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统编教材推荐阅读篇目名著帮安徽中考帮语文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安徽近10年中考未考查。考情速览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通过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2)欣赏讽刺笔法。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适当参阅资料,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讽刺笔法,把握作品主旨。名著精讲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
2、13篇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儒林外史等。作者简介名著精讲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内容概述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知识分子群像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名中的“儒林”指的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作品既描写了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鲁编修等一群儒生的种种荒诞与虚伪行为,也描绘了逃婚的
3、才女各色人等,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世俗的风气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内容概述作品也塑造了王冕、杜少卿等少数淡泊功名、追求自由、坚持自我的真儒士和真名士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说中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人物剖析人 物相关情节形象特点正面典型王冕(第1回)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不愿结交乡绅,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与吴王促膝长谈。
4、最后归隐会稽山。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人物剖析人 物相关情节形象特点正面典型杜少卿(第3133回)用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安葬。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大醉后拉着妻子的手游山,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朝廷征辟,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慷慨大方、淡泊名利、尊重妇女。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第13篇人物剖析人 物相关情节形象特点正面典型周进(第23回)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任广东学道后,抬举范进,将其取为第一。生活穷困潦倒,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迷制艺难以自拔。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成功后也照顾了范进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