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4825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

2、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2.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答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 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

3、市场行为B. 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 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 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

4、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民推动了南方小麦的种植,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故正确。结合所学,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题干中时间“南宋”不符,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正确。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故选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

5、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增加财政收入C. 缩小贫富差距D. 打击豪强地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5.“工匠各有

6、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答案】C【解析】【详解】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得知明代丝织业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选C;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A;手工业中的雇佣关系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无关,排除B;工匠与机户的关系紧密从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排除D。6.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

7、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B. 美、德等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 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答案】D【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经济实力并未急剧衰落,故A错误;美、德等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果,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自然科学研究重大进展,属于科技方面的原因,并不一定导致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故C错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各先进国家具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度基础,故“遍地开花”,故D正确。故选D。7.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

8、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八国联军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体现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的进步,与材料“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不符,错误;北京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正确;中国近代面临的是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没有出现一国完全垄断中国市场的状况,不符合史实,错误;西方列强侵华期间,大肆抢掠中国的

9、文化典籍、珍贵文物,给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正确。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 禁止走私贩运B. 抑商、海禁C. 抑制工商业D.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是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体现了“海禁”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走私贩运,故A项错误。抑制工商业只是“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的表现,并没不是题目全部意思,故C项排除。

10、保护森林、渔业资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9.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

11、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10.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 自由的观念B. 平等的观念

12、C. 博爱的观念D. 互助的观念【答案】B【解析】“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这表面是一种称谓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故选B。点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

13、化特色。(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11.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 实行工业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符合材料“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的描述,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排除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和工业政策均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列宁已经去世,排除CD。【

1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及特征来分析。12. 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工业、建筑管理改组”:撤销大多数联盟和加盟共和国主管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本区域的所有工业和建筑行业。由此可知,这次改组A.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B. 完善了原有体制缺陷C. 仍未改变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D. 体现了管理的市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撤销大多数联盟和加盟共和国主管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本区域的所有工业和建筑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5、,这反映了苏联工业管理权力的下放,但仍然未改变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故C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故A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也没有完善原有体制缺陷,故B错误。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无法体现管理的市场化,故D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名师点睛】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只不过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经济行政区管理体制,即由“条条”管理体制改为“块块”管理体制。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这次改革由于准备不足,由于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还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

16、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13.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了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而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A. 过于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B. 使我国工业在十五年乃至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超了英美C. 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D. 使我国科学和技术在实现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地赶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17、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可以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浮夸风,过于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只是美好的愿望;C项中“迅速地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不符合史实;D项“尽快地赶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不符合史实。14.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 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 开启农产品商品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城镇居民

18、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项错误。15.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

19、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非农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才提出,不可能在80年代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国家的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16.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为了发挥“它”的优势以更好地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飞跃而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深圳特区B. 开放海南经济特区C. 开发上海浦东D. 开放港口城市南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

20、江,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故C项正确。ABD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7.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A. 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B. 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D. 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2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倡导轮流工作”“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可知,胡佛政府试图通过道德层面的帮助,缓解就业危机,A项正确。B项是罗斯福的措施,与胡佛无关,排除。C项只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排除。D项错在“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说明了A. 世界政治中心在美国B. 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C 苏联与美国形成了争霸局面D. 欧洲经济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说明了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故B项正确;二战后出现了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苏联与美国形成了争霸局面是政治格局,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无关,故C

22、项错误;欧洲经济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是在一战后,故D项错误。19.“只要我们大家都能消除对德国工业统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欧洲联合的最大障碍也就消除了。唯一的办法是,把德国工业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解脱,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的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此观点导致了A. 欧共体的成立B.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C. 欧元的诞生D. 欧盟的成立【答案】B【解析】“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的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意在强调法国和德国在工业上要合作即要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材料仅仅涉及到欧洲煤钢共同体,还尚未达到成立欧共体、成立欧盟以及发行欧元的合作程度,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0.亚太经合组织实行“互相尊重和平等的

23、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这种 APEC方式的依据是:A. 团结一致才能应对欧洲挑战B. 成员国数目众多难以团结C. 亚太地区地域辽阔,各国差异性大D. 强制性措施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答案】C【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实行“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C正确;A不是亚太经合组织上述原则的原因,排除;BD不是主要依据,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1.某班学生开展“历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对

24、历史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探究课题一:从封帮建国到郡县制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与国王的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周王无权干涉诸侯过内政,诸侯国内设官分职、组建军队、采用何种方式治民,都由诸侯自行决定。第二,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第三,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用,周王的一切财政收入均来源于望畿(周王直接管辖区)。诸侯国虽然要向周王纳贡,但仅为各地土特产,数量极为有限。纳贡不是赋税,反映不出国家的主权关系。(依据田昌五等著周秦社会结构研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探究课题二:自然经济削弱和商品经济发展中唐以

25、前,中国的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产品价值高而体小量轻,容易获取高额利润,总体上是服务于社会上层,除盐、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而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牛之类的高档奢侈品,其消费对象仍以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主;二是农具、手工业工具以及船只耕牛之类的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镇市城郭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宋代商业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主要表现在后二类商品急剧进入市场,起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引自包伟民等著宋朝简史)(2)依据材料分析,与前代相比,宋朝商

26、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1)分封制下,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内部事物;无权干涉国君废立(或首长的任免);地方政权不向王室交纳赋税。郡县制下,地方完全服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地方赋税须上缴中央。(2)宋代以前商业以奢侈品、土特产的长途贩运为主,与百姓生活关系不密切(主要服务于社会上层)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表现为大量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投入市场,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中“周王无权干涉诸侯过内政”,“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管理、地方长官任免和地方赋税义务等方面,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

27、关系的不同。(2)表现:依据材料中“中唐以前,中国的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总体上是服务于社会上层,除盐、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后二类商品急剧进入市场,起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等信息,可知与前代相比,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为大量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投入市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

28、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

29、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答案】(1)背景:中国民

30、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恢复了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2)共同点:国家干预。原因:中国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

31、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红军力量削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以及对后来的政策产生影响等。依据

32、材料二信息“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得出: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依据所学知识从恢复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等角度补充。(2)“共同特征”,根据材料一信息“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材料二信息“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得出:国家干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备的法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等角度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