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多延续旧族旧邦的统治,其权力源自古老的世系传承。西周时期,王畿以外的诸侯国则主要通过周天子的分封而建立。这一变化反映了()A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 B最高统治者权力呈现集中趋势C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3.孔子认为管
2、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国天下”,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这体现了A儒家道义观的发展 B百家思想趋向融合C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D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4.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5.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令
3、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这一政策的推行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B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C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D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A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B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等级标准C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D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7.钱穆先生认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省制A加强了蒙古部族
4、政权对全国的统治B隐含着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C既加强中央集权又扩大了地方权力D属中央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8.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9.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10 “以前
5、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11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以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被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12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
6、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人人平等,公正至上C以牙还牙,以眼还眼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3.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一旦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出现政治风波,各种矛头便指向了内阁。在这种情况下,内阁除非能说服或控制一方权威,否则只有倒台。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王的权力日渐増强B内阁因没有掌握国家实权而政治地位低下C议会与国王相互制约D内阁起到化解国王和议会矛盾冲突的作用14. 2019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搬出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声称其“绝对有权命令”美国企业停止与中国做生意,国会批其
7、“精神错乱”而否决该法案。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主权在民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15.1879年,法国温和共和派格雷维当选为总统,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共和制的改革。议会修改了宪法,规定共和制度不可触犯禁止以前的皇族成员参选共和国总统。共和派政府对军队、法院、各省行政机构以及政府各部进行人员调整,使权力全部落入共和派手中,这表明当时法国A照搬了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 B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C民主共和体制逐渐得到稳固 D君主派已经退出政治舞台16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时间外交活动结果1917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
8、条约执行1919年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失败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达成部分目标1924年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苏联未认真执行1925年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失败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17.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论的战争是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
9、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1911年11月,日本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指出:“清国共和论对我国人心影响甚大,实为可惧。试观今日我新闻界青年之辈种种议论,即可得知。”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德富苏峰认为:“鼠疫乃有形之病,共和制乃无形之病。”由此可知A日本不适合实行民主共和制 B中国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基础C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D日本力主对辛亥革命进行干涉19有学者提出:“中国受外国凌侮,平民受教民欺压,人人衔恨,无以制之。一旦传闻义和拳烧洋楼毁电杆之奇技,明知非正,未始不足称快。”这反映出当时A反侵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 B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C义和团运动的举措顺应历史潮
10、流 D清廷统治基础丧失殆尽20.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或加入同党有联系的军队中去,以保存革命的力量。这些主张A初步吸取了国民革命的教训B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C推动了大革命新高潮的到来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21抗战时期,根据地所有政权均以自然村为基础,部分恢复了乡里商议的古风,还创作了一批颂扬正直、勤劳、廉洁等传统美德的文艺作品。这些举措A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B缓和了根据地的阶级矛盾C是对民主的成功探索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2.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
11、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A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 B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D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23如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这一作品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D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24.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指出:“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B“一国两制”符合澳门现实C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D切实有效地推进了教
12、育改革25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该柱状图反映出A新中国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B新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C建国初期外交环境逐渐改善D新中国外交政策得到广泛认同26.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27.下图为美国民众“深挖洞,广积粮”(1960年前期,一家人在自家后院挖的防空洞里生活的情景)。这可以佐证当时A毛泽东思想影响到美国 B古巴导弹危机严重威胁美国安全C美苏冷战影响民众心理 D
13、经济萧条导致美国民众躲避现实28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政府在大西洋的国际主义和“美国堡垒”的孤立主义之间摇摆不定。虽然不是所有的西欧领导人都对美国的国际角色不满,但是绝大多数的领导人都认为欧洲应该更加努力发展欧洲自己的共同政策。这表明欧洲联合A促使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B改变了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C使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得到了加强 D使欧洲重回国际政治的中心29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而设的体制。”上述观点旨在反思A两极格局 B国际
14、恐怖主义 C国际政治旧秩序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0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变化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1961年25个成员国2019年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10个观察员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数量变化表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1963年75国1964年77国2017年133国据表中信息可推知,两大组织A增强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B均影响了美苏两大阵营力量对比C粉碎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D致力于缓和地区性政治经济矛盾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
15、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
16、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
17、逐渐从英国消退。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12分)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
18、。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被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
19、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摘
20、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6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4分)历史参考答案1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外服多延续旧族旧邦的统治,西周时期王畿以外的诸侯国则主要通过周天子的分封而建立,这说明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在加强,最高统治者权力呈现集中趋势,故B项正确。2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礼仪和规格,体现的是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正确;周代没有专
21、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物质丰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项。3A【解析】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去认识历史,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先秦儒家对管仲态度转变的背后是道义观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B项孔子、孟子、荀子对管仲态度是不同的,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4B【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
22、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5B【解析】材料“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的核心意思百姓中有可以通晓儒家经典的人就可以免除徭赋,这说明官方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B选项符合题意;太学的兴办是儒家思想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A选项排除;察举制的依据是孝廉,与儒家经典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6C【解析】依据材料中“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彻底”一词过于绝对
23、,不符合材料;B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选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C。7A【解析】材料“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体现的是行省制出现的是为了加强蒙古人对全国的统治,A选项符合题意;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排除;行省制度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C选项排除;行省制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8B【解析】根据材料“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通过把军队的统领权和调遣权分离,并且必
24、须有皇帝命令才能调兵的方式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掌控,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以胡维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掌控,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没有体现边患的日益严重,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通过都督府和兵部之间的相互制约来加强皇权的现象,“军权的分化制衡”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9C【解析】县级政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地方行政及地方经济的相关事务,故C项符合题意; “监察百官”是御史大夫的职能,排除A。发展对外贸易与县一级没有关系,排除B;
25、加强边疆防御主要是军事上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10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11【答案】B【解析】题干中说到故意杀害他人和不希望杀害他人却杀害了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的杀人犯罪行为区别对待,这是注重理性的结果,故选B;题干中对两种犯罪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内容,所以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2B【解析】罗马法蕴含了人人平等、公
26、正之上的理念,这具有普世性,B正确;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但这种保护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不具有普世性,A排除;C项是罗马法的原始原则,但理论性不强,而且只体现了罗马法征服世界的其中一个特点,即公正;D体现了罗马法的局限性,这一点并不能使罗马法征服世界,排除。13D【解析】根据“一旦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出现政治风波内阁除非能说服或控制一方权威,否则只有倒台”可知,内阁如果要继续执政的话,必须调解好国王和议会矛盾,说明内阁起到化解国王和议会矛盾冲突的作用,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的特征,排除;内阁掌握行政权,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B【解析】美国
27、总统特朗普的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遭到国会的否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故B正确;联邦制原则指的是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地方保留部分自治权,故A错误;主权在民原则指的是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C错误;中央集权原则指的是中央拥有绝对权威,故D错误。15C【解析】材料“议会修改了宪法,规定共和制度不可触犯禁止以前的皇族成员参选共和国总统。使权力全部落入共和派手中”可以得出,改革进一步巩固了共和制,故C正确;美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法国不是照搬美国共和制政体,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心背向,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共和派权力得以巩
28、固和扩大,不能得出君主派退出政治舞台,故D不正确。16B【解析】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17C【解析】据材料“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在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船”,命令
29、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故威海卫战役,日军占领了黄海海面,并通过辽东战役,占领了花园口,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对守势”,A、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D错误。18C【解析】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已波及日本,部分日本人对共和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C项说法正确;材料未提及日本是否适合实行共和制,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国实行共和的基础,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日本准备干涉中国革命,D项错误。19A【解析】由于民族压迫的存在,就产生了这样反
30、对外来侵略的社会心理。虽然对义和团的那些举动“明知非正”,但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情绪,所以还是不以为非,反而向往之。故A项正确;B项无法体现,故排除;义和团的反侵略行动带有正义性,而义和团破坏工业文明的举措并不符合历史潮流,故C项排除;清廷统治基础丧失殆尽是在20世纪初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0A【解析】1927年7月4日,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头,陈独秀和毛泽东都提出了保存革命力量的方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初步吸取了国民革命不重视武装的教训,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错误;此时大革命即将失败,故C错误;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农民的作用,故D错误。2
31、1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地政权的形成基础及议事形式,其目的是加强团结根据地的各种农力量,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2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恩格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23C【解析】根据宣传画时间和“建政权,选好人”信息以及宣传画中的内容反映出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说明国家正在
32、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排除A;宣传画反映的是农民积极参与选举,而不是民主权利的平等,排除B;农民参与人大代表选举是在行使民主权利,与基层民主完善与否无关,排除D。故选C。24A【解析】澳门同胞的爱国传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促成澳门20年的繁荣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A项正确;材料没有就澳门现实、与内地的联系和教育改革展开具体的论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5C【解析】根据数据建国初期很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体现我们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取得
33、了好的外交环境,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一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不能叫提高国际声誉,A项不符合题意;建国初期我们致力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B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外交政策只是得到一部分国家认同,不包括帝国主义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6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表示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后,毛泽东表示赞同,可见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故答案为D选项。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关系,B选项排除。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27C【解析】材料中信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苏冷战的进行,两大阵营对峙并进行扩军备战,给
34、世界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威胁下美国民众恐惧心理,C正确;20 世 纪 60年 代 末 70 年 代 初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的,故A与材料无关;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B与材料不符;1960年美国经济处于“黄金阶段”,D说法不准确。28A【解析】题目主旨是欧洲联合后美国对欧洲的矛盾心理,欧洲领导人普遍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体现了国际政治力量重新组合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欧洲联合未改变两极格局,故排除BD两项;多极化尚未形成,故排除C项。故选A。29C【解析】由材料“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而设的体制”可知,作者认为北约是国际政治旧秩序下的产物,已经不能
35、适应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故选C。阿富汗战争发生于21世纪,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其主体在对北约的论述分析,故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在以北约为例说明新世界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北约本身不是其反思的焦点,排除D。3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且这两个组织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它们的壮大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A项说法符合题意;两大组织与美苏两大阵营力量对比无关,故B项说法错误;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称霸世界计划被粉碎,C项错误;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两大组织是否致力于缓和地区性政治经济矛
36、盾,D项错误。41(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
37、型。【解析】(1)特点:明朝: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得出政府应对消极;根据“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得出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同时设坛做法事”得出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国: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根据“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得出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根据“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得出防疫工
38、作制度化;根据“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防疫措施科学、进步。(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从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等角度概括。影响:明朝:可从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角度概括。英国:可从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41(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样;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大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商品生产呈现外面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答出其中3点即可)作用
39、: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2)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3)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因情的发展道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等可从政府态度、人才资源
40、角度、交往形式、交往氛围等进行概括; 作用:根据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可从唐朝国际地位、社会发展角度、文化传播角度等进行分析。(2)发展:根据材料“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中国对外开放较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的优点可以从开放程度、开放原则与意愿、与世界沟通角度等进行说明。(3)有效途径:材料“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国际政治格局角度、南北合作、和平发展角度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