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实验班)高二历史【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B. 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C. 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D. 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得出当时各学派更关注人事,也就是现实的政治,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故B项正确;A项“都具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完成了”不符
2、合史实,排除;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神学迷信观念,故D项错误。2. 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A.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B.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C.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D.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讲究师道尊严是儒家的思想,故乙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和谐,故甲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丙正确,故C项不符合题意
3、。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故丁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3. 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A. 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B.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C. 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D. 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骑士制度实质上是中世纪的代名词,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十四世纪末,所有劳动人民都成为了骑士,说明
4、新经济下其实已经变得平常化,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被人们嘲笑正代表着传统观念遭到冲击,所以本题选B选项。A、C选项没有办法解释“嘲笑”的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新旧观念的冲突,并未说明混乱。4. 意大利人布鲁尼(1369-1444年)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意大利A. 理性主义占据主导B. 宗教改革正在进行C. 人文主义流行D. 无神论已经兴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
5、政治生活”说明14-15世纪意大利人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对人的关注超过了对神和宗教的关注,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C项正确;A项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排除;B项是16-17世纪发生的,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无神论的思想,故D项排除。【点睛】“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解题的关键信息。5.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傩戏【答
6、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二元特征,出现世俗化、高雅化两种并行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风俗画在宋朝兴起,描绘市井生活,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文人画多由文人士子创作,形式和内容高雅;所以二者是证明学者观点的很好例证,故选A;话本和小说均内容通俗,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汉赋和唐诗均是宋元以前的文学形式,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元曲和傩戏均充满世俗味道,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6.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7、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7. 著名的航天先驱齐奥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并蹒跚学步了。中国人“走出了自己的摇篮”的第一步应指()A.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 第一枚导弹发射C. “银河-号”
8、计算机的问世D.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强调人类要走出地球可知,指人类在裁人航天领域的发展与探索。结合所学,中国人“走出了自己的摇篮”的第一步是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故D项正确。A是农业领域成就,B是军事领域的成就,C是计算机领域的成就,都与材料中的人类走出地球飞向太空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8. 据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初步统计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完成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2000篇,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了A. 社会主义改造
9、的激励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影响C. “双百”方针的鼓舞D. “大跃进”的刺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时间1956年,科技领域取得巨大科研成就主要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调动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不是主要原因。“大跃进”在1956年还未开展。故排除ABD三项。【点睛】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其主要观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
10、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贯彻“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9. 晚祷是法国画家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的钟声后,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祷告。然而他们虔诚的结果是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土豆。在无垠的大地映衬下,他们显得那样孤立无援。该画作属于()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古典主义D. 印象画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由“劳动
11、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的钟声后,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祷告。然而他们虔诚的结果是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土豆”可以看出是对进行晚祷的农民的真实写照,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主要是表达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与题意不符;古典主义绘画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主要是侧重于色彩的变化,不符合题意。10.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与贫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与此作品所属流派相一致的是A. 日出印象
12、B. 拾穗者C. 自由引导人民D. 等待戈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反映了现实主义的特点。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故A错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故B正确;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故C错误;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我的作品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现实主义的特点出发,再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区分出不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 “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
13、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A. 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 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C. 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D. 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可以的出正是在实学思潮和天地翻覆的磨难导致了思想的转变由此可以得出A正确。12.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
14、一现象反映了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知,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强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排除C;材料信息与古代选官无关,排除D。13. 下图漫画反映了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射向国王盾牌的“利剑”应该是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
15、就没有自由”D.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权力借自教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王的神圣权力受到严重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追求自由、民主、法治等;其中C项是启蒙思想家洛克的观点,主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由,C项正确。A项属于君权至上的体现,与材料批判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项强调的是上帝的权威和地位,与材料批判君主专制不符,排除。D是指教皇的权威凌驾于王权之上,与材料批判君主专制不符,排除。【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漫画的意思“国王的神圣权力受到严重的冲击”,二是理解各选项的意思,逐一分析选项与材料的关系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6、14. 法国的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B. 为纯洁信仰改造教会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 “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可以看出欧洲的思想家们用理性思想对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AB不符合题意;D项中的暴力革命材
17、料没有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各项,属于汉赋的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唐诗,排除;B项是楚辞,排除;C是汉赋,符合题意;D项是宋词,排除。16.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
18、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A.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B.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C.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D.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以知道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故选B;A是经济条件,C是政治条件,D是文化条件,只是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排除。17.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A.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 实施“科
19、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与题干所述的时间、情景相符,这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因此选A。“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底召开,排除C;“三个面向”开始于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排除D。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又在2006年、2015年进行过两次修订。
20、这主要是为了A. 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 凸显人民教育的时代特色C. 依法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D.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及修改,是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义务教育,无法体现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要求,故排除A项。B项为建国初期的内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故排除BD两项。【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
21、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当前版本是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19.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对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B.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C. 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D. 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答案】A【解析】“现代化”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而材料中只体现了文化层面上的“现代化
22、”,A项说法不准确。故选A。【考点定位】 必修一: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选修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0.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旨在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A. 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B. 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水平C. 开启了知识经济的时代D. 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流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音机属于科技成果,收音机使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独裁统治国家。推行民主政治
23、,在强调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埃及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A项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的具体的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新自由主义”思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4分,22题24分,23题12分,共60分)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腾讯时政新闻材料
24、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材料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
25、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请回答: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答案】(1)原因:儒学自身不断自我调整,吸收其他学派优点,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变法;社会因素,儒学强调稳定与和谐,适应了农业社会与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历代官、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使儒家
26、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政府的提倡与鼓励。)贡献: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有深远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文化认同、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共3点)(2)孔子:德治;孟子:君轻民贵;墨子:兼爱;董仲舒:德政;明末三大家:工商皆本;孙中山:民生主义。【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儒学成为传统主流思想的原因及其影响。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历代统治阶
27、级的提倡与鼓励外,儒学强调社会稳定和谐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迎合了社会民众的追求,使儒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儒学自身的调整,新思想体系的不断出现,使儒学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政治理想、道德准则三个方面,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2)本题考查“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墨子,汉朝董仲舒,唐太宗李世民,明清时期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近代的孙中山等都提出了“民本”思想,结合所学根据这些从物的基本主张概括。22. 阅
2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赞同17-18世纪
29、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示例二:不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
30、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家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解析】【分析】【详解】见解:首先表明观点,即是否赞成材料观点“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本详解以赞成为例。表明观点:赞成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理由:首先要明确将17、18世纪作为分水岭的原因,即在这之前
31、,社会变动有限,而17、18世纪社会变动剧烈。结合17、18世纪历史事件可知,应当从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即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说明,论证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如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理由,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3.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清朝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
32、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摘编自贾大泉四川通史材料二材料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
33、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2)“文化大革命
34、”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任答其一即可)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解析】【详解】(1)变化:材料“清朝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宗旨等课,分别订正”体现是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宗旨转变。作用:根据材料“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
35、乐、图画、手工等科”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时期:从材料中的阶级斗争情况来看,可以判断出是文革时期。原因:可从阶级斗争对教育的影响、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历史观:材料“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体现的是阶级斗争史观,材料“,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体现的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方面: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