,于是辞官;后齐、楚、浙三党执政,他又辞官;最后被弹劾免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2)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答案】10C11C12D13(1)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2)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32、本句是对传主朱吾弼简介后,直接介绍人物事件,没有明确的语境,但考生可以依据句意进行分析,“赵学仕任南京工部主事,因贪污受贿败露。南京刑部因赵志皋的缘故,从轻治罪”。再联系一些标志判断,由“南京工部主事”“南京刑部”“饶州通判”“吾弼”等专有名词,“败”“故”“罪”等实词判断C项正确。1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不再指房屋建筑”的表述错误,“闾阎”也指房屋建筑。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的表述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朱吾弼前两次是主动辞官。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能准确
33、找到赋分点。如(1)句“廷”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朝廷上”;“次第”解释为“依次”;“更始”解释为“重新开始”。(2)句“阴”解释为“暗地里”;“左右”是词类活用,可解释为“袒护”或“帮助”;“嗾”解释为“教唆”或“指使”等都是得分点。当然词达句顺,句意明确也是赋分的关键。(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野泊对月有感周 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
34、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35、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AD15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解析】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律诗属于古体诗的一种”的表述错误,“律诗”是近体诗,或称“今体诗”。D项“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的理解错误,“斗柄阑干洞庭野”是静景,“角声凄断岳阳城”是动景。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在后两联表达的情感不仅要依据诗句,还要结合注释,本诗约作
36、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由此,“客泪”“归心”表现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行朝”的注释,“盗贼纵横”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_,_。(2)且放白鹿青崖间,_。(梦游天姥吟留别)(3)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_?_。【答案】(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须行即骑访名山(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语文名句默写中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景提示写出语句。要注意“鹂”“骑”
37、“愁”等易错字。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借重的一面。奥巴马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
38、远的意境。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顺风吹火”是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在句“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的语境中使用正确。“釜底抽薪”是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句“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的语境中与句意矛盾。“落拓不羁”是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在句“有人花钱买岛”的语境中属于不合语境。“判若云泥”是形容差别大,在句“女子三大球的收入”的语境中使用正确。“苦心孤诣”是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
39、苦心;符合句的句意。“卓尔不群”是形容人的才华卓越,在句“形容上海”的语境中属于用错对象。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B.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D.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答案】D【解析】A.
40、语序不当,“对孩子”挪到“从小”前面。B.搭配不当,“速度”与“扩大”不搭配。C.句式杂糅, “受等因素的影响”与“造成的”杂糅。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_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_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_生活的细小咀嚼,_散文还会有它沉甸甸的分量吗?还会有它宏阔的天宇吗?A.既然从而因而和所以B.如果甚至因而和所以C.因为和所以乃至那么D.如果甚至而乃至那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起码的思想含量”是“精神的攀沿”的进一层表述,所以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生活
41、的细小咀嚼”是“拒绝”的表现,而二者存在递进关系;最后一空和第一空形成假设关系。综合判断D项恰当。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种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就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所以,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答案】每个器官都有严格的分工遇到合适的条件仍可再生这个细胞就能变成一株植物【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洁、连贯的能力。由处上
42、下句可知,此处是把植物和动物进行对比,由文中“植物体联合体”可知,植物体松散,是个联合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动物的器官是有严格分工的;处前面说“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面又举“枯木逢春”的事例,可知,植物在这种情况下是仍可生存的,处结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处前面有“枯木逢春”的事例,又说“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后面又有“可以分化出根茎叶”,由此可知,处应填入这个细胞是可以变为一株植物的。21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晚间10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影视科普体育新闻综艺播出比重19.5%14.6%13.7%15.5%9.7%收视
43、比重21.5%8.5%15.1%19.7%23.4%(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这些结论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你对此做何评价?【答案】(1)科普与综艺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差悬殊;影视、体育等休闲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对均衡。(2)整个社会比较浮躁,重视娱乐化、轻松化。大家不喜欢严肃具有思考性的节目,可以倡导观众关注实事热点,不要过于追求娱乐化。【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表文转换要能够读懂表格中的数字比例及其关系,然后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信息。题干要求不得出现数字,那么考生在总结概括时要突出重点。(1)问要求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由表格看,
44、科普与综艺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相差悬殊应是答案要点。(2)问要求根据结论分析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作出评价,可依据结论从社会心理浮躁,重视娱乐化的角度作出分析。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很多人有收纳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也要买来存放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轻易舍弃,更何况还有长辈在耳边提醒“东西没坏就别扔”“这东西该留着”于是,各种物品充满生活空间。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创作出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断”就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即脱离对物
45、品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袋。【答案】无【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要能理解两则材料的辩证含义,第一段材料的重点是人们习惯留下各种物品,结果生活的空间被填充得满满的;第二段材料通过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创作出的“断舍离”整理术表明有些东西要敢于放弃。对比分析之后可提炼立意;敝帚自珍不是错;收纳自己不需要物品,是对物品价值的珍视;收纳存储可以充实回忆;以真正的需求为中心;随时清理心中的负面内容,保留积极的内容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