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3762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集训(含解析).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9世纪中叶,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迅速激化。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政治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出现危机。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革命

2、派发动的辛亥革命完成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转变,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必须向新的阶段发展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

3、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民国初年,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的机会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先后登场。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山东卷2020,6,3分“西学东渐”(1)山东卷考查集中在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探索方面。全国卷考查内容比较分散,但与山

4、东卷考查的主旨基本相同(2)命题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新情境,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预计未来的高考仍将集中在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方面(1)复习备考时,要认识列强侵华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进程、特点、影响及中华民国建立的重大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要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

5、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体现了家国情怀2020,8,3分日本在华势力增长2020,17,14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全国课标卷2020,28,4分西学传播与实业发展2020,45,15分清末新政2019,28,4分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动2019,29,4分新文化运动2018,28,4分晚清政府外交2018,41(2),9分清末地方自治2017,28,4分洋务企业2017,29,4分列强侵华的影响2016,28,4分自然经济的解体2016

6、,29,4分洋务运动【基础集训】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答案C2.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C.清政府放弃“天朝

7、上国”思想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答案A考点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3.“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C4.史学界认为近代某项运动,“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是一种由上而下、范围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该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答案B5.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

8、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A.率兵收复新疆B.设置新疆行省C.取得镇南关大捷D.建立理藩院答案B考点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6.1891年康有为刊行新学伪经考,把自东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学人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等古文经,统统说成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关,应称“新学”。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而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的上述做法旨在()A.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B.提出独立的学术见解C.创新与发展传统儒学D.论证君主立宪必要性答案A7.某学者评

9、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答案A8.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答案A考点四辛亥革命9.19

10、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答案B10.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

11、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考点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1.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法律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B.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舆论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D.共和制不适用于中国答案B12.一些军政界人士鼓动张勋称:“黎、段两人断难并立,趁此机会,厉兵秣马,可以定乱为名,收服人心,借图大计。中央麻木不仁,无力压制。似此政府,几类东周,有建义旗者,谁不响应?”以上材料说明张勋能短暂复辟的因素是()A.“府院之争”军阀割据B.前清遗老推波助澜C.张勋集

12、团实力雄厚D.共和体制已成废纸答案A教师用书专用【基础集训】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推卸战败责任B.谋求制敌之道C.缺乏理性反思D.改进外交策略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官员对英国的态度分歧很大,皇帝游移不定,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缺乏理性反思,在侵略者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故选C项。清朝皇帝不清楚如何应对英国侵略,不等于推卸责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统治者缺乏主见,并非谋

13、求制敌之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策略的改进,排除D项。2.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美国()A.国力强大不屑于炫耀武力B.与英国侵华存在本质差别C.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D.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答案C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与其他列强不同的策略,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选C项。1860年左右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是过于强大,排除A项;英法美侵华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利益,没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1860年美国内战尚

14、未爆发,排除D项。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B项正确。材料说明清朝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不能体现其华夷观念的转变,排除A项。清朝官员以全免关税为条件来解决中外冲突,说明他们并不具有国际

15、法的意识,故C项错误。清朝官员主张全免关税的目的在于制止中外冲突,而不是自由贸易以求自强,故D项错误。4.鸦片战争前后,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积极关注西洋动向,提倡“师夷长技”,获得了后人“开眼看世界”的赞誉。回到福州后,他领导当地士绅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这最能体现()A.林则徐具备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B.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C.列强入侵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D.开明士大夫仍受华夷之别的影响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林则徐提倡“师夷长技”,但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表明林则徐仍然受到传统的“华夷之别”的影响,故选D项。林则徐的行为与“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A项;B项所述材

16、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与列强入侵激化沿海矛盾无关,排除C项。5.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答案A前期的翻译对列强带有轻视、蔑视的天朝上国观念,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可见清朝对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认同的过程,故A项正确。“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只

17、能说清朝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不能说是摆脱,故B项错误;这种称谓的变化与殖民地化的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称谓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D项错误。考点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清政府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的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说明洪仁玕反对天朝上国思想,表明太平天国外交

18、观念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A项错误;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观念,B项错误;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创造有利的环境,C项错误。2.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A.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B.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D.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李鸿章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这一体制使得商人有了官方背景,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

19、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分洋利”,故选B项。轮船招商局不能垄断中国航运,因为还有大量外国航运公司,排除A项;官督商办不一定能保障私人投资者的利益,排除C项;官督商办导致产权不明晰,排除D项。3.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答案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双方理念不同,故A项正确。盛

20、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对立,也不是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故C、D两项错误。4.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政府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B.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D.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清政府内部对割台事件分歧很大,很多人表示反对和抗争,故选B项。中日此时签订了马关条约且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否定马关条约,故排除A项;材料只涉

21、及“清政府各级大小官员”没有涉及民众,无法体现民族觉醒,排除C项;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D项。考点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清末庚子之变,慈禧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A.地方实力派影响中央决策B.西方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目标C.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D.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的发展答案C清政府对各国宣战,但地方督抚不仅不遵守中央命令,并且与列强签订保护协议,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减弱,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危机,故选C项。地方实

22、力派并未影响中央的决策,清朝中央政府依然对外宣战,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发展,排除D项。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维新派主张变法,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说

23、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选D项。其他三项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材料所要论述的主题,由此排除A、B、C三项。3.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概述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最后则论证了他自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严复在翻译此书时,则着重选择其中介绍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严复此举()A.旨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B.使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C.为推翻晚清政府寻找依据D.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赫胥黎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严复在翻译时,则着重介绍了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可知他的目的在于唤醒国民的危

24、机意识,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排除B项;严复是维新变法的一员,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实行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严复此举起不到减少变法阻力的作用,排除D项。4.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D.表明中日已经断绝邦交答案A189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相继归国,说明中

25、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故A项正确。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并且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离开日本也不能说明日本外交亲善,故B项错误;这些报道的标题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说明中国人仓皇逃离也不代表中日已经断交,故C、D两项错误。5.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为民族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B.宣扬种族革命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主张利用孔子重建国家,革命派则主张以黄帝为符号重建国家,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两派

26、都主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以达到自身的目的,故选D项。强调托古改制的是维新派,排除A项;宣扬种族革命的是革命派,排除B项;维新派和革命派均没有把社会各阶层民众都动员起来,排除C项。考点四辛亥革命1.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C.“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D.“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答案D“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27、”的说法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的内容,故选D项;“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中“总统内阁行使行政权”内容,排除A项;“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中“参众两院行使立法权”的内容,排除B项;“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符合近代西方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排除C项。2.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B.改良社会

28、风俗成为国民共识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辛亥革命前后,民间供奉经历了从“君”到“国”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故D项正确。3.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权的女权运动。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答案C材料“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权的女权运动”,反映了部

29、分知识女性争取参政权,说明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C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部分知识女性争取参政权,A项以偏概全,错误;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排除。4.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答案B1906年正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在这个背景下,康有为主张循序渐进

30、,主张改良,很明显其用意在于抵制国内民主革命,B项正确。考点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A.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D.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一战期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侧面说明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故选B

31、项。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小农经济,排除A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并不合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资金来源,排除D项。2.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并与男性“杂处合坐”,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

32、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男女平等”,无关民主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娱乐场所繁荣兴盛,排除D项。3.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政府通过颁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经济立法难以起到遏制列强侵略的作用,故B项错误;经济立法只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证和有利因素,不能起到奠基作用,故C项错误;近代历史上自然经济始

33、终是中国经济的主体,故D项错误。4.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答案D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可知,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新旧不同的政治选择,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在服饰上新旧并存,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A项错误;据

34、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冲突加剧,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5.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答案A辜鸿铭认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中国人要懂得“兼收并蓄”,由此可知他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辜鸿铭主张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

35、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排除B、C两项。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D项错误。【综合集训】1.太平天国对于定都天京的盘算取舍,说明富裕的经济和“帝王之家”是对他们吸引力最大的东西。后来刊布的建天京于金陵论一书,收录了41篇同名短论,叙述了选择天京的种种好处。由此可见,定都天京()A.导致太平军对清朝由攻势变成守势B.表明太平天国已经进入全盛时期C.体现了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D.有利于太平天国进行反封建斗争答案C2.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

36、,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答案D3.“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可知,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往来B.抵御外侮以求富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4.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下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原

37、则一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原则二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原则三各国势力范围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不应有所差异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B.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C.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D.门户开放利于列强扩大侵略答案D5.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今作“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38、答案A6.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答案D7.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其根本目的是()A.推行社会教化B.恢复传统文化C.准备复辟帝制D.宣扬西方文明答案C8.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39、()项目工矿企业数资本额棉纺织厂面粉厂19011911年约650家1.4亿多11家39家19121919年约1120家2.85亿54家176家A.面粉业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B.中国近代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C.民族工业在民国初期快速发展D.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C9.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答案D10.1905年的中国。(10分)材料一

40、1905年部分大事记4月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10月京张铁路开工材料二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

41、,“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材料四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的中国”的认识。(10分)(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在战争中宣布中立,充

42、分暴露了其腐朽落后的本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在政治上不得不做出转变,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各种思想主张。既有孙中山等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又有严复等改良派坚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化,还有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变革思想介绍到中国。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科举制被废除,新式教育发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塑造新式知识分子;京张铁路开工,促进交通近代化;清政府删除刑法中野蛮落后的条款,也表明中国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

43、总之,1905年是中国螺旋式上升的一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革故鼎新的总体特征。(10分)教师用书专用【综合集训】1.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600名并放银超过一百六十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A.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B.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C.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D.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答案B据材料信息“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起义,清政府调兵镇压,故选B项。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排除A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排除C项;中法战争开始于1883年,排

44、除D项。2.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敌我力量悬殊。这种不同()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分歧很大,结合唯物史观可知,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成败,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并未表明人们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人们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认识并无对错之分,排除D项。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

45、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A.宗教信仰B.启蒙思想C.西方商品D.民主制度答案C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它”指西方商品,即廉价工业品,故选C项。由材料中“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可知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启蒙思想,排除A、B两项;民主制度没有成为近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排除D项。4.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

46、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答案B材料讲述的是洋货畅销,冲击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A项错误;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无关,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尽用洋棉纱”,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D项错误。5.“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中体”和“西用”互相作用和影响

47、,“用”在“体”中会发酵,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故选D项。“中体西用”有利于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排除A项;“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一种思想观念,不能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C项。6.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度总督巡抚满族汉族满族汉族1837年738121864年37015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从1837年到1864年,清朝地方总督和巡抚中,汉族的数量增多,说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

48、主的力量,故C项正确。清政府重用汉族地主是出于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并不是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力量,但这与表中督抚数量变化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地方督抚满汉的数目变化不能反映中央政府权威的丧失,故D项错误。7.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清政府由反对民间资本到甲午战后主张广

49、办民族工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败,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说明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故选D项。清政府广办民族工业并不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调整政策主要是为扩大税源,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8.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D.学生

50、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清朝时学生从事革命事业都是脱离学生地位,个人行动。五四运动之后,学生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说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觉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C项。此变化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与学生社会地位和推翻清朝统治无关,所以A、B两项错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是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作用,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注:“蒙自”属云南省)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

51、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上海渐成中外贸易集散中心。材料显示,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明上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反映了近代上海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示例二:论题: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论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较早。材料显示,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发展的优势。示例三:论题: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时间较早,而内陆地区解体时间较晚。材料显示,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仔细阅读材料信息,从中提炼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并拟定一个题目,如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等,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