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8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1.(2021辽宁沈阳三模)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A.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2.(2021广东揭阳模拟)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可以制约皇权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3.(2021广东梅州月考)据大明会
2、典)记载,“(文渊阁)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而各衙门章奏文移,亦止曰行翰林院”。万历年间,翰林院掌院学士王图辞职,将院印封存,以致“诸事悉停。一应官吏俸银等项,俱不得支。这说明当时()A.翰林院掌管国家机要事务B.官僚集团倾轧导致政事混乱C.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D.皇权受到官僚体制的制约4.(2021辽宁大连一模)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洋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A.中国自然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B.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越西方C.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D.明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5.(2021广东珠
3、海一模)清朝中期以前对颁授历法书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颁朔典礼是国家级典礼,王公贵族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B.凸显统一帝国的权力象征C.加大开发边疆进行前期准备D.表现政府对农业的特殊重视6.(2021广东揭阳月考)明朝天启年间,权宦魏忠贤把持朝政,私植党羽,尽诛异己,正直大臣“约六七十人”被杀,东林党人也惨遭浩劫。这反映出天启年间()A.专制皇权渐趋衰弱B.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化C.官僚政治趋于瓦解D.宰相退出了权力中心7.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
4、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8.(2021湖南郴州期末)从秦末陈胜、吴广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起义后都出现了一个相似现象:新建王朝总体上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生产力有所提高。由此得出农民起义()A.推动了新王朝政策的调整B.造成了王朝的姓氏更替C.建立了先进阶级领导的政权D.促进了国家的重新统一9.(2021北师大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月考)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康熙帝也曾在谈话中抱怨“惟从旁笑
5、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枢决策机构的弱化B.对商人生活的向往C.官僚集团的怠政D.对帝王生活的厌倦10.(2021广东茂名二模)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这主要表明()A.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D.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11.(2021广东惠州二模)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1府2县。1684年,
6、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设1府3县,至1810年,台湾府下辖有4县3厅,此后在台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越来越多。这可以说明清代台湾()A.经济社会发展B.机构改革频繁C.对外交流加强D.管辖面积扩大12.(2021北京丰台一模)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A.践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容易造成民族矛盾激化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13.(2021广东三模)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
7、在()A.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4.(2021广东梅州模拟)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15.(2021广东深圳模拟)据记载,康熙年间江南大旱,米价由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雍正、乾隆时期连岁丰稔,每升十四五文为常价。北方的麦价同样呈现成倍上涨之势。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作物的推广B.赋役制度的改革C.
8、白银的大量流入D.人口的迅速膨胀二、非选择题16.(2021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成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
9、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事也。”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当时史官记录)材料二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
10、人啊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简述上述召见的概况,并指出这两份记录的不同之处。17.(2021山东聊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代前中期,注重对边疆的治理。第一,从观念上看,它承认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用中华固有的道德主义来看待边疆的民族,对边疆和内地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一种文化边疆意识。同时,针对
11、西藏、青海、蒙古、新疆等地区,通过制定诸如善后章程之类具有较强的“自治权”的单行法规或基本法,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第二,在实践中,在确认民族性和实行相对自治的基础上,还强调边疆民族参与本民族政治的思想。这种体制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参与式的“自治”,即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之中,把其行政活动置于国家法律之下,并在此前提下让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各种行政、法律事务。摘编自冯建勇构建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边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并予以说明。课时规范练8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B解析:据材料“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
12、下矣”可知明朝迁都北京,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用东南财富,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B项;在明朝前,金政权曾迁都北京,排除A项;迁都北京并没有缩小南北差距,排除C项;迁都北京缓和了边疆危机,但无法解决,排除D项。2.A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可以制约皇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项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项;明太祖时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3.C解析:材料信息是
13、,文渊阁(内阁)没有专门印信而使用翰林院印,而翰林院掌院学士王图辞职,将院印封存后,内阁“诸事悉停”,这说明当时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翰林院没有掌管国家机要事务,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官僚集团倾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皇权受到官僚体制制约的信息,排除D项。4.C解析:材料说明,郑和船队充分利用了季风和洋流知识,说明国人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有较高的认识,C项正确。5.B解析:根据“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可得出清政府强调由中央向地方颁授历法书,彰显了统一帝国的权力,故B项正确。6.B解析:根据“权宦魏忠贤把持朝政,私植党羽,尽诛异己”可得出随着
14、皇权的强化,明代出现了宦官专权,反映出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化,B项正确,排除A项;天启年间官僚政治仍然存在,排除C项;明太祖时已经废除宰相,排除D项。7.A解析:明成祖统治时期,不断地南征北战,且派郑和下西洋,国力耗费巨大,到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地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和西洋宝船,实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可见明朝统治政策的调整,旨在缓解财政压力,故选A项;B项体现的是明朝统治政策调整手段而非目的,C、D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均排除。8.A解析: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新王朝一般接受前朝的教训,对统治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故选A项;姓氏的更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唐末农民起
15、义造成国家进入分裂的五代时期,排除D项。9.A解析:明太祖和康熙帝抱怨政事繁忙是因为宰相的废除,这主要反映了中枢决策机构的弱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商人生活的向往和对帝王生活的厌倦,故B、D两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官僚集团的怠政,故C项错误。10.B解析:材料中江西等地出现“民乱”,江西太监及三司认为地方政令不一导致“民乱”不绝,应设置巡抚节制地方,协调各地共同应对“民乱”,故B项正确;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地方机构不够协调,未显示三司人浮于事,故排除C项;材料中“民乱”并非地方割据,故排除D项。11.A解析:中国古代县级行政机构是按照人口多寡划分的,县级
16、机构越来越多说明清代台湾人口繁盛,反映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A项正确。12.B解析:清朝专门设立理藩院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重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13.A解析:由材料“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大概涉及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可知,清政府意图通过设置绥远城将军来加强中央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绥远城的事务都要向皇帝报告,这说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非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B项;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非意图,排除C项;改土归流政策针对的是西南地区,而非蒙古地区,排除D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
17、办理了本属于内阁的事务,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专制统治基础,B项错误;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C项错误。15.D解析: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大,导致江南米价、北方麦价呈现成倍上涨之势,D项正确。16.参考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理学)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孔克坚是孔子后裔,具有象征性;明太祖为强化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与元政权争夺正统地位);利用儒家的天命观维护统治;重视纲常伦理,教化民众,确立明朝的统治思想。
18、(2)概况:洪武元年(明朝初立),明太祖召见孔子后裔孔克坚。明太祖询问了孔克坚的个人情况,并诫勉其承继孔子思想,光大儒学,但却没有委任曾任元朝国子祭酒的孔克坚以官职。明太祖在此次召见中表明了对儒学的态度,肯定了儒学的重要地位,也强化了明政权的正统性。不同之处:材料一明太祖实录以文言文书写,材料二碑记则属于口语;材料一有经过史官修饰,材料二较为原始(反映细节、较具体);材料一记述了召见的背景,材料二回避了召见背景;材料一有孔克坚托病不应诏的情节,材料二没有;材料一与材料二对于第二次召见的内容描述不一致;材料一记载了不委任孔克坚官职的原因,材料二记载不详。17.参考答案:因地制宜:内地分立18省,设巡抚、总督治理;对于东北、西北边疆分设5个将军辖区;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进行管理;在西藏与青海设立办事大臣辖区;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利用宗教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依法管理: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乾隆时期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参与治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管理地方;册封达赖、班禅,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