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47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收获苏雪林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的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因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美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招纸,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吗,苟理夫人?”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
2、地主。他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同去。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摘葡萄去的。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
3、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和笨重的破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那时候,麦垄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缝隙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彩,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
4、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的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了。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屐、腰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阕意大利的歌;
5、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简练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可以感知。B文中描绘自然景色和采摘葡萄的文字,似一幅幅立体的油画,写出了人们在秀美的晨光中采摘葡萄时的热闹场面。C作品描写了“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我
6、”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和勤劳朴实的性格,以及自己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D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感的“痛苦”替代,重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情感深沉。解析:“重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错误,应为“使人更觉记忆的美好和现实的悲哀”。2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意。(6分)答:指具体的秋收,帮威尼先生采摘葡萄;指收获的欢乐和友谊,感受到异国田庄奇丽的风光、农人绅士而勤劳朴实的生活,以及共同劳动的情谊。3文章第段是一大段关于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答:营造了温煦的外在环境,给人以温暖;烘托了收获季节人们愉悦的心情
7、;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早晨景色的变化描绘得层次分明,有声有色,静中有动,树似绿烛,光似银箭,比喻贴切,给人以美的享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怀乡的胃 秋风中的张翰事件向以鲜 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会发现:数百年前或更为久远的时候,一次极为低沉的感喟或胃部因为渴望而带来的轻微痉挛,这比蝴蝶翅膀的扇动更为微妙的战栗,也会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溅起无数灵感的风浪。比如东晋时代的张翰吧,他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和叹息,竟在他之后的千百年来的漫长时间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几种简单的江南菜肴和秋风中的淡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个事
8、件是如此拥有动人的生命力,几乎是带着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张翰才思清俊,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张翰像大多数魏晋名流一样,性格放任不拘,他偶然遇上了一个叫贺循的会稽人,便与他一起到了洛阳,张翰以其出众的才情很快得到齐王冏的赏识,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这时的齐王势力如日中天,张翰亦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张翰却对老乡顾荣(彦先)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名声越大,他的风险也就越大,那时你想隐退也来不及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山林间的人,我已厌倦了官场生活,希望彦先也要三思啊。顾荣执其手,怆然说道:我多想和你一起去采南山蕨,饮三江水啊!张翰把自己的心思对知心友人顾荣说了之后,抬头向南望去,天
9、空一片渺茫之色,飒飒的秋风吹了过来。张翰心中一动:秋天来了,故乡吴中的菰菜、莼菜和鲈鱼早该成熟了吧?用它们来烹饪的菰米饭、莼菜羹和鲈鱼脍,是多么鲜美啊!张翰似乎突然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真谛,感叹地说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适志,自由地生活,怎么能为了区区功名而远离故乡呢?于是张翰当机立断:回家。不久发生政治巨变,权倾一世的齐王下了台,这时人们才认识到张翰的隐退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也有人问张翰,你这样任心自适,不求当世,难道你一点也不为自己身后留名着想吗?张翰答道:要身后之名还不如要身前一杯酒呢!张翰事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秋风、菰饭、莼羹、鲈鱼脍、思乡、适志、见机。这几个基本词汇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
10、是巨大且绵远的。这几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因为张翰事件而慢慢显示出神秘的光芒。宋代的王贽在途经张翰老家吴江时写了这样一首诗:“吴江秋水灌平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谓翰度时不可为,故飘然远去,实非为鲈也。如此说来,张翰见秋风起而想念家乡美味,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到了苏东坡那里,东坡对此则另有一番诠释:“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莼鲈也自贤。”苏东坡认为张翰是一个较为彻底的看透浮世之人,就算他不是因知机而退隐,即使仅仅为了莼鲈而弃官回家,这等洒脱与气度,也堪称大智者了。东坡把张翰的意境向上推了一层。如果仅仅是美食家的选择,那么张翰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1、是断不会如此深远的。因此张翰事件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怀乡。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海德格尔说:诗人就是走在回家路上的孩子。我们在考察张翰事件对后来者的影响之时,发现怀乡的力量如同闪电,时时照亮孤独的异乡人黑暗的天空。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中说:“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这月色中的孤寂情绪,以及在异乡对莼菜的回味,可说是中国文人一种较为典型的思乡场景。张翰事件的第三层含义则是见机与隐逸。这层含义可能是张翰事件中最为本质的层面。人们对自身所处之世无法把握之时,他们活下去的重要方式就是要有远见的目光,因为风云莫测的时代,可能随时潜伏着危险,恰如张翰所说的:乱
12、世纷纷,祸难未已!在这样的时候,远见和隐逸几乎是人们保全自己的最为安全的方法了。因此张翰所渴望的几种江南菜肴,后来渐渐成为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隐士的必备佳肴。如果要给中国隐士开一桌标准的菜谱的话,那大概是离不了莼羹、鲈脍、菰饭的,当然也应有张翰好友顾荣所向往的南山蕨和三江水。几种朴素的菜肴被赋予如此微妙的隐逸的气质,我们再次品味之时,是否也有了异样的感觉?在研究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许多慷慨悲歌之士,对张翰的情思都情有独钟,最著名的可能要数宋代的大词人辛弃疾了。他在词中多次写到张翰及其相关的秋风莼鲈等事,如满江红中的“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汉宫春中之“荻花深处,唤儿童,吹
13、火烹鲈”等。至于那首脍炙人口的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则把一个末路英雄的泪水与张翰的秋风之思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恰恰对应了法国诗人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所说的那种场景: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张翰和众多的中国文人所选择的活路是:回家隐居。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已启程。(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第段,王贽认为张翰归隐不是为了口食之娱,而是他能审时度势;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菜的味道。B作者先详写了张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下文一层层剖析张翰事件的含
14、义与影响作铺垫,结尾照应题目及开篇,文章结构严谨。C这篇文章有学者式的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识见深远;有诗人般的语言,行文生动,风格典雅。D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从张翰因怀念家乡的菜肴而归隐的事件写起,进而深入挖掘,揭示出张翰事件的深层意义。解析:A项,“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菜的味道”说法错误,应该是苏轼认为他归隐是真正看透了浮世。5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6分)答:比喻:用长河来比喻历史,用风浪比喻灵感,语言生动形象。比较:用感喟和痉挛与蝴蝶翅膀的扇动相比较,说明战栗的微妙。用典:用“蝴蝶效应”的典故写出了张翰事件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6结合全文分析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的深远影响有哪些。(6分)答:体现了中国文人典型的怀乡情感,孤独的异乡人时时怀有乡愁,家乡美味的吸引力其实是乡愁的体现;体现中国文人的见机与隐逸,当对所处之世无法把握时,他们会选择辞官和归隐,这成为他们保全自己的最安全的方法;引起文人的共鸣,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许多慷慨悲歌之士对张翰的情思都情有独钟,如辛弃疾就深受张翰事件的影响,在许多诗词里运用了这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