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闲愁,离愁!哀愁,浓愁!历经波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 走近李易安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意字音:冠(gun),捻(nin),簇(c),济(
2、j),鬟(hun)二 初读感知:1 全文感情基调?悲三 品鉴体验:全文蕴含着浓郁的悲情,却妙在无一“悲”字,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此文!2 上片分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1)写了什么?(2)表达了什么?(3)怎么表达?落日晚霞孤苦无依绿柳笛声兴趣索然良辰美景忧心忡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三 品鉴体验:3 下片分析(1)作者在昔日元宵佳节的兴致如何?哪个字最能体现?为什么?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
3、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2)作者通过回忆对今昔元宵节进行了对比,这种手法在文中哪里还有体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情愉悦,兴致盎然。“争”生动的写出了当时女子精心打扮,莺歌燕舞,互相比美的热闹景象。昔日乐与今日悲;他人乐与我伤悲;故国之思,盛衰之慨,身世之悲!三 品鉴体验:4 各抒己见你觉得哪处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情?为什么?三 品鉴体验:四 全文小结:国破家亡的巨大痛楚,使这首词所体现的悲叹已然超越了词人的个人身世,自然而然的就带上了当时社会遍地是哀鸿的时代印记,同时也反映了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共同悲愁。我们看到的
4、是词中这一深刻主题的表达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平铺直叙,也不是大声疾呼与控诉,而是在作者细腻敏感的叙述中,在充满温情的回忆中,在历经沧桑的慵懒中娓娓道来。词人在饱经忧患后,深沉内敛,在此词中表现出了不逞才而才自现,不华丽而丽自生。这就是晚年李清照,能曲尽人意,却又发人深思在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中为我们展现了家国无依的深深悲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5、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五 复读升华: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1),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2)。香尘暗陌(3),华灯明昼,长是(4)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5),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6),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7)。江南无路(8),鄜州(9)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10)无寐,满村社鼓(11)。永遇乐(1)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2)前度遽(j)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遽,急,仓猝。前度,指前一次;上一回。(3)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香尘,指芳
6、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陌,街道。(4)长是:时常;老是。(5)断烟禁夜:断烟,指断火、禁火。禁夜,禁止夜行。(6)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7)缃(xing)帙(zh)流离,风鬟(hun)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8)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9)鄜(f)州: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后始专作鄜州。在今陕西省延安地区。现作“富县”。(10)残釭(gng):油尽将熄的灯。(11)社鼓:旧时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2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六 拓展阅读:七 作业:1 在南宋的元宵节中李清照心情低落,无心赏玩。思考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对她说什么?形成两百字左右的文字。2 搜集整理南宋词人关于家国情怀的词句,选出其中的一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形成文本,并在组内交流。再见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