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180.95KB ,
资源ID:143819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381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单元检测(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单元检测(含解析).docx

1、第七单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年模拟题】A组基础题组时间:45分钟分值:76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答案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制度建设 ,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1954年”“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

2、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统一战线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2.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强调阶级性的中国画改造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A.社会主义制度在全

3、国范围基本确立B.摆脱苏联模式寻找本国道路的探索C.“双百”方针的提出并得以贯彻D.中国共产党“左”倾思想的纠正答案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着眼于本民族的文化,走“中国式”道路,B正确。A与题干没有关系;1956年,“双百”方针的出台对传统文化回归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C是表象;此变化在本质上与“左”倾思想纠正与否无关,排除D。3.下图为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柱状图。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此时期我国()A.重工业位居世界前列B.农业在国民经济

4、中地位重要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国情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明显倾向重工业,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工业严重落后的国情,故选D项。新中国重工业落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重要性,排除B项;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解题方法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柱状图体现的是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结合“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的国情,可以理解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一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二是巩固国防的需要。4.中国人民大学原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

5、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参加1954年宪法草案起草和初稿讨论的有社会各阶层人士,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C项。民主集中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拓展提升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属于新民

6、主主义性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5.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B.探索舆论宣传的全新形式C.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D.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答案D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中,“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词汇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宣传,其目的在

7、于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D项正确。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无关,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意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并非进行舆论宣传,B项错误;这些词汇在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并没有特殊的作用,故C项错误。6.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表现是()A.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

8、提高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另起炉灶”没有反映出材料中的意思,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利用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外交打开局面,体现了材料的意思,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体现不出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C项错误。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毛泽东已经去世,D项错误。7.下面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表(部分),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单位:亿元年份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98676164971960109054745719

9、616114515591962486434584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重工业产值大幅缩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所提高,结合所学可知,从1960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左”倾错误,并取得一定成效,故选B项;“显著增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重工业的产值下降,国家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对“大跃进”运动的调整和纠正,排除D项。拓展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倾错误表现: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高;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8.新中国

10、成立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答案C“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表明中苏关系友好,“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表明中苏关系恶化,上述变化表明我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使用中法英文不代表与西方外交正常化且1971年我国尚未实现与西方外交正常化,排除A项;护照变化与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无关,排除B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全

11、方位外交,排除D项。9.现代中国正快步走进“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等系列现象纷纷出现。这说明现代中国()A.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B.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布局的优化C.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化D.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答案D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微”代表着简洁、快速、浓缩和高效,互联网科技使“微博”“微信”“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12、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技发明对经济布局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蒋经国注重家庭伦理,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立场,故选C项。两岸军事对峙状态结束是1979年停止炮轰金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间交流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

13、”,排除D项。11.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1988年1992年1996年1997年个体工商户(万户)1454.91533.92703.72850从业人员(万人)2304.92467.75017.15441据王玉茹中国经济史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C.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答案B从表中可知,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1992年是个关键点,这一年,中国提出建立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12.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经济全球化加速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这一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A项。经

15、济全球化加速并不是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与两极格局瓦解无关,排除D项。解题技巧注意重要的历史节点。1992年就是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变。13.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

16、置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答案C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国有企业的分配机制进行改革,不是供给端的资源配置,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4.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日新月异,七十年辉煌灿烂。风云变幻、拨云见日的新中国外交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和壮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

17、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材料二196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抵制美国对我国的扼杀。这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

18、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材料三“变”与“不变”是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国际背景。指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同西欧关系改善的主要因

19、素。(4分)(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2分)答案(1)国际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朝鲜战争的冲击。外交努力: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以大国身份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睦邻友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团结。(2)中国领导人新的外交构想的提出;中法建交的推动;中美关系缓和;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恶化。(3)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坚定性;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战略的灵活性)解析(1)国际背景:根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结合所学得出美苏

20、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根据“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得出朝鲜战争的冲击。外交努力:结合所学,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外交活动,即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等。(2)根据“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得出中国领导人新的外交构想的提出;根据“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得出中法建交的推动,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3)根据材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得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根据“随着国

21、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得出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战略。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自古以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如王村、李庄、张店等以姓氏来命名的地名。含有寺、庵、庙、观等字的村名,不胜枚举。在南方许多地方有城隍庙,“城隍”是民间宗教中护国保城的偶像神。汉文帝姓刘名恒,史记则将恒山改称常山,刘秀叔父叫刘良,寿良县就改成了寿张县。我国历史上与年号有关的地名大约有40个,如宋真宗景德年间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杭州现有的一些地名在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例如盐桥、炭桥、菜市桥、米市巷、卖鱼街等。不少汉语地名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北京的“胡同”一词来源于

22、蒙古语据浅析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材料二1900年后,天津出现了杜总领事路、樊主教路、维多利亚中街等;上海宝昌路更名霞飞路,以法国名将霞飞命名。辛亥革命后,北京一些地名中的“皇”字改为了“黄”字,河南新成立了博爱县、民权县;武汉命名了黄兴路和蔡锷路;甘肃平番县改为永登县,抚彝县改为临泽县,宁夏镇戎县改为豫旺县,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新地名随之大批出现,如和平路、人民路、建设路、解放路、八一路、英雄街、英雄山等。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明朝时赐名为“归化城”,1954年更名为蒙语的音译名呼和浩特(意即“青色的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纷纷设立经济开发区、新区,如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

23、)、滨海新区(1994年)。据中国地名史话等材料三江苏省沭阳县的项家宅村,相传为项羽客庄,他在此和虞姬结婚,后虞姬随项羽出征。桑墟镇有个三兴庄,庄上原来只有沈、霍、倪三姓人家,农忙季节互相帮助,人畜两旺。后来,就有了“三兴庄”的名称。贤官镇的名称来源于一位清官,出现旱灾时,他上奏皇上减税,动员民众奋斗抗旱,后来获得粮食大丰收。沭阳县七雄乡、沂涛镇、王华村都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命名的。周集乡有个小胡庄,因刘少奇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化名胡服住在庄上指挥革命战争而得名。摘编自老地名的价值与传承根性文化以沭阳县老地名文化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地名中所传递出的历史信息。(10分)(2)

2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时期“新地名”寓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和利用地名文化的意义。(7分)答案(1)地名与姓氏密切相关,体现出浓厚的宗法、宗族观念;地名与民间宗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相关,体现出民间信仰多元化;地名因避讳皇室名而改名及使用皇帝年号命名,说明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意识;用手工业和商业交易地点命名,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受少数民族语音影响的地名,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2)相同:崇尚民主平等;弘扬革命传统,纪念先贤、英雄;追求民族平等。不同:近代“新地名”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20世纪80年代后呈现改革开放的

25、时代性。(3)意义:地名命名和演变承载着历史变革的信息,研究地名文化可了解时代变迁;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有利于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弘扬家国情怀;促进革命文化教育。解析(1)历史信息:主要依据材料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等方面概括。(2)相同:结合两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从民主思想,民族意识,弘扬革命等方面回答即可。不同:结合两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作答即可。(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了解时代变迁、保护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弘扬家国情怀等角度回答即可。B组提升题组时间:45分钟分值:61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1.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三次台湾海峡危机后,毛泽东将“武

26、装解放台湾”的方针调整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台湾或获得类似当年陕甘宁特区地位”。这一变化()A.标志政府放弃对台使用武力B.说明两岸关系已经出现缓和C.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形成D.反映当时两岸统一阻力巨大答案D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的对台政策背景。 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三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国大陆方面调整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改“武装解放台湾”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给予台湾以特殊政策,这说明当时两岸统一阻力巨大,故D正确;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意味放弃使用武力,排除A;中国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不能说明两岸关系已经出现缓和,排除B;20世纪80年代初

2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时间不符,排除。2.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年份工科农科医学师范文科理科政法财经体育艺术人数194918.720.918.45.89.822.63.82272195653.510.67.215.35.05.11.11.20.40.622322数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A.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B.符合了工业化初步建立的具体国情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1949年至1956年,陕西的工科、师范教育发展迅速,这有利于为工业化培养人才,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

28、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此时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初步建立,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分科问题,没有涉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排除C项;从表格看,文科的招生比例从9.8%下降到5%,但由于1956年招生数量的增多,文科实际招生人数并没有下降,排除D项。解题技巧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过渡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承担着为工业化培养人才的任务,所以工科、师范成为办学的重点。3.在万隆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9、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在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共产主义存在误解,为此,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D项正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伊拉克、锡兰并未参加,故A项错误;“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提出的,故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4.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

30、变化()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这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正确;材料中“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不等于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故B错误;“世界各国”的范围过大,排除C;中国外交局面的改善尚不能对两极格局造成打击,故D错误。5.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

31、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A.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B.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C.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D.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答案D根据材料“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在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D选项符合题意。邓小平全面整顿是针对“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A选项排除。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无必然的关系,B选项排除。虽然此时中国和一些

32、西方国家的关系缓和,但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并未结束,C选项排除。6.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答案B材料中的举措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生产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1959年“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依然存在,A项错误;“八字方针”于1960年提出,

33、故C项错误;19591961年,国家经历三年经济困难,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没有解决,故D项错误。拓展提升人民公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两者都属于集体所有制。不同的是人民公社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7.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这一现象()A.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C.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1

34、965年至1976年期间社队企业发展迅速,对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有所帮助,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根据材料“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知社队企业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社队企业的发展,没有体现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1978年后中国开始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研究和推广的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和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和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直接原因是()A.我国农业技术比较落后B.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C.我国粮食供应比较紧张D.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需要答案C

35、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农业发展滞后,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和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其直接原因是我国粮食供应比较紧张,故选C项。A、B两项虽符合史实,但并非直接原因,排除;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和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旨在提高粮食产量,故D项排除。9.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A.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C.说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

36、完善D.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答案D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了宪法的保护,D正确;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A、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10.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答案D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转型。“中央一号文件”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

37、“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的各类乡镇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故C项错误;“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11.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B.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D.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答案C198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材料中所提及的现象“各地物价上涨很快”“最终演化成

38、抢购风潮”,体现了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的复杂性,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抢购风潮”的出现是由于放开物价管制之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不是由于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排除B项;放开物价管制不属于“生产关系调整”范畴,排除D项。1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39、()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答案B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俄(苏)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两国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故选B项。中苏没有长期结盟,排除A项;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C项;大国关系的走向更多取决于国家利益,排除D项。13.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标志着经济体

40、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答案D“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即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13年周学熙创

41、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摘编自吕伟俊韩复榘统治

42、下的山东商业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启示: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说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周学熙创办了近代民族企业华新纱厂。华新纱厂虽然通过管理创新抵制了外资企业压价倾销的不合理竞争,克服诸多困难,一度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在日本侵略下,被迫出卖,失去了自主发展机会。以华新纱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受到国内反动势力和列强的双重压迫,夹缝中求生存,只能畸形发展,即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

43、。因此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消除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实现飞速发展。解析根据材料“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 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可得出启示: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说明:根据材料近代民族企业华新纱厂的发展历程,并联系所学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消除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实现飞速发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

44、军事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服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中的广场、牌坊、庙宇等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还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而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指导;建设总体上以政府

45、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2)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解析(1)依据“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得出历史悠久,而且持续发展;根据“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功能”得出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根据“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得出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根据“城市中的广场、牌坊、庙宇”“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还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得出形式多样;根据“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得出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根据材料还可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总体上以政府为主、有较明确的思想指导等角度分析总结。

46、(2)根据“休闲娱乐”“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得出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回答。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卷(一)时间:45分钟分值:69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易言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国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上述材料反映了()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农业以耒耜为耕作工具,到了春

47、秋时期,“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即出现了铁质农具;“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反映了春秋时期已有春秋两季收获。这些材料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割据混战,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削弱了皇帝权力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

48、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过官”制度有利于纠正选官弊端,并未削弱皇帝权力,故A项错误;“过官”制度旨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本身就负责审议,不存在降低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故D项错误。3.据宋会要辑稿载,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文献通考中提道,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按当时2/10税率计算,年产铜在7000多万斤。据此可知,宋代()A.冶金业摆脱政府控制B.雇工劳动受到政府保护C.私营冶金业获得发

49、展D.政府税赋形式发生变化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采铜业、采铅业发达,矿主常常募集十余万人采矿;宋神宗时,每年生产出来的铜达到7000多万斤。这些现象反映了宋代私营冶金业获得发展,故选C项。宋代,冶金业并未摆脱政府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地区矿主雇人从事冶金业生产,无法说明雇工劳动受到政府保护,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对冶铜业征税,无法说明政府税赋形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4.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

50、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答案A根据题干,这是明代皇帝为了防止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而实行的一项半印勘合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有效保证了文书的安全,而且加强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故选A。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皇权,不是健全中枢机构,B错误;这一举措并没有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C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制度,不会致力于权力制衡,D错误。5.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

51、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A.民族主义的思想B.国家一统的理念C.民族平等的愿望D.孝亲敬祖的情感答案B乾隆皇帝用五族文字题写门额,镌刻石碑,彰显了五族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强调本民族或本国利益与地位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主义的结论,A项排除;五族排序有讲究,以满为先,C项排除;孝亲敬祖不是材料主题,材料主题是五族文字并用的政治意义,D项排除。6.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内容出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天朝田亩制度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

52、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答案C本题以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材料信息表明,太平天国时期妇女在获得土地方面,与男子有同等的机会,女子“天足”“骑马”则体现了对传统纲常伦理的冲击,这说明太平天国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题干显示的是对妇女限制的部分打破,并未体现男女平等的实现,B项错误;材料中“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表明未打破封建礼教

53、对妇女的束缚,D项错误。7.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天津、广东多地拟筹股经营航运,久经禀求未能获准,只得转而经营小火轮,开发一些短途航线。即便如此,轮船招商局也横加干扰。无奈之下,多数小火轮公司只得采取“诡寄经营”的形式。材料说明()A.洋务运动旨在与洋商争利B.外国资本扶植民营企业C.轮船招商局享有优惠待遇D.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希望筹股经营航运的公司未获政府批准,只能经营小火轮,但仍遭到轮船招商局的干扰,被迫“诡寄经营”,这说明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故选D项。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外国资本扶植民营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轮船招商

54、局享有优惠待遇,故C项错误。8.某校学生制作了主题为“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时间轴,其中“?”处应填写的是()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维新变法思想产生C.实业救国思潮出现D.提出三民主义主张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的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1905年“革命”主题的是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兴起的,八国联军侵华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A项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想也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并且与“革命”主题不符,B、C两项错误。9.1915年10月,北洋政府农商部

55、在北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国货展览会。全国18个省市都选派产品参加,展出的国货产品约10万件,展览会的游览人数每日不下万人,国民“参观约买,争先恐后”。这一现象()A.折射出国民物质生活的丰富B.缘于北洋政府杜绝洋货的流通C.表明民族工业结构渐趋合理D.反映了广大民众爱国热情高涨答案D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从材料信息可知,1915年10月,北洋政府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国货展览会,吸引了众多民众参观,国民争先恐后地购买国货,这反映了广大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故选D项。民国初年,国民物质生活并不丰富,故A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北洋政府无力

56、杜绝洋货的流通,故B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合理,故C项错误。10.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A.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C.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D.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答案C“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些内容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故选C项。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马

57、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已经开始传播,排除B项;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不属于民族扩张,排除D项。拓展提升孙中山的伟大转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斗争,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参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孙中山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改组国民党,建立国民革命军,同苏联合作,对中国革命的走向有了全新的判断。此题的时代背景就是如此。11.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九江,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B.坚持

58、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攻打的都是大城市,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选B项,排除C项。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是农村而非城市,排除A项;坚持城市斗争,不是对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排除D项。拓展提升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两条革命道路的争论。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城市中心论”的斗争,前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正确的;后者照搬十月革命的道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12.下表是中华人民

59、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绝对额:亿元年份合计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公私合营工业私营工业个体工业194914037.52.268.332.21950191644.172.850.3195126494.28.0101.260.11952343153.813.7105.270.6据中国统计年鉴上述变化()A.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D.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根据表格可知,1949年到1952年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都在增长,这说明当时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

60、貌,故A项排除;材料中并未区别轻重工业,“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排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C项排除。13.如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某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B.经济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一五”计划重工业取得成就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C点时重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和轻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忽视客观规律,给农业和轻工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未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61、,均排除。14.经过22年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主要源于()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D.积极开展广泛的多边外交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支持,因此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C;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27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

62、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国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63、(7分)答案(1)特点:制茶技术取得新突破,茶叶加工多元化;形成了茶叶种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式简约化;大量茶书出现;品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8分,任答四点即可)(2)背景:专制制度强化,文人受到压抑;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发展。(7分)解析(1)据材料“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得出制茶技术取得新突破,茶叶加工多元化;据材料“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国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得出形成了茶叶种类的基本格局;据材料“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得出饮茶方式简

64、约化;据材料“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出大量茶书出现;据材料“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得出品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2)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思考。据材料“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并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专制制度强化,文人受到压抑;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理学发展。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

65、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年代主要热词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号、喇叭裤20世纪90年代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21世纪初期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

66、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分)论述: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2分)然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分)中共十一届

67、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分)尤其进入新时代,“四个全面”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2分)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有曲折和失误,更有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分)示例二: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2分)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2分)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

68、,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分)尤其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2分)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历经曲折,但不断取得新成就,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2分)说明:若学生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新

69、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热词”,这些热词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首先仔细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论题(主题),论题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提取。确定好主题后,紧扣主题,调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注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卷(二)时间:45分钟分值:79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

70、揭示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B.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学说地位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答案C据材料“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意义可以得出,百家争鸣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制度创新与发展,故C项正确。A项“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排除;儒学主流学说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制文明的更新,而不是思想自由,故D项排除。2.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

71、“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中唐以来,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进而导致四民之间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中国经济转型发生于近代,排除D项。3.有文人对1241年至1275年间的杭州描述如下:“户口番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这段材料可

72、以用来佐证()A.江南城市的商业发展B.工商业市镇的人口密集C.统一王朝的都城气象D.城市开始打破坊市界限答案A根据题干“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可知南宋末年杭州商品贸易繁荣,商业经济兴盛,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商业发展而非人口密集,排除B项;南宋并非统一王朝,排除C项;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D项。4.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纻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赀装缇帷竟道”。这一变化说明了()A.进步思想

73、影响妇女地位变化B.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C.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变化D.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年人们衣着简朴,中后期则变得奢华,明初与明中后期人们服饰的变化,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明朝中后期男女服饰的变化,没有提及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理学在明清时期出现强化趋势,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5.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认为,“领事裁判权”实际是用“以夷制夷”的好办法让洋人自己管理自己;认为“协定关税”是通过关税包干性质的固定税率,来减少

74、中外通商冲突和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B.逐步卷入世界市场C.在外交上取得较大主动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也没有认识到“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故选D项。材料信息强调中国政府对近代外交懵懂无知,无意强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外交活动使中国失去了外交上的主动,故C项错误。6.1860年以前,北京的防卫需要和漕粮之需,都在天津转运,天津成为北京的辅助城市;第

75、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商品通过天津进入北方各省区,中国北方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经由天津加工后出口海外。这一变化说明天津()A.成为近代华北地区的政治中心B.没有摆脱传统经济城市的模式C.成为北京的物质储备和军事防御基地D.成为传统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中转站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根据题干可知,天津在1860年以前主要服务于北京的防务及物资运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开为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基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未强调天津在华北的政治中心地位,排除;B项,从题干可知,天津不再是传统经济城市的模式,排除;C项,题干并非强调天津对北京

76、的物资补给及军事防卫作用,排除。7.1877年,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伦敦致李伯相中提到,“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二百余人,各海口皆有之”,因而希望中国不仅“专意考求兵法”,也应多派留学生“分途研习”西国种种科技。这反映了()A.中日战争失败引发国人反思B.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留学主要目标C.清王朝外交领域取得新突破D.近代早期留学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答案D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期间选派留学生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历史信息和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1877年可知,当时正值洋务运动期间,郭嵩焘希望李鸿章多派遣留学生广泛学习西方技术,可见当时留学活动由政府主导,选项D正确;中日战争时间

77、是189418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材料只提及中日两国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留学主要目标的结论,选项B排除;材料中所涉及内容不是外交领域的突破,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8.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难放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旨在培养学生辨析历史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结

78、合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体现不出习俗变迁异常缓慢,A项错误。材料不是突出缠足的社会基础深厚,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一方面提倡天足,但另一方面仍然有人重视缠足,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C项正确。材料是“民国初年”,而维新变法运动是1898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9.陈独秀曾说:“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盖以大战后,世界革命大势及国内状况所昭示,使予不得不有此转变也。”材料中的“国内状况”主要表现为()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军阀派系交替控制政权答案C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79、根据材料“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选项符合题意。“转向工农劳苦人民”主要反映的是工人力量的崛起,而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也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A、B两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军阀派系交替控制政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0.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用人之关系。该条例()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D.有利于重建

80、社会契约精神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废除了人口买卖契约和主奴名分,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保护工商业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故C项错误;废除人口买卖契约不等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故D项错误。1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不可忘记资本主义国家之政府与资本主义国家之人民的区别,我们对前者不应寄予过高的期望。1941年12月,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提出“日、英、美战争后,我对英美之政策,应当是建议与展开中共与英美政府的广泛的、真诚的、反日反德的统一战线”。这一变化是因为()A.敌后战场成主战场B

81、.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C.国民党投降情绪高涨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答案B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局势。根据材料时间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政策变化是在1941年12月,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此选项B正确;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不涉及与英美关系,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时间为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D排除。12.下表所示变化()陕甘宁边区绥德义合区1942年阶级成分统计表成分(据土地所有量划分)土地革命前户数土地革命后户数地主144富农6521中农3521813贫农18551026雇农311108其他105摘自曹占泉陕西省志人口志A.保障了正面战场的后勤补给B

82、.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D.调动了中下层民众抗日积极性答案D从“陕甘宁边区绥德义合区1942年阶级成分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地主、富农的数量减少,中农数量大增,贫农、雇农的数量减少,这一变化有利于调动中下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关系变动,与正面战场无关,排除A项;1942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B项;成分表中地主仍占有一定比例,封建剥削制度并没有被消灭,排除C项。13.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之前,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交民巷。这一“命令”()A.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B.旨

83、在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C.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D.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答案D在辛丑条约中有“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规定,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交民巷”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故D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故A项排除;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交民巷”的目的是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并非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故B项排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排除。14.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

84、。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答案B通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符合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故B项正确;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政策,是进步而非“反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5

8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

86、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 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87、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4分)答案(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任答三点得6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任答三点得6分)(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4分)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2分)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2分)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

88、殖民地半封建化。(1分)(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可知交通干路密和长;由材料一“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知以长安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延伸出其政治和军事功能;由材料一“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知运河使用加强了南北交通;由材料一“唐朝的域外交通路线最远”可知域外交通发达。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和第一小问的特点

89、来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上,统一、稳定,经济上,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根据运河促进南北交通,可以推出经济重心南移;根据域外交通发达,可以推出唐的对外政策开放。 (2)第一小问新变化,由材料二“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可知新式交通工具代替了旧式的交通工具;由材料二“近代最早的公路出现的”可知新式道路的建设。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二中论述的是交通的变化和原因,题目问的是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变化总结影响,通过原因推出影响,由材料二得知物资可以方便地运进运出,可以推出对运输效率、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由材料二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可以推出对交通近代化的影响;由材料二“但”以后的论述,可以看出正反两

90、方面的影响,既有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冲击,使中国走入世界的影响,也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时间可以大体判断是“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材料中“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可以得知新中国交通建设对“一五”计划的推动意义;结合材料三“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可以推出新中国交通建设对民族关系的影响。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道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

91、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

92、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答案示例一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2分)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2分)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观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4分)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价值观念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他们只寻求考试做官,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4分)示例二情节: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2分)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2分)说明:

93、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作为选官方式。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4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4分)(“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情节进行概括,如根据材料中“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后,读书考试做官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种价值取向使读书人忽视科学、技术等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社会的进步;从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可知,范进当官的途径是通过科举制选拔,由此提炼出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也阻碍了社会转型。35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