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学年第一学期宁波市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材料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2、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这社群分裂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
3、。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
4、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
5、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
6、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
7、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
8、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半月谈2022年第6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家族血缘就具有地域的涵义。B.一个血缘
9、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外乡生活,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是纯粹的地缘关系。C.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不同血缘和地域的人聚居在一起,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所以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D.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它需要信用和法律的支持,所以契约一旦签订就必须遵守,否则就难以承受违约的巨大损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与幼之间就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B.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C.现代社
10、会的“断亲”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也成了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是(3分)()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B.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C.“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
11、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D.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4.中国人一直都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参照材料二的角度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缘由。(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小题。(3分)“人”这个字张志民听书法家说:书道之深,着实莫测!历代的权贵们为着装点门面都喜欢弄点文墨附庸风雅,他们花一辈子功夫把“功名利禄”几个字练得龙飞凤舞,而那个最简单的“人”字,却大多是缺骨少肉,歪歪斜斜1986年11月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由书法写起
12、,借用书法家的话谈论“书道”,所说更具有权威性,容易使人信服。B.“诗贵寄意”,大谈书道只是作品的表面含义,诗歌更深的寓意则是借为书之道来讽刺“权贵们”舞文弄墨的目的在于附庸风雅。C.“人”字,虽然笔画不多,却很难写。因为笔画多的字,写时可以藏拙,“人”字只有两笔,写时无笔可“藏”。权贵们写不好“人”字,也印证了“书道之深,着实莫测”。D.诗人通过书法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人”这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得很,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一生来书写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鸡鸭名家(节选)汪曾祺“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
13、”。“怎么都丢了?”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后,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
14、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
15、,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码、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
16、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现在见到鸭就怕。“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
17、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一共多少只?”“三百多。”“三百多少?”“三百四十二。”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没有,都是当年的。”“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倪二分辩,但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
18、,就知道多了一只!”倪二只好笑。“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多重?”他问人。“你说多重?”人问他。“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19、”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
20、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原文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B.作家擅于从事件的关键处对人物作传神描绘,如倪二在鸭子四散无踪时一筹莫展,通过众人不约而同的推荐,为陆长庚出场做足铺垫,再通过其赶鸭时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赋予人物传奇色彩。C.陆长庚看到“鸭”就怕,但却有能跟鸭子对话的“魔法”,暗示了陆长庚实则爱鸭、疼鸭,不养鸭的原因不仅是蚀了本钱,也有失去伙伴的伤心。D.小说对茶馆
21、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7.本文主人公是陆长庚,但文章前部分却着力写倪二,请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8.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色彩,你赞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共20分)甲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
22、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乙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
23、。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海马,指黄山当地上山、下山背送游客的人。9.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平方,少圜”的“圜”和“山川相缪”
24、的“缪”都属于通假现象。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之”与“倚歌而和之”的“之”意思和用法都不一样。C.“日上”与“上食埃土”,两句中“上”的用法相同。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句式不相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
25、/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1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望”。B.行宫,古代帝王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姚鼐,桐城人,明代散文家,他继承同乡方苞、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与方苞、姚范并成为“桐城派三祖”。D.羽化,古人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喻为羽化,乙文中的“羽化”与赤壁赋中“羽化而登仙”所言一致,是道家用语。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善于取舍,将小细节和
26、大印象结合,叙事与写景简洁、明快,充分展示了雪后登泰山的别样情趣。B.甲、乙都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登山的全过程,甲文先后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万千气象。C.甲、乙除了记叙与描写,还兼用精当的议论、抒情语句来深化主题,甲文是姚鼐“清真雅正”文风的典例。D.甲文登泰山待日出,乙文游黄山观日落,两篇都描写了奇异、险峻、壮观之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_(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4分)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共9分)悲秋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
27、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凉风动万里”运用夸张的修辞,在点明时令的同时,渲染秋日的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C.颈联将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自己对举,借天上飞鸟的轻快迅疾反衬自己的迟缓老迈,表达了作者无法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的愁绪。D.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
28、迹。15.此诗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悲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2)舞台上遭逢苦难久别重逢的夫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可以用琵琶行中的“ , ”来形容这种场景。(3)杜甫登高中的“ ”从空间上表现羁旅之苦,“ ”于时间上体现孤病之感。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8小题。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大众媒体扮演了推行者、建构者
29、与同谋者的角色。大众媒体将消费与文化行为合二为一,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把社会的各个阶层 其中,为消费主义 ,最终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媒体不断调整形式与内容,创造新的媒体产品。从报纸杂志的宣传到广播电视的广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使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登峰造极, 不在操控着人们的欲望和兴趣。消费主义极大地缩短了单件物品的使用寿命。人们很少选择多次修理同一件家电,因为购买同类新款产品的价格未必高于修理的成本,而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曾经 的行当,宛如儿时晚霞下的担货郎,渐行渐远,几近绝迹。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衣物也
30、很少是因为破旧被丢弃,许多美丽的衣服可能仅仅被上身一试便匆匆完成使命。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裹胁 煽风点火 时时刻刻 无可替代B.裹挟 推波助澜 无时无刻 不可或缺C.裹挟 推波助澜 时时刻刻 无可替代D.裹胁 煽风点火 无时无刻 不可或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的角色。B.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C.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D.西方消费主义
31、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同谋者与推行者的角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
32、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
33、一项是(3分)()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0.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填上恰当的诗句,符合原文意境的一项是(3分)()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
34、枝开(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题,共13分,其中24题为4分,其余为3分每题)2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to),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B.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u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C.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qin)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D.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
35、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zhng)用的宣传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共6分)最近,一款洗衣液瓶子造型的奶茶走红网络,多地餐饮企业陆续推出类似产品。有人觉得这种“跨界”包装新奇有趣,也有人质疑如此包装是否存在安全问题,造成误食风险。目前,最早推出“洗衣液奶茶”的南京市某餐饮店已更换奶茶包装,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表示,已接到相关投诉,将展开调查。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厚非, ,还是产品本身,一切创新尝试都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据媒体报道,此前有不少因外包装相似而误食的事件。可见,包装除了追求新奇好看, 。一味追求吸引眼球,让产品暗藏安全隐患,最终只会失去市场、
36、失去人心。只有守好安全食品伦理底线,把产品和消费者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创新, ,在市场上赢得口碑、走得长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1分)23.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C.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4.小明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发
37、现其中几页弄脏了,有几处模糊不清。请你帮助他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格处。(每空1分,共4分)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 ”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 。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
38、也愈扩大。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逊,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水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黑格尔材料二:“弱小和无知都不是人类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材料三:有人说:“今天人类社会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要小看这场疫情,这场疫情是倒逼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作为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
39、和感悟?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D(A.“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错,由原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一处可知,该选项范围扩大,不是“乡土社会”,应是“稳定的社会”,并且“家族血缘就具有地域的涵义”与原文表意不同,原文是“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B.“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错,以偏概全,其中一部分人仍可能有血缘关系,综合原文“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
40、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分析可知,不是“新社区”而是搬迁过来的人与当地社区的人没有血缘关系。C.该项表述整体看存在强加因果的问题。由原文“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一处可知,判断是否是“契约社会”,主要不是看血缘,而是看是否是地缘关系。并且“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显得武断且不合事实,表述的大意应该为:这种由陌生人组成的社群更需要契约来管理。)2.C(C“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错误。原文是学缘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而非“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
41、系”。)3.C(A.说的是亲情的连接和保持。B.说的是亲情的连接和保持。C.对应文本中“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D.所说与亲情无关。)4.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当下尤其是教育体系内卷加剧之后,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每点1分,共3分)5.B权贵
42、们写不好“人”字,是因为没有为“人”之道,讽刺权贵们追求功名利禄而失了“人道”。6.B没有心理描写。7.侧面描写:倪二把鸭子全部赶丢后一筹莫展,越是写倪二一筹莫展,越是烘托出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答“对比”或“反衬”亦给分,将倪二把鸭子赶丢后的一筹莫展与陆长庚的轻松找回鸭子作对比,突出陆长庚赶鸭技艺超高。)推动情节发展。文章前面部分着力写倪二,写倪二把鸭子赶丢后的一筹莫展,引出下文陆长庚的出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社会环境:经由倪二丢鸭呈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谋生特色,为陆长庚的出场搭建活动背景。(每点2分,写出3点给6分)8.认为评价合理。情节淡化:全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多为日常
43、生活画面,显得极为真实。人物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朴融洽,没有激烈的冲突、斗争,展现了人情美。意境氛围浓厚:在叙述陆长庚放鸭事件的同时,不时穿插对环境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市井风貌。语言抒情性强。如对陆长庚放鸭时的细致描写以及不时穿插的议论“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这个人真有点魔法”等,语言幽默、质朴却充满欣赏之情,感情强烈。(给出判断1分,1点理由2分,2点4分,3点5分)认为评价不合理,这篇小说不具散文化色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倪二赶丢鸭子,众人力推“陆鸭”;陆鸭讲定价钱,不慌不忙去赶鸭;陆鸭顺利赶齐鸭子,还发现鸭群中裹了别人家的一只老鸭;陆鸭凭本事额外得到最肥的两只鸭
44、的赠送;陆鸭回茶馆,继续赌钱。人物形象过于“神化”,情节读来不真实,比如在三百多只鸭子中一眼认出有别人家的老鸭。(认同这种说法的,酌情给分,最高给4分)9.C(前者名词做动词,后者名词做状语。A项“圜”通“圆”,“缪”通“缭”。B项前者是代词,后者是音节助词。D项前者是判断句,后者一般陈述句)10.B11.C姚鼐是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12.C(C“兼用精当的议论、抒情语句深化主题”错,甲文只采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未见抒情、议论之语。姚公作文不媚俗,不煽情,不感慨,不议论,不激昂,不抑郁,从这一点说,此文当属“清”字第一篇。)13.(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
45、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鞠躬一样。(“或得日或否”,翻译出被动得1分,“绛皓”翻译出“红白”1分,“驳色”翻译成“颜色错杂”1分,“若偻”翻译成“像鞠躬”得1分)(2)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完全不是一类的。(“苦日炙”“为荫遮”“迥非一族”各1分,语句通顺1分)14.D。解析:“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错误,首联和尾联并不对仗。15.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群盗尚纵横”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不定
46、的感伤之情;老逐众人,表达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难见两京,表达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满分)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7.B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做坏事)。裹挟:(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语段中应为“裹挟”。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多指坏的事物;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语境是说大众媒体推动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应用“推波助澜”。“无时无刻”与“不”连用,意为“时时刻刻都”,是
47、固定用法。不可或缺: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无可替代;没有什么能够代替。语境是说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离不了,应用“不可或缺”。故答案为B。18.C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在中”是一组介词,必须搭配使用,BD项介词“在”残缺,排除BD项。A项“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语序不当,应为“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排除A项。故答案为C。19.B与画线句都用了比喻(A比拟,C、D借代)20.D可以按照时间和“欲雪”“微雪”“大雪”“雪停”的先
48、后顺序来排序。21.A(B去世;C潜qin;D枯燥zhng)22.但无论是产品包装还必须注意安全才能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23.A(A强调突出,B、C均为特殊称谓,D反讽)24.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横暴权力同意权力25.作文:作文参考高考作文标准,建议平均分为43分。审题建议:本次作文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三年疫情。三则材料的内在逻辑是:材料一指出我们普遍存在的弊病从不吸取教训;材料二指出这种弊病的一个可能原因,就是傲慢。材料三指出疫情中可能存在积极意义,暗示应当进行反思,吸取有价值的教训。材料一和材料三形成一种冲突,促使学生首先思考要不要针对疫情反思教训,材料的倾向当然是需要反思,至于究竟可以得
49、到怎样的教训,可由学生自书己见,只要观点合理,逻辑自洽皆可。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可供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谈论我们为何不吸取教训的原因。原则上,三则材料都需要有所论及,并且整合统筹,形成清晰的论述逻辑与脉络。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书写自己观点,但都需围绕着对于疫情的反思。为使讨论对象不过于狭隘,学生除了反思疫情,也可论及其他人类灾难事件。扣住材料,能体现青年对疫情(灾难)的辩证的积极向上的反思,都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
50、子似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鞠躬一样。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
51、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材料二: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有像一匹白绢的云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完全不是一类的。傍晚时分到西
52、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