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28698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寒假作业一一、单选题1.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2.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

2、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3.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4. 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5. 徐天

3、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郡国并行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察举制6.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7.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

4、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8. “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9. 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

5、则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10.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 重视民心向背B. 宣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11.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12. 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

6、,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皇权集中B. 皇位世袭C. 皇帝独尊D. 皇帝勤政13. 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B. 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D. 元朝行省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免14.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 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C. 放松了

7、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15. 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 封邦建国B. 王权至上C. 王位世袭制D. 宗法制16.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 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17. 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

8、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削弱相权B. 加强皇权C. 提高行政效率D. 减少决策失误18. 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A. 皇帝无为而治B. 行中书省事务繁多C. 相权高于君权D. 中书省的权力过大1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A. 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 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 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 开创新的

9、皇帝制度20. 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A.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C.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二、材料解析题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

10、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所述,分封制下的诸侯,保持了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性政权,正确; B分封制加强了对封国的政治管

11、理,错误; C彻底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对分封制的把握。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

12、整”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目的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此外还确定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原则。B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知识点,要求具备知识迁移,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故A错误。B.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出现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根据题干“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B正确。C.

13、结合已学知识题干中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的影响,故C错误。D.此项是秦朝郡县制确立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B。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的宗法制及权位世代相传的世袭制,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商周对外服之地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控制力有限”可知题目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商周时期,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故选B。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

14、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周秦之制”即西同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和秦朝时期推行的郡县制,由“兼用之”可知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指的是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目的是要加强君权,与地方管理制度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B。6.【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故选D;AB两

15、项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即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7.【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

16、的变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A。8.【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材料“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出现在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期间一直存在,故C项错误。故选A。9.【答案】B【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对察举制进行了完善,侧重强调不光有品德才能还要有具体实践的经验。并没有体现出打破贵族世袭的特权。 B从材料中要有一

17、定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注重,对官员统治才能的检测。 C彰显公平竞争的选官原则是科举制的特点。 D材料强调的是官员有具体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强调提高行政效率。 故选:B。10.【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观念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出君主权力的来源,无法得出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无法得出C项;题干未体现家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1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宗法分

18、封制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D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的制度。故选D。1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皇位世袭制及皇权的至高无上。故无法得出BC两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体现了古代中国君主高度专制集权的特征。故由设问要求“本质上反映了”即可排除由A项所致的D项

19、,故选A。1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外朝以牵制内朝”,明显错误;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一种;D项错误,元朝行省长官还是由中央任免;科举制使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增加政治公平性,C项正确。故选C。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疆以周索”就是要求按照周朝的制度来区划土地;由于当时的戎狄尚处游牧时代,逐水草而居,其田间小径大路,自必与其游牧生活相适应,

20、不可能按照周代的制度来区划土地,对于与戎狄杂处的晋国,其土地区划只能因地制宜,按照戎狄的习俗去办,即“疆以戎索”。故材料主旨强调周初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D正确;AC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15.【答案】C【解析】不同主要考查夏商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夏朝从夏禹到夏桀,传了14代,产生了17个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代从商汤到商纣,传了17代,产生了31个王,王位也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因此夏商实行“家天下”的制度,即王位世袭制,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BD项与题干无关。故选C。16.【答案】B【解析】“公

21、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个人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 “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官员拘泥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

22、财赋悉隶三司”可知该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相权被削弱,说明皇权加强,故B正确,排除A。 官员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办事效率,故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18.【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从材料中“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可以看出元朝宰相权利较大,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A项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D。1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

23、反映了秦始皇为了神化皇权,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信息与宗法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C项与秦始皇的目的不符,排除;D项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故选B。20.【答案】D【解析】A始终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C政事堂后变为决策机构,不是尚书省的替代机构,排除; D从“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故D项正确。 故选:D。21.【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