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2节 DNA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是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简述DNA的分子组成2.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3.理解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 教学实际思路以本节的“问题探讨”中的DNA的雕塑图片导入,为讲解DNA的结构创设情境。通过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过程,引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最后根据教材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共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进一步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看DNA雕
2、塑图片,吸引学生兴趣。情景引入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了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结构模型的过程。探究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以及空间结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结构学习模型制作,让学生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雕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目中对DNA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DNA模型构建的过程,吸引学生对DNA结构的关注。新课讲授:一、 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及P49内容。讲解构建的三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该模型属于什么模型?(物理模型)(2) 沃森
3、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运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教师讲解以上问题并指导学生回答讨论中的问题。讲解过程:(1)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2)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3) 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4、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二、 DNA的结构展示DNA双螺旋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DNA的结构,从基本组成元素、组成物质、组成单位、结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讲解。讲解DNA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并指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A与T配对?A和G配对可不可以?由此引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稳定性)讲解DNA的三大特性:(1)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
5、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不变,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三、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阅读P51内容,学生制作模型,老师予以指导。并在制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部位。并针对课本上的讨论进行讲解。 作业布置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三章 第2节 DNA的结构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二、 DNA的结构碱基:A、G、C、T双螺旋结构三、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