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诗三首作家作品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2.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
2、园诗人。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著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写作背景(1)涉江采芙蓉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2)短歌行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
3、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大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五十七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3)归园田居(其一)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告别旧我的宣言,也是迎接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1.请简要回答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为何忧伤。我的见解: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他与思念的人都深受思念对
4、方之苦,却不能相聚。2.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陶渊明在描绘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时,描写了哪些景物?我的见解:诗人描绘了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桑树等景物。合作讨论3.如何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句诗的内容?我的见解:作者语意一转,所思之人在故乡,长路漫漫,这份深情却无法寄达。“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令人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来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4.短歌行中“忧”字在诗中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我的见解:从诗中看,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年老而大业未成;也
5、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贤才难得。当然也可能“忧”的是其他。5.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其作用是什么?我的见解:(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在这里借酒浇愁。(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贤才的思念、渴望和倾慕。(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明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6.归园田居(其一)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我的见解:“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
6、官场。用这些比喻,表示作者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作者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理。7.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我的见解:在封建社会,要实现政治理想,建功立业,只能步入仕途。但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入仕为官,是一大失误。“误”字既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了久居官场的悔恨,饱含了作者无限的辛酸。1辨别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的见解: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7、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疑难探究2.涉江采芙蓉一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我的见解: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者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下,突然思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为下面表达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张本。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正是欲以乐景衬哀情,这是此诗表现人物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写了农村中很普通、很常见的生活景象,读后让人感觉到一种恬静之美。结合诗句内容鉴赏这首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我的见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8、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农村生活的图景。这幅平常的农家生活图景在陶渊明笔下显得很有韵致。前两句勾勒出村庄的远景,“暧暧”是村庄轮廓的勾勒,“依依”是袅袅炊烟的形态描摹;“暧暧”是静景描绘,“依依”是动景描写,动静结合,将宁静而富有生气的村庄的朦胧美表现了出来。后两句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尖的鸡鸣,表现村庄的宁静,以声衬静,颇有意趣。这种情致的表现恰好反映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平静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幅农家图景正是陶渊明内心的写照。后两句虽未写人,但狗吠、鸡鸣足以让人想象出农家宁静、平和的生活景象。配以诗中的“依依”炊烟,更是将田园农家生活最富有诗意的一面展现了出来。4教材中把“守拙”解
9、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我的见解: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因为“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朴。5.历朝历代都有两部分
10、人。一部分主张出世,或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或退归田园,亲近自然。一部分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对他的选择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我的见解:(示例1)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陶渊明退隐田园是在官场上辗转多年之后,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他是迫不得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很难兼济天下。(示例2)他的归隐有积极意义。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
11、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因此出现了大批名作。相关链接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3谯水击蛟:曹操十岁那年,有一次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周旋
12、。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天真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真是可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4.望梅止渴: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5.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
13、地,他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6.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担任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