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课后作业(十二) 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33351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课后作业(十二) 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课后作业(十二) 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课后作业(十二) 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课后作业(十二) 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课后作业(十二) 岳麓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作业(十二)(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届珠海月考)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字,它们依次象形: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D商朝已经懂得汉字的演变规律2(2012肇庆模拟)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3(2013届九江

2、月考)“疑是蝤蛴美容颜,蛾眉婉转天地间。高低上下隋唐始,举重若轻似等闲。”(蝤蛴:天牛的幼虫,身体弯曲细长)这首诗所描述的生产工具是()A耒耜 B耧车 C曲辕犁 D水排4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图一 骨耜图二 石犁图三 六角形铁锄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5(2013届太原调研)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

3、,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6(2012湛江测试)“(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物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7(2012茂名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8(2013届九江月考)“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

4、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9(2013届南京调研)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 B分散性C连续性 D脆弱性10(2012云浮模拟)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

5、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11(2012西安模拟)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C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12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 B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

6、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

7、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12分)(3)有人说古代中国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8分)14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8、,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4分)(2)材料二中两段文字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6分)(3)材料三反映的现

9、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解析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解析】我国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商朝已经是阶级社会;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祭祀活动;D项说法也明显不符;从材料描述看,主要反映了C项。【答案】C2【解析】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牛对于农民耕地、国家强弱的重要性,而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故选A项。【答案】A3【解析】从“蝤蛴:天牛的幼虫,身体弯曲细长”形状的描述和“高低上下隋唐始”功能和时间的表述上可以推出应该是在唐朝发明的农耕工具曲辕犁。A是原始社会使用的农具,B是汉代发明的,D是三国曹魏时期发明的。【答案】C4【解析】工具的不断改良,极大

10、地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答案】C5【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关键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三项无从体现。【答案】D6【解析】封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源。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稳固统治,特别重视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C项。【答案】C7【解析】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和男女分工明确;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而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诗歌内容

11、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答案】D8【解析】材料透露出自古以来中国农业的国情:人口多,土地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民不得不“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就是农业精耕细作的必要性。【答案】B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殍”等,可了解到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失去财产、破产等,所以此题选D。【答案】D10【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周王授予诸侯土地,但不得转让,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郑国和鲁国私下交换土地,这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答案】D11【解析】

12、从材料中“佃人种植而收其租”“赁田以耕”可判断是农业生产中的租佃关系。【答案】C12【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农业发展情况。材料说明了明代租佃制的普及和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的史实,但看不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带有的选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综合分析材料一可看出,材料都是围绕着铁农具展开的。第二、三小问考查学生对史料价值的分析,一般来讲最有价值的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比如出土文物。第(2)问可从精耕细作等方面概括其特点,其影响主要从当时南北经济发展的

13、状况方面分析。第(3)问是探究性题目,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言之有理。【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第一种观点:赞同。中国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第二种观点: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徭役、兵役。14【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家庭既从事农业生产,又进行纺织,说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

14、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2)问关键信息是“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说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角度分析。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买田置地现象,然后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3)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