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
2、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
3、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
4、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
5、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
6、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
7、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沈璋字之达
8、,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
9、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节选自金史沈璋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B.招亡/抚存/璋
10、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
11、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12、。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
13、陕县西回京时作。咸阳:即都城长安。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3)在阿房宫
14、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乙 选考题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人影许锋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
15、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
16、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
17、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18、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
19、题。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E 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6分)(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潘剑冰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
20、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
21、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22、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23、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
24、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
25、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6分)(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
26、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6分)(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8分) 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O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皇的花相比,不过是_,不值一提。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A.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微乎其微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C.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
27、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B.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 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C.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D.周五下午,校学生会成员围绕“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 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_,_,_,_,_,
28、_。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A. B. 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中国文人的狂言狂事,数也数不清。但细分文人之狂, ,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才狂,不难理解,也可以说一般文人都恃才而狂,是性情之狂。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 。当
29、然,我们不能片面否定文人之狂, 。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人的狂性情,怎么看,也都是中国文脉里一道别样的风景。17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标识,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个字。(6分)六、写作(60分)18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一次,游客的造访竟意外遭到了委婉而又断然的拒绝。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游客沉思半晌才若有所悟:怕是只有
30、在雨蒙蒙、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后。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也不清楚。两个小时以后,游客如约而至。等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地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是雨后初晴美景。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A 2、C 3、B 4C 5A 6C7. (1)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惟独沈璋没有参与夺取;只是运载数千卷书回去。( “平”解释为“攻下”,“赀货”解释为“钱财”,“惟”解释为“只”。)
31、(2)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饿的人,收葬野外横陈的死尸。(“至”解释为“到”,“招复” 解释为“召回”“逋逃”解释为“逃亡”。)8.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3分)“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9. 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优;(2分)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
32、达了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10、(1)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1、参考答案:(1)C, 3分;B,2分;A,1分。(A,小说开头并非要强调出生的卑微和苦难;D,奶奶和母亲是不一致的,奶奶自然希望“他”过来,但情非得已;E,父亲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是“他”。)(2)“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的奶奶(或者是爷爷奶奶)。(2分)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却不能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4分)(3)视角独特:小说中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
33、爱抚而成长的故事,从婴儿的角度观察、反映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讲究“小小说空白与神秘”(或者答“留白”):小说以“人影”为题,并着力塑造了这神秘形象,但直至小说结尾也未交代“人影”是谁,制造了叙事上的空白和神秘,体现了小小说的文体魅力和阅读情趣;设置悬念,构思精巧:小说中以婴儿视角进行叙述,隐去“人影”的真实身份,悬念迭起,结尾仍然没有解开谜底,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特点1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6分)(4)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父亲在部队不能经常在家,母亲与爷爷奶奶关系淡漠,不让爷爷奶奶接触孙子,并且婆媳矛盾也导致夫妻之间的
34、矛盾;讴歌了那种长辈对晚辈无私、温暖、天然的不求回报的隐忍大爱:文中的“人影”在母亲离开之后给予孙子的疼爱让人动容,但平时却不能真实流露出来,甚至于要刻意伪装,但这种爱温暖了主人公的一生,也浸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小说中以婴儿的视角在朦朦胧胧当中写出对于祖辈之爱的回忆和珍惜,表现了追求和谐善良的家庭关系的良好愿望,呼唤家庭关系中逝去的真情、亲情。(一点4分,其中主题2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8分)12、(1)参考答案:D项3分,B项2分,E项1分,A、C不得分。答案解析:A项错误,遗漏了原文“及其现代意义”等信息。C项错误,原文是“钱穆以这样最
35、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宣布”。E项钱穆之所以在香港这个殖民地上办学,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根本原因是借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青年人具有精神支柱,别忘了要做中国人。(2)参考答案:1、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2、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文的水电费催缴单;3、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4、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3点即可得6分)(3)参考答案: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书斋岁月,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重铸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广大民族灿烂文化;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表现了钱穆先生一生奔走大陆、香港、台湾,却始终
36、不忘故土家园的情怀。这样一副挽联,是对钱穆一生最为深情和较为准确的概括。(上下两联的分析各3分,共6分)(4)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以下答案任选一个即可,如两方面都谈到,酌情给分。钱穆的思想和观点值得肯定。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体现的是经世救国的责任心。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守和捍卫本民族文化,比如穿中式服装,起名要用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例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为自己的产品起外国名字,这就是一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体现。钱穆的思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有其特定的时代
37、背景,但世界在发展,文化也要有交流发展,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精华。比如他坚持使用汉字,现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完全不懂不看英语也不行。(观点2分,结合全文分析2分,联系现实举例并分析4分,共8分)13. A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强调不足道;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一般用于数量的比较;微乎其微:形容非常鈿小,极其有限,亦指极微小的事物,强调数量少.)14. A(B.不合逻辑,应改为“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而言并不陌生”;C.成分赘余,“聆听”含有认真听的意思;D.句式杂糅;应为“围绕的主題”
38、,或“以.为主题”。)15. C(句中的“外部因素”和句中的“内部动机”是对应的,所以应为,故排除B、D,句从心理学的自我 知觉理论对此效应的解释,故句应该在的前面,所以排除A。)16、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体现(1分)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2分,此处可与答案不同,表述合乎语境,句子结构一致,可酌情给分)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2分)17、该标识由数字“70”,时间“19452015”,和平鸽,“V”字型长城图案构成。(2分)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组成的标志性符号,衬以“V”字型长城图案,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祝,也代表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
39、,共同抗敌。(2分)五只和平鸽,表现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2分)18、作文:写作思考:这是一则叙事性的材料。读完材料,我们会对当下社会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为何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的浮躁风气盛行,为何“山寨”行为大行其道,拍抗日“神剧”、砸车及谩骂就是爱国吗?寻求强盛之路的中华民族应靠什么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材料给人们的主要启示是做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立意:(1)从古茶园的角度:茶园之所以能够从古走到今依然享有盛名,是因为它一直秉承的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由这个角度来谈谈产品如何才能畅销不衰,品牌怎样才能建立,企业如何才能生存,国家如何才能强盛等问题。(2)从和尚的角度:标准不能随便改变,追求始终如一,做事力求完美,绝不敷衍,执着尽力。(3)从古茶园不收门票、小费角度:不功利,不为利,保持初心,做事应守,不为俗世改变。(4)从看待日本国的角度:日本民族的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引发我们的思考。要防止日本的各种侵略,就必须以更认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克服我们民族中不可忽视的敷衍、投机、急功近利的劣根性,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偏、离题:1、中国和尚与外国和尚的对比:中国和尚(例释永信之流)开公司,外国和尚不收钱2、游客坚持到底,终于得以看到美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