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4.50KB ,
资源ID:144289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428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doc

1、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被称为“亚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之后“退而与万

2、章之徒,著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一、注音叟_庶人_万乘_弑君_二、解释词义见交夺而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不远千里而来 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苟为后义而先利 _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_四、分析句式类型以何利吾国 _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_不夺不餍 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五、积累名句王何必曰“利”?_。未有仁而遗其

3、亲者也;_。爱人者,人恒爱之;_,_。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_,_。富贵不能淫,_,_,此之谓大丈夫。答案:一、sushshnsh二、见:动词,拜见动词,见面代词,“见”前面的名词是“见”后面的动词的受事者,译为“我”或“他”助词,表被动名词,看法通“现”。交:副词,互相副词,并,一起名词,交往的人名词,指盟约名词,交界夺:动词,夺取动词,强行改变动词,耽误而:连词,表修饰助词,表限制语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无意义连词,表转折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名词活用为动词,讲求仁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后四

4、、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有的办法”五、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敬人者人恒敬之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征利:求取利益B万乘之国 万乘:一万辆兵车C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为:如果,假如D不夺不餍 餍:“餍”通“厌”2下列加点的“见”字,与“孟子见梁惠王”中的“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未得与项羽相见D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B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D夫晋,何

5、厌之有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B孟子共七篇,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C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D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人性却是同一的。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6、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7下列语句从句式的角度,与“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相同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此三者,吾遗恨也。C何以利吾国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

7、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

8、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

9、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

10、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梃,木棒。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其如是,孰能御之?御:抵挡,阻止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油然作云沛然谁能御之B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杀人以梃与刃D晋国,天下莫强焉就之而不见所畏焉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以刃与政,

11、有以异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A B C D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忍饥挨饿,这种做法与驱赶兽类去吃人没有区别。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孟子用禾苗七八月间遇雨旺盛成长无人能阻止来比喻实施仁政,实施仁政就像天降大雨一样,百姓引颈而望,其国家统一

12、天下势不可挡。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_(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_答案:1解析:D项,餍:满足。答案:D2解析:A项,见:显现。B项,“见”与例句同,拜见。C项,见:会面。D项,见:发现,看到。答案:B3解析:所给例句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句,与之相同的是C项。A、D两项是动词的宾语前置句;B项是一般疑问句,没有前置现象。答案:C4解析:B项,“北宋时期朱熹”错,应为南宋时期,是朱熹使孟子的地位在南宋得到了迅速提升。答案:B5解析:A项,“必”的意思是“一定”。答案:A6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

13、转折;B项都做代词,做宾语,译为“什么”;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答案:B7解析:例句为判断句。A项“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有的办法”;B项“者、也”标志的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中宾语前置,“以何”;D项“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答案:B8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答案:A9解析:第(1)句重在句式的翻译,注意其语气。第(2)句重在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交”“征”的含义。第(3)句重在词类活用,注意“后”“先”的特殊用法。

14、答案:(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10解析:B项,修:学习,研究答案:B11解析:A项都是形容词词尾;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来/介词:用;D项,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句末语气词。答案:A12解析:是孟子为了引起仁政的发问,是引用孔子的话和观点,是孟子评价梁襄王的话。答案:D13解析:C项“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答案:C14解析:(1)句翻译重点“为”“恶”,“恶

15、在”为宾语前置句。(2)翻译重点“东败于齐”为被动句,“焉”为兼词。答案:(1)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2)等到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参考译文: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

16、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

17、:“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