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师高级中学2019一2O2O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辟雍是周天子进行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B. 调和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 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D. 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
2、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2.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 明清以
3、“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3.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
4、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 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B. 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C. 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D. 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说明宋朝台谏制度充分发挥其直言相劝并纠正错误的功能,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故D正确;台谏制度是劝谏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排除B;材料现象与理学无关,排除C。4.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
5、级制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D.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中信息可知,从秦朝到两汉,地方行政由两级制到三级制,并设立监察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又恢复两级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C正确;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而不是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排除B;材料强调
6、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并非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5.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答案】D【解析】题中的“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
7、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6.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A. 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B. 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 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 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议会给内阁更多的提案机会,说明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故选A。分权制衡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互相牵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C项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C。议会给内阁更多的提案机会,不能得出内阁
8、左右了议会的立法的结论,故排除D。7.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是美国推行A. 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B. 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原则C. 人民民主的选举原则D. 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A项是美国的政权组织运行机制,强调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非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排除;B项是美国的国家组织形式,不符合题意,排
9、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宪法颁布时并未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排除D项;美国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措施应该是政府机构由人民选举而产生,故C项正确。8.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德国A. 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B. 皇帝仍然操纵着国家政权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 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
10、在您这一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故选B。德国确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排除A;在当时的德国,宰相对德国皇帝负责,两者矛盾并不尖锐,排除C;材料中俾斯麦是就德国政体向李鸿章介绍经验,而不是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代议制,考查学生结合知识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需要学生就德国政体的特点和材料进行联系。9.吕思勉在中国史中说“五口通商一役,种种的经过,都是不谙外情当然的结果倒像英国的战争,专为强销鸦片而来;中国既然战败,就不得不承认他贩卖鸦片似的。于是中国对于
11、鸦片,既无弛禁的明文,而实际上反任英人任意运销,变做无税的物品。”这表明A.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脱离了世界潮流B. 中英战争的原因是英国强销鸦片C. 南京条约后,鸦片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D.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征收鸦片税【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五口通商一役,种种的经过,都是不谙外情当然的结果”可知吕思勉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不谙外情即不清楚世界潮流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是中国不清楚世界潮流的结果,选项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南京条约后,鸦片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故C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征收鸦片税,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0.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
12、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B.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C.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
13、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1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
14、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
15、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12.1916年孙中山在解释“中华民国”非“中华共和国”的国号时指出:共和政体为代议政体,如美国树直接民权之规模,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今虽易专制而成代议政体,但仍落后于欧美,是因我国国民享有的只是代议权,而非直接民权。这说明A 中华民国没有推行共和政体B. 中华民国尚未实现真正民权民享C. 中华民国并未结束专制统治D. 直接民主制是共和政体重要标志【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今虽易专制而成代议政体,但仍落后于欧美,是因我国国民享有的只是代议权,而非
16、直接民权”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尚未实现真正民权民享,故B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就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1912年清帝退位,专制制度结束,故C项错误。共和制是代议制,故D项错误。13.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恰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A. 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B. 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C. 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D. 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
17、详解】依据材料中“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和“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可知,辛亥革命后,“共和”和“自由”成为人们谈话、聊天的常用语,说明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辛亥革命失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上海”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不代表全国人民大众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排除;D项,该项表述过于笼统,仅仅材料中“上海”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不能代表全国人民大众的思想都得到了解放,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
18、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4.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材料反映了A. 史料研究先辨别真伪B. 历史叙述带主观政治倾向C. 报刊比日记更客观D. 晨报是资产阶级报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晨报时评与鲁迅日记相比,明显对于学生行为有主观政治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史料研究必须辨明史料的真伪,故A错误;报刊并不比日
19、记更客观,故C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反映出报刊的阶级属性,故D错误。1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材料表明A. 思想解放激发了士兵的抗日热情B. 红军的战斗力超过了国民党军队C. 民主平等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D. 土地革命调动了官兵革命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
20、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可知,红军的民主平等氛围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故选C。井冈山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还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国民党军队在当时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武器,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土地革命的内容,排除D。【点睛】由材料“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提取出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判断。16.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
21、民政府A. 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B. 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C. 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D. 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从1931年开始”“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B、D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17.有学生在查阅日本投降资料时,找到一份报纸,(中央社东京一日路透电):日本帝国大本营遵麦克阿瑟元帅之训令,通令国内外之各日军司令向盟军司令无条件投降。中国方面(东三省方面者在外)及台湾、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日军,将向蒋委员长投降。据此可以得出
22、的结论是A.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 盟军的援助是抗战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方面(东三省方面者在外)及台湾、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日军,将向蒋委员长投降。”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时间信息,无法推断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结论,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8.1917年夏秋,布尔什维克针对工人、卫戍部队以及前线战士进行宣传,要求和平、土
23、地、面包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使得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这反映出当时布尔什维克A. 基本上掌握了临时政府权力B. 坚持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C.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D. 推动了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掌握临时政府权力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布尔什维克,故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在七月事件以后放弃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成功,也就没有确立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故排除C项。根据“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推动了革命
24、形势的发展,故选D。19.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A. 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 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标志着中华
25、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故BD两项错误。20.日前,台湾媒体发布了一项有关“九二共识”的民调,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九二共识”的比例达374%,超过不认同的352%,20-29岁的年轻一代认同度达381%。下列对“九二共识”认识正确的是A. 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B. 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 成为两岸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D. 直接推动了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是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符合民众的意愿,A项正确。“九二
26、共识”是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不是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排除B。“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并不是“纲领性文件”,排除C。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九二共识”直接推动的结果,且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前,两岸关系亦有所改善,允许探亲、观光、投资等活动,排除D。21.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 致力于
27、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2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
28、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A. 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B. 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C. 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D. 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体现的是官方意识形态对影视艺术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强调的是思想自由,A选项排除;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的说法片面,B选项排除;美国的政治运作模式仍然是三权分立,C选项排除。23.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
29、“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A. 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B.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C. 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D. 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题干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作为一极在谋求防务独立时受到的巨大阻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马克龙提出建立“欧
30、洲联军”时冷战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24.梭伦在当选为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老的地方,竟至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最指A. 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B.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斗争激烈C. 奴隶主之间的斗争D. 自然灾害的威胁【答案】B【解析】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局部调整无法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社会政治改革成为必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三项与题意不符。25.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
31、得势力,旧的血缘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A. 颁布“解负令”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材料中的“旧的血绿亲属团体遭到排斥”及“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等关键词语。财产等级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故选B项。A有利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四百人会议内容,排除C。鼓励工商业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6.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
32、,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 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 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C. 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 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认识当事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让人代为投票的现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项错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对维护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D项错误。27.史学家唐德刚认为,
33、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神权政治是指神权 (也就是教会势力) 大于世俗权利
34、,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28.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 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 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 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 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达的思想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这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治下的民众,这样就可以做到天下无敌。而社会财富不实行高度集中,分散到很多人的手中,国家就无法有效控制民众,就容易亡国。说明管仲意识到建
35、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故D正确;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A不符合题意,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是中央集权的表现,不是实质,排除。29.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B. 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C. 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D. 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即是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ACD项都是相同点,B项中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说法错误,两次改革处于春秋时期,主要是
36、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触及上层建筑。故B项正确。考点:综合比较齐鲁两国改革的相同点点评:注意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改革的特点,比较分析异同点。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改革的异同点比较不同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期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相同点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30.“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
37、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详解】“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意思是,秦国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儿子成年后要(与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儿子成年后要入赘到别人家。这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所以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故选C。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与司法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并非军事改革,
38、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
39、大胆的尝试。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
40、提供保障?【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3)措施: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4)保障: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秦朝负责监察机构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维护皇权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可知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结合三省六部制特点从分散相权,相互制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回答即可。 (4)本体属于开放题依据
41、所学从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以及制订完善的法律等角度思考回答。3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人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
42、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
43、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答案】(1)转变:由传统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2)说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4、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WTO等。(3)认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互相包容,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解析】(1)第一小问,由根据材料一 “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到“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再到“褒义型概念替换”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由传统的华夷观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的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思想(西学东渐)等方面回答即可。(2)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45、结合建国初、70年代、90年代以来几个重要时期,列举属于包容体现的中国外交成就即可。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70年代实现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2001年加入WTO等。(3)关于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围绕两者关系展开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互相包容,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方面思考作答。33.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
46、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盟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努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成为“修昔底德陷阱”。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材料二: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可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为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
47、让美国人享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3)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答案】(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2)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
48、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3)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解析】【详解】(1)含义:根据“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盟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可概括得出: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原因:根据“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努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和希波战争的影响分析总结。(2)心态:根据“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为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得出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等方面分析总结。(3)综合材料,可从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加强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