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48877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2 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限时集训(十二)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烟台诊断)“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导学号:02792128】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A材料关键信息“北平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

2、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可知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故A项正确;1956年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故D项错误。2(2016赣州摸底考试)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C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

3、于1955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3(2016孝感联考)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

4、杂的情况C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和苏联不同的民族分布情况,不能实行联邦制,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不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 4(2016甘肃一诊)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导学号:02792129】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依据B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故A项错误;1954年第

5、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因而1953年的人口普查可以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与人口普查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D项错误。5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C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符合“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未涉及。6(2016岳阳质检)英

6、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A二战后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英国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和美国的威慑力,与中国出现“半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东西方关系的特征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亚非拉国家支持的结果,故C项错误;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7、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故D项错误。7(2016汉中质检)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D中央和地方都有两本账,“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必然会使中央和地方加快经济建设。其结果是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故D项正确。8(2016扬州期末) “对于

8、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故D项正确。9(2016晋中名校联考)1956年1月1日,中国青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的文章指出:“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这种

9、建筑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与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只讲吃穿是不同的。”这反映出()A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B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C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B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衣着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成就的关系,故A项错误;“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是“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体现出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C项错误;衣着的变化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10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

10、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CA项提出于1953年,B项发生在1971年,C项发生在1972年,D项发生在1991年。故答案为C项。11(2016南昌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B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

11、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看出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2(2016湖南六校联考)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B“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C“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

12、大的提高D“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D根据年鉴的时间可知出版于1981年之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很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文革”时期教育得到发展,并不代表是“文革”的作用,“文革”时期和“文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体现质量的提高,故C项错误;1971年国家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故全国中小学加速度发展主要是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的结果,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

13、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

14、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

15、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说明为何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

16、点。(8分)(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周期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原则与“ 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具体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指的是多边外交、务实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周期主要包括新中国面临的国内环境、国际环境,第三周期具体从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上升、经

17、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方面归纳。第(2)问,首先要提炼出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才能进行评价。根据材料,作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8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大国形势而相应变动的,90年代以后“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观点进行评价,前者是比较客观的,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趋于成熟,后半部分观点失当,当代中国无论在地区外交还是世界外交中奉行的都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现实

18、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可以归纳为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论证为了对抗苏联,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1)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

1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评述: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3)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

20、利益的冲突。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02792130】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合计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解放前最高年10017.86.67.713.510.56.411.424.40.41.61951年10031.66.21.613.911.97.85.116.52.80.12.51952年10034.86.91.113.016.57.15.011.52.00.21.91953年10037.76.11.213.718.86.75.86.4

21、1.80.51.31957年10037.07.71.411.126.04.46.52.71.90.70.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一定时期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有很大关系,明确此点,特征即可答出。比如图表中工科比例和师范比例增幅最大,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治可得出。特征一: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22、特征二: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根据图表中医科比例变化较小得出特征三: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答出特征之后,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或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即可。 【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