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31455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命题人: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

2、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2.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 鼓励人口生育B. 女性社会地位低C. 社会矛盾尖锐D. 政府管理能力差【答案】A【解析】【详解】“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A项正确;材料和女性社会地位低无关,故 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材

3、料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故D项错误。3.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

4、尚靡丽”描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宋朝官方和民间商业建筑都很奢侈,与唐朝时不准“民间建筑”高大不同,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建筑高大奢侈,与都城经济功能是否增强无关,排除;CD项,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4.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A. 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B. 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C. 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D. 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

5、经济。宋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议和期间,宋朝通过贸易取得马匹,少数民族通过经济交往获得茶丝,各取所需,缓和双边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经济发展,政府主要财源不是来源于边境贸易,是农业、商业,所以排除C项。【点睛】本题主要涉及到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内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理解经济方面的交流也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5.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

6、代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C.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以看出是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官府垄断茶利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货币使用率低,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6.下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A.

7、 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B. 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C.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D. 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瓷器【详解】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代时期,故A错误;材料中提到是“御窑”产品不投放到市场,故B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瓷器制作无关,排除C;粉彩和珐琅彩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主要瓷器,珐琅彩源自西方,粉彩是对珐琅彩的学习和借鉴,工匠将粉彩和珐琅彩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文化自信,故D正确。【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

8、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7.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乾隆时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 租佃关系日渐发展C. 市镇经济趋向繁荣D. 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租佃关系。根据材料中“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明清时期农村租佃关系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未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在“大量”上

9、,封建地主阶级只是少数人口。8.宋代对绝大多数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并将盐茶等专卖法收入位列末代法典首位的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A. 重视国计民生产业的保护B.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 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D. 工商业经济发展十分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将专卖法收入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等信息来看,说明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是维护社稷的重要措施,从而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答案为C项。专卖制度不是以国计民生为出发点,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专卖制度对于维护宋朝统治的重要性,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工商业经济的

10、发展状况,排除D项。【点睛】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基本经济制度,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的推行,标志着专卖制度基本定型。专卖制度是封建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表现,也是国家与商人争利的结果,是国家充当大商人的结果。虽然专卖制度在中国古代曾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但同时它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9.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 消费仍以土布主C. 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示可知,1840-1894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

11、)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图示体现了自然经济在不断解体,A项说法错误;数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

12、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11.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 降低生产成本B.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 加强国防安全D.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从沿海迁往内地,并在内地兴

13、建与扩充军事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军事工业设厂偏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战争中首先遭到了重创。所以,这一决定是出于保障军事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等都是官办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计生产成本;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工业的区域布局变化,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D选项错误,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

14、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C【解析】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A项所说的“通俗性”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普及的效果;B项国人办报的先例是昭文新报;D项与史实不符,文化没有普及,大部分国人还不识字,更别说读懂文言文了。故选C。【考点定位】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选修一:戊戌变法。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

15、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A. 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14.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6、在于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 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历程【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点睛】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1)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

17、控制(主要原因);(2)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3)“发展实业”、“实业救国”的鼓舞;(4)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5)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15.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

18、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1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

19、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 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英、法”“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可知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召开的国际性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A正确;B项内容为亚非会议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内容为新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点睛】日内瓦会议

20、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17.如表19821999年人民日报中外合资企业广告抽样统计时间合资方产品时间合资方产品19820513中日福日牌电视机19890111中日大豆色拉油19900921中美康泰克缓释胶囊19910526中德桑塔纳轿车19920921中英力士香皂19930507中国阿拉伯撒可富化肥19930525中日游乐园19950104中美喷墨绘

21、图仪19970908中法红心牌电熨斗19990907中德奥迪A6轿车表中1991年前后广告内容的变化反映了A. 外资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B. 轻工产品成为合资的主要领域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D. 外资对中国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以“1991年”为分界线,分析本题表格可知,打广告的合资企业中,外资来源从日、美两个国家,发展成六七个国家,说明D项是正确的。材料只能反映出外资来源增多,A项错误;材料列举不少国家来华投资,没有具体行业结构和比例,B项错误;1990年代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其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不符合史实。【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

22、放的过程特征和产生的影响。18.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A. 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B. 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C. 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D. 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的“资本”在欧洲“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殖民扩张

23、的时代特征和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等史实。19.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A. 商业立国的理念B. 殖民扩张的野心C. 资本输出的要求D. 世界工厂的自信【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荷兰【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

24、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点睛】荷兰殖民扩张: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20.英国在18世纪就形成了商业信贷网,从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广泛使用银行券、信用券、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这种做法A.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 导致了金融业的混乱C. 加重了对殖民地的依

25、赖D.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经济。根据材料中“18世纪下半叶”“广泛使用银行券、信用券、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等信息可知,该时期为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时期,金融业的发展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商业支付手段,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英国的资本市场为当时经济活动提供了金融服务,看不出引发金融业的混乱和英国对殖民地依赖的内容,故排除B,C两项。21.19世纪六七年代,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相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在美国和德国却找到了市场。这反映出A.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

26、激烈B. 自由贸易政策超越了时代潮流C. 经济实力影响国家外贸政策D. 美、德挑战英国的业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说明受自由贸易政策影响的国家较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还不够激烈,故A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顺应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并非超越时代潮流,故B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德国尚不能挑战英国工业霸主的地位,故D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主张自由贸易主义,因为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工业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在美国和德国找到了市场”,是因为此时美国、德国的经济

27、实力相对落后于英国,因此用贸易保护主义来抵制英国的产品竞争,故C正确。22.“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A. 实行总统制B. 确立三权分立C. 实行司法独立D. 建立联邦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详解】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各地美元价值不同,国内货币、市场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D正确;总统拥有行政权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排除

28、A;三权分立指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故排除B;司法独立主要为了保障司法的有效进行,不被其他权力机关干涉,故排除C。【点睛】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1786年的谢司起义,使联邦制的统治者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利,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23.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A. 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

29、市场B. 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C.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是贫富差距扩大,造成有效消费严重不足,成为引发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AD项,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但没有涉及财政支出和殖民和海外市场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第一工业强国,排除。24.“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该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权条款。依据这一条款,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

30、部宣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材料主要表明A. 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B. 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C.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D. 美国无视世贸组织规则【答案】D【解析】“美国商务部宜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说明美国对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践踏,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中发生变化不符合事实;中国制造业不是薄弱,C错误。25.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

31、进行经营。这一现象A. 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B. 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D. 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据材料“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故B项正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资本的社会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无关,故C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D项错误。故选B。26.1931年,苏联领导人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大力引进先进设备

32、,取得良好成效。但直到1935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为49%和74%。据此推知A. 口号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B. 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足C. 经济危机影响苏联的建设D. 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但直到1935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为49%和74%”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虽然苏联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但是由于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足而造成机械的利用率较低。故答案为B项。AC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从国外引进人才和设备,来发展本国经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是

33、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一度推动苏联的计划经济建设,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苏联虽然引进了先进设备,但是机械利用率并不高,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7.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34、方针【答案】C【解析】消费品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8.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的问

35、题积重难返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9.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

36、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A.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D.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详解】日本成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美国为了减少日本对自己的威胁,对日本经济进行了粗暴干涉,因此可以说明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故选C项;“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干涉,没有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故排除B项;“开始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此时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故排除D项。30.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

37、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 加剧了经济恶化B. 实现了物价下降C. 推动了通货紧缩D. 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

38、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年提出,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镑,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财税政策

39、材料二 1936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发生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征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开征

40、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命运的原因。【答案】(1)特点:建立时间早;适时调整;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到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2)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战争需要。(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英国已过渡到工业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中国以农为本,经济较为落后。人民收入水平不同:英国人收入较高;中国人收入较低。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相对稳定,中国政局动荡。税制本身不同:英国税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税制弊端明显。人民认可度不同:英国注意增加人民福利,减轻人民负担,得到人民

41、的认同;国民政府税收用于内战,加重人民负担。【解析】【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可知历时久;议案得到通过,“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可得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傍”,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可得出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从“英国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等信息可以得出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发展到以解决社会更深层次的问题;综合材料一“1799”、“1802”、“1842”和“1880”等时

42、间和内容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发展中适时调整,与时俱进。(2)目的: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共同目的是“个人所得税”即调节个人收入;“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即增加财政收入以及解决战争需要。(3)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中国和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社会环境、税制本身以及人民认可度的不同分析即可。【点睛】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经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中心问题,层层剖析并综合整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32.近代以来各种经济理论层出不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

43、发现”,就把商业更加推进一步。“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二 对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认识从国家政府的职能看,认为它有着重大的缺陷。认识从经济运行机制看认为它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经济的转变。(2)对材料二中的两种认识,您更侧重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并以史实说明。【答案】(1)原因:欧洲重视商业的传统;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商业发展。转变:重商主义兴起,欧洲向资

44、本主义转型;商业革命发生,西欧成为世界市场中心;价格革命爆发,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2)侧重认识政府的自由放任容易刺激资本家盲目和无限制生产,使国家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并造成其他社会问题。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由竞争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造成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盲目生产、无序竞争以及政府的不干预美国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中,并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侧重认识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如,美国克林顿政府以“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为指导思想,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英国撒切尔政府强调“多市场,少政府”,由国家过多的干预向

45、经济自由主义转变;法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开始了私有化的浪潮。【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重视商业,可见欧洲重视商业的传统;根据材料“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把商业更加推进一步”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商业发展,推动了重商主义兴起。转变: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兴起,欧洲向资本主义转型;商业革命发生,西欧成为世界市场中心;价格革命爆发,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2)认识:本题对经济自由主义从两个角度阐释,如果侧重观点,阐释时应侧重自由主义会导致生产无序,引发经济危机。具体论述如下,政府的自由放任容

46、易刺激资本家盲目和无限制生产,使国家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并造成其他社会问题。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由竞争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造成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盲目生产、无序竞争以及政府的不干预美国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中,并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如果侧重观点,则应结合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述。具体论述如下: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如美国克林顿政府以“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为指导思想,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英国撒切尔政府强调“多市场,少政府”,由国家过多的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法国20世

47、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开始了私有化的浪潮。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

48、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

49、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答案】(1)原因: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2)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

50、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贡献: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上世纪30年代”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得出: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当时

51、美国经济危机严重;依据材料“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得出:改善人民生活;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之时,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发展本国经济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2)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第一小问“本质区别”,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这种观点不同于斯大林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论述,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第二小问“贡献”,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