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1 ,大小:501.50KB ,
资源ID:1450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504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10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10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主要表现】 (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

2、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第27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应学生用书第163页)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2018全国卷,34:从经济危机期间工人工资的降低考查经济危机加深(2)2014全国卷,34:

3、通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繁荣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3)2013海南卷,19:从美国消费不足考查经济危机的原因1.高频考点:本考点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均有涉及,但最近两年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考查较多。2.教材空白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3.备考策略:(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很多高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考生联系自由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混合经济等经济政策,整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史。(2)通过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比较,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的异同,另

4、需注意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联系。(3)近几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考查较多。要特别关注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制度、新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1)2015全国卷,34:从社会保障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2)2015海南卷,19: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美元贬值(3)2013全国卷,31:从对胡佛干预经济的借鉴考查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17全国卷,35:从尼克松政府的措施考查凯恩斯主义的失灵(2)2016全国卷,40:从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3)2016海南卷,23:从三大产业比值变化考查战后资本

5、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4)2015海南卷,20:从法国和美国工业、农业领域不同状况的对比考查20世纪5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5)2014海南卷,22:从1990年“全球化”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标语考查西欧经济逐步走出“滞胀”(对应学生用书第164165页)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过度,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3.表现(1)大

6、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3)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4.特点: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5.影响(1)政治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2)经济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尽快走出危机,它们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二、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1.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

7、干预经济的措施。比如:(1)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2)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2.结果: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社会动荡不已;举国上下期盼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三、罗斯福新政1.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等,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减耕减产,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

8、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5)社会立法:通过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社会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保护劳工权利;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立法保护环境。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4.影响(1)缓解危机:使美国经济大危机得到缓解,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3)总统扩权:美国总统和政府权力扩大,战后历届政府和总统继承了

9、这笔宝贵财富。(4)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5)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背景: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2)表现: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1)概念:“福利国家”是国家运用社

10、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2)形成原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3)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4)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规模缩小。(5)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6)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

11、域社会化的反映。(7)影响: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2)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3)表现: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4)作用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

12、的变化。4.“新经济”的出现(1)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2)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3)开始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出现。(4)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1.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

13、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2.“新经济”的兴起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经济”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以及经营方式,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完成商业有关活动。(4)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

14、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对应学生用书第165166页)有限干预大萧条与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材料一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48%50%2/3失业人数1 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 000多万材料二“是胡佛政府建立了浩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

15、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大危机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其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指出其所反映的问题。【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危害要根据材料内容一一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要根据材料所述逐一归纳;第二小问则应从实质的角度思考分析。【参考答案】 (1)危害:经济大危机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和外贸下降幅度大,失业人数激增,破坏性大。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16、2)措施:建立公共工程项目;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以提供和发放贷款;签署法令,提高关税。反映的问题: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1.对内经济政策(1)扶助大企业。从1929年11月起,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降低公司所得税的方法,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把35亿美元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2)通过新关税法。1930年6月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新关税法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它保护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使他们免受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3)在农业方面,胡佛政府还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过

17、剩”农产品,缓和农业危机。再有一项就是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农场主贷款。2.对外经济政策:胡佛政府采取措施保证美国投资安全,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使美国的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3.注重社会稳定:一方面胡佛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维护社会安定。另一方面,由于胡佛政府和美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美国法西斯势力从胡佛到罗斯福总统期间都始终未能得逞,这为美国经济的复兴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由于胡佛以上反危机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法西斯势力也未能如愿。但是,胡佛由于未能采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等政策,使反危机措施不能明显奏效。但这恰恰给罗斯福新政提

18、供了经验。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材料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解析】 矛盾根据材料“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宣布为

19、违宪”可以得出最高法院否定了罗斯福新政的部分法令;从材料中最高法院不支持新政的政治理想、否定新政部分法令和“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可以得出权力之间出现冲突。背景可从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 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罗斯福新政主张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2.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

20、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罗斯福新政使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有了空前的扩展,政府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机构。3.普遍建立国民社会保障体系。其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最低存款保险、对困难户的住房保障和廉价住房供应等,为建立较完整的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4.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又通过税收等措施适当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间阶层占大多数。5.建立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机制。大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

21、护主义,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同时又相继贬低币值,刺激出口,对外倾销。这使危机在短时期内扩展到全球,且危害性大大增强。鉴于这种教训,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倡议建立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与成立,使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体系在战后得以确立。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材料一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材料二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

22、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解析】 第一小问,需要将两者的做法分别写出来,根据材料一“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可得出罗斯福时期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可得出里根时期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第

23、二小问,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说明,从积极方面来看,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消极方面来看,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福利腐败”问题等。【参考答案】 差异:罗斯福: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消极: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福利腐败”问题等。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1.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二战后主

24、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新政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2.第二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的“滞胀”困境,英美等国大刀阔斧地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3.第三次经济政策

25、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这次调整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手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对应学生用书第167168页)角度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工人生存状态的恶化【典例1】 (2018全国卷,34)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

2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试题分析】 从材料信息看,此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下,工人工资在19291931年持续减少,说明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降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C项正确。最低工资制度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措施,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部分行业工资的变动无法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B项错误。工人的工资由企业发放,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D项错误。答案:C角度二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典例2】 (2013全国卷,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

27、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试题分析】 本题以胡佛反危机措施切入,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A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排除;B项中提高关税并不具有借鉴性,故排除;C项“自愿”一词说明此政策并非干预的政策,故排除;政府向公共工程贷款,为后来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提供了借鉴,故选择D项。答案:D【教材补缺】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1.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

28、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努力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自由主义信奉“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市场自由调节社会经济。3.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之后美国首先摈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二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4.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

29、现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角度三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险制度【典例3】 (2015全国卷,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试题分析】 保险法是指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美国是最早实施保险法的国家之一,1935年

30、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主要包括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反映了养老保险,还应该包括失业保险制度,B项正确。A项制订公平经营章程属于1933年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错误。C项提供农副产品补贴属于1933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的内容,错误;D项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属于1938年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的内容,错误。答案:B角度四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典例4】 (2016全国卷,40,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

31、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试题分析】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社会救济援助的范围,都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两者一脉相承,这是两者的相同点,试题要求回答不同点本质上是要求回答现代福利制度对近代救济制度的发展。可以从救济的实施者、救济的受益者、救济的力度和范围等角度寻找相关的信息,组织答案。答案:(2)从单纯的

32、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教材补缺】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1.对外政策上的非殖民化。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殖民体系崩溃,英法荷比意葡西等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西方国家转而依靠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继续剥削亚非拉国家,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2.经济结构上的后工业化。二战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转移。3.居民生活上的逆城市化。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城市人

33、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工业革命后,首次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4.资本结构上的社会化。二战后,股份化企业继续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成为个例,大部分企业成为社会的公共产品,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5.财富分配上的社会化。二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保证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刺激了社会消费。6.企业管理上的专业化。二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日渐繁杂,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日渐分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大大提

34、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角度五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典例5】 (2014海南卷,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并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西欧发生严重的经济滞胀,成为各国需要解决的头号经济课题,“民营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之一,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西欧经济逐步走出滞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才取代

35、“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因此,A项正确。经济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大行其道,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1990年之后的事情,也与“全球化”取代“民营化”无关,C项错误。无论在经济滞胀时期,还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发达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贸易自由政策,D项错误。答案:A(对应学生用书第168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分期付款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1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商品价格3罗斯福新政的世界意义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政府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社会福利,减轻政府负担5

36、西方国家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61.(2018山东日照一模)下图是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根据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整理)。这份统计数据反映了美国()A.贫富分化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B.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C.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D.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繁荣解析:B材料反映了美国消费者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超前消费的情况,由图中信息可知,分期付款所占比例非常高,分期付款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刺激生产者进一步扩大生产,最终导致产品的相对过剩,由此可知当时的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故B项正确。2.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

37、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解析:C材料中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3.(2018湖南长郡中学三模)据下表可知,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的直接目的是()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1933年4月5日宣布禁

38、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1933年6月5日宣布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A.促进工业复兴B.提高商品价格C.缓解债务危机D.恢复银行信用解析:B据材料时间信息,当时美国正值经济大危机时期,表格中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表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采取放弃金本位,多发纸币实行货币贬值的措施,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商品价格,以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非直接目的,排除。4.(2018河南安阳摸底)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

39、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这一评论()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罗斯福新政伊始就已经预见到了其可能产生的世界影响,故答案为B项。5.(2018江苏六市二调)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A.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B.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C.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40、D.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解析:A材料“1981年”“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和“将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在逐步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社会福利,减轻政府负担,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恢复自由放任”;C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材料为缩小联邦政府职能,排除。6.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D.A理论在1980年后复苏的重要原因是“滞胀”解析:D根据图示判断,A理

41、论是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根据图示判断,B理论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它反对自由放任,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后开始,图上所示B理论的出现时间是1936年,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新自由主义被用来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故D项正确。第27讲巩固练(对应学生用书第301302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危机影响社会生活1大危机引发资本主义政治危机2经济危机影响外贸3罗斯福新政政府关注民生重建民众信心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5罗斯福新政以

42、工代赈的实施6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7二战使美国真正渡过危机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初期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改变人们消费观念9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10福利制度11世界各国都注重产业的升级换代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万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最有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A.“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B.“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C.“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

43、。”D.“幸好有图书馆,我才知道怎么创建一个公司。”解析:A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万到300万”“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联系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可知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失业,并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从书籍中寻找安慰与寄托,促进了图书流通量,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2.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A.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而陷入动荡B.贫富悬殊

44、导致工人运动高涨C.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D.法西斯滋长威胁到民主政治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革命”“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可知,材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故C正确。3.1933年,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组织了反对所谓的苏联“倾销产品”“强迫劳动”和实行“宗教虐待”等罪名的运动,指责苏联按低价和倾销价格出售商品。这表明()A.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B.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C.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D.苏联趁机主导世界市场解析:A根据所学,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过剩,急需对外倾

45、销,拓展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了欧美国家对苏联产品的态度,不体现苏联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尚未达到后来“冷战”时期的紧张程度,故C项错误;苏联主导世界市场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4.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6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帮助100万户家庭赎回产权。修理住房贷款发放了230万次,合计9.4亿美元;建筑新房屋贷款发放了55.4万次,合计23亿美元。这种做法()A.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B.改变了房屋的所有权性质C.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底层的直接救济D.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解析:A通过政府措施帮助“赎回产权”“修理住房”,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有利于民众

46、重建对政府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房屋所有权性质,政府只是在房屋贷款方面实行了一些有利措施,B项错误;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帮助民众解决房屋问题,所以不是直接救济,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重点和中心是在工业生产而非社会救济领域,故D项错误。5.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第十七章垄断第十九章国际商战第一节垄断的产生第一节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第二节并购与垄断第二节国际商战第三节垄断的影响第二十章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第十八章大危机和新政第一节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第一节大危机第二节苏联的战时经济第二节危机的传导和扩散第三节法西斯军事经济第三节危机的原因

47、和后果第四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四节罗斯福新政在战时的实验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解析:D材料中西方国家仍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故A项错误;苏联的战时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而非单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之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市场经济,体现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故D项正确。6.(2018全国百校联盟联考)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罗斯福的花园。此漫画反映了()A.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通过B.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C.“以

48、工代赈”计划实施 D.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的寓意:在罗斯福政府的财政扶持下,一系列新的工程项目纷纷涌现,故C项符合题意;全国工业复兴法是调整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劳工关系的,与漫画中“新项目”的涌现无关,排除A项;B、D材料体现不出,排除这两项。7.(2018重庆模拟)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在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 556项。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A.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 B.国会成为总统的附属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D.分权制衡机制严重削弱解析:C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内部政治机构的运作情

49、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这有利于总统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判,“严重削弱”没有体现,排除。8.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写道:“大萧条之前美国的失业率是3%左右,1931年是15.9%,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1943年,美国的失业现象基本消失。”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新政调整工业生产B.新政调节农业生产C.政府兴办公共工程D.二战需求的刺激解析:D调整工业生产有利于缓解失业,但到1939年失

50、业率仍然很高,可见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调节农业生产与缓解工人失业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政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失业,但到1939年失业率仍然很高,可见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943年处于二战期间,二战需求的刺激创造出巨大的人员需求,从而使“失业现象基本消失”,故D项正确。9.(2018山东济宁一模)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解析:A 结

51、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得人民有底气去花钱,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出台的时间是1947年,持续了4年之久,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由A项造成的,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10.(2018河北衡水统考)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52、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解析:B题干中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及上市公司所采取的措施体现出的是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描述相悖,排除;C项错误,上述举措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的调整,不代表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工资收入的内容。【新知生成】 新自由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政策就是国家对经济干预力度削弱,减少国有企业,增加大量的私人企业,经济发展主要靠市场规则,也要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政府的适度干预。11.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

53、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解析:B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对经济干预的失败尝试,故A项错误;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

54、化促使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带来了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故D项错误。12.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以下对此图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A.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80年代最强C.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D.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解析:D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整体不断提高,并不能说明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中收入国家也应该包括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

55、;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不断下降并不能说明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继续发展,故C项错误;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高收入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中收入国家也在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低收入国家则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由此说明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安徽合肥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5月,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50%的重税。1932年,德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1931年9月,英国率

56、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1933年,美国也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美元贬值50%。日本在货币战的世界竞争中,实力远不及英美,除采用日元贬值等手段外,还通过剥削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得多的国内劳动力,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为此,英国提出废弃英日通商条约和在全世界范围内抵制日货的动议。日本在倾销政策遭到抵制的情况下,国内法西斯势力疯狂叫嚣:“以军事力量确保东洋市场”。方连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材料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就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必须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形成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以保证世界和平与

57、发展。二战后,尽管不同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结合在一起,从总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并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得出主要措施,由“1930年5月,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1932年,德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得出提高关税;由“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

58、镑贬值。1933年,美国也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美元贬值50%”得出货币贬值;由“日本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得出倾销商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及经验教训等角度分析对世界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第二小问由“从总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出有利于协调国际经济贸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组织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倾销商品。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2)组织:国际货币基金

59、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作用: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14.(2018山东日照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美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须英国船只载运1789年,通过第一部贸易保护法令关税和吨位法令17001722年,逐步废除本国制造品出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进口税1828年,提高进口税;1890年和1897年,将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50%和57%1815年,通过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1930年,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

60、860年,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19321939年,先后与22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英帝国内降低关税,对外一致提高关税;次年,通过保护关税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1947年,倡导达成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附加税,表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据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整理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取两个国家的贸易政策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所述英美两国的贸易政策的变

61、化均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再到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策的变化均是出于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所以可以围绕贸易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角度拟定论题。然后结合相应时期英美两国贸易政策调整及影响等史实加以论证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认识到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答案:示例: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实行自由贸易,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

62、,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滞胀,随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第2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7海南卷,18:从国内战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考查战时共产主义

63、政策(2)2015海南卷,17:从俄共(布)的政治报告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3)2013海南卷,18:从土地使用方法的变更考查新经济政策1.高频考点:本考点重点考查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2.教材空白点:(1)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过程。(2)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3.备考策略:(1)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应该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厘清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的必要性,认识从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国家权力来发展经济的差异。(2)苏联的经济改革重点复习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既要认识其开拓性,又要认识其局限性。(3)本考点很多内容与“三农问题”相联系,学习中注意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

64、业措施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相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它们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1)2016全国卷,34:从苏联工业化成就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2)2015全国卷,34:从粮食出口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中人民的牺牲(3)2014全国卷,34:从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被采用考查苏联初期的工业化(4)2013全国卷,33:从政治报告的描述考查苏共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5)2013全国卷,35:从斯大林思想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18全国卷,35:从苏共二十一大通过的十年经济计划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2)2018海南卷,11:苏共“二十大”的

65、召开(3)2017全国卷,34:从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考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对应学生用书第169171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的威胁。(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4.评价(1)积极:为红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

66、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农民可自己支配。(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终结:斯大林上台后,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

67、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5.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6.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

68、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表现(1)经济上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2)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5.影响(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

69、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2)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70、。6.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2)内容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

71、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评价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2)措施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

72、替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1.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其优点是,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国防;其缺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忽略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忽略经济结构的调整,新的科技发明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应用。(3)工业经济发展以自主生产为主,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本国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外国经济的依赖。(

73、4)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国有企业为主要依托。2.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2)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为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1921年,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27年之后,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5)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带有一

74、定的盲目性。(对应学生用书第171172页)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材料一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地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1920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

75、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苏联秘史“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解析】 第(1)问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由“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可得出该政策导致了政治经

76、济危机,由“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可得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由“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工业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由“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得出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第(2)问根据材料二“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贸易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参考答案】 (1)问题: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工业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的生

77、活陷入困境;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出现严重政治经济危机。(2)新:农业方面,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贸易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实物配给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78、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同点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从“剥夺年代”到“修补蜕变”“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改革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

79、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材料二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在推动

80、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距离的原因。【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得出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据材料一“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得出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第(2)问注意该问的提示,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上可以结合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结果,体制上可以结合斯大林模式的

81、弊端,科技上可以结合材料二“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看出其没有能够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另外从材料二“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可看出军备竞赛对苏联的负面影响。【参考答案】 (1)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2)原因:苏联没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西方大危机发生后苏联的应对措施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

82、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当时的苏联采取了以下对外经济政策:1.引进技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2.大量进口机器。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3.重视“智力进口”。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同

83、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4.吸引国外贷款。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同时加大进口。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使苏联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应学生用书第172173页)角度一战时共产主

84、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典例1】 (2017海南卷,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苏俄建立是十月革命之后的史实,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的二月革命可以排除,A项排除。德军入侵苏联发生于1941年,与材料的“至1940年”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可以排除。农业集体化时期也是苏联的工业化时期,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粮食产量虽然降低,但是,可耕地

85、面积不会缩减,C项错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大片国土被反动势力控制,工业、农业生产同时出现萎缩,经济停滞,B项正确。答案:B角度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典例2】 (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试题分析】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将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既不排斥商品经济,也不排斥资

86、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一阶段类似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类似的,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遗憾的是很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过是克服经济、政治危机的权宜之计,是被迫的和暂时的,B项正确。一般认为19211925年是苏联的经济恢复时期,1925年苏联的经济水平基本上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因此,A项时间错误,也与试题材料的信息无关。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他们认为”,并不是要求回答教材的观点,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体制取代了新经

87、济政策,因此,D项错误。答案:B角度三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典例3】 (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是美国人的视角。苏联“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而美国自身又刚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反差点”越大越容易引起关注,B项正确。由于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

88、济,社会生活物资短缺,不存在产品过剩的问题,因此,19291933年经济危机基本上没有冲击到苏联,苏联“当时”没有经济危机破坏较小的问题,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这可能不太会引起美国人关注。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农产品、工业品太多,商店里的商品极其丰富,城市不会遭遇商品供应不足的问题,C项可排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美国人的基本理念,当时,社会上对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攻击就是“美国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者利用了美国人对公有制的恐惧,D项不可能引起美国人的关注。答案:B角度四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典例4】 (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

89、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试题分析】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苏联实施工业化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内提供,粮食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但同时,粮食出口却在增加。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A项正确。B项和D项都是

90、造成苏联农业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但是,与粮食出口没有直接关联;C项所述并未在当时出现,相反,工业化速度并未因粮食产量减少而受到影响。答案:A【教材补缺】 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1.农业体制的因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锅饭现象严重,这是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2.农业作出的牺牲过大:为保证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积累工业化建设的资金,苏联政府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使苏联农业和农民成为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3.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佳:苏联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大部分处于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这也是制约苏联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农业劳动力的匮乏:

91、苏联的工业化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的贫困也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角度五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典例5】 (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经济计划、高速度和片面发展重工业都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这说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援欧计划,苏联的应对措施是

9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题干反映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相对于斯大林时期对经济的控制应该是有所放松,D项的“加强”错误。答案:A(对应学生用书第174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下列宁对农业合作社的设想2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3苏联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4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农业改革5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指导思想61.如图是1919年苏俄发行的纸币,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24年末,该纸币

93、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并于1925年停发。关于该纸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发动社会革命需要而发行B.因流通市场逐步恢复而排挤C.因违背计划经济模式而终止D.其历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解析:B苏俄在1919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全国的经济活动全部置于苏维埃政权控制之下,该纸币是当时进行结算的凭据,故不是为发动革命而发行的,A项错误;19211925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流通,故这种因战时需要产生的严重贬值的纸币不适应时代需要而被废除,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该纸币使用的时间是1919192

94、5年,当时苏俄(联)没有残酷的政治斗争,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苏俄货币市场十分混乱,各种货币混杂,这些纸币的设计和印制相对混乱与粗糙,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这些苏维埃纸币大部分是在无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的,而且为了应付财政赤字和军费增长,常常超额发行,致使其大规模贬值,由其面额设置便可见一斑。纸币贬值的损失大部分转嫁到农民身上,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生计,最终引发了波及全国的农民暴动。在此背景之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反思并最终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95、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基础。2.(2018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解析:D从材料“1921年4月”“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故A

96、、B两项错误;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3.(2018湖北荆州质检)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类别土地面积占比粮食产量占比集体农庄97%75%私人土地3%25%A.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B.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C.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解析:A据所学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起集体农庄,农民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再据材料“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可知,政府对农庄生产管

97、得过多、过死,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收成”不令人满意,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这三项。4.(2018四川德阳二诊)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苏联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凸现解析:C据材料“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可知,“一五”计划时期苏联大规模从西方进口机器来发展本国的

98、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故“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C项符合题意。A项中是否“开始”无从判断,且与题意不符,排除;这一时期苏联没有经历经济危机,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2018河北唐山测试)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那个时代”的苏联()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解析:D1957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

99、峻的农业形势,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鼓励大规模开垦就是其改革措施之一,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1957年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6.(2018山东日照二模)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苏联部长会议由68个部级单位削减为34个1956年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60个1957年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1964年中

100、央部、委的数量又达到71个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导致改革混乱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解析:A据材料信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的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和中央管理经济的部委数量先是减少,后又增加,这一混乱局面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指导思想,故A项正确;B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第28讲巩固练(对应学生用书第303304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2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的背景4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5苏联优先

101、发展重工业6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71933年中国对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的态度8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农业问题阻碍发展9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10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停滞11政治和时代烙印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至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

102、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D1920年末至1921年初,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饥寒交迫,不得不起义,故D项正确。材料仅强调了农民进行起义,没有涉及敌对分子或反动派,故A、C两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故B项错误。2.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解析:D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

103、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国情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解析:D材料体现苏俄(联)政府引进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止,A项错误;19241929年国内战争已结束,并非战争环境,故B项错误;在苏俄(联)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新

104、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符合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的很少,且到1929年斯大林模式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基本停止实施,说明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上排斥资本主义,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解析:D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

105、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和苏联的经济交往,不能反映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调整,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急于通过产品出口缓解危机,苏联在此形势下,低价择优进口大批机器设备,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5.1930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规定:“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这表明苏联()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B.全面展开经济建设C.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解析:D据材料“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

106、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可知,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反映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服务,排除。材料仅涉及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没有体现全面展开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化水平的信息,而是强调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排除C项。6.(2018河南六市二模)如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A.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解析:CA项为材料表象,而非原因;

107、B项为结果而非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由苏联重工业落后和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形势决定的,故C项符合题意; 题目问的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D项表述是实现工业化的影响,排除D项。7.据统计,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39倍、1倍、0.54倍。这说明()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解析:B题干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

108、订计划之间出现差异,A项是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农轻重投资增长率提出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发展较快,据此可知B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是在19331937年,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C项错误;D项错在“个人崇拜”,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8. 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中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

109、“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解析:BA项错在“世界潮流”,不符合史实;材料时间为1933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上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这是对苏联“五年计划”成果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认为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没有说试验的推广范围,故C项不准确;材料未提及自由主义经济,故D项排除。9.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

110、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D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投资不足。苏联加强对农业投资,正说明农业存在大问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且此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的农业改革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效,故B项错误。1961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故C项错误。10.(2018河北石家

111、庄质检)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1957年3月3日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比美国早9个月1957年10月4日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比美国早近4个月1961年4月12日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比美国早10个月A.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B.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C.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D.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解析:D材料数据只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能说明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2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改革并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仍处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11.(2018河北衡水摸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这反映出()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解析:D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发展放缓,故C项错误;20世纪70

113、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差距日益拉大,故D项正确。12.(2018湖北武汉调研)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征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解析:D这些电影反映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主要针对斯大林个人,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勃列日列夫的军备竞赛也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

114、“新思维”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揭露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

115、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2)根

116、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

117、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14.(2018河南濮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118、)年份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927358.84 565.6168.51 626.78 38.0924.31928425.15 237.1190.61 447.6947.9865.61929485.45 733.9229.41 621.0971.6979.11930576.44 135.3228.91 151.1944.4744.31931562.02 636.2188.3826.9781.6528.61932592.71 390.1239.8574.7563.8534.61933684.22 360.5319.8758.6657.7713.71934969.32 647.3384.41 1

119、88.6615.5899.219351 252.03 464.0470.41 641.9627.71 001.719361 633.94 853.4522.31 917.5670.81 197.4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美苏等国粗钢产量中提取任意一个信息作为论点。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36年苏联粗钢产量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论题:苏联粗钢产量整体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

120、分析,19271936年苏联国内逐步确立斯大林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粗钢作为重工业的组成部分产量不断增长,而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未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29年美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年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得出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结合美国历史背景分析,19271929年产量高,是由于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

121、1936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另外,其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从经济危机导致下降,后来政府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德国、日本军国主义政策)促使产量回升的角度归纳论题。论述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该国国内和国际环境两个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答案:示例1:论题:苏联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阐述: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示例2: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

122、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单元总结(对应学生用书第175页)一、专题整合: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初20世纪3070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奖出限入,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为私

123、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二、中西对比: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点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相同点(1)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124、。(4)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点背景新政前美国遭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出现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逐步开放性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

125、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果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的转变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

126、满分: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43344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危机爆发背景1经济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2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获得民众支持3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4战后法国调节农业生产的措施5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7苏联重工业落后,迫切需要加快重工业建设8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9苏联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10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11斯大林集权体制弊端日益凸显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

127、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比如汉密尔顿牌手表的广告词是:“你能告诉一个成功的男人他实现成功的时刻吗?”这种现象()A.有助于美国人民快速发财致富B.成为美国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C.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D.折射出美国经济政策即将转变解析:C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可知这种快速致富的模式主要是指股票投机,投机就是追逐高收益同时拥有高风险,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B项错误;股票投机使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投进了股市,加剧供需矛盾,不利于

128、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故C项正确;美国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发生转变的,故D项错误。2.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A.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初雏形B.表明英国放松了对殖民地控制C.加剧了本来很严重的贸易摩擦D.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成功典范解析:C据材料时间信息“1932年”可知,这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帝国特惠制”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构筑起了关税壁

129、垒,这是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做法,恶化了国际贸易关系,加剧了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帝国经济会议”的参加者是英联邦的成员,即英国及其殖民地,它们在地域上并不接壤,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英国主导召开这一会议应是加强对殖民地控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3.(2018江西上饶一模)如图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该漫画表明新政()A.完善了政府公共设施B.解决了农民失业问题C.推行救济措施获得民众支持D.突破宪法规定扩大总统权力解析:C漫画中身着标有“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

130、局)和AAA(农业调整法案)”的衣服的人围着罗斯福跳舞,实际是寓意新政推行的救济措施获得民众支持,故选C项;A项中“完善了”、B项中“解决了”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两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2018辽宁沈阳一模)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A.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D.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解析:D据“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之后国

131、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说明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故D项正确;“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表明总统的权力是受到制约的,故排除A项;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最高法院的做法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机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知生成】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的国家政治(1)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到1930年代末,各州政府明显地必须服从华盛顿政府,而在过去,这种迹象并不十分明显。罗斯福同样使总统的职位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国会再不能

132、像新政前一样随意控制总统的权力。(2)新政对于国民的政治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美国人日益关心和期待政府的行为。5.(2018福建福州质检)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解析:B据材料“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分析,这些措施有利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府提供各种惠农贷款和发放“离农终身

133、补贴”,与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C项;经济“滞胀”危机发生于1973年后, 据材料时间信息,排除D项。6.(2018安徽合肥二模)托克维尔(18051859年)认为,现在是到了统治阶级必须通过“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社会的冲突,弥合阶级之间的分裂,实现社会稳定。为此,西欧()A.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B.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形成C.真正实现公民自由平等D.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解析:B 据材料中“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化解社会的冲突,弥合阶级之间的分裂,实现社会稳定”等信息可知,西欧各国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巩固

134、统治,故B项正确。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自由和民主是属于资产阶级的,难以真正实现公民自由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的作为,D项错误。7.(2018江苏苏北四市质检)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解析:B之所以出现题干中的黑市交

135、易,结合“19181919年”可知,苏俄此时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影响了民众生活,而“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正说明“背口袋的人”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不符;19181919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措施,C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府”“杜绝”“黑市交易”可知这并非自由贸易,D项错误。8.(2018湖南益阳调研)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产品种类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5171615113生铁(百万吨)31471039钢(百万吨)4

136、159952A.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B.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C.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D.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解析: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28年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出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28年主要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状况,不能体现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故排除A、B两项;D项应是19291933年,排除。9.(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以及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

137、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解析:D苏俄政权建立时,工人阶级就是领导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特点是实行指令性计划,故C项错误。由材料“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结合所学可知,农民自由流动受到限制,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为工业化生产廉价原料,为国家工业化做出重大奉献,故D项正确。10.(2018湖南岳阳质检)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年到1937年间,轻工业

138、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C.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D.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解析:B据所学知识,“二五”计划时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材料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排除A项;由“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13.2%提高到18.5%,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说明当时苏联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改变”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

139、。11.(2018山东烟台模拟)1955 年3 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解析:D据材料“1955 年3 月”和“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给予农庄一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活力,故D项正确。12.(2018四川成都二诊)20世纪30年代,

140、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都成为了教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国力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解析:C20世纪30年代的成就是斯大林模式形成初期积极性的体现,而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建设趋于停滞是由于斯大林集权体制弊端日益凸显而造成的,这一变化说明苏联集权体制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的,C项符合题意;苏联抓住了第三次

141、科技革命的机遇,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并未改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正道沧桑社会主

142、义500年材料二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罗林斯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美傅高义邓

143、小平时代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

144、整。(1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调动各时段俄中两国的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分析其与哈默投资的关系,进而做出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中美各自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回答即可。第(3)问,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与特点相结合分别分析并综合概括。答案:(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分)(2)原因: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权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

145、市场经济体制。(15分)(3)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期概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

146、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养老金改革法、1995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解读。(12分)解析:解读类试题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解答:第一步,解读材料表层信息,表格中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第二步,分析材料深层次信息,一般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展开;第三步,从规律、实质、启示等角度进行总结。答案:特点: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的颁布;不断改革和调整(日渐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加重财政负担。规律: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1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