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区域生态问题,因为是社会的焦点,人们较熟悉,所以概念本身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对它们的系统学习一般要经过“概括影响,加深印象”,“探究成因,分析原理”,“针对成因,探寻解决措施”三个步骤。“三步复习法”以特定区域生态问题为主题,围绕地理环境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五大自然要素和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五大人文要素展开。一、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步概括影响,加深印象我们需要熟知各种生态问题的影响。一方面加深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会区别不同的生态问题。(1)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2)大量泥沙汇入黄河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3)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角度概括为:第二步探究成因,分析原理(1)自然原因自然要素表现地理位置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地质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土壤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人文要素表现农业轮荒制度破坏植被,扰动土壤,加剧水土流失工业露天开矿,开挖表土其他生产、生活建窑洞、修路、建水利设施第三步针对成因,探寻解决措施例1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3、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总结感悟水土流失通常发生在河流的中上游,对地形、水文、土壤、农业的影响集中于
4、上游;水土流失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间接影响了河流中下游河段的河床、湖泊和地形。二、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步概括影响,加深印象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第二步探究成因,分析原理第三步针对成因,探寻解决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2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
5、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2)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总结感悟草原区的主要植被为牧草,树木较少,是因为降水少,不能满足树木生长的用水需求。所以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以退耕还草为主,而不是以植树造林为主。一、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据新华网报道,曾被称为“滇中粮仓”的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提出了“城镇工业上山,优质农田
6、下山”的发展模式。据此回答12题。1该镇提出“城镇工业上山”的主要目的是()A山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B山上地势高,不易受洪水威胁C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化水平D减少占用耕地面积,守住耕地红线2该发展模式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能有()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地质灾害增加建设成本增加城镇工业可用土地减少山区水污染加剧A B C D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34题。3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A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
7、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4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流域面积广围湖造田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A BC D5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67题。6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
8、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7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 B C D二、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810题。8该固定沙丘()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高A B C D9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 B C D10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9、()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下图是“我国内陆某地区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地球变暖,气候异常 B位于内陆,气候干旱C地球运动,地壳上升 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12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C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1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10、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1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三、综合提升15读图“萨赫勒地区及其气候特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萨赫勒位于_洲北部,北邻著名的_沙漠。(2)该地区气候具有过渡性,试描述该地区气候特点。(3)特殊的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具有哪些特点?(4)据专家考证,萨赫勒地区在l万多年前还是个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由于
11、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特别是1970年以来再也没有了好年景。请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备考指导例1(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
12、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
13、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有利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例2(1)B(2)D第(1)题,由图可知该区域草地减少,耕地、沙地增加,说明过度开垦现象严重,应退耕还草。第(2)题,由表中沙地和草地所占比例较高,可知该区域降水较少,结合选项,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西部。考点突破1D2.B第1题,山区地势起伏大,耕地较少,主要
14、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山下,“城镇工业上山”可减少占用耕地的面积;而洁净的环境不是城镇工业布局的目的,“城镇工业上山”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影响,洪水对农业的影响比工业更大。故选D。第2题,山上工业的建设,会破坏植被和地表的岩石,使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地势起伏大,增加了厂房的建设成本;山上是径流的上游,工业排放的污水会使水污染加剧;而工业可用地会增加。故选B。3B4.C第3题,此图反映的是某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图中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于长江流域,但是治理的面积大于长江流域,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选B。第4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
15、大、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指黄土高原地区,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故选C。5C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又因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故选C。6D7.A第6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第7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应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图中曲线在15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
16、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8C9.B10.D第8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C。第9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B。第10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
17、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D。11B12.B第11题,图中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且受山地的阻挡,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物质疏松,又因多大风,所以风力作用明显,风沙侵蚀使土地生产力减小,甚至丧失,形成荒漠化景观;而地球变暖,对中低纬度的干旱影响更大;地壳的上升对荒漠化影响不大;因降水少,所以水土流失较弱。故选B。第12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人口增加,导致人们消费增多,迫于压力,人们出现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过度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加剧。故选B。13C14.D第13题,由于
18、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14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15(1)非撒哈拉(2)全年高温,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年降水
19、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79月份。(3)具有过渡性(从草原向荒漠过渡),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植被稀疏、叶小、根系发达(耐旱)。(4)随着人口增加,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大洲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可知萨赫勒位于非洲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第(2)题,根据津德尔的降水、气温直方图可推知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特点,回答时突出气候干旱,处于过渡地带。该地区从气候资料看,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集中在79月份。第(3)题,气候决定植被类型,气候的过渡性决定了植被的过渡性。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决定了植被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第(4)题,草原地区的荒漠化扩展反映当地的生态恶化,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用水等角度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