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生物种群的K值是可以发生改变的B.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其K值是相同的C.达到K值前的每一个时期,种群数量总是在增加D.达到K值后,种群的数量就达到平衡了答案:B解析: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其生存环境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其K值可能不同。2.下图中可表示种群数量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的增长曲线的是()答案:B解析: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的情况下呈“J”形增长。3.下列属于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的条件的是()A.食物(养料)充足B.没有敌害C.没有竞争D.空间有限答案:D解析: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空间有限
2、、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关于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环境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B.C.D.答案:C5.下图是双小核草履虫在实验室培养时(定时供给细菌)有关的种群动态,则双小核草履虫增长最快的点是()A.A点B.B点C.C点D.D点答案:B6.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培养时间为2 d,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p
3、H3.04.05.06.07.08.09.010.0种群密度/(个mL-1)00153160168172133125A.必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力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A项正确。由题表可知,pH为3.0和4.0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形增长,B项错误。增加培养液的量,草履虫的生
4、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C项正确。pH为8.0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对碱的耐受力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项正确。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近似“J”形的增长B. 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内的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试管和试管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
5、管和试管内种群的K值。接种量不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不能同时达到K值,接种量大的种群先达到稳定期继而先进入衰亡期。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9.下列关于“J”形曲线与“S”形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A.“J”形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形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6、D.“S”形曲线和“J”形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S”形曲线的增长率不断下降。10.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OC段,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形;若在C点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A点时种群数量为。A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原因是。(3)在C点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状态,主要原因是、。答案:(1)SN/2增长型(2)B点在A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点时捕获该鱼并使捕捞后维持在A点时的数量,获得的量较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波动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解析:由题图
7、可知,DC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为最大值,而在A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则这时种群的数量为N/2。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时,获得的量较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因而B点为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1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形,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
8、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减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
9、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能力提升1.(不定项选择题)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植食动物某野兔种群的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得到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第3年末的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的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值答案:ACD解析: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3年,的数值接近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项错误。在第4年初到第
10、5年末,开始时大于1,后来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正确。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项错误。第5年中期,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故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值,D项错误。2.假设在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空间充足,则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则可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曲线a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
11、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项错误。K/2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治越好,B项错误。曲线b1所代表种群的K值大于曲线b2所代表种群的K值,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则可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项错误。3.下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t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D.若不考虑迁入、迁出,则曲
12、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答案:B解析:曲线x为“J”形曲线,其数学模型为Nt=N0t,其中代表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下面两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图1图2A.图1、图2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的A点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的B点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图2中的B、C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两条曲线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相对稳定,所以它们都属于“S”形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A点的增长速率
13、最大,对应图2中的C点。图1中的B点的增长速率为0,对应图2中的D点。图1、图2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点、D点。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Ot3时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时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种群在Ot3时段,Nt+1/Nt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
14、个种群数量先减小后增大,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一直增大。乙种群在Ot1时段,Nt+1/Nt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当Nt+1/Nt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6.请根据下图所示的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3)若此图表示蓝细菌爆发时某湖泊中蓝细菌的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基本为0。(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
15、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点后进行,原因是。答案:(1)(2)(3)F(4)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解析:(1)马缨丹引入夏威夷后,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呈现“J”形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3)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基本为0。(4)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E点之后进行捕捞,捕捞后维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7.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 4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分别为20 mL培养液(A组),20 mL培
16、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B组),20 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C组),理想条件(D组)。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A、B、C、D 4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曲线。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属于(填“数学”或“物理”)模型。(2)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在前。(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答案:(1)、“J”形数学(2)血细胞计数板加盖盖玻片(3)基因频率被自然选择淘
17、汰掉的个体解析:(1)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是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然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最后减少,对应曲线;B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是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达到一个新的K值(K1),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K1值,对应曲线;C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是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然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K值会增大,然后种群数量减少,对应曲线;D组为理想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属于数学模型。(2)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题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