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4094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所

2、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持

3、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首先,地位优势。“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其次,亲缘优势。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

4、其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也与占卜活动的性质相契合。其二

5、,对应“上达”“下传”方式。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选自中国青年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汉字最初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B. 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C. 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D. 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不像竹简那样有决定性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明

6、确反对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B.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C. 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要运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明确了甲骨在汉字行款形式形成中的作用。D. 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是为了说明“持简习惯说”难以令人信服,其预设的前提往往主观,未必准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B. 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C. 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

7、重要的巫术活动,与之相关的需求对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D. 甲骨骨板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的形式的。【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错。原因还有当时尚无“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C项,“关键的作用”错。原文说“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原文说的是“主要作用”。D项,选项答非所问。原文说“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

8、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可见选项是第三段学者们的观点,不是作者观点,作者更看重活动本身的影响。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错。第一段只是说“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此段并没有涉及到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也没有先提出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D项,“阅读时要自下而上”错。原文说“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

9、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由此可知,“自下而上”是指阅读多个段落时的次序,选项属扩大范围。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

10、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

11、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材料三: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

12、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材料四: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

13、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4. 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13年到2

14、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C.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D. 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

15、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的呼吁。B. 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C. 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措施。D. 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6. 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B 6. 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

16、顺利完成;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有助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应是在“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未然理解成立已然,时间错位。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这一现状,并未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

17、、概括能力。根据“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概括出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顺利完成;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概括出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根据“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概括出有助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根据“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

18、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概括出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里乡下黄大

19、刚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

20、点晕头蒙向。“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买菜啊。”“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教育局。”“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调上来有一年半了。”“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

21、豆花夸张地苦着脸。“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边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待

22、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偏偏兰花还有意炫

23、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兰花似乎早有预

24、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

25、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8. 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9. 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 B 8. 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

26、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 9. 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价值。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错误。选项对小说的主旨解读有误,二人的隔阂是因兰花卖菜给豆花要收钱而起,这完全没有乡下互相送菜的浓浓人情味,让豆花觉得与兰花没有那么亲近。这种隔阂的根源是城里人的生活因牵涉交易

27、而变得疏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筛选信息时要沿着情节的推进查找信息点,特别注意要抓住刻画豆花心理的语言和细节:在初次重逢兰花羡慕“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时,“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并且“豆花夸张地苦着脸”,可见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当兰花“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时,豆花“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可见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当“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边喊边向她招手”让豆花别无选择时,“习惯讨价讲价”的豆花因不能砍价“心里很憋屈”。春

28、节回家,当儿子说带上背着东西的兰花时,豆花却连声催促儿子快走,拒绝带上兰花,可见豆花对兰花开始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当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时,豆花“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和结构等几个方面考虑和作答。本文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从人物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突显人物之间关系的亲疏变化。从主题的角度来说,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更可见城市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疏离,乡下人们之间因互相给与而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从而传递出对单纯美好人际关系的认可。从结构

29、的角度来说,对比鲜明的生活方式放在一起写,既便于情节的安排,更利于以最简省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和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

30、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流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赠太尉。仁宗即位,诏

31、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节选自宋史李沆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B.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C.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

32、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D.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B. “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C. “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D. 古代儒教将供祀祖先的地方称“庙”,官宦的和帝王的对应称家庙和太庙。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沆入

33、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B. 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问会渐生奢侈之心,这些都不幸被他言中了。C. 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他不赞成皇帝册立刘贵妃,当场烧掉诏书,并附上自己的意见,此议最终作罢;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D. 李沆忠良纯厚,居高位仍尚节俭。他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暗中奏报;他总拿一些艰难的国事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他对于厅堂的狭小逼仄,表现得很不介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4、。(1)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2)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它周围各州郡都无法守住。(2)言谈中没有琐碎的空话,任职时谨慎细致,行动上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靠私情去请求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的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总能一直压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不用”

35、与“准问之”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中间要断开,排除BC;“终”是副词,修饰“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都是谥号”错,真宗和仁宗是庙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李沆参加的是宰相组织的以起草诏书为试题的一场考试,而非实际起草诏书工作。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中外,朝廷内外;苟,如果;缘,周围。(2)枝叶,琐碎的空话;缜密,谨慎细致;干,请求,求取。【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

36、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李沆,宇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升任右赞善大夫。宰相府召他考试写约束边将的诏书,呈奏览,宋太宗看后很高兴。雍熙三年,太宗说:“李沆、宋湜,都

37、是有才能的人。”一并授他们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最低,特别升其职于上。宋真宗即皇位,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天晚上,真宗派人持他的手诏想册封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用蜡烛烧掉诏书,附带让使者捎去自已的奏议:“你只说李沆认为不行。”皇帝的这个主张就此停办了。真宗因李沆没有秘密奏折,对他说:“别人都有秘密奏折,唯独你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蒙皇恩授以宰相职,公事就公开说明,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当时李继迁反叛朝廷已很久,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它周围各州郡都无法守住。皇帝向李沆询问,李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终将不是朝廷所能拥有的。不如派使者秘密传令

38、给各州将领,让他们各自率领军队和百姓撤出城堡而归集一处,如果这样,那么关右的百姓就能休养生息了。”没有立即采纳李沆的建议,灵州陷落了。李沆任宰相,王旦任参知致事。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这怎么样,李沆说:“好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平息后,恐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每日把各地发生的水、旱、盗贼等事件上奏真宗。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阴,没有闲停下来的时日。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的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总能一直压抑他使他居于别

39、人之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就会想起我的话。”寇准后来被丁谓排挤,才信服李沆的话。景徳元年七月,李沆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朝廷赠李沆太尉。宋仁宗登皇位,诏令李沆的灵位在宋真宗的庙庭中附带享受祭祀。李沆性格直爽诚信,言谈中没有琐碎的空话,任职时谨慎细致,行动上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靠私情去请求他。他在封丘门内建有宅第,大厅前只容许有马打转的地方。有人说这太狭窄,李沆笑着说:“这住宅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官署的大厅确实小了,作为太祝、奉礼官的大厅已经够宽了。”李沆死后,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说:“李沆流曾说他不是君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40、,完成下面小题。北戍琅邪城诗江孝嗣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注琅邪城:东晋在南京北所建。江孝嗣:南北朝时南朝齐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北赴边城途中的典型情节和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位戍边者形象。B. 职责在身,诗人策马急赴戍所,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日落西山也毫无止歇之念。C. 离家渐远,更兼路途辛苦,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D. 诗歌最后四句以“安得”“谁能”两处反诘,以及按剑的动作,卒章明志,表情强烈。15. 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了

41、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4. C 15. 急切。前两句写受命戍边,军情紧急。人心情急切,马不停蹄,飞赴成所。低沉。三至六句写离家渐远。诗人深味羁旅行役的奔波辛苦,以及思念亲人的惆怅感伤,情绪低沉。激昂(慷慨)。最后四句写诗人暂时抛却个人私情,以大义为先,毅然选择慷慨报国,豪情满怀,情绪激昂。【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说法不当,分析诗的三四句,“芳树似佳人”是比喻的手法,诗人由于对亲人的思念,似乎望见自己思念的亲人正伫立在前方,但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路旁的花树。诗人只是思念自己的亲人,诗句并没有表明佳人为牵挂自己而惆

42、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情感变化的能力。阅读全诗可知,一、二句先写急赴戍地时的紧迫情形。“连翩”一词刻画出一位急国家事功的志士形象,“情不息”进一步刻画了志士汹涌翻腾的内心世界。军报一来,志士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因此可知此时诗中人物的情绪是急切的。三四句运用新颖的比喻,将“芳树”比喻成自己思念的亲人,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睹物思人,由于强烈的思念,使诗人忽然产生幻觉,似乎望见自己思念的亲人正伫立在前方,不觉顿时感到无比高兴,但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路旁的花树,又立时使诗人感到满怀的失望和惆怅。这一联将诗人内心感情的瞬间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多层次地显现诗人前往戍地途中复杂的

43、心理状态。五、六句写诗人一路从早到晚,跋涉不止,不仅要忍受思念家人的痛苦,还要经受劳累和饥饿的折磨。此时的诗人深味羁旅行役的奔波辛苦,以及思念亲人的惆怅感伤,情绪低沉。最后四句连用“安得”“谁能”两个有力的反诘句,言尽旨远,强调诗人断然抛弃儿女情长的纠缠,追求远大抱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豪情满怀,情绪激昂。因此可知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从急切到低沉最后又激昂的变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_,_。”(2)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

44、_,_。”(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映阶碧草自春色 (6). 隔叶黄鹂空好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1)“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是提示,同时注意“飏”的书写;(2)“无所待,最高境界”是提示,同时注意“御”“辩”的书写;(3)“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是提示,同时注意“鹂”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英国卫报

45、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危险。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我们开发出可以_自己的家园的技术,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护它。”霍金表示,逃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人类待在地球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霍金还曾经警告称,“地球上的生命因一场灾难而灭绝的风险正_,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一种基因工程病毒或其他危险。我认为,如果不能进入太空,人类将没有未来。”我们知道,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已经有近50余年人类从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有人说,这是因为

46、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_。确实,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目前的空间技术也无法_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如果当下的人类想逃离地球,重现人类作为世界领袖的荣光,就必须回顾我们的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摧残 与日俱增 劳师动众 保障B. 摧毁 与日俱增 劳民伤财 保证C. 摧残 与时俱进 劳师动众 保证D. 摧毁 与时俱进 劳民伤财 保障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

47、都在提醒着我们。B. 我们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在人类发展史上,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C.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正在走向我们。D.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人类已经有近50余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B. 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人类已经有近50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C. 自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近50余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D. 自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近50

48、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答案】17. B 18. D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第一处,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摧毁:用强大的力量彻底破坏;毁坏。“摧残”和“摧毁”都有加以破坏的意思,但后者程度重,语境强调危险与危害性大,故选“摧毁”;第二处,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根据上文,形容的对象是“风险”,含有贬义,故选“与日俱

49、增”;第三处,劳师动众:多指动用大批人力(含小题大做之意)。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根据上文“以目前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是强调此举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故选“劳民伤财”;第四处,保障:保护,使不受侵害。保证:担保负责做到。“保障”作动词时,宾语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保证”作动词时,宾语常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下文“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是动词性短语,故选“保证”。 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

50、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根据上文“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所有这些”是对上一个分句“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的概括,“这些”作为指示代词应该紧跟所指代的内容,据此可排除AB;另外,结合下文“我们开发出”,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主语应为“我们”,排除C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

51、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本题中,“近50余年”中“近”与“余”矛盾,是成分赘余,排除AC;“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人类已经有近50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前半句意思没有说完,下半句转移主语和话题,是中途易辙,暗换主语,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

52、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食品到了“保质期”就扔掉,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_。因为一些所谓“保质期”的标法,并不恰当。在许多人的眼里,“在XX之前使用”“在XX之前销售”“在XX日过期”这几种标示都是指“保质期”,都被当作了“过期日期”,既然食物过期了就应该扔掉。而现在相关部门推荐使用“在XX之前使用最佳”的方式。这种标注方式告诉消费者,在这个时间内食用的话,_,但即使过了这个日期,只要食物没有腐

53、坏,就仍然允许销售,可以食用或者捐赠。_,将大大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答案】 (1). 其实也在造成一些食品浪费 (2). 食物的品质和味道最好 (3). 采用这种保质期的标示方式【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相关部门从改变保持期的用法入手来减少浪费的情况。通读全段文字可知,“食品到了保质期就扔掉”的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会造成一定的食品浪费,根据“因为一些所谓保质期的标法,并不恰当”可知,这是在解释前面做法不恰当的原因,因此两者结合可得处填入“其实也在造成一些食品浪费”这样的内容。根据“现在相关部门推荐使用在XX之前使用最佳的方式”可知,食物有一个最佳食用期,

54、在这个时间内食物的口感和品质等应该是最好的,因此第处可填入类似“食物的品质和味道最好”这样的内容。根据文字阐述的主要内容及最后一句“将大大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可知,是新的保质期标示方式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因此,处可填入“采用这种保质期的标示方式”这样的句子。21. 阅读下面的小诗,从“大雁”“小草”“知了”“星星”中任选一种仿写,要求格式与原诗大体一致,并运用与之相同的修辞手法。蝴 蝶 那春天最初的蝴蝶枯黄而紫红一朵飞翔的花改变着我日子的颜色【答案】【参考示例】运用修辞得当;意境的合理营造;抒情富有诗意星星那夜空闪烁的星星明亮而晶莹千万颗耀眼的明珠左右着我童年的心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用

55、的能力。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同时要考虑话题的积极意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一定要用。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从“大雁”“小草”“知了”“星星”中任选一种仿写,要求格式与原诗大体一致,并运用与之相同的修辞手法。明确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不能随意所给的内容能够判断修辞手法比拟修辞。善于找出结构表达变化和不变处。比如“那的”“而”“的”“着我的”,所给

56、的字词是不变处,省略号位置为变化处,但字数应该一致。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桥是沟通与连接的纽带。生活中,有有形的桥,如雄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联通两岸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有无形的桥,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之桥。桥,能使人到达彼岸,使人成功;桥,能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桥,能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和谐;桥,能增进相互理解,彼此认同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中国桥,联世界共进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桥由石砌至钢造,由利已

57、至享外,由实体至精神都不停刷新世界认识。而无论何种中国桥,无一例外都联系了世界同中国共同前进,分享了博大深厚的中国智慧。领袖曾说过:“中国方案绝不单为中国发展,中国人更愿携世界人民共同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国桥正是共同发展精神之依托,联系中国同世界,以中国之发展带动世界之发展。中国桥,联世界共享中国科技。世界第八大奇迹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搭起中国跨入建桥强国之桥,更筑起世界共享中国科技之桥!联通港珠澳建立世界又一特大城市区,让各国在中国科技中享受出行中国便利,由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又提高国际声誉,于国于世界乃两得之举。不止此桥,我国近年建造完备的北斗卫星系统也乃联世界共享中国科技的中国

58、桥,其强大的定传功能,亲民的功能性质令全世界动容,目前正为各国贡献力量。如此莫不提那在线支付,共享单车等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科枝了。正因有这些中国桥,中国科技才能若千里马尽其才,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桥,联世界共乐中华文化。作为交流沟通之桥,中国桥也乐于分享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智慧。无论是前几年兴起的孔子学院建设潮流,还是日渐流行的中国春节,这些都分享着中国智慧,分享于世界文明的中国桥,它们流通世界,丰富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联接世界共享中华文化,共享中国智慧。中国桥,不仅共享中国科技,共享世界以中国文华,它更重要的是联世界同中国共同发展。中国桥,联世界共进中国发展。正如领袖倡导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59、,携世界同中国共同发展。中国过去所发出一系列外交政策正是联世界共进的中国桥。共同繁荣者莫如“一带一路”之政案,和谐平等者莫如“五项基本原则”之准则,互利互信者莫如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中国不断建设联世界共进中国发展的重大政策,而在此桥建成运行中,中国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桥,不仅利己且享外,不仅发展了本国更带动世界共进,中国桥也在共享中国科技,分享中国文化,共享中国也成为中国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国桥,联世界共进,在当今世界之林,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的风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是给材料的作文,首先应全面分析所给材料。材料主要介

60、绍的事物是桥,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桥的定义,是沟通与连接的纽带;第二部分是桥的种类,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第三部分是桥的作用,使人到达彼岸,使人成功,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和谐,增进相互理解,彼此认同等。这也给写作提供了思考的角度。针对桥的定义,我们应关注它沟通与连接的作用。针对有形的桥,我们可以通过桥的结构、建造、历史、发展种类等抒发有关桥发展的迅速,质量高超、方便等方面的感慨,通过桥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发展来突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力量;针对无形的桥,“无形的桥”可有多种理解,指的是虚化的桥,有考生的独木桥,有因特网的信息桥,有人与人的心灵桥,连接海外游子与祖

61、国的思乡桥,海峡两岸的血脉桥等。可以写“连心桥”“爱心桥”“命运之桥” “人生之桥”“亲情之桥”“发展之桥”等等。立意:1.以桥喻人际关系2.以桥喻发展3.以桥喻沟通交流的意义4.桥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发展的力量5.桥,中国形象素材:1.桥承载了国人的信念与自信:港珠澳大桥历时数十年,自主研发开拓创新。总工程师林鸣言:“桥的责任在于承载,而人的责任在于担当。”潜心摸索,负重前行,开创世界奇迹。总设计师孟凡超道:“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弄潮儿,就看你愿不愿意随时代大潮,接受层层大浪淘沙。”中国人迎难而上,接受时代考验,跨越海洋建设大湾区,向世界展现开放的决心。桥承担了大国的责任与梦想。三横五纵高铁是桥

62、,中国速度驶向远方;华为5G通讯是桥,穿越电缆贯通全球;一带一路战略是桥,与世界人民同心共筑,共享发展红利。中国的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尽展现于这桥之上。跨山海长桥,中国有信心筑时代辉煌。2.桥于人民,是连接道路,便捷生活的要道,也是延续情感的绸带。雪山连绵的青藏之地,那条蜿蜒盘旋的“天路”,近一半里程以桥代路,贯穿东西,开辟了藏族人民的新生活。这桥不仅是他们的行路之需,更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必要建设。屹立长河之上的赵州桥,几千年风雨不倒,其拱桥之新向世界展示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民族自信的骄傲与荣光。跨越崇山峻岭,使桥上车水马龙,来往不息,见证时代物质的发展,感情之维系。3.中国桥是一座和平桥。

63、君子和而不同,中国的和平面向世界,愿与诸位携手共进,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我国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实现各国的发展交汇点,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古有鹊桥联系爱情,今有“一带一路”联系世界。张骞出使西域,实现了汉朝与少数民族的和谐;郑和七下西洋,实现了明朝与邻国的和谐;而今的中国推行一带一路,亦将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中国愿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精神,构建和谐中国桥;亦以河出伏流,一泄汪洋的精神,增加信任与理解,加强密切联系,促进共同繁荣!4.中国桥是一座梦想桥。生物学教授钟扬曾言:“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中国曾经历数千年风雨洗礼,却不曾倒下,是因为中国的梦想如同烛火般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港珠澳大桥承载着中国的梦想与希望,是夜空中闪闪发亮的指明星。林鸣总设计师评价道:“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融汇点”。意义非凡的港珠澳大桥不仅联系了中国整体,亦是各国与中国沟通交往,实现共同梦想之桥。结构层次:文章布局谋篇合理。全文围绕“中国桥,联世界共进”这一中心,分“中国桥,联世界共享中国科技”“中国桥,联世界共乐中华文化”“中国桥,联世界共进中国发展”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有章有序,结构清晰完整,表意顺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