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工作单位:授课年级:高一授课教师:有教无类翻译课文子曰:“有教无类。”“无类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包含哪几层意思?一、不分身份、
2、地位均要教育。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二、不管智力、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不管智力、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打破了教育为贵族所设置的禁锢。哪些方面促使孔子产生“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赏析评价一、孔子的一、孔子的仁爱仁爱思想。思想。“厩焚,子退朝,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二、孔子对二、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的认识。“性相近,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也”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翻译课文中人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
3、,一般人语:语:告诉上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理念?赏析评价因材材施教本则中孔子强调要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惑:迷惑,糊涂。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进:(动作使动)使前进。兼:胜过,超过退:(动作使动)使后退。翻译课文2.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行之?何其闻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有父兄在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
4、行之。赤也赤也惑惑,敢敢问。问。”子曰:子曰:“求也求也退退,故,故进进之;由也之;由也兼兼人,故人,故退退之。之。”本则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原则-因材施教。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赏析评价同时,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孔子是如何施行“因材施教”的?赏析评价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3、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翻译课文 3.子曰: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启:开导,启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隅:墙角,指一个方面。不复:不再次去教他。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这一则表现出“启发诱导”的教学理念。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利用到任何方面。”资资料料补补充充翻译课文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欺骗、蒙蔽殆:危险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学理念?孔子非常重视培养弟子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即“学思合一”的教学理念,应该在广博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教学才能取得成效。学生常说“老师不理解我们”,老师常说“学生不懂事”。针对这个现象,请你各取角度进行讨论,阐明观点及理由。延伸探究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你想怎样教育学生?延伸探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